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武林外史,人间富贵花 > 第13章 写书的原因

武林外史,人间富贵花 第13章 写书的原因

作者:小懋又长胖了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5 22:08:21 来源:小说旗

朱七七想要让这个社会发展的好一些,尽可能的,少一些后世的意难平。后世的历史教训应该总能为前世带来些经验,避免一些弯路。

她曾经的主要研发方向是洲际dd,但她却不是只会这一个方向。一些其他热武器也在她的研发范围里,甚至因为专业的原因,她对各个时期的冷兵器热武器及其制造技艺大多如数家珍。

幸而在研究所里的生活虽然密闭,不得和外界交流,但同样多姿多彩。

前面说了,自小朱七七就喜欢阅读,到了研究所,工作之余她更是喜欢泡到阅读馆里。

于是朱七七穿越过来后从启蒙开始便有意识的广泛搜集这个世界的各种书籍并阅读,以博得博览群书的名声,这样她今后做出什么东西来,也可以推到读书多,为人聪慧上来。

况且,她本来就聪慧,不是吗?

咳,说着说着就说远了,回归正题。

前面说了,朱七七前世的导师是一名三国爱好者,朱七七也跟着熟读三国。甚至还感兴趣的把中国二十四史都看了个遍。

在这里,朱七七打着喜欢听奇闻志怪的名义,到处听人讲故事。然后以整理成册的名义,不但把三国演义写了出来,还动笔连编带写的把史记也写了个一部分。

没办法,那么庞大的内容,又过去了那么久,朱七七虽然记性好,却也不是每个词每个字都记得,很多地方也都是自己编通顺的,和原文肯定没办法保持完全一致。

朱七七还有点遗憾,这个时代的文人中,小说家到底还是小道,学者太少了,远远比不上儒、道、法这些学派。

这边赵瑾听到朱七七的自谦之语,笑着摇摇头,说:“我确实极其爱看的,七七可否赠我一册?”

嗯?赠你一册?

朱七七转了转眼珠,赠你一册好啊,眼前这人谁啊?这可是当今皇帝的孙子,太子的儿子,妥妥的龙子凤孙啊。他生来便肯定是自带一群追随者和班底的。他爱看的书,他的追随者岂能不跟着一观?说不定就有觉得好的并推荐给别人的呢。再说不定,他的兄弟姐妹,他的父母,还有他的爷爷奶奶,万一觉得好也要看呢?

朱七七美滋滋的想,到时候皇帝要是也看的话,那不就真的可以广为流传了吗?

想到这里,朱七七脸上的笑都真诚了好几分,她甜甜的笑着一边吩咐小泥巴把一半的史记搬出来,一边对赵瑾说:“英华哥哥爱看,这是朱琰的荣幸。这里还有其他几卷书,想请哥哥看看,也好指点一二呢。”

之所以要把这本史书拿出来是因为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镜”的话。

虽然一直以来生活的环境都很简单,导致朱七七为人有些单纯。但毕竟也读过那么多书,所以多少也算得上是有些眼界的。在朱七七看来,现在这个新成立的大庆朝其实是有很多的隐患的,比如世家和从龙之功的新兴勋贵,比如动荡的边疆,再比如凋敝的民生。

但她一个毫无实权的列侯之女又无法直接干预,再加上她不想,也没有这个能力进入权力中心,便想着如果把后世史书写出来,当权者看了会不会也能吸收一些经验教训?

赵瑾喜欢看三国演义,不正好借此机会把史书也推销出去吗?

