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内 > 第一千零六章 夷变6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内 第一千零六章 夷变6

作者:猫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05:01:09 来源:小说旗

虽然暂时身在夷州,但是对于淮地的遥控和掌握却并没有落下多少,只是不免在海路上稍有延迟而已。

自从入冬以来,淮镇治下的各州供销系统,除了计划内的供给指标外,每天还要额外宰杀消费掉约五六百头羊,一千多口猪,定期还要宰杀掉一批老病羸弱的牛马驴骡,作为副食品供应的补充。

由此也可见淮镇民间这些年展起来的消费能力和潜在的地方市场,虽然大多数日常所需都要凭票供应,而没有产生实质上的货币流通,但是经过了一整年的辛苦工作之后,积累起来剩余购买力还是相当可观的。

而在这种背景下,淮北境内也开始进行数年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清理仓储和扩建、修缮项目。

情况最好则是作为新府的徐州一地,光是今年就在各地正仓、转运仓、太仓、军仓、常平仓、义仓中,腾换出四万石陈年积谷,作为牲口饲料加工和长期保存的备荒救灾干粮原料。

其他原本就在淮东治理下的十余州,也有不同程度的旧谷腾新;哪怕是作为前沿而负担最重的郓州,也有几千石的陈米,反而因为在大野泽及上下游内推行水面养殖,捕捞的水产渔获制品再创新高。

而作为基础最薄弱而开最晚的,北面沿黄的济、齐、滨三州,合起来也有五万多石的各色谷物和豆薯产品,需要进行腾换处理。

至于南面沿淮而在前年遭遇过大水的泗州、宿州,也迎来了某种大乱之后大治的复兴势头;

因为周边实在缺少威胁而相对安顶的环境,在这两年从淮南吸聚了大量的人口,由此开垦出来的无主荒田达到了六十五编管屯,各色田色草场山林果园约八万倾的规模。

虽然还没有需要腾换的储备量,但在从去年就基本摆脱了需要继续追加投入的负增长,而在今年上交了两万多石的公粮积余,又额外通过市易变相从民间继续吸纳了,同样数量的稻麦豆薯等粮食产出。

因为这里也是淮北道各州当中,最适合种植各种水稻品种的地区,水系密布而灌溉体系成熟的传统粮食主产区,所以淮北留后的节衙已经计划在夷州平定之后,就近引种当地更加早生快熟的两季,乃至三季稻米,来进一步的增产增收。

而随着这些平原地区的各州大面积的完成复耕而开成熟,集体农业生产和粮食产出的重心,也从原本青州为的淮东六州,逐渐转移到了徐州为的黄淮平原一带;

至于核心六州加上胶东半岛三州,原本的产业结构则逐步调整为甘蔗烟草茶叶棉花桑蚕,乃至甜菜、油菜、花生、芝麻、大豆、向日葵和橄榄等,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和山地河谷半圈养式的畜牧业,以提供相应的外销资源收益和工业原料作物。

乃至鼓励和补贴当地民家在田间地头见缝插针式的栽种,一定比例的苹果、葡萄、梨、桃、杏、柿、枣、栗、核桃等林果产品。再配合以沿海几大渔场为主的捕捞业,可以预期到得是随着大量有机会被养活下来的新生儿,而来到的人口增长浪潮。

这就是大规模集体生产和有组织农业宏观规划的好处了,有了明确的导向和展前景之后,动和运作起来的效率;也是传统小农经济体系下,过于分散的劳力资源和生产资料,所没有办法办到和实现的事情。

在这些盈余溢出的补贴和调剂下,光靠这些陈仓粮的积累,今年冬天新占领未久的西部几个州,相应招徕流民和就食劳役的压力,无疑就被分摊了许多,

无论是作为牲畜辅料还是流民的日常生存保障,反正只要能够确保高温煮熟之后吃不死人就行了。

甚至单论人吃马嚼的战地粮草消耗,而不管其他物资补充的话,也足以支持现今这个出兵夷州的规模,继续再来上好几次呢。

在夷州打开了局面之后的事态,也展的相当不错。

那只败逃南下的叛军残余,依旧在淮东骑兵不仅不忙的追击和驱赶下,各种穿州过县而流窜肆虐地方。

而刚被一只流窜的“乱军”攻破居城的宇文藩,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四散逃亡,还有昏了头脑不知道厉害,而纷纷跑到我这里来告求和请援;

然后也给了我一个最好的理由,其中大多数人一个不漏的都被我派去讨伐的军马,给名正言顺的抓了起来,逐一甄别和彻查宇文家内部通贼叛国的勾当,做出一副十足凌逼追究到底的姿态来;

这样,占地绵延数州乃至周及海外的宇文藩,也算是初步落入我的武力控制当中,只待下一步的处置措施和炮制手段了;

不过,最好还是等到获得了谜样生物安全脱险的消息之后,一些事情和非常手段做起来才更加的名正言顺。

只是在海路上那只不明来路水师的威胁一直让我如鲠在喉;毕竟,有这么一只海面力量,始终在威胁着后方的运输线和南下的贸易航路以及联系,就算我把夷州全境给踩平了,也不能算是功德圆满的结果;

反而还要被牵制相当部分的力量和精力,来防备可能来自海岸线的打击和偷袭,这等于是在夷州的收益产生效果之前,就已经平白背上了一个巨大的负担。

这时候,被肥孔从岛东裹挟而来的澎湖水师大部,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虽然他们只是一只东海道的地方水师,建制和规模只能在其中处于垫底,船只也失之于老旧,但好歹也是一只正规出身的老牌水师;并且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庆历年间的第一次北伐后期,为了镇压和就近监视反乱的澄海公残党,而专门于澎湖设立这么一支水师了。

虽然随着经年日久下来的重要性不断下降,而从昔日直接听令于幕府御庭会的,不断降格和缩编逐渐沦为负责查禁巡防的三四流地方水师。

但是现成的人手和船只配备还算齐全,光是被肥孔过些过来的这些留守人马,就足足有三四千号人;而且相比其他岛洲外藩的驻防水师,因为处于海贼和私贩颇为活跃南北航路之间的夷州水道缘故,各种操战器械驰废的也不是特别厉害。

虽然作战方式和手段,已经严重落后于淮镇水军,但是在操船和海战上的本领,还是有不少共通和互补之处的,正好用来恢复我刚刚遭受败绩和损失的南线水军。

而且要知道海军这东西,除了底下的水手和船员或许可以通用之外,再往上都是典型的技术兵种和专业领域的范畴了;因此,在我淮军水师的培养体系建立成熟之前,实在有许多不可或缺或是难以取代的部分。

虽然不能继续直接成建制的使用他们,但是打散拆分和甄别了之后,用他们的海上经验和操战技巧,作为第二梯队的水军训练部门乃至专门的学堂教习人员,还是可以胜任起来的。

因此,我也特地拨亢接见这只水师的正副管带官,一个李宝一个叫杨钦的将领;专门请出诏书以国朝的名义且安其心,再加以额外犒赏和安抚手段以示笼络,让他们放心淮镇的领导之下继续为国出力,勇于建功云云。

对此这两位的反应也有些不尽相同,看起来年长一些而据说是本地藩家旁系出身的正任管带李宝,几乎是没口答应着,似乎很容易就马上接受了现实和结果。

而另一位据说是广府海事学堂,正儿八经科班出身的副管带杨钦,就表现得含蓄内敛的多,几乎就处于在那个被代表的角色当中,而有些沉默寡言而呐呐无语。

这也让我似乎瞅到了某种机会,可以使用分化瓦解手段而分而治之的间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