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 > 第111章 沓中屯田续汉祚

第一折?洮阳战后整戎装

洮阳的春雪初融,姜维蹲在城壕边,看羌族少年用连弩模型射杀水中浮冰。弩机改良后的铜制扳机闪着冷光,正是用魏军寒铁盾熔铸而成。阿莱娜的银铃在身后响起,带来的不是军报,而是一捆捆用蜀锦包裹的青稞种:“老族长说,今年的雪水足,洮阳的麦田能扩到祁连山脚下。”

“好。”姜维用七星剑削下冰棱,剑刃在阳光下映出“汉”字倒影,“让天汉新军脱下铠甲,帮百姓开渠。当年丞相在汉中屯田,也是这般军民同心。”他望向远处正在拆卸寒铁盾的蜀军,盾牌被改造成犁铧,在新翻的土地上划出整齐的垄沟。

帐外突然传来喧哗,几个羌族少女抱着兽皮箭袋闯入:“将军,我们用雪豹皮缝了箭袋,能防雪山的湿气!”箭袋上绣着的羌汉双图腾,与洮阳城头的“汉”字军旗遥相呼应。姜维眼眶微热,想起诸葛亮在《将苑》中写的“夫为国者,得百姓之力”,亲手接过箭袋:“待麦田金黄时,咱们的连弩箭,就用这青稞秆做箭杆。”

马岱掀开帐帘,带来的军报却让气氛凝重:“钟会在成都设立‘灭汉司’,凡私藏连弩图纸者,诛三族。”他展开染血的绢帛,上面用密语写着“天汉隐军”的据点正在暴露,“蒋斌在涪城被捕前,把连弩改良图刻在了石碑上。”

姜维的手指抚过石碑拓片,改良图上的齿轮结构,正是诸葛亮当年在木牛流马上用过的。他忽然起身,七星剑指向祁连山:“传令下去,天汉新军分三队:一队随我去沓中屯田,一队入西羌教羌民制弩,一队护送百姓往南中。记住——”他望向正在田间劳作的军民,“汉家的存续,不在城池,在这每一粒青稞、每一张连弩里。”

第二折?洛阳宫深隐风雷

洛阳的太极殿里,刘禅盯着案头的“晋”字玉玺,玉璜在掌心凉得刺骨。黄皓的尖笑从殿外传来,伴随的是皮鞭抽打的脆响——那是“灭汉司”在拷问私藏汉旗的百姓。他摸向衣带里的密绢,上面是姜维用米汤写的“沓中屯田,静待天时”,只有用蜀锦浸泡才能显形。

“陛下,晋王要您题写‘天命归晋’匾额。”黄皓的目光落在刘禅腰间的连弩形玉佩上,“还是说,陛下还想着姜维那个反贼?”

刘禅握紧玉佩,忽然听见宫外传来骚动。无数弩箭射在宫墙上,箭尾系着的蜀锦飘落,上面用朱砂写着“汉祚未绝”。黄皓脸色大变,卫士们抬来的“晋”字灯笼刚挂起,便被弩箭射穿,火焰在灯笼上烧出“汉”字窟窿。

“反了反了!”黄皓尖叫着躲到柱后,却见殿外涌来无数百姓,他们举着用竹片做的连弩,喊着“还我汉家河山”。刘禅望向人群,看见几个孩童胸前绣着的“汉”字,正是当年诸葛亮在成都办的童子军纹样。

他猛然起身,从暗格中掏出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残页,往殿外走去。玉璜的光芒映着百姓们手中的连弩,竟与定军山出土的诸葛连弩部件一模一样。“诸位父老,”他的声音哽咽,“相父曾说,汉家的根基在百姓。今日虽无朝堂,却有千万个‘汉’字在民间!”

百姓们跪地齐呼“陛下”,声浪震得太极殿的瓦片轻颤。刘禅知道,这不是懦弱的哀求,而是汉家骨血的怒吼。他摸向玉佩,仿佛触到了姜维在洮阳城头的温度——那里,军民正在将魏军的寒铁盾熔铸成犁铧,将汉家的种子播撒在雪山之下。

第三折?西羌帐中结血盟

西羌的毡帐里,篝火映着姜维与老族长的狼头刀。阿莱娜的银饰在火光中闪烁,她用羌语翻译着姜维的话:“大将军说,洮阳的麦田能供养十万大军,祁连山的雪水可淬连弩箭簇。”

老族长的豹纹披风拂过羊皮地图,指尖停在“沓中”:“当年武侯在时,曾赠我族‘八阵图’残卷。”他抽出狼头刀,在地图上划出“羌汉血盟”的记号,“今日结盟,我族愿出三万雪豹骑,换连弩千张。”

姜维点头,捧出用蜀锦包裹的连弩图纸:“图纸分三卷,一为弩身,二为箭簇,三为机关。”他望向帐外,羌族少女正在练习蜀军的“梅花弩阵”,银铃与弩机的轻响交织成战歌,“相父临终前说,汉羌本为一体,当年的‘无当飞军’,便是汉羌共治的典范。”

帐外突然传来马蹄声,密探浑身是雪地闯入:“大将军,钟会派使者去南中,想用‘灭汉司’的官印换取孟获后人的支持。”

姜维的七星剑在膝头轻颤,剑鞘上的“汉”字与老族长的狼头刀产生共鸣。他忽然想起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对老族长道:“请贵族派使者去南中,告诉孟获后人,汉家的连弩,曾在七擒孟获时留手——今日的结盟,也为护他们的家园。”

