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洪荒:开局镇压巫妖,横扫封神榜 > 第120章 思想统一

嬴政问道。

李斯回答:“虽然山东六国已归属大秦,但各地仍保留着各自的文字、货币和文化。

这些差异若长期存在,必定会引发诸多问题。”

听罢此言,嬴政点了点头。

当年始皇设立炎黄学宫正是为此铺路,成效显着,如今是全面推广的最佳时机。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思想的统一。

文字、语言、货币、度量衡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维。

唯有形成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生活方式,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展现强大的凝聚力。

反之,秦虽已统一全国,但如果维持旧有的多样性,只会阻碍区域间的融合。

一旦人们继续使用原属国的文字和货币,又如何能完全接受大秦?

若无法赢得认同,即便占有所有领土,民心也无法真正归附。

民心不齐,所谓的统一又从何谈起?

嬴政目光深邃,如今虽只余秦这一国,但在许多方面仍未实现统一。

例如文字,别说不同国家间,即便是同一国内也有多种书写形式。

这不仅妨碍了文化交流,也阻碍了民心的凝聚,必须尽快采取措施。

此外,各国货币也不统一,形态、重量、计算单位各异,兑换极为不便。

而度量衡制度更是混乱不堪,这是诸侯国自行制定标准所致。

如今这些问题都落在了始皇帝嬴政肩上,他必须尽快找到解决办法。

此时,嬴政取出一份奏折递给众人:“太子已对这些事有所考量,这是他的奏折,其中包含了解决方案,请各位审阅并提出建议。”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默读几句后,众人不禁轻笑:“太子果然深谋远虑,这样的策略早已成竹在胸。”

既然嬴天帝已有周密计划,众人便无需再费心思考。

“启禀陛下,臣认为太子提出的方案极为妥当,臣亦无更好建议。”

商议片刻后,嬴政迅速作出决定。

三日后,嬴政在朝会上宣布废除延续千年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九州被划分为三十六郡,包括河东、太原、上党、三川、东郡、颍川、南阳、南郡、九江、泗水、巨鹿、齐郡、琅邪、会稽、汉中、蜀郡、巴郡、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南海、桂林、象郡、邯郸、砀郡、薛郡、长沙等。

