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洪荒:开局镇压巫妖,横扫封神榜 > 第84章 热议科举

洪荒:开局镇压巫妖,横扫封神榜 第84章 热议科举

作者:汴梁城的神兽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7 21:19:35 来源:小说旗

当人们找到目标后,内心便有了追求和依靠,社会自然趋于安定。

尽管最终能脱颖而出的人只是少数,但那一点点希望却足以激励无数人为之努力拼搏,这正是人性使然。

回顾历史,百姓为何会陷入困境?归根结底是因为多数人的利益受损,导致他们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

左右都是死局,何不放手一搏?

科举制度为百姓提供了机遇,让他们有机会实现飞跃。

因此,所有渴望凭借此途径向上攀爬的人都会支持这一制度,而维护制度的同时也在保护推行它的统治阶层。

这样一来,秦国的根基无疑更加稳固。

嬴天帝观察众人表情,已知他们会对这一提议表示赞同。

科举制度远非完美,正如他所说,它是一种相对良性的约束手段,本质上也是巩固统治权力的方式。

作为来自未来的人,他深知一旦实施该制度,会有许多人趋之若鹜。

然而,真正能通过此路取得成就的恐怕万中无一。

无数人幻想着当官发财,却终其一生都困于此途。

但目前的时代尚无法接纳更先进的体制,凡事需循序渐进。

在消除一统天下的余波时,科举或许是眼下最适宜的方式,甚至可以说颇为超前。

毕竟,尽管它存在诸多不足,但科举无疑为更多人提供了展现才华的机会。

平民也有机会跻身高位,这本身便是一种巨大进步。

此外,科举制度对日后秦国面临的挑战亦大有裨益。

若嬴政想推广文字与律法,可在科举内容上下功夫。

例如,可明确规定,欲参加科举者必须精通小篆书写,熟记秦律,否则连乡试都难以通过。

如此一来,渴望功名之人必定会全力以赴研习秦篆与律法。

天下熙攘,逐利而行,对大多数人而言,只要有足够 ** ,他们什么都能去做……

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先统一全国,但在统一之前,科举准备工作仍可先行展开。

嬴政听后深表赞同,深刻认识到科举制度的重要意义。

“天儿的想法很好,推行科举,民心自归。”

站在一旁的荀子听罢十分钦佩,科举若付诸实行,其影响力绝不逊于商鞅变法。

然而,这虽是安邦之策,但有些问题他仍需事先说明。

荀子上前一步说道:“君上,科举之事还需慎重考量。

现有官职多出自世家贵族,若贸然施行科举,恐致国家动荡!”

他虽未直言,但意图已然明确。

科举一旦实施,便打破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无异于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贵族们势必生事。

况且,儒家 ** 多出身贵族,荀子深知科举带来的冲击之大。

嬴政听后冷哼一声说:“科举对国家和百姓有益,身为臣子应当遵从。

若有人胆敢阻挠,不妨试试我的剑是否锋利。”

赢天帝看着荀子说道:“父王,科举事务繁杂,需制定详细规划,而且考试时必须设一位主考官来维持秩序。”

嬴政点头表示赞同,问道:“那主考官该由谁来担当?”

荀子主动请缨:“老臣愿意为主分忧,主持此次科举。”

作为儒家半圣,他在儒家中享有极高威望,若由他主持,可尽量减少儒生的抵触情绪。

为了保护那些儒家人士的安全,荀子为此事费尽心思。

但嬴政摇头看向赢天帝:“此事由天儿提议,还是让他亲自负责更为妥当。”

“再说,他身为太子,也该有所担当。”

赢天帝连忙推辞:“父王,我只是提出建议而已,科举涉及广泛,交给荀老先生更合适。”

他担忧自己面对狂妄的儒生时会控制不住出手。

嬴政却说:“科举无先例可循,你是开创者,最了解其中关键。

荀老先生在读书人心中有威信,你们二人共同负责如何?”

