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云的归途是故乡 > 第87集:均衡之困

云的归途是故乡 第87集:均衡之困

作者:庄子蝶一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7 12:48:31 来源:小说旗

王晓东伫立在窗前,凝视着窗外车水马龙的街道,晨曦穿透了省政府办公室的百叶窗,在办公桌上投射出一道道金色的光带。王晓东手中紧握着一份文件,那是全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数据报告。微风拂过,撩动着他的发丝,却难以抚平他内心的忧虑他指间反复摩挲着数据报告边缘,纸页被翻得微微发皱,密密麻麻的柱状图、折线图里,深紫色代表的山区县始终蜷在最底端 ——G 县的 Gdp 增速连续三年低于全省平均值,而东南沿海的 Z 市却以火箭般的速度刷新着各项指标,两者间的落差像道割裂的伤口。

\"王省长,早高峰车流已经开始堵了。\" 秘书的声音从门口传来。王晓东无意识地点头,目光仍锁在窗外那辆被红灯截停的渣土车上。车斗里的碎石子随着颠簸簌簌滚落,让他想起上周在 G 县考察时,蜿蜒山路上那些因缺乏维护而布满坑洼的县乡道。

突然,手机震动着弹出新消息。屏幕亮起的瞬间,他瞥见分管交通的副秘书长发来的文件预览:《关于加快推进省际高速公路网建设的方案》。方案里规划的三条新建线路,两条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唯独西部山区只字未提。他猛地转身,办公椅在地面划出刺耳的声响,桌上的钢笔被震得滚落,在晨光里划出一道银色的弧线。

\"召集发改委、交通厅、经信委的负责人,半小时后开紧急会议。\" 王晓东抓起报告快步走向会议室,皮鞋踏在走廊地砖上的声音格外急促。阳光穿过玻璃穹顶,在他身后拖出一道长长的影子,像条等待丈量的标尺,丈量着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沟壑与希望。

王晓东内心很焦灼,省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北部地区依托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发展迅猛,而南部山区却依旧深陷贫困的泥沼,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他打算推动一项区域协调发展计划,通过政策倾斜、产业转移和基础设施共建,缩小南北差距。但他也担心这势必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推行起来恐怕困难重重。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他随手扯松领带,忽然想起上周去青峦县考察的场景:盘山公路上货车碾过坑洼路面,泥浆溅得车身斑斑点点;老乡家里漏风的窗户糊着报纸,老人颤巍巍端来的搪瓷缸里,飘着几根枯黄的茶叶。

“王省长,北州港务局的张局长又来电话了。” 秘书探进头。王晓东捏着红笔的手顿了顿,报表上北州港去年集装箱吞吐量的数字刺得眼睛生疼。这个靠政策红利崛起的港口城市,正疯狂虹吸周边资源,上个月甚至提出要把省里的外贸扶持资金再倾斜 30%。

他翻开新的笔记本,笔尖重重戳出墨点。区域协调发展方案在脑海里逐渐成型:把北部淘汰的低污染制造业转移到南部,配套建设产业园区;在青峦县打造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用 “北销南产” 模式盘活经济;再争取中央资金,把南部的 “断头路” 都连成网。但刚写完第一条,他就皱起眉头 —— 北州的企业主们能舍得放弃现成的港口优势?南部的干部习惯了 “等靠要”,真能接住产业转移的盘子?

手机在桌面震动,是北州市长发来的微信:“王省长,听说要调整招商政策?我们港务局刚谈妥个百亿级项目,现在变动恐怕......” 王晓东把手机倒扣在文件上,窗外的车流声突然变得刺耳。茶水间传来同事们的闲聊:“听说南部长官在会上拍桌子,说再不给修路,山里的橙子都要烂在树上了”“北州那些厂子,每年光环保补贴就拿不少,哪肯挪窝”。

他起身拉开窗帘,阳光猛地涌进来。玻璃上倒映着自己紧锁的眉头,突然想起青峦县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抱着一筐野山莓追着考察车跑:“叔叔,能不能修条路?我想去县城看大超市......” 手指无意识摩挲着笔记本边缘,王晓东把方案又往后翻了两页 —— 最后一条赫然写着 “建立跨区域利益补偿机制”,墨迹还没干透。

