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气候边缘 > 第124章 沙漠绿洲

气候边缘 第124章 沙漠绿洲

作者:寒箫冷月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22:29:34 来源:小说旗

第124章 沙漠中的绿洲

刘宇摘下防沙眼镜,镜片上已经蒙了一层细密的沙尘。他用力眨了眨干涩的眼睛,汗水顺着太阳穴滑落,在下巴处汇聚成滴,最终落在滚烫的沙地上,瞬间蒸发得无影无踪。

“刘先生,这边请。”

走在前面的沙特向导穆罕默德回头招呼,白色长袍在热风中飘动。刘宇加快脚步跟上,运动鞋深深陷入沙中,每一步都像踩在刚出炉的面包上。手机上的气象应用显示气温48c,但地表温度计已经指向72c——这还只是五月中旬的天气。

远处,NEom新城的临时指挥部像海市蜃楼般在热浪中摇曳。这个位于沙特西北部的超级工程号称要打造世界上第一个“气候免疫城市”,预算高达五千亿美元。刘宇作为特邀气候工程师,刚下飞机就被直接带到了施工现场。

指挥部的自动门滑开,冷气如潮水般涌来,刘宇不禁打了个寒战。长条会议桌尽头,项目总指挥哈立德·阿尔拉希德正和几位欧洲工程师讨论着什么。看到刘宇进来,哈立德立即起身,白色长袍袖口的金线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刘博士!终于见到您本人了。”哈立德的中文带着英式口音,握手力道恰到好处,“您在迪拜太阳能公园的设计让我们印象深刻。”

刘宇接过助手递来的冰镇柠檬水,一口气喝了半杯,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的感觉简直像久旱逢甘霖。“谢谢邀请。不过坦白说,我不确定沙漠中心能实现真正的气候免疫。”

哈立德微笑着按下遥控器,会议桌中央升起全息投影,NEom新城的立体模型在桌面上方旋转。那是由两座500米高、170公里长的镜面建筑组成的直线型城市,像一柄闪亮的剑劈开金色沙漠。

“五千亿美元预算。”哈立德的手指划过投影,建筑模型随即分解展示内部结构,“最先进的纳米反射涂层,全域地冷系统,人工智能温控网络。我们要让建筑表面温度比环境低至少9c。”

刘宇凑近观察建筑截面图。镜面外墙、真空隔热层、相变材料矩阵...技术参数确实令人惊艳。但当他放大细节时,发现鸟类撞击预警系统被标记为“二期工程”。

“哈立德,这些镜面会杀死多少候鸟?”刘宇直接问道。

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一位年轻沙特工程师的钢笔掉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哈立德的笑容僵了一秒。“刘博士,NEom是沙特2030愿景的核心项目。国王要求3年内完成首期工程。”他敲击平板调出另一组数据,“每年经过这片沙漠的候鸟不超过两万只,碰撞概率计算显示……”

“是生命,不是概率。”刘宇打断他,“我在迪拜见过太多被玻璃幕墙撞死的信天翁。它们的尸体堆在建筑物脚下,像一堆破布。”

空调的嗡嗡声填满了沉默。哈立德深吸一口气,重新挂上职业微笑:“所以我们需要您的智慧。既要降温效率,又要生态友好。”

刘宇望向窗外。热浪扭曲了远处的山丘,像融化的蜡笔画。他突然想起出国前导师的叮嘱:“技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有时候得向当地人要答案。”

“我需要实地考察。”刘宇放下水杯,“不仅是工地,还有周边传统村落。了解这片土地原本的降温智慧。”

哈立德与助手交换了一个眼神:“当然可以安排。不过请注意,有些贝都因部落对新城项目……持保留态度。”

3天后,刘宇驾驶着租来的丰田陆地巡洋舰,沿着干涸的河床向北行驶。副驾驶坐着项目组派来的翻译兼向导——年轻的沙特女孩娜迪亚。后座堆满了测绘仪器、样本袋和几箱矿泉水。

“前面就是最后一个贝都因人定居点。”娜迪亚指着远处几座棕褐色的建筑,头巾上的银色装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政府给他们盖了混凝土房子,但老人们还是喜欢住泥屋。”

刘宇减速驶入村庄。与想象中的原始部落不同,这里干净整洁,几座传统泥屋环绕着中央水井,太阳能板在屋顶闪着蓝光。几个孩子追逐着跑过,好奇地打量这辆陌生车辆,他们赤着脚,却能在滚烫的沙地上奔跑如飞。

“那栋屋子……”刘宇突然刹住车,指着东南角一座造型独特的圆形泥屋。即使在正午阳光下,它周围似乎萦绕着某种凉意,就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娜迪亚点点头:“那是阿里长老的家。据说有三百多年历史了,经历过无数次沙暴。”

