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段王爷的江湖 > 第十五章 金陵王气(6)

段王爷的江湖 第十五章 金陵王气(6)

作者:一玄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5 16:47:06 来源:小说旗

第2卷 潮起潮落 第十五章 金陵王气(6)

李湘道:“所以,在夺取政权之后,洪秀全为了一洗自己屡试不第的霉运,才着手改革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对吗?”

黄悦椿道:“洪秀全屡试不中,发誓有朝一日自己开科取士。定都南京后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正式举行了科举考试,规定了乡试、县试、郡试、省试和京试5级考试。其中京试又分天试、东试、北试、翼试4种,一年4次,以各王生日为期,各自开科取士,各自出榜。”

何碧香道:“这个洪秀全很有思想嘛,充分体现了太平天国的和谐关系,如果冯云山、萧朝贵不死,京试就应该有6试了,那生活在太平天国的读书人简直太幸福了,机会多多,每年至少产生4个状元,若干年积累下来,也许上厕所或者在大街小巷溜达,都可能见到状元郎。”

黄悦椿道:“京试的4试资格同等,不分高低,每试均可产生状元、榜眼、探花。此举大大地满足了一下天王的虚荣心,也弥补了他考试不中的遗憾。由于京试试题由各王自行命题,考试内容一律出自《新约》《旧约》《天王诏书》《天条书》《天命诏旨书》《天父上帝言题皇诏》等。熟读四书五经、子史文集的学子对这些不屑一顾,而太平军中的青年又缺少文化,于是天国的科举便出现报名者少、录取者多的状况。”

岳灵珊道:“我认为考试本来就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他有心为朝廷出力,考试成绩的好坏并不影响他们当官为人民服务,椿哥,你说对吧?”

黄悦椿道:“能否招考到优秀的人才,也看主考官的德才和在读书人心中的威望。如果读书人不服你,你也不一定能招考到有才能的人。如1853年八月京试的东试,因为大家对杨秀清同志的所作所为不太认同,经反复宣传,报名者仅50余人,因人数太少不得不延期10天,10天后仍寥寥无几,于是采取强制威逼的办法,凡是符合基本条件者一律被押进考场,这样拼凑了300余人。只要考生试卷中无讥讽太平天国的词句,不错写避讳字都录取。考试结果不问可知。”

李湘道:“这样也可以啊?可惜我们生不逢时啊,不然,我们都有可能成为女状元……今年成不了,明年再补考……高考扩招,让读书人机会太多了!”

黄悦椿道:“是呀,太平天国的高考制度本来就是对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的一次改革,不过,这次改革最终看来似乎是没有成功。后来又规定不满300字、写错题目、字体两样者不录。天京事变后,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京试仅剩下洪秀全的天试。”

何碧香道:“这时候的考试该爆棚了吧?天王……不就是和皇帝差不多嘛?”

黄悦椿道:“是呀,天王……就是太平天国的皇帝。他颁布《钦定士阶条例》,将每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可惜,不久太平天国覆灭了,三年一试的科举制度并没有真正的实行。太平天国通过科举制网罗了一些从事文案工作的知识分子。但因科举过繁、过滥,形同儿戏,大大降低了高考选拔人才的作用,考试内容也为读书人所不屑,因此没有招考道真正的人才。”

岳灵珊道:“按理说,天王那么理解读书人的辛苦,大家不用三更灯火五更鸡发奋读书了,怎么还不能招考到真正的人才呢?那些人才都跑到哪儿去了?”

黄悦椿道:“读书人最好面子,你不尊重人可以,但你不能不尊重人家的知识和才能。因为洪秀全的科举制度对知识和才能的忽略,导致了读书人不以参加科举考中状元为荣,因此,有真才实学的人都不屑参加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反而跑到了个人品德高尚、战功卓着且以文章名世,权力炙手可热的太平天国的死对头曾国藩那边去为他服务去了。”

李湘道:“看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古都是这个道理。有什么有的上司就有什么样的下属,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朝臣。同样的道理,有什么样的主考大人,就会招收到什么样的学子,是这样的吧?”

黄悦椿道:“太平天国的京试共举办了22次,产生了22名状元。这些状元虽然不是平庸无能之辈,但也绝对不是出类拔萃的经营之才。但由于科举制度的改革不成功,所以,自始至终也没有从科举考试中选拔出栋梁之才。”

何碧香道:“本来洪秀全也算是读书人出身,照理说应该能凝聚到大批有才华的读书人在身边,更好地为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服务,让太平天国的基业江山永固,永不变色。可叹,美好的理想因为人才的缺乏而夭折了!”

岳灵珊道:“天下的人才不会因为谁而多,也不会因为谁而少。如果人才都没有被洪秀全笼络住,那么,那些人才跑到哪里去了?”

黄悦椿道:“自然是跑到洪秀全的对头曾国藩那边去了。曾国藩虽然不是一国之君,也没有开科取士的权力,但曾氏注重人才的举荐,通过曾国藩的推荐,真正的有才学的知识分子都得到了国家的重用,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曾国藩身边集聚了当时最优秀的人才。这也是曾国藩能打败洪秀全的太平军的根本原因之一。”

李湘道:“咱们只顾着和椿哥聊天,忘记了咱们王爷还没有发言呢……王爷哥哥,你有什么高见呢?”

段郎道:“你们说得很对,分析得都很有见地,我还没有思考成熟,就暂时不发言了……”

其实,段郎一路走,也在一路思考。大理段氏的人才战略上,过分重视段氏家族的人才培养,而忽略了大理国的国民教育。从武功上看,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只在皇室成员范围内传授,保证了国内政权的稳固,是加强对内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法宝之一;但一旦遇到外地入侵,仅仅靠皇室成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实行全民练兵运动,培养一大批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保家卫国的精锐之师、文明之师。文化教育上也是一样。段郎通过对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度的反思,深刻认识到了一个道理——统治阶级,一定要在注重自身德才的基础上,以德服人,量才用人,把时代的精英人才都笼络到统治阶级的集团里来。给予高官厚禄,寄予殷切希望,让这些优秀的人才安安心心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让他们在民间隐居,浪费人才。贤达者隐居于闹市,隐逸者躲藏在深山,朝廷从哪里去找治国理政所需的济世人才呢?

一旦国家有事,内无安民之官吏,外无御敌之兵将,那恐怕就真的是国将不国了。

《段郎传奇》第二部《潮起潮落》终。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段郎传奇》第三部《福兮祸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