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云的归途是故乡 > 第109集:乡风焕新

云的归途是故乡 第109集:乡风焕新

作者:庄子蝶一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7 12:48:31 来源:小说旗

四月的省城,樱花将城市浸染成温柔的粉色梦境。玉渊路的樱花树下,穿汉服的姑娘们踮脚接住飘落的花瓣,外卖小哥的电动车筐里也躺着几枝被风吹落的花枝,就连早高峰的拥堵都因这浪漫景致变得不那么恼人。可在省政府大楼十七层,王晓东鼻尖萦绕着保温杯里浓茶的苦涩,目光紧锁着摊在会议桌上的全省乡村文明建设数据图 —— 密密麻麻的红点如同伤口,标注着封建迷信和赌博问题严重的乡镇。

“各位,青山镇只是冰山一角。” 王晓东用激光笔点向屏幕,“陇南山区有人打着‘山神祭祀’旗号敛财,东海渔村聚众赌博导致家庭破裂,这些问题像野草,得连根拔起。” 会议室里二十多个部门负责人神色凝重,农业厅老陈翻着材料嘟囔:“有的村子连文化礼堂都被改成牌局了,这工作不好推进啊。”

散会后,王晓东把小吴和宣传处长老周留了下来。夕阳透过百叶窗在三人身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影,老周推了推老花镜:“全省范围推广,得有统一方案,但又不能一刀切。比如少数民族聚居区,得尊重习俗的同时引导移风易俗。” 小吴突然眼睛一亮:“省长,咱们搞个‘文明种子计划’!每个市选三个试点村,培养本土宣传员,再以点带面。”

说干就干,全省动员大会上,王晓东对着台下百来名基层干部举起手机:“这是青山镇二柱子拍的短剧,播放量三天破百万。你们回去就找这样的民间达人!” 他特意点名东海市的年轻镇长李雪:“听说你们那渔民用直播带货,能不能让主播顺嘴讲讲文明新风?” 李雪胸有成竹地回应:“包在我身上,让网红渔民直播反诈防骗!”

推广初期并非一帆风顺。陇南山区的王支书在电话里急得直跺脚:“省长,那些‘神汉’说我们搞活动冲撞了山神,村民都不敢来文化礼堂!” 王晓东连夜带着民俗专家驱车八小时进山。篝火晚会上,专家用当地傩戏的曲调新编了《驱邪新编》:“科学才是真神仙,看病读书有靠山!” 王支书红着眼眶跟着唱,村民们也渐渐从躲在树后的观望,变成围着篝火拍手叫好。

在东海渔村,李雪带着团队把渔船改造成 “文明宣讲船”。每当休渔期,船头的大喇叭就会响起快板声:“赌博赢钱是镜中花,家庭和睦才是真财富!” 有个曾因赌博妻离子散的渔民老张,主动报名当起了义务宣传员,他摸着粗糙的船舷说:“我要用自己的教训,让更多人别走弯路。”

三个月后的总结会上,大屏幕上的红点渐渐淡去。小吴兴奋地展示数据:“全省成立了 2000 多支乡村文艺队,‘文明种子’覆盖了 90% 的行政村!” 王晓东翻看着各地送来的报告,其中一份让他停下了动作 —— 青山镇张大爷的孙子在作文里写道:“长大后我要当科学家,因为省长叔叔说,知识才是最厉害的‘风水’。”

窗外的樱花已化作春泥,但乡村文明建设的春风正越吹越暖。王晓东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街道上追逐风筝的孩子,嘴角扬起欣慰的笑。他知道,这场关乎乡土灵魂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夏日的蝉鸣声里,王晓东的工作日程表被 “乡村文明建设回头看” 填得满满当当。车载空调吹着冷风,却压不住他眉间的焦灼 —— 尽管前期成果显着,但调研报告上 “部分地区出现反弹” 的字眼,像根刺扎在他心里。

第一站是青阳县的白鹭村。村委会大院里,几个老汉正围着石桌下象棋,看似岁月静好。可转个弯到村西头,废弃的碾坊里又传出麻将声。王晓东不动声色地走进去,牌桌上烟雾缭绕,有人抬头瞥见他胸前的工作证,哗啦一声把麻将全扫进桌下。“王省长,我们就是打着玩!” 一个中年汉子赔着笑。王晓东弯腰捡起张散落的筹码,语气严肃:“打着玩?上个月这里刚出了因为赌博打架进医院的事,你们忘了?”

