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天算长安 > 第108章 推背终章现

天算长安 第108章 推背终章现

作者:凌霄异客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4 22:29:39 来源:小说旗

永淳二年夏,大明宫含元殿的飞檐下悬着七盏青铜灯树,烛泪凝在蟠龙纹灯盘上,结成暗红的痂。武则天握着《推背图》的手微微发颤,泛黄的绢帛上,第六十象的卦象在烛火下若隐若现——图中两人一前一后,前者执卷,后者推背,衣袂翻卷间露出腰间玉佩,正是她赐给李昭的那方“贞观遗风”。

“陛下,钦天监奏报,昨夜荧惑守心,天市垣星象大乱。”李昭单膝跪地,铠甲上的鎏金麒麟纹泛着冷光,“太液池的夜合花突然全部凋零,连池底的锦鲤都翻了白肚。”

武则天合上羊皮封面,指腹摩挲着书脊上的烫金纹路。这卷《推背图》是她命人从洛阳紫微城密室里取出的,绢帛上还带着陈年的龙涎香气。她记得四十年前在感业寺,曾隔着窗纸见过类似的图卷,那时寺里的老尼说这是“天机”,却在她追问时慌忙烧掉了。

“去把太平公主叫来。”她的声音平静得像深潭,“再传中书舍人崔玄暐,让他带齐武德以来的星象记录。”

李昭退下时,殿外忽然传来铜漏声。武则天望着案头的青铜日晷,晷针投下的阴影正缓缓爬过“午”字。她想起李淳风临终前说的话:“天后若见第六十象,便是天数循环之始。”那时他咳着血,手指死死攥着她的衣袖,眼白里布满血丝。

太平公主进来时,发间别着一支镶红宝石的金步摇,每一步都让珠翠发出细碎的声响。她跪在金砖上,裙裾扫过武则天脚边的《推背图》:“母皇深夜召见,可是为了《推背图》的事?”

武则天没有答话,只将书卷推到她面前。太平公主展开第六十象,看见图中两人的面容时,瞳孔骤然收缩——执卷者分明是她母皇的轮廓,推背之人却戴着斗笠,看不清容貌。谶语“一阴一阳,无始无终”八个字用朱砂写得格外刺眼,像一道永不愈合的伤口。

“母皇,这……”太平公主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你可知李淳风为何要画这最后一象?”武则天站起身,走到窗边。月光透过纱帘洒在她脸上,将眼角的细纹照得格外清晰,“当年他推算到武周代唐,便想停笔,是袁天罡推了他的背,说‘天机不可再泄’。可他不知道,真正的天机,是这天下从来没有永恒的帝王。”

太平公主猛然抬头,正对上母亲眼中的寒光。她忽然想起十五岁那年,母皇带她去看李唐宗室的陵墓,指着那些残碑断碣说:“太平,这世上最坚固的不是金石,是人心。”那时她不懂,现在看着《推背图》上的预言,忽然明白了几分。

“母皇是说,这最后一象其实是个局?”她试探着问。

武则天轻笑一声,转身从案头暗格里取出另一卷黄绫。展开后,太平公主看见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星象批注,落款处赫然是李淳风的印章。“这是李淳风临终前托人交给我的。”武则天说,“他在批注里写道,第六十象的图其实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现在流传的‘推背归休’,另一个……”

她顿了顿,指尖划过黄绫上的某处:“另一个版本,图中推背之人腰间悬着的,不是玉佩,而是尚方宝剑。”

太平公主倒吸一口凉气。尚方宝剑是先帝赐给母皇的信物,象征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如果图中推背之人真的拿着尚方宝剑,那意味着什么?

“母皇,难道……”她不敢再说下去。

武则天摆摆手,示意她噤声。殿外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李昭带着崔玄暐闯了进来。崔玄暐怀中抱着一摞竹简,额头上满是汗珠:“陛下,臣已将武德以来的星象记录全部带来了。”

武则天示意他将竹简放在案上,目光扫过那些泛黄的竹片。忽然,她的手指停在贞观二十二年的记录上:“荧惑犯南斗,太白昼见。”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李淳风密奏,女主昌。”

“崔卿,你可知‘荧惑守心’意味着什么?”她问道。

崔玄暐咽了口唾沫:“回陛下,荧惑为灾星,守心则主帝王有难。”

“那‘太白昼见’呢?”

“太白属金,主兵戈。昼见则预示将有叛乱。”

武则天点点头,目光转向李昭:“昭儿,你去把钦天监的观星记录拿来,特别是近三个月的。”

李昭领命而去,太平公主趁机凑近母亲:“母皇,您是不是怀疑有人在操纵天象?”

“不是怀疑,是确定。”武则天指着贞观二十二年的记录,“当年李淳风正是用‘荧惑犯南斗’来暗示我将称帝。可你看这记录,那年实际的星象是‘荧惑守心’,而非‘犯南斗’。”

太平公主仔细一看,果然发现“犯南斗”三字是后来用朱砂改过的,原本的字迹隐约可见“守心”二字。她忽然想起坊间流传的童谣:“荧惑守心,女主当兴。”难道这一切都是母皇和李淳风联手布的局?

“母皇,您是说,李淳风故意篡改星象记录,为您称帝造势?”她惊讶地问。

武则天冷笑一声:“不然你以为,仅凭我一个才人出身的女子,如何能在满朝文武的反对声中登上皇位?李淳风是太宗皇帝的亲信,他的话比千军万马更有说服力。”

这时李昭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叠宣纸:“陛下,这是钦天监近三个月的观星记录。”

武则天接过一看,脸色骤然沉了下来。记录上显示,自武三思叛乱以来,荧惑星的位置一直在心宿附近徘徊,与“荧惑守心”的天象完全吻合。可根据崔玄暐带来的武德旧档,这种天象每三百年才会出现一次,怎么可能在短短几十年内两次发生?

