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云的归途是故乡 > 第121集 :驶向新征程的思考

云的归途是故乡 第121集 :驶向新征程的思考

作者:庄子蝶一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7 12:48:31 来源:小说旗

列车在铁轨上疾驰,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仿佛是时间的鼓点,催促着王晓东的思绪不断翻涌。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前往中组部,然而此次行程,意义却格外不同。作为副省长,每一次与中组部的交流,都可能关乎着全省未来发展的走向,承载着无数人的期望。

他摩挲着公文包里那份凝结着团队心血的汇报材料,牛皮纸表面的纹理仿佛是全省地图上蜿蜒的道路。窗外,金黄的麦浪如同潮水般向后褪去,让他想起三年前在青峦县推行 “智慧农业” 项目的艰难历程。当时为了说服农户接受无人机播种技术,他带着技术团队在田间搭起临时帐篷,连续七天为村民演示操作。深夜里,他和年轻技术员蜷缩在帐篷里修改方案,听着帐篷外呼啸的风声,心里却始终坚定。如今,青峦县的小麦产量翻了三倍,无人机编队在田野上空穿梭的画面,成了当地最独特的风景线。

就在王晓东沉浸在回忆中时,车厢过道传来一阵骚动。抬头望去,只见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焦急地寻找空座位,怀中的孩子哭闹不止。王晓东立刻起身,将自己的座位让了出来。年轻母亲连连道谢,得知他是副省长后,眼中满是惊讶与感激。“王省长,您还记得青峦县的电商培训吗?我就是通过那次培训开了网店,现在家里的日子可好多了!” 听到这话,王晓东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原来自己和团队付出的努力,真真切切地改变着老百姓的生活。

列车继续前行,窗外的景色逐渐从广袤的田野变成了繁华的城市轮廓,北京越来越近了。王晓东回到座位,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梳理即将汇报的重点内容。突然,手机震动起来,是秘书发来的紧急消息:省内一家重点企业因环保问题被媒体曝光,舆情持续发酵。王晓东眉头紧锁,立刻拨通相关部门负责人的电话,一边询问情况,一边快速下达指令:“马上成立专项调查组,确保数据真实准确;联系媒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在列车的摇晃中,他冷静地处理着这起突发状况,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快速滑动,眼神坚定而专注。

处理完紧急事务,列车员推着小车走了过来。王晓东要了一杯咖啡,热气氤氲间,他想起在基层调研时,老乡们递来的粗瓷碗里滚烫的茶水。那茶水虽不如咖啡精致,却同样温暖人心。他意识到,无论是处理紧急舆情,还是与中组部的交流,都要始终将人民放在首位,把每一项政策落到实处。

列车碾过燕山余脉时,夕阳正把云层染成琥珀色。王晓东合上被翻得边角发皱的汇报材料,揉了揉酸涩的眉心。忽然,前排传来激烈的争论声,两个背着测绘仪器的年轻人正对着平板电脑各执一词。

“这条隧道的地质数据根本支撑不了时速 350 公里!” 扎着马尾的女生急得脸颊泛红,“你看这岩层断层......”

“但设计方案已经报批了!” 男生推了推眼镜,声音里带着焦虑。

王晓东心中一动,想起省内正在推进的跨江高铁项目。他起身走到两人桌前,“方便说说具体情况吗?” 表明身份后,女生立刻调出三维地质模型:“王省长,我们在做京雄商高铁的勘测,发现某段隧道存在软土沉降风险。”

三人围坐在一起,王晓东从公文包取出青峦县地质灾害防治的案例资料,“去年我们处理山体滑坡时,尝试过注浆加固和微型桩技术,或许可以参考。” 他边说边在餐巾纸上画示意图,夕阳的余晖斜斜地洒在字迹上,晕开一片暖黄。

就在这时,列车突然剧烈颠簸,车厢内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呼。王晓东迅速稳住身形,看到乘务员焦急地跑向餐车方向。他快步跟上去,发现是一位老人突发哮喘,脸色涨得青紫。