划分完成后,又委派合适人选赴各地担任官职。

同时推行郡县制,必然要废除六国旧法,采用秦律。

在文字、货币、度量衡等领域也进行了重大改革。

废止其他复杂文字,仅保留秦国小篆。

此举既凝聚民心,又便利管理与生活。

货币方面,不再沿用六国时期的龟贝宝玉,改为上下两币制。

上币为黄金,以镒计,秦制二十两为一镒;下币为圆形方孔铜钱,以半两为单位。

此外,将商鞅变法时确立的度量衡制度及标准器在全国推广。

嬴政又发布了一项重要的政令——车同轨。

在此之前,各诸侯国没有统一的标准,马车的尺寸各异,导致道路的宽度也不尽相同。

如今国家统一了,车辆却要在不同规格的道路上行驶,十分不便。

于是他下令统一车轮间距为六尺,让车辆通行更加顺畅。

不仅如此,嬴政还决定在全国范围内修建驰道。

这样一旦发生战事,咸阳就能迅速获知消息,并及时派遣军队支援。

至于皇陵和长城的修建则被搁置。

未来的大秦将致力于建立仙朝,无需担忧寿命问题,修建皇陵显得多余,甚至有些不吉利。

而且不久后大秦即将出征平定天下,匈奴也将被消灭,长城的建造已无必要。

确定了郡县制与文化统一后,大秦帝国迅速行动起来。

短短半年时间,这套制度已全面覆盖全国。

期间虽有心怀异志者,却尽数消失。

同时,不良人袁天罡带回的土豆、玉米等作物经过多次丰收,完全可以满足全国耕种需求。

从此百姓不再担心战乱与 ** ,自然不会追随复国分子。

安居乐业的日子谁会舍弃?对嬴政和赢天帝充满感激的百姓纷纷拥护新政权。

此时,大秦首届科举正式拉开帷幕。

由19太子赢天帝主持,儒家荀子与丞相韩非协助。

这一消息迅速传遍四方。

科举的影响深远,即便许多民众未能读书无法参与,仍感到兴奋不已。

虽自身无才,却能尽心尽力培养子女,鼓励后辈一同努力。

多年来,人们一直期待科举的到来,如今这一愿望终成现实。

过去,大家深知无知无识难以出人头地,然而却鲜有人送子读书。

并非不愿,而是无力。

即便有能力,作为平民也难有出头之机,倒不如安分守己务农为生。

时至今日,科举为众人点燃了希望之光。

天下父母谁不盼子孙显赫?以往无路可走,今朝机会降临,无论如何都要搏一个光明未来。

此事早已传遍城乡,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

秦统一六国时杀戮甚众,其中不乏仍有亲人在世者。

这些幸存者对秦人怀恨在心,这便是当前的一大隐患。

在一些人眼里,秦军不过是嗜血的魔鬼,秦王更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他们既惧怕又痛恨。

然而,随着秦朝各项政策推行,许多人态度渐变。

尽管百姓学识有限,但他们明白新政带来的诸多益处。

千年来,从未有哪位君主如此为黎民考虑,给予平民上升的机会。

大秦做到了!

这位自称始皇帝的人,或许并不如传闻般冷酷无情,也许确实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一时间,众多书生奋发图强,刻苦攻读。

秦篆与秦律成为他们的必修功课。

从科举消息传出后,无数人激动不已,跃跃欲试。

在浓厚的氛围下,首届科举迅速临近。

首场是乡试,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各乡均搭建了简易考场。

清晨时分,已有许多人聚集在考场外等待,足足等了一个时辰才获准进入。

由于这是首次科举考试,学子们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纷纷踊跃报名。

按平均每县计算,每次都有数百人参加,秦国现有七百多县,累计人数可达数十万!

即便这只是首次举办,未来随着更多人接受教育,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加。

虽然人数看似庞大,但考虑到如今大秦总人口仅约两千万,能培养出这么多读书人已属不易。

即便如此,每几十人中才能产生一两位读书人,几十万考生已属难得。

当然,其中也有些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而来。

听到这个数字后,嬴政也不禁露出笑容。

这表明科举得到了读书人的认可,也意味着读书人的数量正在增加。

通过这一制度,既能选拔人才,又能削弱贵族势力,还能赢得民心。

正如俗话所说,“儒以文乱法”

文人的话语权不容小觑。

反之,若能让读书人支持自己,治理国家便会轻松许多。

掌控人心比征服疆土更为艰难,因为人心最难琢磨、最难驾驭。

而科举正是束缚文人思想的一条纽带。

这一政策恰好抓住了文人的要害,使他们能够为己所用。

……

数日后,各地乡试结束,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有近十万人进入了下一轮。

这些优胜者可在一个月后前往各县指定的考场参加县试。

而在县试中脱颖而出者,则可进一步参加郡试。

能够进入郡试的考生,本身已是人才。

即使未能最终通过殿试,也能拥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科举的核心在于依据不同水准评定人才,并将其安排至适合的岗位,确保每一位人才都不被埋没。

修整大半个月后,科举的第二阶段——郡试正式展开。

大秦共辖七百余县,每县平均有百余名考生参与,看似人数不少,但实际上淘汰率更高。

乡试的通过率超过两成,这意味着从十万考生中仅有一万多人能晋级郡试,淘汰率高达八成以上。

能够进入郡试的一万余人,即便最终未能通过殿试,也已算是可用之才。

然而,真正受关注的是那些有望晋级下一轮的考生。

郡试极其严格,即使表现优异,最终能参加殿试的也是凤毛麟角。

郡试结束后,合格者可前往咸阳城参加殿试。

由于人数众多,不可能全数进入皇宫,因此殿试分为两部分:要真正觐见皇帝,还需通过一次额外的大考。

所谓大考,即集中所有合格者,统一考核,从中选拔佼佼者入宫面圣。

最终由始皇帝嬴政钦点本届科举的最佳人选。

尽管最终决定权在嬴政手里,但熟悉科举流程的人都明白,大考在整个过程中至关重要。

能通过郡试的考生几乎都是人才,而大考则要在这些人才中挑选出顶尖精英。

由于是首届科举,每郡仅有二十个名额,全国三十六郡合计仅七百二十人能赴咸阳参加终考。

大考后,前十名将进入殿试环节。

未来,这一制度将逐步完善。

可以说,大考才是科举的核心,入选者即便非前三甲,也能获得优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