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内 > 第五百二章 根本3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内 第五百二章 根本3

作者:猫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05:01:09 来源:小说旗

时光似流水,在纷忙碌碌之中,已然过去了小半年,直接进入了仲夏之末,

而在重新被疏浚和加固过,变得水彻清明的漕河支流汶水两岸,

青伏的麦浪如野,随风摇曳荡漾在空气中,混合着新翻泥土被暴晒散出的独特气息,自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和憧憬。

此间正当谷子灌浆与追肥的时节,就连低垄处套种的成行花生或是豆子,也长得郁郁葱葱,正当是花苞初绽之期。

故而,无论是低伏在田间与水渠之中,或是辗转于翻车与牛车之间的身影,就像是蚂蚁一般往来不绝。

成群结队的牛车拉来了淤泥、泔水与水草、粪水,堆积酵而成的湿肥,又一点点的细心泼洒在作物根系的土壤上。

眼见集体屯田的第一批收成,不日在即,来自州府的劝农官们,也像是辛勤的工蜂一般,反复的往来与远近的田稼之间,一遍遍的监督和巡视着各地的生长状况。

有的甚至嫌费事,干脆搬了铺盖,不顾蚊虫叮咬的烦人与蛙鸣的鼓噪,直接搭了蓬窝吃住在田埂上了。

这种尽心勉励的勤恳用事态度和谨慎,让那些田下的编户们,在各种惶恐与小心的亚历山大之余,却也不免生出了某种期盼。

这毕竟是他们经过了这些年的动荡与流离,好容易安生下来,在当地的水肥阳光雨热,都并不完全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含辛茹苦细心饲弄到现在,才种出的第一批粮食啊。

在吃够了树皮草根野菜,又吃腻了各种令人泛酸的豆薯山芋块茎和饼干粮砖糊糊的滋味之后,格外渴望能够尝上一口夏收新麦的味道啊,哪怕是那种没有仔细脱壳,也没有其他滋味的水煮粗麦饭也好啊。

好些人这么想着,却是不免将眼泪和汗水都混做了一处,滴落在脚下的泥土里,却是想起了那些已经失去的亲人。

无论是苦苦挣扎于乱世,积劳成疾而早逝的父母兄弟姐妹,还是在饥寒中夭折的儿女,就这么吃上这么一口新麦饭的心愿而已,却是他们蹉跎而短暂的一生都无法实现和企及的某种奢望。

而在徐州以西的中原大地上,仍旧是处处废墟与残垣中,白骨相望道里的荒芜与凄凉,与整个孤寂萧索的春天相比,夏日里则更多了因为缺少人拔除和清理,而到处疯狂蔓长起来的遍野荒草。

而那些没有选择转道北归,而是继续盘踞和活跃在,广阔中原大地上的胡马和藩军,也在南下的侵袭和相互的对抗之间,逐渐形成了妥协和默契。

他们各自分据了一处处城邑、集镇、村落与土地之后,在中州大地上驱使这掳获的人口,开始就地放牧蓄牲,也算是犬牙交错的初步安定下来。

对于益都城中,已经初见规模的镇抚府和置制使衙门来说,则是各种表章和数字的流水出入。

除了检括当地的隐户匿口,收拢招徕那些来自河南、淮北,乃至淮南地区的流民和逃亡百姓,在我治下已经登籍在册,并编入赋税徭役之中的户口,也堪堪达到了三十四万有余。

当然,这只是相对稳定的基本盘,青、沂、淄、密、海、潍六州治下的规模。

东面的徐州,兖州一带,南面的泗州、宿州一带,北面控制的滨州和齐州部分地区,乃至西面正在开拓和整肃的登莱诸州,都不再此列。

而作为镇抚官,除了领军安民之外,我还有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附带职责,距离当初分镇一方的野望和期许,也是相去不远了。

如今,我们对于控制下的地盘,采取的是三分区渐进制:先是镇抚府直辖的编管区。

由本军派出的专业勘测队伍,从青、沂各州境内检括出来的大片无主之地,然后以类似后世国营农场和国营工场的简单模式,重新编排和招募人员进行大规模的集体生产和劳作。

其中又按照距离城邑的远近和交通便利的情况与否,分为用来安置伤残军人及军属军眷的荣养农场和荣军庄;作为地方未脱产预备役部队,在一些城郊和交通要点日常经营的军屯区;大量招募流民和无地乡人,以半军事化编列管理的连片民屯区。

这三者构成了镇守府名为核心区的基本盘,以牺牲部分日常娱乐和经济文化活动为代价,基本可以实现令行禁止,并在需要的时候通过紧急动员,最大限度的压榨出相应的人力和资源来。

