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 > 第105章 沓中谷地战旗红

第一折?定军密道承遗志

定军山的积雪在晨光中泛着冷光,姜维跪在诸葛亮墓前,指尖抚过碑上“汉丞相诸葛亮之墓”的刻痕。廖化的尸体已被羌族勇士抬入密道,他临终前紧握的“汉”字令旗,此刻正插在祭台崩塌时带回的半截魏旗上,旗角被火燎的焦痕,像极了老将溅血的银须。

“大将军,密道深处发现暗格。”蒋斌的声音从武侯祠传来,甲胄上还沾着许昌祭天的火灰,“里面藏着丞相的《兵法二十四篇》,还有……”他顿了顿,眼中泛起泪光,“还有当年五丈原退兵时埋下的连弩图纸,弩臂内侧刻着‘汉祚永昌’四字。”

姜维猛然起身,银甲上的血渍已凝结成暗褐色的“汉”字。密道内的烛火映着诸葛亮的手书,每一页都标着“伯约亲启”,墨迹未干:“若逢绝境,可率部退入西羌,吾已命马岱囤粮于沓中,连弩图纸藏于武侯祠顶梁。”图纸边缘画着改良连弩的草图,弩机处刻着的“汉”字与他的七星剑鞘纹路完全吻合。

“丞相……”姜维的声音哽咽,指尖划过图纸上的“地听阵”部署,那是诸葛亮专为西羌地形设计的防御阵图。阿莱娜的羌族皮靴踏入密道,腰间挂着从祭台抢回的传国玉玺,玺纽缺角处露出的,正是诸葛亮当年刻下的“兴复”二字。

“大将军,羌族长老同意退入雪山。”她的银饰在火光下泛着冷光,“老族长说,鹰眸图腾永世追随汉人将军,但需要你亲手在羌族圣山刻下‘汉羌同源’的石碑。”

姜维跟随阿莱娜来到篝火旁,羌族老族长正对着诸葛亮的画像跪拜。老人的银杖重重杵在地上,刻着的鹰纹与“汉”字交相辉映:“二十年前,丞相赠给我们冶铁术,让羌族子弟能打制弯刀。”他握住姜维的手,掌心的老茧与姜维握剑的手纹重叠,“今日你带我们退入雪山,便是带我们守护汉魂。”

第二折?洛阳宫阙起暗潮

洛阳城的冬阳苍白无力,刘禅的龙案前摆着黄皓送来的西域葡萄酒。阿莱娜混在宫女中,袖中藏着姜维秘制的“醒酒散”——这酒里,她早已嗅出“惊鸿”毒蛊的腥甜。酒液在玉杯中摇晃,映着黄皓谄媚的笑脸,袖口绣着的“惊鸿”纹在烛光下若隐若现。

“陛下,这酒……”她刚要开口,却见黄皓的亲信宦官突然甩袖,三道毒针直奔刘禅面门。

“护驾!”阿莱娜的断水刀出鞘,刀光映着龙袍上的蜀锦暗纹——那是诸葛亮亲自挑选的面料,边角绣着的八阵图,此刻在刀风下泛着微光。毒针落地的瞬间,她看见殿柱后闪出十八道黑影,袖口绣着的“惊鸿”纹,正是许昌祭天漏网的死士。

“陛下快走!”她拽着刘禅躲进暗格,指尖摸到冰凉的玉璜——那是当年诸葛亮送给刘禅的生日礼物,璜身刻着“亲贤臣,远小人”六字。殿外传来蒋斌的飞军号角,却混着魏军的狼嚎,她忽然想起姜维的叮嘱:“若洛阳有变,就去城南找‘锦帆营’,他们的船头刻着丞相的木牛流马纹。”

暗格里的烛火突然熄灭,刘禅的声音带着颤抖:“当年相父说,伯约是蜀汉最后的剑。”他的掌心贴着玉璜,上面的“汉”字硌得生疼,“阿莱娜,你说伯约……真的会降魏吗?”

阿莱娜摸着腰间的羌族银饰,想起在定军山看见的场景:姜维跪在诸葛亮墓前,银甲上的血渍凝成“汉”字。“陛下,”她低声道,“大将军的剑,永远指向北方的魏军,就像丞相的《出师表》,永远写着‘兴复汉室’。”

第三折?沓中谷地设伏兵

沓中谷地的寒风卷着砂砾,姜维望着远处扬起的魏军尘烟,手中紧攥着诸葛亮的连弩图纸。改良后的藤条扳机在阳光下泛着柔韧的光,弩臂上新刻的“汉”字,是羌族少年们连夜用秘银镶嵌的,每个字都对着北方的洛阳。

“大将军,邓艾的铁骑兵已进入‘死亡之喉’。”蒋斌指着两山之间的隘口,那里布满了伪装成积雪的滚木礌石,“丞相的木牛流马改装成了投石车,就等他们踏入阵眼。”

姜维点头,目光扫过谷底的枯树——那是他与诸葛亮北伐时埋下的暗号,每棵树的树干都刻着“汉”字,树皮里藏着引火的硫磺。忽然,第一声梆子响起,数百架木牛流马同时启动,巨石混着硫磺砸向魏军。邓艾的战马惊立,看见峭壁上突然浮现的“汉”字军旗,正是当年诸葛亮的八卦阵图。

“又是姜维的诡计!”邓艾的长矛劈碎飞来的巨石,却见弩箭从雪下破空而出,藤条扳机的轻响连成一片。蜀军伤兵们从岩缝中跃出,用断箭、骨刀与魏军殊死搏斗,每个人衣内都贴着绣着“汉”字的护心镜,那是阿莱娜用羌族羊毛连夜赶制的。