当晚,王晓东召集镇村干部开了场 “板凳会”。月光洒在晒谷场上,村民们搬着小板凳围坐成圈。“为啥问题反弹?” 王晓东的问题让现场陷入沉默。半晌,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林晓璐开口:“白天干完活太累,晚上除了打牌真没事干。咱们村连个像样的篮球场都没有。” 这句话像打开了话匣子,老支书也叹气:“文化礼堂的投影仪早坏了,放不了电影。”

第二天,王晓东带着财政、体育部门的负责人现场办公。“健身器材下周到位,” 他指着村口空地,“这块地就建篮球场。文化礼堂维修资金马上拨付,但有个条件 ——” 他看向村主任,“必须成立村民自治监督小组,管好用好这些设施。”

在解决硬件问题的同时,王晓东意识到更要筑牢思想根基。他推动全省开展 “文明积分制”,村民参与志愿服务、家风评比、垃圾分类都能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在杏花村,70 岁的赵奶奶戴着老花镜,认真地在 “文明存折” 上记录:“帮邻居收麦子,积 5 分。” 她乐呵呵地说:“现在大家都抢着做好事,比谁的积分多!”

然而,新问题又接踵而至。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瑶山乡,传统祭祀活动与封建迷信的界限难以把握。乡长发来的视频里,巫师跳着神秘的舞步,村民们举着香火神情虔诚。王晓东带着民俗专家三进瑶山,和寨老们促膝长谈。最终,他们将祭祀仪式进行改良,保留文化内核,剔除迷信成分,还融入了禁毒、反诈知识宣讲。仪式当天,老巫师敲响铜鼓,用山歌唱道:“莫信歪理和邪说,科学致富路更宽!”

转眼到了丰收时节,全省乡村文明建设成果展在省城开幕。展厅里,青山镇二柱子的短剧循环播放,东海渔村的 “文明宣讲船” 模型引人注目,瑶山乡的改良祭祀仪式视频前围满了观众。王晓东在留言簿上看到张大爷的留言:“现在村里晚上能跳广场舞、打篮球,娃娃们都爱往文化礼堂跑,真好!”

暮色降临,王晓东站在展厅落地窗前,远处的山峦被夕阳染成金色。手机响起,是小吴发来新消息:“省长,又有 37 个村申请加入文明创建!” 他回复了个笑脸,心中满是欣慰。这一路虽布满荆棘,但他坚信,只要持续浇灌,文明之花必将在广袤乡村绚丽绽放。

当秋风悄然掠过田野时,王晓东的办公桌上又多了一份新的调研报告。这份报告不再是令人揪心的问题罗列,而是充满希望的 “乡村文明建设数字化转型探索”。但他知道,越是向好的趋势,越要警惕潜在的问题。

在松溪县,一场别开生面的 “云端文明评比” 正在进行。大屏幕上,各村的村容村貌、家风故事通过短视频轮番展示,村民们坐在文化礼堂里,用手机实时投票。“王省长,您看!” 县长出奇地兴奋,“我们把文明创建搬到了网上,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能参与家乡建设了!” 王晓东饶有兴致地滑动手机,看到一条留言:“虽然人在城里,但看到咱们村的老槐树和干净街道,想家了。”

然而,数字化带来的不只是便利。在走访中,王晓东发现部分村庄出现了新问题。石门村的文化礼堂里,几个孩子正趴在电脑前玩游戏,村干部无奈地说:“自从装了网络,有些娃放学就泡在这,家长根本管不住。”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也开始 “触网”,有人在直播平台打着 “风水大师” 的旗号招摇撞骗。

王晓东立即召集网信、教育等部门,连夜制定方案。很快,全省启动了 “乡村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在石门村,文化礼堂开设了 “数字课堂”,志愿者教孩子们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如何识别网络诈骗;在乡镇层面,建立 “网络文明监督员” 队伍,实时监控网络环境。同时,王晓东鼓励各地开发 “文明乡村” App,整合学习、娱乐、服务功能,让网络真正成为传播文明的阵地。

春节前夕,王晓东来到牡丹村。村里张灯结彩,却不见往年的赌博乱象。更让人惊喜的是,村委会组织了一场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展”。老人们展示着精美的剪纸、刺绣,年轻人则用 VR 技术重现传统庙会场景。返乡创业的 90 后李阳带着他的团队,现场演示用人工智能修复破损的族谱。“王省长,” 李阳激动地说,“我们想让年轻人知道,传统文化也可以很酷!”