赢天帝与荀子一内一外,既能震慑朝廷又能安抚儒生,合作恰到好处。

见嬴政心意坚定,赢天帝只得接受。

“也好,不过我想先在咸阳建立一座学宫试行,待天下统一后再全面推广。”

嬴政稍作思考,认为此举可行,能积累更多经验避免混乱。

“准奏!不过不必新建学宫,如今咸阳还有些闲置府邸,寡人将吕不韦旧宅修缮一番,权作学宫。”

“寡人将其命名为‘炎黄学宫’。”

“凡我炎黄子孙均可入学。”

……

在第二次朝会上,嬴政宣布推行科举制度,并以炎黄学宫为试点。

此消息一出,立刻有十余位大臣跪地极力反对。

这些反对者大多是老臣,曾对国家有所贡献。

然而,朝中多数官员是嬴政和其父所提拔,自然不敢反抗。

这十余人虽为旧臣,却因坚持己见触怒了嬴政。

他未作回应,仅冷着脸结束了会议。

两日后,这些官员被捕入狱,罪名为 ** 受贿。

随后展开的搜查证实了他们的 ** 行为,从府邸中查获大量非法所得。

最终,所有反对科举的官员均遭罢免并抄家,但嬴政念及他们的过往功劳,未予严惩,仅没收财产、剥夺官职。

秦国此时已完全掌控在嬴政手中,他的影密卫和锦衣卫遍布各处,官员的一举一动尽在监视之下。

因此,嬴政掌握了大部分官员的把柄,一旦有人抗命,后果不堪设想。

表面上,群臣看似清廉正直,实则鲜有人无瑕疵。

平时,嬴政需要依靠他们治理国家,只要不逾矩,他便选择容忍。

前提是必须服从王令,否则后果严重。

此次事件意在警示其他官员。

大臣们很快领悟,短时间内无人再提反对意见,嬴政得以耳根清净。

随后召开的朝会上,众人正式讨论科举细节,并迅速确定方案,随即下令加快改造炎黄学宫。

命令发布后,属下皆神情凝重。

尽管心存不满,但仍需遵照执行,这项任务耗时费力,例如需公告天下,通知各郡县。

嬴政下达了死命令,要求在炎黄学宫改建完成前,务必让所有秦国人都知晓此事。

不仅要让燕国和大汉国的民众了解,其他国家的人也要知情。

试想一下,秦国都已经这么做了,如果其他各国都不跟进,那还有必要留在这里吗?不如投奔秦国,说不定还能飞黄腾达。

然而,其他国家无法像秦国那样推行科举制。

贵族阶层的强烈反对足以使这项改革胎死腹中。

这样一来,虽然贵族满意了,但普通百姓岂能善罢甘休?即便推行科举,其中繁琐的规定还需长时间的研究,真正实行遥遥无期。

到那时,四国百姓恐怕也会群情激奋。

当科举的影响逐渐扩大时,秦国出兵灭掉四国,四国百姓或许反而会希望秦国攻破自己的国家,从而获得同样的待遇。

这也是嬴天帝考虑的因素之一,但他没有明说,只是暗中派人 ** 舆论,不必动武,四国就会自行混乱。

以当时的信息传播速度,要达成这一目标并不容易。

因此,退朝后,大臣们纷纷匆忙离开咸阳宫,各自处理事务去了。

秦国办事效率极高,仅一个多月,科举消息便已遍布全国,连四国也有耳闻。

对此,各方反应截然不同。

贵族们忧心忡忡,对科举极为不满,认为这是动摇他们根基的行为。

但由于提议者是嬴天帝,他们不敢有所异议。

嬴天帝一人便可压制整个国家,他们在天帝面前不过是蝼蚁。

可以预见,一旦寒门子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将对这些贵族造成沉重打击。

尽管科举制度并未彻底改变平民步入仕途的艰难现状,但从人数上看,平民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贵族子弟成为官员的概率虽是平民的十倍,但平民的数量却远远超过贵族千倍乃至万倍。

这种悬殊的比例足以抵消贵族先天的特权。

再过二三十年,平民出身的官员数量必将大幅超越贵族官员。

到那时,贵族阶层的影响力将不可避免地衰退。

商鞅变法已使贵族势力大幅削弱,如今再加上科举制度的推行,显而易见,嬴政意在重用寒门之士以压制贵族。

即便贵族看穿了这一点,也无力回天。

毕竟秦国的大权如今尽归嬴政一人,他的意志便是秦国的意志。

秦国百万大军尽在他的掌控之中,没有他的指令,连大将军都无法调兵遣将。

即便贵族有异心,也缺乏与之抗衡的实力。

更别提不良人的耳目遍布各处,任何秘密都难以隐藏。

贵族意识到这一点后,只能徒呼奈何。

相比之下,平民百姓听到这个消息时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和难以置信。

数千年间,他们始终处于社会底层,若非奇才遇贵人扶持,几乎无法摆脱贫困命运。

而如今一道诏书便让这一切发生巨变,仕途不再局限于贵族。

许多人起初不敢相信这等好事,毕竟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向来视他们如草芥。

现在竟要允许平民担任官职,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人难以接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