其范围,以青州境内及附近的若干个重点县,外加一些军事驻扎的要点附近为主。

其次是,在破坏比较严重的外州地区,由镇守府派人进行编户齐民之后,逐步重建起来一套简易行政体系的所谓改造区。

青州境内的许多亦有人耕作的土地,在战乱多年之后,这样就变成一笔烂账,因此用承认既成现实的一刀切为代价,进行强制性清丈到户的登记编册。

依旧按照国朝的州、县、乡、里各级的基本构架,只是在具体职能上有所添减和变化而已,因为被破坏的比较严重,因此可以尽量甄别和避免沿用本地旧有人员,来完成本军特色的地方行政建设。

按照归化,在新行政体系的最下层,以五百户或是两千口以上的大村为单位,建立派出人员组成的公所,以实现部分基层管理和监督的功能。

按照初步试点和规划,其中主要由退役老兵充任,管理日常治安的巡官;由初等官学的实习生轮流当任,负责简单户口管理和日常上报的司计;以及县上派出的,负责赋税徭役指派的所正,构成的公所三官。

这三官都有正式公俸和口粮,也有一定配额的公费支出,以招募一些临时帮手。只要保持定期的流动性,以及上下沟通的多向渠道,也足以满足日常的监督和制约需要,而不至于变成某个人无法无天,肆意妄为的小天地。

毕竟,所谓精干清明的行政体系也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建立起来的。

虽然我有得是后世各种行政和官僚体制的样本,但是要变成实际可操作的内容,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更何况以后世的经验教训来说,也许最先进未必是最合适的,以当代生产力为代表的经济基础,总是与相应的上层建筑,相互配套才能良好的运作。

有条件的话,我当然希望能够建立起,类似后世国朝直接动员到街道乡村的行政制度,但是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以这个时代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资条件,现有的交通通讯手段,乃至我初见雏形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本无法满足也支持不起如此庞大体制基本需求。

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以所谓村下三官,来行事部分有限的基层职能。不过,目前的三官,也只能配齐小部分而已。

好在前段时间,新到任的布政使李格非,给我带来了数百名畿内两学三附的新老生员,作为某种见面礼和示好,大大缓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而本家方面,也送过来了上百名新旧投献的幕属随员,其中既有很早就安排在畿内培养进修的本藩子弟和国人,亦有后来被本家招纳的变相人才储备;还有的则是来自交情深厚又站在一同立场里的关系户,所举荐过来的门人子弟。

这些人多少有过在地方佐2的经验,或是做过相应的吏员,虽然知道其中人多口杂的,不可避免的被掺了沙子、安插了眼线什么的,但是他们的实务阅历和见识,也正是我所需要的,关键看用什么奖惩激励机制来,保持正常的流转和秩序。

虽然不便直接委以要任,但是以这些人为基础,合并了名不正言不顺的随军营校之后,第一所联合官办学校,就这么在益都城里草创起来了,暂时分作武备、事务、技工三个分属学堂。

由我兼任学正,而观察使6务观、转运使曾华为副学正,韩良臣为学监。当然目前也只有场地和师资,规范化的教材和考绩制度,还有待慢慢完善补充起来。真正有所结果,恐怕都要跑等到来年了。

最后是继续保持现状,而暂时沿用旧有制度和人事体系的所谓“保留区”。

主要是那些远离城邑,相对偏僻而贫瘠的村镇,在行政成本投入的优先度上,暂时不做改变的考虑保留原状,乡里坊正都是当地民众推举出来的代表,只要能够在传统的体制下,定期及时的向所辖的城邑,提供基本徭役和税赋就好。

虽然这一系列的宏伟蓝图,除了那些已经被历代开出来的现成田土和少量需要修复,才能够继续使用的工坊外,其他大多数还停留在纸面上,但至少有一个基本的方向和规划,可以按部就帮的布置和实施下去。

破坏和杀戮总是比建设更加容易的,地方的重建和恢复生产,同样需要相对漫长的持续投入和周期,才可能初见成效。其中还要担忧战争,灾荒等外部因素的干扰,而前功尽弃。

好在,青州沿海大片荒芜和空置的地带,是由于历年持续的海6侵袭所造成的历史问题,而在我的占领下,现在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同样近海地区的渔获和盐业生产,也可以由此重新展起来,这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利好的消息

只要重兵守住西部丘陵、湖泊间的几个要点,就可以比较安心的向半岛地区内拓展,至少无论是北朝军马,或是那些塞外藩军和胡马儿,都没有足够的海军力量,从海上来威胁东北向的后方平原地带。

此外,多半要感谢战争的摧残和涤荡,现在六州治下是外来迁入的人口居多,本地人无论是在比例或是成分处于明显的弱势。

再加上,作为地方政治生态的重要环节,本地的豪强土族,也在历次战乱中被摧残覆灭的七七八八,剩下的残余,也被我的军队剿灭一空。因此,地方上根本没有足够分量的存在,可以令他们抱团起来来对抗我们的统制手段。