这样她之后写的其他史书也可以顺理成章的给他送去。

这样想着,朱七七的那声哥哥也叫的顺口多了。

赵瑾看着朱七七甜美的酒窝,嘴角也不由自主的溢出笑意。

小泥巴捧了一摞书进来,恭敬的奉到两人面前。

朱七七随手拿起一册,看了看书名,然后笑着递给赵瑾说:“请看。”

赵瑾接过朱七七递过来的书,见手上拿的书封皮上写着《太史公记》,翻开看了看,笑道:“竟是从三皇五帝时期写起,虽说是志怪小说,却也有种春秋正史的味道了。”

朱七七笑道:“不过是山野杂谈,太史公自编自纂了上千年的兴衰故事。尚且不曾写完,只先得了这么几册。拿给哥哥权且看个乐呵。”

不错,因为没记住其他几本史书的作者是谁,朱七七打算把今后写出来的所有史书统一都归为太史公记。

各位,太史公是谁?但凡上过学的亲们应该都知道,司马迁自称太史公。

在这里有这么一个冷知识:

各位一定都知道司马迁写了史记。

史记,同其他共计二十四本史书被乾隆老爷子赐予正史的荣誉称号,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基本都是国家授权所写。

正史之所以被称为正史,一是而由国家授权编写,二就是被国家承认其正史身份。

而我们熟悉的二十四史大多都是有国家授权所写,但也有几本是非国家授权,属于私人编写的,而史记正是其中一本。

史记一书,最初的编写初衷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个人愿望和理想。

司马谈去世后,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编写完成。

并且在记录过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个人猜测和看法。

也就是说,不管史记在后来影响多么大多么深远,但它在最初创作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官方授权和承认,其实是不能算作官方正史的,只能算作是司马迁在自己工作之余大量摸鱼得来的成果。

只是历代王朝承认了它,并为其赋予了正史的身份,从此在史书界稳坐第一把交椅。

而它最初的名字就叫太史公记。

赵瑾看了几页,觉得不错,就问:“这太史公是什么人?”

“是……”告诉他是谁了一定又问是哪里人士,她都不知道怎么编。

朱七七犹豫几番,便说,“此人自称司马迁,不知是哪方人士。”

赵瑾点点头,又问:“三国演义开篇的那首乐府,我观之大气磅礴,不知又是何人所作?观文如观人,此人定然是胸有沟壑之人,有机会瑾也想要拜谒请教。”

“是……一个不知名的隐士所做,被我偶然得之。之后再没有见过,英华哥哥想要见他,怕是不能了。”朱七七默默对原作者说了声抱歉。

赵瑾看着两本书上如出一辙的字体,不置可否的微微一笑,顺手拿起一旁桌案上几页一看就是朱七七练字的纸张,一字一字的念:“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念完后品味了几圈,点点头:“此诗对仗断句均与时下不同,倒是新奇,念起来也清新活泼。是何人所作?”

不等朱七七说话,赵瑾又玩味一笑:“想来,也是一位无名隐士所作了。”

朱七七硬着头皮说:“.......此诗....的确是一无名之士所作,我听后觉得新鲜,故而写下。”

不这么说还能咋滴,让她写她也写不出来啊。

摩挲着纸张上漂亮的字体,赵瑾笑的更加耐人寻味了:“天下无名隐士竟如此之多,旁人遇到一个怕是都不能,想来,竟全让七七给遇见了。”

“啊....是啊......”瞧您这话说的,让我咋接?

朱七七尴尬一笑,大哥,我球球宁可别说了,再说我都编不下去了。

看着朱七七有些窘迫的样子,赵瑾噗嗤一笑,却没再逗她。

宝珠自晦,未尝不是一种避免麻烦的手段,这小丫头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心性,着实不凡。

因为这个美丽的误会,朱七七在赵瑾心中的评价再次上调了。

他觉得朱七七除了一腔赤子之心外,还文采斐然,又是开国功勋之后,朱家两代皆以忠义仁善之名闻名天下,虽行多商贾之事,却有大义之行,便是那些腐儒也说不出朱家坏话来。

况且朱家巨富,从微末起就与皇家交好,更一直都是皇家的钱袋子,最妙的是,这个钱袋子到现在为止仅此一女,得此女便等于得了整个朱家。

因为这种种原因,赵瑾目光越见温柔。

如此女子,恐怕天下也再难找到第二个了吧?