“昭儿,你去把钦天监的监正给我叫来。”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寒意。

李昭刚要转身,殿外突然传来一声巨响。众人冲到窗边,只见太液池方向腾起冲天火光,映得半边天空通红。太平公主惊呼:“母皇,是望海楼!”

武则天脸色大变。望海楼是她秘密存放《推背图》真本的地方,此刻燃起大火,显然是有人要销毁证据。她转身对李昭喝道:“带三百羽林军,封锁太液池!务必抓住纵火之人!”

李昭领命而去,太平公主看着母亲紧攥的拳头,忽然想起母皇常说的话:“太平,真正的天机不在天上,在人心。”

火势很快被扑灭,但望海楼已化为一片废墟。李昭在灰烬中找到半卷烧焦的《推背图》,正是第六十象的真本。图中推背之人的斗笠被烧去半边,露出半张脸——竟是李昭自己。

“陛下,这……”李昭震惊地看着图中的人像。

武则天接过残卷,目光落在推背之人腰间的尚方宝剑上。剑柄处缠着一缕青丝,正是她当年赐给李昭的定情信物。她忽然轻笑一声,将残卷扔进火盆:“昭儿,你可知这最后一象真正的预言是什么?”

李昭摇摇头,眼中满是疑惑。

“是‘星陨成双’。”武则天望着火盆中跳动的火焰,“当年李淳风在批注里说,第六十象的图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推背归休’,另一个是‘星陨成双’。前者预示着循环,后者……”

她顿了顿,指尖划过李昭的脸颊:“后者预示着我和你,终将同归于尽。”

李昭浑身一震,刚要开口,武则天却抬手制止了他:“不必多说。当年我让你入宫当侍卫,不是因为你武艺高强,而是因为你姓李。”

“陛下!”李昭难以置信地看着她。

“李唐宗室虽被我杀了大半,但总要有个活口。”武则天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苦涩,“你是太宗皇帝的曾孙,这一点我早就知道。”

李昭忽然想起三年前,母皇在御花园里对他说的话:“昭儿,这天下需要的不是杀戮,而是平衡。”那时他不懂,现在看着火盆中渐渐熄灭的残卷,终于明白了。

“母皇,您是要我……”他哽咽着说不下去。

武则天点点头:“没错。明日早朝,你就带着这卷残图,向满朝文武揭露《推背图》的真相。就说我篡改预言,妄图逆天而行。”

“可是母皇,这样您会失去民心的!”李昭急道。

“民心?”武则天冷笑一声,“当年我用《推背图》造势,现在也要用它来收场。这天下从来没有永恒的帝王,但大唐的江山必须延续下去。”

她转身望向东方,天际已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就要来了,而她的时代,即将落幕。

“昭儿,记住,真正的天机不是预言,是人心。”她轻声说,“去准备吧,该来的总会来。”

李昭跪下,重重磕了三个头。当他起身时,眼中已没有了泪水,只有坚定的光芒。他知道,这是他的使命,也是母皇的最后一计。

大明宫的晨钟响起时,武则天坐在龙椅上,望着殿下的文武百官。李昭站在丹陛上,手中捧着那卷烧焦的《推背图》。当他揭开黄绫的瞬间,殿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诸位爱卿,这就是《推背图》的真相。”李昭的声音响彻大殿,“所谓‘日月当空’,不过是天后为了称帝而篡改的预言!真正的最后一象,是‘星陨成双’!”

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太平公主看着母皇平静的面容,忽然明白了什么。她走上前,跪在武则天面前:“母皇,太平愿与您同生共死。”

武则天轻抚她的头发:“傻孩子,你还有更重要的使命。”

就在这时,殿外突然传来震天的喊杀声。李昭脸色一变:“陛下,是太平公主的私兵!他们……”

“不用慌。”武则天站起身,“这都是朕安排好的。”

她转头望向李昭:“昭儿,动手吧。”

李昭拔出尚方宝剑,剑尖直指武则天。太平公主惊呼一声,却被武则天拦住。

“记住,这是天命。”武则天轻声说。

李昭的手颤抖着,眼中满是泪水。他知道,这一剑下去,他将背负千古骂名,但为了大唐的未来,他别无选择。

“对不起,母皇。”他哽咽着说。

剑刃没入武则天心口的瞬间,殿外响起一声惊雷。李昭看见,母皇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然后缓缓闭上了眼睛。

“星陨成双。”他轻声说,“原来如此。”

太平公主扑到母亲身上,泪如雨下。李昭望着窗外,只见一颗流星划过天际,随后又是一颗。两颗流星在夜空中交织成一道光弧,宛如凤凰展翅。

长安城的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望着这奇异的天象。有人说,那是武则天和李昭的魂魄,化作双星守护着大唐。也有人说,这是《推背图》最后一象的应验,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而在含元殿内,太平公主抱着母亲的尸体,忽然发现她掌心紧握着一片槐花瓣。花瓣上有个极小的虫洞,像极了当年在感业寺,武则天隔着窗纸看见的月亮。

“母皇,您终究还是赢了。”太平公主轻声说。

她站起身,望着殿下的文武百官,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她知道,母皇的时代结束了,但大唐的故事,还将继续。

远处传来打更声,五更天了。太平公主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忽然想起母皇常说的话:“太平,这天下就像一盘棋,有时候,牺牲是为了更好的布局。”

她握紧母亲的手,轻声说:“母皇,太平会记住您的教诲。这盘棋,太平会替您下完。”

殿外,晨光渐渐照亮了大明宫的琉璃瓦。新的一天,终于来临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