刘宇抓起红外测温仪跳下车。泥屋外墙的温度显示只有39c,比环境温度低了近10c。这简直不可思议。

“打扰了。”刘宇用刚学的阿拉伯语向门口的老人问好。阿里长老至少有八十岁,皱纹像沙漠中的沟壑般深刻,但眼睛依然明亮如少年。他盘腿坐在手工编织的羊毛毯上,面前摆着一套铜制咖啡壶。

娜迪亚快速解释来意。老人笑了笑,露出仅剩的三颗牙齿,做了个邀请的手势。

刘宇脱鞋走进屋内,瞬间被凉爽包围。没有空调的嗡嗡声,只有微风穿过高处小窗带来的自然气流。红外测温仪显示室内温度稳定在28c。

“怎么做到的?”刘宇忍不住问,手指抚过墙壁。泥墙摸起来干燥凉爽,隐约能看到稻草的痕迹,就像某种活着的皮肤。

阿里长老说了几句话,声音沙哑却有力。娜迪亚翻译:“他说秘密在墙的肚子里。黏土混骆驼毛,再加……”

老人突然起身,动作比刘宇想象的灵活得多。他从墙角挖下一块土递给刘宇。断面显示墙壁竟有三层结构:外层是普通黏土,中层夹杂着黑色颗粒,内层则是细腻的白泥。

“这是……”刘宇小心地将样本装入密封袋,手指因为兴奋而微微发抖。

“黑的是火山灰,白的是石膏。”娜迪亚继续翻译老人的话,“冬天吸热,夏天吐凉。他祖父的祖父从也门学来的。”

刘宇如获至宝。这种被动式降温原理与现代相变材料异曲同工,却更环保、更廉价。他拿出手机,给墙壁结构拍了十几张照片,每个角度都不放过。

日落时分,刘宇坐在阿里长老的屋顶,看着沙漠从金黄变成暗红。老人递给他一杯苦咖啡,小铜杯已经被摩挲得发亮。阿里指向远处的NEom工地,说了几句话。

“他问,”娜迪亚翻译道,“为什么你们要在真主的沙漠里造镜子?难道天上的太阳还不够亮吗?”

刘宇苦笑。他该如何向一个用泥巴造房子的老人解释,人类需要镜面城市来反射阳光、对抗自己造成的气候变化?如何说明这个五千亿美元的项目,其实是为了弥补人类过去两百年犯下的错误?

“告诉他,我们在学习。”最后刘宇说,“学习如何像他的祖先那样,用智慧而不是电力来保持凉爽。只是我们走得太远,已经忘记了很多简单的事。”

阿里长老听完翻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指向西边天空,那里金星刚刚亮起,像一枚银钉钉在渐暗的天幕上。“星星的位置变了。”老人说,“现在的夏天比小时候长一个月。雨季来得晚,走得早。”

刘宇心头一震。这位不识字的老人,用肉眼观测到了气候学家用卫星数据证明的事实——阿拉伯半岛的夏季每十年延长6.4天,雨季缩短了12%。他急忙记下这个观察,准备加入项目报告。

当晚回到营地,刘宇彻夜未眠。他把泥屋样本放在简易实验台上,用便携显微镜观察结构。凌晨三点,当沙漠的寒气开始渗入帐篷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成形。

两周后的项目评审会上,刘宇站在全息图前,手指因为连续熬夜而微微发抖。投影显示的是他重新设计的NEom外墙系统。

我们放弃全镜面方案。\"他点击平板,建筑模型的外层从闪亮的镜面变成哑光表面,“改用三明治结构。”

哈立德皱起眉头,金丝眼镜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线:“这会牺牲反射效率。国王喜欢闪亮的外观。”

“但能拯救候鸟和降低维护成本。”刘宇放大截面图,“外层是多孔陶瓷板,嵌入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反射率85%但无眩光。中层是改良气凝胶,用骆驼毛纤维增强——灵感来自贝都因泥屋。内层则是相变石膏复合材料。”

会议室里议论纷纷。一位德国顾问摇头:“这会让造价增加7%,工期延长两周。”

“但运营能耗降低23%。”刘宇调出模拟数据,“更重要的是……”他播放了一段视频,显示候鸟在测试墙前轻松转向避开,而不是像对待镜面墙那样直直撞上去。

哈立德沉默地翻看报告。刘宇注意到他停在成本分析页的时间特别长,指节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9c温差?”沙特人突然问,“你保证?”

