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气候边缘 > 第43章 方舟经济学:量产化之路的博弈

气候边缘 第43章 方舟经济学:量产化之路的博弈

作者:寒箫冷月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22:29:34 来源:小说旗

对于“水上社区”项目,市政厅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成本!

为了获得政府与社会对“水上社区”项目的认可,李墨飞他们想尽千方百计降低整体成本,团队从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量产的可能性。他们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生产,大幅降低了建筑和设备的制造成本。此外,团队还与多家供应商合作,采用批量采购和生产的方式,进一步压缩了成本。最终,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水上社区的建设成本降低了50%,运营成本降低了30%。

但是,成本是由谁控制的?它绝非由材料本身的价值所决定。“水上社区”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成本绞杀”——

当李墨飞他们将项目计划呈报给市政厅时,一张成本核算表传给了他们。

这张成本核算表的全息投影在晨雾中微微颤动,李墨飞注视着被标红的建材采购栏——市政厅指定的供应商报价比市场价高出217%,这个数字正在腐蚀他们精心计算的成本曲线。

“这是新型复合材料的专利证书。”法务顾问推来一叠电子文件,全息印章下赫然签着某位官员侄子的名字。刘宇想起三个月前那个暴雨夜,这个年轻人曾以\"技术爱好者\"身份索要过实验数据。

赵东浩愤怒之极,突然将茶杯重重砸在智能会议桌上,声纹识别的安全锁应声开裂:“他们连救灾科技都要榨取租金!”茶水在纳米涂层表面蜿蜒成**的血管图案,倒映着窗外未清理的洪灾遗迹。

混合能源实验室里,潮汐能发电机的叶片正在盐水池中优雅旋转。李墨飞却紧盯着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异常数据流:稀土永磁体采购价在一夜间暴涨40%,而海关记录显示这批材料正囤积在某家离岸公司的仓库。

“改用超导悬浮轴承。”陈宇果断调整设计方案。当第一台无稀土电机通过72小时测试时,他们收到了新能源巨头的收购要约。视频会议里,对方总裁身后的背景墙挂着\"水上社区\"的概念图,角落却印着石油公司的LoGo。

“水上社区”真是一个赚钱的香饽饽啊,在那些人眼里。“水上社区”的所有材料,都可以经过分解变成赚钱的法宝。

而智能电网的博弈更加凶险。团队开发的能源分配算法本可使供电效率提升65%,却在市政云平台遭遇“技术性延误”。李墨飞潜入代码层发现,原有系统的冗余设计竟关联着十二家光伏企业的补贴配额。

“我们需要自己的区块链能源账本。”程序员出身的赵东浩突然展现锋芒。当分布式节点网络在暗网上线时,实时能源交易数据如利剑刺破了垄断企业的黑箱。

浮动植物园的验收仪式上,刘宇发现水质净化率被恶意篡改。他们安装在贫民区的原型机明明达到了92%的净化标准,市政报告却显示“不足50%”。追查发现,某环保组织收取了污水处理厂的政治献金。

更荒诞的闹剧发生在废物回收系统招标会。当AI垃圾分类装置现场将混装垃圾分拣出17类可回收物时,评委席上的清洁公司代表集体退场。“废物回收系统”这个机器的普及意味着他们价值30亿的人工分拣产业链将崩溃。

“把厨余转化率提高到120%。”刘宇在深夜修改参数。当系统显示能将废弃物转化为超量有机肥时,化肥公司的律师函已塞满邮箱。他们不得不在算法里埋设“季节限定模式”,让系统在冬季自动降低产出。

3d打印工厂本该是技术圣殿,此刻却沦为权力角斗场——

当“水上社区”首条自动化生产线试运行时,质检系统突然报出百万缺陷品,追查发现是政府强制安装的监控芯片引发了电磁干扰。

“每平方厘米要有8个监控节点。”安全官员指着设计图微笑。这些纳米级传感器不仅会泄露技术机密,更使建筑成本飙升28%。李墨飞不得不在结构夹层设计电磁屏蔽通道,这让他想起儿时在防空洞偷读**的经历。

“水上社区”的成本控制,变成数字炼狱。当团队将模块化建筑成本压到每平米4800元时,建材税目表突然新增“水上建筑特别附加费”。财务总监哭着算出新成本:6327元。这个数字,正好卡在市政厅补贴门槛之上。

最终审议日的环形会场里,阳光透过智能玻璃在刘宇的答辩台上切割出光暗分界。他调出最新测试数据:“水上社区可在零下40c至70c环境运行,抗风等级17级,人均能耗仅为传统社区的……”

“刘总工是否考虑过社会成本?”议员打断刘宇的陈述,全息屏弹出精心剪辑的画面:码头工人抗议自动化、渔民控诉生态破坏、甚至有空拍图显示浮城投下的阴影影响了海带养殖。

对此,李墨飞立即启动反制程序进行对抗,会场穹顶突然投影出洪水中的贫民窟。AI旁白冷静陈述:“传统救灾方案每拯救一条生命需耗费83万元,而我们的成本是19万。”数字洪流冲垮了部分对“水上社区”的反对声浪。

当赵东浩准备展示专利原创证据时,主席台突然断电。这和三个月前实验室停电时是同样的手法。在备用电源启动的30秒黑暗里,刘宇听见政商代表的窃笑如食人鱼群般游弋。

李墨飞、刘宇、赵东浩团队最终拿到有条件许可:只能在政府指定海域建造三座试点社区。首航仪式上,陈宇抚摸着建筑模块的接缝——那里藏着未激活的拓展接口。当海上浓雾突然吞没观测船时,所有浮城模块自动组成蜂巢阵列,在迷雾中闪烁着叛逆的定位信号。

此时,李墨飞在总控室收到神秘代码包,解密后是贫民区工程师自制的浮城图纸。图纸边缘标注着俚语:“当诺亚方舟变成观光邮轮,我们就造自己的芦苇船。”他望向监控屏,发现某个试点社区的外壳上,夜钓者正用荧光漆涂画着非官方的扩建标记。

午夜,刘宇独自潜入被查封的实验室。黑暗中,那台曾通过37次飓风测试的浮筒原型机突然自主启动,在量子计算机的残余电力驱动下,它正悄悄优化着第108版设计图——这次删除了所有需要审批的部件。

“水上社区”量产化之路的博弈,是如此的凶险万分。

但是,博弈似乎还没有完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