老族长的豹纹披风无风自动,他将狼头刀插入篝火,火星溅在地图上的“沓中”:“好!我族雪豹骑,明日随大将军去沓中,我们要让钟会知道,汉羌的箭,能射穿雪山,也能护佑稻田。”

阿莱娜忽然递来羌文写的盟书,最后一句是她亲手加的:“汉羌同心,弩箭不折。”姜维望向帐外的星空,想起洮阳百姓堆砌的“汉”字石堆,知道这一纸血盟,将让汉家的火种,在西羌的雪山中,烧得更旺。

第四折?成都故府寻遗计

成都的丞相府遗址,姜维踩着瓦砾前行,七星剑刃划过残垣,竟带出火星——那是当年诸葛亮发明的“神火弩”残留的硫磺。马岱的密探正在清理废墟,从地基中挖出个铜盒,盒盖上刻着“天汉隐军”的弩形标记。

“大将军,盒里是相父的遗图。”密探呈上染着铜绿的绢帛,“还有蒋斌的血书,说‘灭汉司’的密档,藏在成都的井里。”

姜维展开遗图,手突然颤抖——图上详细标注了南中、西羌、凉州的“天汉隐军”据点,每个据点都画着连弩与麦穗的标记。更惊人的是,图中“沓中”的位置,用朱砂写着“屯田养兵,以待天时”,正是诸葛亮的笔迹。

“相父啊相父,您早在二十年前,就布下了这盘棋。”姜维的声音哽咽,想起五丈原的夜晚,诸葛亮将连弩图纸交给他时的目光,“您知道蜀汉会亡,却让汉家的魂,藏在这万千据点里。”

马岱从井中捞出密档,上面盖着钟会的“灭汉司”大印,却在姜维的七星剑下显形为“汉”字水印:“伯约,钟会在密档里说,只要毁掉沓中的麦田,就能断了我们的根基。”

姜维的剑刃突然斩向石案,溅起的火星点燃了残垣中的蜀锦:“告诉天汉隐军,把连弩图纸刻在每块青砖上,把青稞种埋在每个井里。”他望向丞相府的方向,仿佛看见诸葛亮羽扇轻摇,“钟会想毁麦田?我们就用连弩护苗,让汉家的麦浪,比魏军的刀枪更壮观。”

是夜,姜维梦见诸葛亮站在丞相府的废墟上,羽扇指向沓中:“伯约,屯田不是避战,是让汉家的根,扎得更深。”他猛然惊醒,发现遗图的背面,不知何时多了行小字:“麦熟之日,弩箭齐发。”

第五折?祁山风雪铸汉魂

沓中的麦田泛着金黄时,姜维站在了望台上,看阿莱娜的雪豹骑在田间演练“梅花阵”。弩箭划破麦浪,惊起的不是飞鸟,而是藏在麦秆中的三棱破甲锥——这是用青稞秆改良的箭杆,轻便且坚韧。

“大将军,魏军的‘寒铁营’已过阴平。”马岱的军报染着麦香,“邓艾亲率三万大军,目标正是沓中。”

姜维点头,七星剑指向祁山:“启动‘天汉隐军’的‘麦浪阵’。让百姓躲进地堡,新军藏在麦田里,用连弩射断魏军的马腿。”他望向麦田中若隐若现的弩手,他们的衣甲染着麦秆的黄绿,与麦田融为一体。

邓艾的寒铁盾阵刚踏入麦田,便听见此起彼伏的弩响。三棱破甲锥射穿马腿,寒铁盾陷入松软的麦田,反成了蜀军的靶子。阿莱娜的雪豹骑从侧翼杀出,狼头刀砍断魏军的盾链,马靴上的八阵图纹路在麦田里划出“汉”字轨迹。

“姜维!”邓艾在中军帐怒吼,“你用百姓当盾牌?”

姜维的声音混着麦香传来:“邓将军,这麦田里的每粒青稞,都是汉家的百姓。当年丞相在时,便说‘军无粮食则亡’——今日,我便用这麦田,教你何为汉家的粮草,何为汉家的刀枪。”

战斗持续到深夜,魏军的寒铁盾被连弩射成筛网,邓艾被迫退兵。姜维站在麦田里,看百姓们从地堡中走出,清理战场时将魏军的箭矢改造成农具。阿莱娜递来羌文战报:“老族长的雪豹骑,在祁山截住了钟会的粮队,连弩箭上的羌文‘汉’字,让魏军闻风丧胆。”

是夜,姜维独自登上祁山,望着满天星斗。七星剑在掌心发烫,剑鞘上的“汉”字与北斗七星遥相呼应。他知道,邓艾不会善罢甘休,钟会的“灭汉司”还在肆虐,但只要沓中的麦田还在,西羌的雪豹骑还在,汉家的连弩还在,汉魂便永不熄灭。

“相父,”他对着星空低语,“您看,洮阳的雪,沓中的麦,西羌的箭,都是汉家的魂。只要还有一人能拉弩,能种麦,能刻‘汉’字,我们的路,便还能走下去。”

祁山的风吹过麦田,发出沙沙的响,仿佛是千万汉家儿郎的低语。姜维握紧七星剑,剑刃映着麦田的金黄,那是比任何军旗都耀眼的颜色——汉家的未来,不在朝堂,在这广袤的土地上,在千万百姓的掌心与弩机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