刘宇点头,调出实验室报告:“测试已经达到9.3c。我们还在陶土配方中添加了微量金属氧化物,可以随温度变化调节红外辐射……”

“不必细节。”哈立德抬手打断,“国王下周视察,我要用这个方案说服他批准二期资金。准备好模型和演示。”

散会后,娜迪亚在走廊追上刘宇,高跟鞋在大理石地面上敲出清脆的声响。“哈立德叔叔其实很喜欢你的设计,”她小声说,薄荷香水味飘进刘宇的鼻子,“但他不能表现得太积极。王室里有传统派反对任何'向游牧民族学习'的提议……”

刘宇望向窗外。沙漠的黄昏来得突然,最后一缕阳光在NEom的临时围栏上跳动,像一条金色的蛇。远处,阿里长老的泥屋已经隐入暮色。两个世界,两种智慧,此刻因为一堵墙的设计而产生了微妙联系。

5个月后,刘宇站在NEom首期工程竣工的屋顶花园。时值八月正午,室外气温51c,但建筑表面温度计显示只有42c。他的红外测温仪扫过各个部位——阴影区甚至低至39c,超额完成目标。

“刘博士!”哈立德快步走来,长袍下摆随风飘动,身上散发着昂贵的乌木香水味,“cNN想采访你,关于那个……”他做了个搅拌的手势,“骆驼毛配方。他们称之为‘沙漠智慧结晶’。”

刘宇笑了笑。自从NEom的降温效果被媒体报道,他的手机就被各种咨询塞爆。麻省理工要合作论文,绿色组织询问生态影响,甚至还有迪拜富豪想用这种材料给私人动物园降温。

“先不说这个。”刘宇指向西边,手臂因为连日的暴晒而脱皮,“看到那些黑点了吗?”

哈立德眯起眼睛。大约两公里外,十几个贝都因人正骑着骆驼向新城走来,领头的正是阿里长老,他的深蓝色长袍在金黄沙漠中格外醒目。

“老天,他们来干什么?”哈立德紧张地整理头巾,“今天有王室成员在场……”

刘宇已经朝电梯走去:“我邀请的。没有他们的泥屋,就没有我们的外墙。阿里长老应该看到他的智慧如何在现代建筑中延续。”

在NEom华丽的接待大厅里,穿着传统服饰的贝都因人与西装革履的投资商形成了奇异对比。阿里长老拒绝坐沙发,坚持盘腿坐在地毯上。他摸着大厅的墙壁,粗糙的手指抚过那些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材料,对刘宇说了几句话。

“他说,”娜迪亚翻译道,眼中闪着笑意,“这些冰冷的石头没有灵魂,但至少懂得向老泥屋低头。”

现场爆发出一阵礼貌的笑声。刘宇却感到鼻子发酸。他单膝跪地,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小盒子,里面是块手掌大的复合材料板。

“这是我们研发中心根据您的配方改良的。”刘宇打开盒子,“外层反射阳光,中层隔热,内层调节湿度——就像您家的墙。只是我们用了纳米技术来强化效果。”

阿里长老仔细端详着这块现代材料,突然咧嘴笑了。他从腰间解下一个旧皮袋,倒出几颗黑色石子。

“火山玻璃。”娜迪亚翻译老人的话,“他说你们的中层材料还缺这个。真正的沙漠之骨。”

现场突然安静下来。刘宇接过石子,在灯光下观察。这种天然矿物多孔结构正是他实验室一直寻找的理想载体,能大幅提升气凝胶的稳定性。

哈立德第一个鼓掌,接着是整个大厅雷鸣般的掌声。摄像机闪光灯中,刘宇看到阿里长老困惑的表情,仿佛不理解为何人们要为这么显而易见的道理喝彩。

当晚的庆功宴上,NEom宣布将与贝都因社区合作成立传统智慧研究中心。刘宇端着石榴汁站在露台,看无人机表演在夜空中拼出\"未来之城\"的字样,照亮了下面闪闪发光的镜面外墙。

“想什么呢?”哈立德走过来,手里拿着香槟,金丝眼镜反射着无人机彩光。

“我在想……”刘宇望向远处沙漠中零星的火光,那是贝都因人的营帐,“这种技术如何用在普通住宅上,而不只是五千亿美元的富豪乐园。如何让开罗的贫民窟、孟买的棚户区也能享受这种降温技术。”

哈立德沉默片刻,长袍在夜风中微微飘动。“你知道吗?”他最终说,声音罕见地柔和,“国王批准了你的二期鸟类保护系统。虽然预算砍了40%。”

刘宇碰了碰他的杯子。这算不上答案,但至少是个开始。夜空中的无人机现在变成了候鸟形状,在NEom的镜面外墙上投下流动的光影。那些墙现在既反射星光,也吸收着沙漠千年的智慧。

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阿里长老独自站在观景台边缘,仰望着星空。他不需要翻译也能明白,这座城市最终会成为沙漠的一部分,就像他的泥屋一样。而沙漠,终究会教会所有人如何生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