姜维站在高处,七星剑指着谷底:“当年丞相在祁山,用木牛流马运粮;今日在沓中,便用它投石破阵!”他忽然看见邓艾的帅旗转向,心中暗叫不好——魏军识破了前军诱敌之计,主力正绕道西侧的猿揉峡。

“蒋斌,带飞军去守猿揉峡!”他甩袖撒出诸葛亮留下的“**香”,淡紫色烟雾中,“汉”字军旗的幻影在谷中四处闪现。邓艾的战马在烟雾中打转,铁骑兵的马蹄声与羌族鹰笛声交织,竟形成诸葛亮当年传下的“石兵八阵”回响。

第四折?雪山深处筑新城

西羌雪山的深处,篝火映着羌族勇士们冶炼连弩的火星。姜维跪在雪地上,用七星剑刻下“汉羌同源”的石碑,剑刃与冰雪相击,溅出的火花像极了诸葛亮七星灯的余烬。阿莱娜带着羌族少女们缝制军旗,每面旗的边角都绣着鹰纹与“汉”字,在风雪中猎猎作响。

“大将军,第一百架改良连弩完工。”羌族少年呈上弩机,藤条扳机处缠着诸葛亮当年赠给羌族的红绳,“老族长说,这弩箭要射向洛阳的魏旗。”

姜维抚摸着弩机上的“汉”字,忽然听见雪山深处传来驼铃声——那是马岱当年囤粮的商队到了。粮车上盖着的毡布,绣着的正是诸葛亮设计的木牛流马纹,每辆车辕都刻着“汉祚”二字。

“伯约,”马岱的声音从粮车后传来,鬓角已染霜色,“丞相临终前说,沓中谷地是蜀汉最后的粮仓,也是反攻的起点。”他指向雪山深处的隘口,“那里有当年魏延埋下的铁矿,足够打造十万支连弩。”

姜维望向雪山之巅,那里终年不化的积雪映着阳光,像极了诸葛亮的白发。他忽然想起在定军山看见的场景:廖化的“汉”字令旗插在魏旗上,旗角在风中舒展,仿佛老将的银须仍在飘扬。“传令下去,”他的声音坚定,“明日起,羌族勇士与蜀军混编,训练‘天汉新军’,弩箭所指,必是洛阳!”

第五折?天汉星火永不灭

三个月后的冬至,沓中谷地的积雪被鲜血染红。邓艾的大军再次压境,却见谷口立着新铸的“汉”字大旗,旗后是排列整齐的连弩阵,弩臂上的藤条在风中轻颤,像极了诸葛亮羽扇的流苏。

“邓将军,别来无恙?”姜维身着银甲,站在阵前,七星剑指着对方帅旗,“你以为拿下成都,就能让汉旗倒下?”他挥剑,身后的连弩齐发,弩箭在雪地上犁出“汉”字深沟,“看看这些弩箭,每一支都刻着丞相的字,每一支都带着羌族的怒火!”

邓艾的目光落在弩机上的红绳,忽然想起在定军山见过的场景:诸葛亮墓前的风铃,每片都刻着“汉”字。“姜维,你不过是困兽犹斗!”他的长矛劈来,却在触到弩箭时发出脆响——藤条扳机竟比青铜更坚韧,弩箭的倒刺勾住了他的铠甲。

就在此时,雪山深处传来鹰啸,阿莱娜带着羌族骑兵从侧后杀出,马背上的“汉”字军旗与雪山反光交相辉映。姜维趁机甩出诸葛亮的“地听阵”图,魏军马蹄下的积雪突然炸开,露出暗藏的硫磺坑,火焰腾空而起,将“魏”字帅旗烧成灰烬。

暮色中的沓中谷地,姜维望着满地的“汉”字弩箭,忽然听见远处传来驼铃——那是前往洛阳的密使回来了。密使呈上的绢帛上,用鲜血写着:“洛阳百姓私藏蜀锦,街头小儿皆能背《出师表》。”

他忽然轻笑,指尖抚过胸前的虎符,想起诸葛亮的密诏:“汉祚不在山河,在人心。”转身望向雪山深处,那里的篝火连成一片,像极了诸葛亮七星灯的光芒。“蒋斌,”他的声音混着风声,“把连弩图纸发给每个部落,让天下人知道,只要还有人会刻‘汉’字,我们的剑,就永远不会断。”

是夜,沓中谷地的星空格外明亮,天汉星闪耀如旧。姜维站在“汉羌同源”的石碑前,听着羌族少年们唱着改编的《出师表》,忽然明白:汉魂不是一面旗,而是千万人心中不熄的火。他握紧七星剑,剑鞘上的“汉”字在月光下泛着冷光——这把剑,曾跟着诸葛亮北伐,跟着他守阴平,如今跟着他退入雪山,却永远指向北方的洛阳。

雪又下了起来,却掩不住谷地里的“汉”字深沟。姜维知道,邓艾不会罢休,司马昭的屠刀还在挥舞,但只要羌族的鹰笛还在吹响,只要连弩的藤条还在颤动,只要“汉”字还刻在每个人的心里,蜀汉就永远不会灭亡。

这一晚,他梦见诸葛亮站在定军山巅,羽扇轻挥:“伯约,还记得祁山堡的夜吗?那时你说,要让汉旗插遍九州。”他猛然惊醒,望向窗外,雪山之巅的“汉”字军旗正在风雪中挺立,像极了丞相未竟的背影。

汉魂不灭,此身不息。姜维摸了摸袖口的羌族银饰,知道下一场硬仗就在眼前,但他不是一个人——有诸葛亮的遗计,有羌族的鹰眸,有天下无数心怀汉室的百姓。他的剑,将继续挥舞,直到“汉”字旗重新飘扬在洛阳城头,直到九州大地再无魏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