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 > 第108章 剑阁雄关铸汉魂

第一折?剑阁烽烟起苍黄

剑阁关的晨雾还未散尽,姜维的七星剑已在关墙上划出三道剑痕。他望着脚下的羊肠小道,两侧峭壁如刀削,正是诸葛亮当年所说的“一夫当关”之地。阿莱娜递来的密报被晨露打湿,绢帛上的魏文写着“邓艾阴平受挫,改道剑阁”,角落的羌族狼头印却透着紧迫。

“大将军,老族长的鹰眸骑已在摩天岭布下滚木礌石。”阿莱娜的银饰在晨风中叮当,“他们在每块石头都刻了‘汉’字,说这样丞相的魂灵就能护佑我们。”

姜维点头,指尖抚过关墙上的弩孔。这些弩孔是连夜开凿的,呈八卦方位排列,正对着魏军的必经之路。马岱带着蒋斌走来,后者手中捧着改良的连弩图纸:“大将军,我们在弩机加装了羌族的弹簧片,射速提升三成,且能在湿冷天气中保持灵活。”

“好。”姜维指向远处的密林,“让弟兄们把木牛流马藏在‘丞相林’里,那里的树木曾被丞相施过驱虫术,魏军的火攻术不起作用。”他忽然听见关下传来喧哗,原来是附近的百姓背着粮食赶来,孩童们手中拿着用竹片做的小连弩,箭尾都系着红绳。

“将军,”老猎户跪在地上,“我们世代受丞相恩典,如今魏军来了,我们也能搬石头、递弩箭!”

姜维眼眶微热,扶起老人:“乡亲们放心,当年丞相在时,便说剑阁是蜀汉的脊梁。今日有我姜维在,定让魏军撞碎在这铁壁上。”他望向关墙上新挂的“汉”字大旗,旗角绣着诸葛亮的羽扇图案,在风中猎猎作响。

第二折?洛阳深宫泣血诏

洛阳的秋雨浸透太极殿,刘禅握着姜维的密信,指尖在“剑阁无恙”四字上反复摩挲。黄皓的尖笑从殿外传来,伴随的是铁器碰撞声——那是司马昭的亲信在搬运蜀汉的礼器,鼎彝上的“汉”字纹正在被刮去。

“陛下,晋王有请,该去观礼了。”黄皓的目光落在刘禅手中的信上,“还是说,陛下还想着那个反贼姜维?”

刘禅站起身,袖中滑落诸葛亮的玉璜。玉璜内侧的“汉祚永昌”已被磨得发亮,那是他无数个夜晚抚摸的痕迹。太极殿外,司马昭的九旒旗在风中招展,“魏”字烫金下,隐约可见底层的“汉”字底纹。他忽然想起姜维在信末写的:“陛下,汉家的天,永远在剑阁关的箭尖上。”

观礼台上,司马昭的声音如冰锥:“昔者汉祚已终,今晋朝应天顺人……”他的话被突然响起的童谣打断,台下的百姓中,不知谁起的头,千人齐唱《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黄皓的脸色铁青,卫士们举起屠刀,却见百姓们纷纷亮出暗藏的蜀锦,“汉”字在秋雨中格外刺眼。刘禅望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当年在成都,相父在丞相府教他辨认连弩零件的场景,泪水终于落下——原来,汉家的魂,从未熄灭。

深夜,阿莱娜的密探小翠冒死潜入宫,递上姜维的血书:“陛下,若晋朝逼宫,可持此血书前往定军山,那里有丞相留下的最后一道锦囊。”血书的“汉”字周围,染着新鲜的血迹,显然是刚从战场上取下的。

刘禅握紧血书,望向南方。他知道,在千里之外的剑阁关,姜维正带着天汉新军,用连弩和血肉,为他、为蜀汉、为天下的汉人,筑起最后一道防线。

第三折?魏将破关施毒计

剑阁关的深秋,魏军的号角声打破寂静。邓艾的大军列阵关下,这次他学了乖,让士兵们举着三层铁盾,盾面刻着破弩的符文。姜维站在关墙上,看见魏军的阵型中,夹杂着从西域买来的“冲城巨木”,木身裹着浸油的牛皮,显然是防着火攻。

“大将军,魏军的盾阵能挡普通弩箭!”蒋斌的声音带着焦急。

姜维却冷笑,抽出七星剑指向天空:“告诉弟兄们,用‘连弩三叠阵’——第一排射盾缝,第二排射马腿,第三排……”他望向木牛流马藏身的“丞相林”,“射火箭,烧他们的巨木!”

第一波弩箭齐发,魏军的铁盾果然挡住了大部分箭矢,却没料到第二排弩箭专射战马,马蹄中箭的战马失控,冲乱了盾阵。姜维趁机下令:“点火!”