“我是医生!” 人群中挤进来一位戴听诊器的年轻人,他熟练地从背包掏出应急药品。王晓东帮忙疏散围观乘客,保持空气流通。待老人呼吸平稳后,医生擦着额头的汗感慨:“还好随身带了药,现在很多公共场所都缺急救设备。”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王晓东心上。他想起上次调研时,某偏远乡镇卫生院连基本的除颤仪都没有。掏出手机,他立刻给省卫健委主任发消息:“请统计全省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备情况,三日内形成报告。”

列车缓缓停靠中途站点,暮色中,一位背着竹编背篓、满脸疲惫的年轻人上了车。他小心翼翼地将背篓放在过道旁,里面传出微弱的 “叽叽” 声,引起了王晓东的注意。

“小伙子,背篓里装的是什么?” 王晓东主动搭话。

年轻人抬头,眼神有些局促:“是刚孵化的土鸡苗,我在村里搞生态养殖,去邻市学了些新技术,想带回去试试。” 他叹了口气,“可现在销路太难找,电商平台的推广费太贵,村里老人又不懂直播带货......”

王晓东掏出笔记本记下关键信息:“你们村叫什么名字?我回头安排农业部门的人联系你,我们省正在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应该能帮上忙。” 年轻人激动得语无伦次,非要塞给王晓东一把自家种的核桃,被他笑着婉拒。

处理完这件事,王晓东准备起身活动一下,却在过道与一位抱着樟木箱的老者擦肩而过。樟木箱缝隙里飘出淡淡的樟脑味,引起了他的好奇。攀谈后得知,老人是位文物修复师,正要去北京参与一项重要的古籍修复工作。

“现在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太少了。” 老人打开箱子,露出里面精致的修复工具,“传统的揭裱、修补技术,要是没人传承,就真的要失传了。” 王晓东想起省内一些古建筑因缺乏专业修缮逐渐损毁,当即表示:“我们可以在高校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学习文物修复,还能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 两人越聊越投机,老人甚至从箱底翻出珍藏的修复笔记,与王晓东分享心得。

列车穿过一片隧道群,车厢灯光忽明忽暗。王晓东合上笔记本,准备稍作休息,却被不远处传来的轻柔歌声吸引。循声望去,一位年轻女子正抱着个五六岁的孩子,用手语配合着哼唱儿歌,孩子虽然听不到声音,却笑得眉眼弯弯。

“您的孩子......” 王晓东轻声询问。女子抬起头,眼中带着温和的笑意:“是先天性耳聋,我们刚从北京做完康复训练,准备回省里的特殊教育学校。” 她叹了口气,“现在特殊教育师资太紧缺了,我们学校的老师常常一个人要带好几个年级,教具也严重不足......”

王晓东的脑海中闪过调研时见过的乡村特教班,斑驳的墙壁、破旧的康复器材。他立刻拿出手机,联系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把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纳入明年重点工程,尤其是教具配备和教师培训,一定要优先保障。” 女子眼眶泛红,连连道谢,孩子似乎感受到氛围的变化,咿咿呀呀地比划着,像是在表达感谢。

解决完这件事,王晓东起身去接热水。在车厢连接处,他遇见了几个穿着冲锋衣的年轻人,他们正围着平板电脑激烈讨论,地上摊着几张卫星地图和设备零件。

“我们在调试新款野外水质监测仪。” 其中一个短发女生擦了把汗,“想开发一套低成本、易操作的设备,方便偏远地区监测水源安全。” 她苦笑着摇头,“但资金链快断了,投资人嫌这类公益项目回报周期太长......”