另一方面,各州治下可说是有的是无主之地,任由我们在白纸上重新作画而已,而不至于因为本地人的生存资源受到外来移民的挤压,演变成新一轮的传统土客矛盾。

因此,新的规划推行起来所收到的阻力,也要比预期小得多。至少在外来移民的压力下,为了不被边缘化和弱势消亡,残存的本地人反而不得不要做出,更加靠拢我方政权的姿态来。比如在劳役营里以地域为特色的各种积极表现和工作竞争。

作为政权社会体系的配套举措,则是次等部队的规模削减和常规化建设,除了抽取精干补充御营右军,前军,行营护军三大主战资序外,

九只辅军大队剩余的人马,将相继改为青州守捉下辖的防戍营,防戍营团的任务主要是,巩固延边据点防备侵袭,建设城垒堡寨燧哨而提供预警,兼带镇压扫除辖区内旧有的土顽势力,剿灭就近的土匪流寇和土团武装、豪强私兵。

战时则配合主战营的军序,对敌方部队遂行一定战斗任务,并在需要的时候抽调兵员为主战营输血,在条件成熟时升级,甚至加入或组建新的主战营团之类的建制单位。大概继续维持十个营,八千多人的规模,只是日常待遇和军饷为主战营团的七成左右。

预定将三十四只散兵团,全部打散重编,其中孔武有力者,将被集中编成十几个地方守备团,依旧沿袭团、队、火、什的编制,以装备冷兵器为主,军官和士官分别选用,主战营和辅军大队里的归遣老兵,用作后方的城邑市镇治防,以及权作战时占领地方的维持和镇压之用。

同时也是兵役组织的基础单位,以及生产建设的基本保卫力量,所有编管内民户、军眷里,选拔精壮组成的预备役,都要到守备团里执役半年。在此期间,只有口分粮和衣料杂用的配给,只有进入战地状态,才能拿主战营团的半饷。

而散兵团裁剪下来的青壮人员,则转为偏向劳役为主的常设辅助役,按照我别出心裁的命名,就叫建设生产兵团,简称建生兵,目前暂设一个军,预定编制一万六千人,左中右三厢十八个营。

主要承当地方的基础设施的修缮维护和营造工作,以及战时的工程建设所需,然后在农闲时节再从少量征伐徭役,作为简单粗重活计的临时补充,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扰民和影响正常生产。

平时就挂在淮东转运副使的巡院兵名下,由置制司定期派出专人进行,不脱产的训练和编管。这样,又有新名目和理由,向江宁方面要上一部分编制和待遇。

于是,以建生军为辅助,从守备团、防戍营到三大正军资序,一个相对简明的三级军役动员体系,就这么初步建起来,粗见雏形了。

如此规模和标准下来,每个月的军饷支出加上训练、维持费用,大概要花掉三十七八万缗,这里面依照江宁行在给我们的正式配额,大致可以满足七成左右,剩下就要靠我自己私囊里补贴了。

而人吃马嚼的粮草数量尚不在其中。再加上我额外向后方购买和定制的各色材料。设备和物资,这段时间也一口气花出去了一百多万缗。

因此在我的帐面上,依旧是节节攀升的鲜红赤字与负增长。代表收入的项目上,总共加起来还不到支出的一个零头呢。哪怕我通过战事所获的底子再厚,却也经不住如此的坐吃山空。

因此,我有些迫不及待的要恢复对北方的贸易线路了,虽说因为北伐的影响,整个北方已经凋敝不堪了,但是作为东海三藩和安东都护府的各路诸侯,依旧是经济基础良好,不错的贸易对象。

为此,我已经召回了正在江都的粮台筹办郑艇郑艇,自从我军在江淮转运使名下,拥有专属一路的粮台之后,他们现在留在那里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那里一度生的事情,对我来说并不是秘密,不过本来就是半路投附的他,在困境中的犹豫和动摇,最终还是没有变成实质的背叛,比起本家的另一些人的表现,却还没有到不可原谅的程度。

因此我还是愿意再给他一个机会的。

他的新职务是夷洲督办大使,以桃山港为驻地拿着我军的旗号,替我从夷洲当地各藩和州府,获得粮食果蔬矿产的稳定供应渠道,同时继续坐镇监守这个北线贸易的重要中转地。

而原本的桃山主事鹿耽尼,则被我调了回到益都来,作为青州商椎局的负责人,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受过宗藩院相应的货殖学教育的他,将通过组建类似后世的各级农村供销系统,来逐步实现对境内主要商业活动和流通渠道的把持和垄断。

此外,组织前往北地的商团名单之中,除了新加入的柯山梦等人外,还多了肥孔这个生面孔,这也是他作为一个外域商人,千里迢迢不迟劳苦随我输军前沿的补偿和回报。

虽然他的动机和立场,不乏可疑之处。但既然对我还有用,那就且观其言行成效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