如王晓东所料,当他在省政府会议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计划时,立刻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王副省长,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南部山区地理条件恶劣,投资回报率低。把大量资源投入到那里,不仅浪费纳税人的钱,还会拖累全省的发展速度。”一位分管经济的副省长皱着眉头,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满。

“没错,北部地区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调资源,无疑是釜底抽薪。”另一位官员附和道。

王晓东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会场:“各位,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区域发展失衡,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也会制约我省的长远发展。南部山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只要合理开发,完全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会议焦灼,没有形成一致的结果。

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王晓东决定亲自前往南部山区调研。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他们踏上了前往山区的征程。山路崎岖,车辆颠簸,窗外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和破旧的村落,每一幕都刺痛着王晓东的心。

王晓东把额头抵在车窗上,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扶手处开裂的人造革。车碾过碗口大的石块时剧烈弹跳,随行秘书手里的文件哗啦啦散落,他却浑然不觉 —— 视线死死钉在窗外:穿褪色校服的女孩背着竹篓踩过断木桥,白发老人佝偻着腰在梯田里薅杂草,半山腰的土坯房连块完整玻璃都没有,风卷着枯叶从窗框窟窿里穿堂而过。

\"王省长,前面塌方路段清出来了。\" 司机的声音在盘山道上嗡嗡回响。王晓东抹了把脸,从公文包里掏出皱巴巴的笔记本。昨天开会时北部开发区主任拍着胸脯说 \"产业转移就是变相抽血\",财政厅的老伙计也委婉提醒 \"基础设施建设要考虑投入产出比\",此刻笔记本上的铅笔字被汗浸得发皱,像极了南部山区扭曲的盘山公路。

车子突然急刹。几个挑着山货的村民正从陡坡上往下搬落石,领头的老汉见是政府的车,咧开缺牙的嘴笑:\"领导来检查啊?俺们这路三天两头闹脾气。\" 王晓东推开车门跳下去,鞋跟陷进松软的红泥里。他伸手扶住颤巍巍的竹筐,摸到筐底沾着的露水:\"大叔,你们平时下山赶集得走多久?\"

\"快的话三小时,赶上下雨......\" 老汉往手心啐了口唾沫,重新攥紧扁担,\"上个月俺家娃发烧,等抬到镇医院,小脸烧得跟煮熟的虾子似的。\" 王晓东喉头发紧,掏出手机打开地图软件 —— 直线距离不过 20 公里的县城,在等高线地图上却像隔着千山万水。

暮色漫过山脊时,车队停在唯一通水泥路的李家坳。村支书搓着沾满烟渍的手,带他们看荒草丛生的老茶厂:\"当年说好给山货搞深加工,机器运来就生锈了。\" 王晓东蹲下身扒拉地上的茶梗,突然摸到块冰凉的金属牌,上面 \"扶贫项目示范点\" 的红字被苔藓啃得只剩半截。

深夜的村部会议室里,王晓东把泡胀的茶叶从搪瓷缸里捞出来,听十几个村支书七嘴八舌倒苦水。\"王省长,俺们不是不想搞产业,可路不通货出不去,年轻人都跑光了!上次城里来的老板,说运输成本比货价还高......\"窗外传来野狗的叫声,王晓东的钢笔在本子上沙沙作响,记满了密密麻麻的问题,最后重重写下一行:\" 不是要不要动蛋糕,而是要让所有人吃到更大的蛋糕。\"

王晓东沉默不语,心中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的现状。

抵达山区后,王晓东马不停蹄地展开调研。他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们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走访当地企业,分析产业发展的瓶颈;考察基础设施,寻找改善的方向。在调研过程中,他发现南部山区虽然交通不便,但生态环境优美,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的潜力。

晨的山区管委会会议室,阳光透过蒙着灰的玻璃斜斜切进来,在摊开的生态旅游规划图上投下斑驳光影。王晓东用红笔圈出重点区域时,手机突然震动 —— 项目合作方发来消息,原定今天签约的三家酒店集团集体取消行程。

“王省长,采矿区附近的盘山道塌方了。” 秘书抱着笔记本电脑冲进来,屏幕上是现场照片:滚落的巨石将柏油路砸出深沟,挖掘机司机指着断裂处喊,“绝对不是自然滑坡!” 王晓东的手指在桌沿敲了敲,这种事在前期调研时就有苗头 —— 村民老李曾拽着他衣角压低声音:“矿上的人放话,谁提旅游就断谁生计。”