木牛流马从林中冲出,载着的不是粮草,而是浸满桐油的火把。“丞相林”的树木突然喷出火星——原来诸葛亮早就在树干中预埋了硫磺,遇火即燃。冲城巨木的牛皮被火点燃,魏军顿时乱作一团。

邓艾在中军帐咬牙切齿,他没想到姜维能把诸葛亮的遗计用得如此精妙。忽然,他看见关墙上出现无数“汉”字灯笼,每个灯笼都系着风铃,声音与当年五丈原的七星灯阵一模一样。“又来这招!”他挥矛指向关墙,“用‘寒铁破甲锥’射弩孔!”

魏军的破甲锥飞来,却被关墙上的蜀军用水泼湿的棉被挡住,锥头陷入棉被,反而成了蜀军的“战利品”。姜维看着这一幕,想起诸葛亮在《将苑》里写的:“善守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第四折?羌笛传薪暖征衣

剑阁关的冬夜格外寒冷,姜维坐在篝火旁,修补着破损的连弩。阿莱娜递来一碗热汤,汤里飘着羌族的牦牛肉:“老族长说,十二部落的青壮都来了,连八十岁的阿公都能搬石头。”

“好。”姜维喝了口汤,忽然听见关墙方向传来喧哗。原来是羌族少年们在教蜀军跳“鹰舞”,每一个动作都模仿鹰眸部落的捕猎技巧,据说能提升在雪地中的灵敏度。他笑了,这些日子,羌族与蜀军早已不分彼此,连弩的藤条扳机,是羌族妇女连夜编织的;箭矢的羽毛,是羌族少年们用鹰羽换来的。

马岱掀开帐帘,带来一个坏消息:“伯约,粮草只能再撑十日,邓艾的大军却越聚越多。”

姜维却不慌,指向关下的魏军大营:“他们的粮草,比我们更急。邓艾孤军深入,后勤全靠阴平小道,而我们……”他望向远处的雪山,“有羌族部落的‘雪豹队’,能在雪地里日行千里,断他粮道。”

果然,三日后,阿莱娜带着鹰眸骑归来,马背上驮着魏军的粮草,领头的牦牛身上,还挂着邓艾的帅旗。“大将军,”她的银饰染着血迹,“我们烧了魏军三个粮仓,他们现在只能吃雪水拌麦麸。”

姜维点头,忽然听见关墙传来欢呼声。他出去一看,只见百姓们举着火把,在关墙上摆出巨大的“汉”字,火光映着每个人坚定的脸庞。他知道,这就是诸葛亮所说的“民心”,是比连弩更强大的武器。

第五折?孤臣泣血守雄关

除夕前夜,剑阁关迎来了最猛烈的进攻。邓艾孤注一掷,动用了从鲜卑买来的“铁蹄骑兵”,马蹄裹着寒铁,能在冰面上高速奔驰。姜维站在关墙上,看着魏军如黑色浪潮般涌来,手中的七星剑第一次出现了缺口。

“大将军,弩箭快用完了!”蒋斌的声音带着嘶哑。

姜维却抽出腰间的佩剑,那是诸葛亮送他的蜀锦剑穗:“告诉弟兄们,用刀、用剑、用石头,哪怕用牙齿,也要守住剑阁!”他望向关墙上的“汉”字大旗,旗手已换了三人,却始终没有倒下。

千钧一发之际,远处的雪山传来狼嚎——那是羌族的援军到了。老族长带着五百名雪豹骑手,从魏军后方杀出,他们的马靴刻着八阵图,手中的狼头刀专砍魏军的铁蹄。姜维趁机下令:“开闸放水!”

事先囤积的雪山融水从关墙顶部倾泻而下,在冰面上形成光滑的水道,魏军的铁蹄失去控制,人马相撞,死伤无数。姜维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诸葛亮临终前的话:“伯约,蜀汉的未来,在民心,在羌汉同心。”

是夜,姜维收到洛阳传来的密信,绢帛上只有八个血字:“陛下禅位,晋朝已立,汉祚未绝。”他望向关墙上的篝火,想起这些年来,从阴平到剑阁,从西羌到洛阳,千万人用血肉和信念,守护着一个“汉”字。

他握紧七星剑,剑鞘上的“汉”字在火光中闪烁。他知道,司马昭的晋朝虽立,但只要剑阁关还在,天汉新军还在,汉家的魂就还在。哪怕有一天,他的血洒在关墙上,他的剑,也会化作碑石,刻下“汉”字,永远立在这雄关之上。

雪又下了,却掩不住关墙上的血迹和“汉”字旗。姜维望着东方,仿佛看见洛阳的百姓还在传唱《出师表》,定军山的松柏还在守护诸葛亮的陵墓,西羌的少年还在练习连弩。他笑了,笑得比雪更冷,比火更烈——此身可灭,汉魂不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