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我能在古代和现代自由来回 > 第117章 专家教授的否定

“刘先生,我知道你想提高这张古琴的价值,但咱别碰瓷焦尾琴行吗?真正在焦尾琴,在明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有两个猜测,要么因为保存不当损毁了,要么就是毁在了战火之中。”面对刘长宁一脸认真地说是焦尾琴,赵晶有些哭笑不得,她当然知道焦尾琴珍贵难以估量,但随便拿出一张古琴就说是焦尾琴,真的很不明智。

其实近几十年来,也有不少人宣布自己找到了焦尾琴,但最后都证实是假的,真正的焦尾琴早就毁了,这世上不可能再有了。

“赵女士,我也知道你不信这是焦尾琴,不过我知道有一种碳14的检测法,可以检测出物体的年代,如果检测出的年代跟焦尾琴所处的年代差不多,那就可以证实了吧?”刘长宁来之前就查过资料,既然两个专业人士已经肯定了这是一张上好的古琴,那么接下来只需要确定年代就可以了。

“理论上是这样。”赵晶点了点头,“刘先生,你真的要这么做吗?碳-14测年法确实能检测物体的年代,但你就不怕它检测出的年代,让你这张古琴的价值大打折扣吗?”她这是提醒,万一这张古琴检测出的年代比较短,那就不值那么多钱了。

“嗯,检测一下年代,这样就可以确定它到底是不是焦尾琴了。”刘长宁坚持这么做,因为没有证据的话,谁也不会相信它就是焦尾琴,那焦尾琴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有价值。

“好,既然你坚持的话,那就去做碳-14,正好我有一家熟悉的鉴定机构,他们做碳-14。不过在做检测之前,我先打个电话,找个人来看看这张古琴怎么样?”赵晶其实认为做碳-14是完全多余的,这张古琴不可能是焦尾琴,就算琴音能产生催眠这种神奇的效果,也不可能是焦尾琴。

“可以。”刘长宁求之不得,多个专家来看,就多一份说服力。

然后赵晶出去打电话了,琴室里只剩下两个人,气氛一时有些安静。

管迎乐轻抚琴身,忽然开口道:“刘先生,如果我出三百万,这古琴你出让吗?”

嗯?刘长宁有些意外,没想到管迎乐也会出价竞购,而且一下子提高了一倍价格,不过就算对方是个大美女,而且声音还那么好听,他也不可能卖:“管老师,请见谅,这张古琴,我不可能以这么低的价格卖掉。”

管迎乐听后有些失落,犹豫了一下道:“四百万呢?”

刘长宁有些无语:“管老师,它真的是焦尾琴。”言下之意是,焦尾琴你打算用四百万买走?

管迎乐皱了皱眉,不说话了,显然她也不信这是焦尾琴,大概还觉得刘长宁有些贪,她都出到四百万了。要不是真的喜欢,她才不会出这么高的价格。

刘长宁也没再说话,两人就这样静静地等着。

十多分钟后,赵晶回来了,一起来的还有个满头白发的老头,看起来六七十岁的样子,身材瘦瘦高高的,骨子里透露着一种知识渊博的气质。

刘长宁看后觉得他跟胡教授很像,两人都有那种让人一看就觉得是专家教授的感觉。

“刘先生,我来介绍,这是吴清远教授,专门研究古琴和人文风俗的。”赵晶先介绍了老头。

等刘长宁寒暄过后,赵晶把吴清远教授领到了琴桌前:“吴老,就是这张古琴了,您帮忙掌掌眼。”

“好。”吴清远点点头,立即打量起古琴来,但只看了一眼,目光猛地一凝,“咦!”

“怎么了,吴老,有发现?”赵晶急忙问道。

“龟纹断。”吴清远声音中透露着讶异和惊喜,“好一张古琴,这龟纹断漂亮。”

“吴老,有没有可能是伪造的呢。”赵晶倒不是存心说这古琴断纹是伪造的,只是想听一听吴老的说法。

“伪造断纹的方法其实在古代就有了,而且有很多种,像用火烤,再用冰雪刺激,琴面的漆胎就会崩裂,产生断纹。还有用蛋白加灰刷漆,制成琴后再用锅煮,风干之后也会出现断纹。但这些制作出的断纹纹理非常死板,不像自然形成的断纹纹理非常流畅漂亮,难以仿冒。”吴清远指了指古琴上的断纹,“这么漂亮的龟纹断,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不用上手,我也知道这是自然形成的,千年难买龟背断,好啊,好东西!”

吴老这么夸,让赵晶有些尴尬,她是准备买下这张古琴的,可是吴教授这么说,让她之后怎么还价啊。

“吴老,那您能判断出这张古琴的年代吗?”赵晶转开话题。

“判断古琴的年代,这要根据古琴的造型再结合各个朝代的特点来进行判断,不过这并非一定准确,比如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到明代初期,仍有斫琴师采用这种方法。”

“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等,琴面漆灰有墨、栗壳色两种,灰胎则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大概在120至125厘米之间……”

赵晶和管迎乐听得连连点头,刘长宁则是几乎听不懂,什么龙池凤沼的,那都是什么?不过专家果然不愧是爪尖,一开口就是专业术语,让外行人完全听不懂。

“宋代的古琴就不一样了,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这是北宋古琴的主要风格之一。南宋的话,除了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

“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就不说了。”

“明代造琴之况就非常盛大了,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都非常喜欢制琴,像宗室里面制琴的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潞王造琴最多,传说制了有四五百张……”

一节古琴授课下来,赵晶有些迫不及待问道:“吴老,那您说这张古琴是哪个朝代的?”

“看造型,有点像唐琴,也像宋琴……要说具体的年代,我无法判断,因为很多仿古的琴,本身就无法确定具体年代,比如明代有人仿制唐琴,你不能说这就是唐代的琴吧?但你要说它是明琴也不对,因为它仿制的是唐琴啊。所以,具体的判断,我还要再仔细斟酌一下。”吴清远道。

“那您觉得有没有可能,这是焦尾琴呢?”赵晶忽然开着玩笑道。

“焦尾琴?”吴清远听后直接摇了摇头,“小赵,你别不是被人蒙了,这张古琴琴尾确实有烧焦的痕迹,但肯定是后人为了模仿焦尾琴而特意仿制的,不可能是真的焦尾琴。真正的焦尾琴,距今差不多两千年了,怎么可能保存到现在?”

赵晶没有说话,而是深深看了一眼旁边的刘长宁,似乎在说,看吧,我就说了不可能是焦尾琴,你还跟我说是焦尾琴,还要去做碳-14,现在不去做了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