王晓东连夜召集国土、环保部门,调出矿业集团近五年的开采审批文件。在密密麻麻的数据里,他发现了关键漏洞 —— 多个采矿许可证早已过期,所谓 “合法开采” 不过是偷梁换柱的幌子。

色浓稠如墨,省政府会议室的灯光在雨幕中显得格外刺眼。王晓东指节重重叩在铺满桌面的文件上:“这些过期许可证是怎么通过年检的?” 空气里弥漫着速溶咖啡的苦涩,环保局长攥着保温杯的手微微发抖,汇报声被窗外的闷雷劈碎。

凌晨三点,调查组悄悄进驻矿区。当执法人员试图调取监控时,矿场保安队长突然从人群里冲出来,铁塔般的身躯堵在机房门口:“王省长,这大半夜的... 设备正在检修呢!” 王晓东注意到他耳后新蹭的机油,不动声色地朝技术人员使了个眼色。果然,硬盘里本该储存半年的录像,竟只有近三天的内容。

第二天,矿业集团董事长李长山带着三名律师找上门。西装革履的一行人刚踏进办公室,李长山就掏出一叠 “赞助山区修路” 的票据:“王省长,我们可是纳税大户,您要搞旅游... 这不是断老百姓生路吗?” 王晓东翻着文件冷笑,突然将一张卫星对比图推过去 —— 去年绿意盎然的山体,如今已被挖成触目惊心的灰白色。

暴雨倾盆的清晨,二十辆执法车冲破矿区警戒线。李长山举着手机叫嚣要告 “行政干预”,却在看到执法人员抬出的账本时脸色骤变 —— 账本里夹着的行贿记录,密密麻麻列着数位公职人员的名字。当警车呼啸着驶离矿区时,王晓东望着远处重新笼罩在云雾中的青山,终于松了口气。

生态旅游项目的第一期工程顺利开工,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坑被改造成生态湿地公园,随着项目的建成,南部山区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游客纷至沓来,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村民们的收入大幅提高。

夕阳把山顶染成蜜糖色,王晓东扶着锈迹斑斑的观景台栏杆,望着山脚下蜿蜒的彩色步道像绸带缠绕着村庄。李丽玔踩着新铺的防腐木栈道小跑过来,运动鞋底沾着的草屑还在往下掉,“你看!” 她拽着王晓东的胳膊转向山谷,民宿小院的红灯笼次第亮起,盘山公路上私家车排着队往景区开,“老张家的农家乐今天翻了三趟台,王婶儿在直播间卖山货,说手机都回不过来消息了!”

王晓东从帆布包里摸出皱巴巴的笔记本,边角还沾着去年调研时的泥浆。本子里夹着的老照片滑落 —— 画面里是去年今日,同个观景台的铁架歪在荒草里,山下是开裂的尾矿库和断壁残垣。他手指抚过照片上的裂痕,忽然笑出声:“记得老周头吗?那个说‘挖矿才是活路’的倔老头,现在成了护林队队长,见人就念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山风卷着烤玉米的焦香掠过鼻尖,李丽玔摘下遮阳帽扇风,马尾辫在晚风中扑棱:“最绝的是矿业集团那块地,现在改成生态研学基地了!上个月带侄子去,小家伙对着矿石标本问我‘这石头为什么不能挖’,把我问愣了。” 她忽然收住笑,目光落在王晓东泛白的鬓角,声音轻下来,“这一年,你头发白得比漫山的野杜鹃开得还快。”

王晓东捡起块页岩在掌心摩挲,石头上天然的纹路像极了山脉走向。远处传来民宿老板揽客的吆喝,混着孩子们追逐打闹的笑声。“值得。” 他把石头抛向山谷,惊起一群归巢的白鹭,“你听,这才是该有的热闹。”

王晓东轻轻拥抱着李丽玔:“这只是第一步,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还很长。但只要我们坚持初心,就一定能让全省的每一个角落都绽放出发展的光芒。”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画卷。山风拂过,带来了新的希望,而王晓东和李丽玔,也将继续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