本来当天要走的赵瑾为了多陪陪朱七七,硬是又留了两天,朱七七风寒好转了才走。

当然也实在是有事在身不得不走了。

这三天赵瑾除了洗澡睡觉上厕所,其他时间都赖在朱七七的小院子里。

天天吃了早饭就来报到,晚上非要等朱七七睡下了再走。

这三天里,因为朱七七要卧床休养为主,每次吃过药后没一会儿就会犯困。赵瑾也不见外,让朱七七该睡就睡,他则大剌剌的坐在人家的床前看书。看的是朱七七给他的书。

等朱七七睡醒之后,两人再弹弹琴,聊聊天,更多的是聊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情节和阅读感悟。

为什么聊这些?

一是赵瑾确实爱看,二是赵瑾看得出来,朱七七对他还是礼貌客气居多,如果不聊这些,朱七七对他永远就是客客气气的。无论他聊什么,没几句后朱七七就会变成话题终结者。

但赵瑾并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只觉得这也难怪,女儿家嘛,自有女儿家的矜持在。

随着这三天的接触,赵瑾越发觉得朱七七不同于一般女子,有见识,有才华,整个就是一个大写加粗的完美,更加坚定了他心中一些刚刚冒出点小萌芽的想法。

不同于赵瑾这三天的愉悦,朱七七这三天只觉得度日如年。

虽然这人是个绝世大帅比没错,虽然这帅b说话又苏又好听人又体贴也没错,可是!可是!他可是太子的儿子啊!还是嫡长子!

这样的身份注定了赵瑾身上无论有多少光环,都自带着无尽的麻烦。

朱七七是想要为国家出力没错,但不代表她想要卷入皇室争斗中啊。

皇室,永远代表着麻烦,还是那种沾上就摆脱不了的麻烦。

终于赵瑾要走了,朱七七几乎要撒花欢送了。

但无论心中怎么激动,朱七七面上还是绷住了,并虚伪的说:“英华哥哥这就走了吗?原想让哥哥多住几天好生招待的。”

虽然看得出来朱七七的言不由衷,但赵瑾心里还真就挣扎了一下,这一走,再见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他是真的很想再留下来住几天,好多陪陪七七的。

看出了赵瑾的犹豫,朱七七紧张了,不是吧不是吧,我只是客气一下啊!你可千万别当真啊!不会真的当真了吧?

朱七七心里一边嘟囔着一边后悔,早知道就不客气那一句了。

看到朱七七紧张,赵瑾忍不住又笑了,看来这小丫头还挺排斥他的呢。

但没关系,七七现在还小,还完全不曾开窍,他会好好呵护她,一步一步走进她的心里,直到她十八岁及笄,那时,便是他得偿所愿之时。

说到这里,再插一句题外话,大家都知道古代女子十五岁及笄,也就是成年,但是这个时空却很神奇的是十八岁及笄。

朱七七最初知道的时候也极为诧异,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先秦时期,女子成年时间与朱七七所在的时空没什么不同,但从秦二世开始,便改为了女子十八岁及笄。

据说是因为秦朝二世皇帝嬴高认为,婴幼儿夭折率以及女子难产率高是因为十五岁的少女身量没有长成,证据就是很多女子明明及笄了,却还会继续长高。

这说明什么?

说明十五岁根本不是女子的成年时间节点,毕竟你都还在长个子,怎么能说你已经成为大人了呢?只有孩童才会长个子。

那么让十五岁的女孩子结婚生子,生下来的孩子夭折率高就可以解释了,你自己都还是个孩子,孩子又怎么能孕育出健康强壮的孩子呢?你见过哪个果树还没有成熟就能结出好果子的吗?

同样的道理,因为你还是个孩子便开始怀孕生子,所以初产妇的难产率才那么高。

经过全国范围的观察和统计,反倒是十**岁以后的女子生下来的孩子相对健康的更多,难产的比例也更低。

所以秦二世废除女子十五及笄的规定,改为十八及笄。

虽然政令实施最初也遭到了很多的阻力,但是秦二世赢高是个和始皇帝嬴政一样强势的人,一边强制实施,一边严厉惩罚,又一边加大宣传,最终这个政令才全国实行,并一直实行至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