看着热闹的场景,王晓东陷入沉思。乡村文明建设不是简单地破除旧习,更要在传承中创新。他拿起手机,给小吴发了条消息:“通知文旅部门,我们要打造一批‘数字文化村落’,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元宵佳节,全省举办了首届 “乡村文明云晚会”。舞台上,青山镇二柱子带着他的团队表演了新编的网络短剧,东海渔村的渔民们用直播设备展示海上生明月的美景,瑶山乡的孩子们穿着民族服饰,用说唱演绎古老的传说。王晓东坐在观众席上,看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点赞和留言,心中充满感慨。

窗外,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乡村振兴的道路。王晓东知道,乡村文明建设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让文明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乡村既有现代生活的便利,又保留诗意的乡愁。

春燕衔泥的时节,王晓东的调研车碾过新修的柏油路,车窗外成片的油菜花田翻涌着金色波浪。看似一派祥和的田园风光下,新的问题正悄然浮现 —— 最新的环保监测数据显示,部分乡村在发展产业时忽视生态保护,养殖废水直排河道,秸秆焚烧屡禁不止,“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的口号在现实面前遭遇挑战。

“王省长,您看看我们这!” 桃花峪村支书老周急得直搓手,村头的小河原本清澈见底,如今却漂着白色泡沫,“办养殖场能增收,可环境坏了,这不是捡了芝麻丢西瓜吗?” 王晓东蹲下身,手指捻起河岸边发黑的淤泥,眉头拧成了疙瘩。当天下午,他就把农业、环保部门负责人叫到村文化广场,开起了 “露天办公会”。

“得给村民算清生态账!” 王晓东在地上画了个大大的 “人” 字,“一头连着口袋,一头连着家园。” 很快,全省推广 “生态积分制”,村民分类处理垃圾、参与植树造林都能兑换生活用品,还引入企业投资建设秸秆回收加工厂。在桃花峪村,废弃的养殖场变身生态湿地公园,村民们坐在凉亭里唠嗑:“以前闻着臭气骂娘,现在看着绿水心里敞亮!”

但乡村的 “成长烦恼” 远不止于此。在走访留守儿童之家时,王晓东注意到孩子们眼中的孤独。十三岁的小雨攥着满是涂鸦的作业本,小声说:“爸妈三年没回来了,我画了好多画想给他们看……” 这个场景刺痛了王晓东,他立刻推动 “亲情云桥” 计划,在各村安装高清视频设备,定期组织亲子线上互动,还动员退休教师、志愿者成立 “乡村成长导师团”。

端午前夕,王晓东再次来到小雨所在的村子。文化礼堂里,孩子们正跟着非遗传承人包粽子,屏幕那头,小雨的父母笑着抹眼泪:“孩子,你画的画爸贴在车间墙上了,工友都夸你是小画家!” 王晓东欣慰地发现,礼堂角落的书架上摆满了绘本和科普书籍,墙上贴着孩子们写的 “梦想卡片”—— 有人想当医生,有人要做工程师。

与此同时,乡村文明建设开始向更深层次延伸。在历史文化名村,王晓东提出 “活态保护” 理念,鼓励村民将老宅改造成民俗博物馆、手工作坊;在电商示范村,他推动建立 “文明直播间”,要求主播带货时融入乡风文明宣讲。有个网红主播原本靠夸张表演吸粉,转型后在直播间教网友辨别山货优劣,还分享家乡的孝老故事,粉丝量不降反升。

金秋十月,全省乡村文明建设成果交流会在青山镇召开。曾经麻将声不断的老槐树底下,如今建起了 “文明故事长廊”,村民们用漫画、照片记录着身边的文明变迁。王晓东站在长廊前,听着不远处传来的儿童嬉闹声、文化礼堂飘出的戏曲声,以及田间收割机的轰鸣声交织成的乡村新曲。

暮色渐浓,王晓东的手机又收到新消息 —— 又有 56 个村提交了文明创建升级方案。他望向远处灯火渐次亮起的村落,深知这场关于乡村灵魂的建设工程没有终点,唯有怀揣初心,方能让文明的种子在乡土深处不断生长、开花。

几个月后,一系列乡村文化活动在示范村成功举办。王晓东带着李丽玔和小悠来到示范村,参加一场以“传承文明,共建美好乡村”为主题的文艺汇演。舞台上,村民们自编自演的节目精彩纷呈,台下掌声雷动。小悠兴奋地在人群中穿梭,感受着乡村的新变化。

“晓东,看到村里的变化,我真为你骄傲。”李丽玔靠在王晓东肩头,感慨道。

王晓东握住她的手,目光坚定:“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要让每一个乡村都充满文明的气息,让每一位村民都能享受到乡村文明建设的成果。”

微风拂过,带来新的希望。王晓东知道,在乡村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但只要与李丽玔携手同行,与同僚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书写乡村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