王晓东蹲下身,仔细查看他们的设计:“我记得省科技厅有专项公益创新基金,你们把项目书发我邮箱,我帮忙对接。” 他想起省内一些山区因水源污染导致村民患病的案例,又补充道:“如果设备测试成功,我们可以先在基层试点推广。” 年轻人欢呼起来,当场就把项目核心数据展示给他看。

夜深了,列车的轰鸣声渐渐成了背景音。王晓东看着窗外疾驰而过的零星灯火,思绪万千。从生态养殖到文物修复,从特殊教育到科技创新,这些在列车上偶遇的故事,都是基层最真实的声音。他翻开笔记本,在扉页写下:“为政者,当以百姓心为心,以众人智为智。” 而这些来自民间的智慧与诉求,必将成为他此次汇报最生动的注脚。

车厢里大部分乘客都已入睡。王晓东在茶水间泡咖啡时,发现角落里坐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正对着电脑屏幕写写画画。年轻人注意到他的目光,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我在设计一款智能垃圾分类装置,想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说着,他兴奋地展示起设计图,“这个装置能自动识别垃圾种类,还能压缩体积,降低运输成本......”

王晓东认真倾听,不时提出改进建议。他意识到,基层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如何将这些创意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正是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回到座位上,他又在笔记本上补充了新的思路:设立民间创新扶持基金,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列车广播突然响起舒缓的钢琴曲,与铁轨撞击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王晓东处理完舆情事务后,揉了揉发酸的太阳穴,目光不经意间落在斜对面的乘客身上。那是位戴着老花镜的老者,正专注地在本子上写写画画,身旁的帆布包里露出半截泛黄的图纸。

“同志,能借支笔吗?” 老者抬起头,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温和。王晓东递过钢笔,顺势问道:“您画的是......” 老者笑着展开图纸,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线路图和数据,“我是退休的铁路工程师,这些年一直在琢磨怎么优化高铁轨道减震系统。”

老者眼中闪烁着光芒,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的设想:“您看,现在列车提速后,轨道震动对周边生态影响不小。我这方案是在枕木和道床间加层复合材料......” 王晓东认真听着,不时提出问题。这场意外的对话,让他联想到省内正在规划的城际铁路项目,或许这些民间智慧能为工程提供新思路。

这时,列车突然减速,窗外飘起细雨。王晓东望向模糊的雨幕,思绪又回到青峦县。记得那年暴雨成灾,他连夜驱车赶往受灾最严重的村庄。泥泞的道路让车子深陷其中,他和随行人员下车,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浆徒步前进。到达时,村民们看着浑身湿透的他们,自发端来姜汤。那一刻,他深刻体会到什么是 “鱼水情”。

“王省长,这是给您准备的午餐。” 乘务长送来餐盒,打破了他的回忆。打开盖子,是简单的四菜一汤,却勾起他在基层调研时吃百家饭的场景。有次在山区,老乡非要留他吃饭,端出的是自家腌的咸菜和玉米面窝头,那粗糙的口感里,满是真挚的情谊。

雨越下越大,车窗上的雨痕如同一道道泪痕。王晓东打开手机,翻看着工作群里不断更新的企业环保舆情进展。技术人员发来现场检测数据,调查组已经进驻企业,舆情逐渐得到控制。他欣慰于团队的高效,也更加明白,每一个决策都需要严谨和担当。

列车继续朝着北京飞驰,窗外的夜色深沉,而王晓东的心中却越来越明亮。这些在列车上偶然相遇的故事,如同点点星火,照亮了他对未来工作的规划,也让他更加坚定要把群众的声音、智慧和期待,带到即将到来的汇报中。

列车缓缓驶入北京的站台,王晓东收拾好文件。下车前,他再次望向那位铁路工程师,老者还在修改图纸,佝偻的背影里透着执着。这一幕让他心中一暖,无数像老者这样的普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而他,更要不负使命。

走下列车,雨不知何时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站台上。王晓东深吸一口气,带着列车上的思考与感悟,走出了车站。每一步,都承载着对过往的总结,更踏响着新征程的序曲。王晓东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和着装,带着对过往工作的自信与对新征程的期待,迈出了坚定的步伐。铁轨的尽头,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他知道,只要心中装着人民,脚下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广,而他也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书写属于自己和全省人民的精彩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