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内 > 第七百零七章 启东7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内 第七百零七章 启东7

作者:猫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05:01:09 来源:小说旗

思前想后权衡利弊再三,我还是决定到安东去走一趟。

当然了,是带着相应规模的部队去的。

一方面是因为对方的交底,来人可是名义上那位罗思恭的嫡亲长兄,也是这一房的当家,添为七位家老之一。

能让他亲自前来的理由,则是因为北朝的压制和渗透。安东大罗氏近些年,不可避免的出现某种颓势和下滑,就连昔日作为从属和臣下的分藩,也多少出现了某种动摇和鼠两端的态度。

因此,不免想到了像我这个有所往来远支同宗,希望在新任家主继立的仪式上,扮演外援的身份以张声势。而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考虑有代价的借兵之议。但是一切前提和条件是,希望我能以罗氏重要宗亲的身份,亲自到安东去走一趟。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与大罗氏为安东诸侯,作为贸易伙伴和商业往来对象的比例,实在是太大了,几乎占了北地外海贸易来源的近一小半。

剩下的才是东海三藩的新罗藩和扶桑藩各占的两成到一成半的份额;然后新罗藩因为内乱的缘故,已经不能指望稳定的出货了。而扶桑藩的生意,则更像是一种赶场的战争财,也不知道还能够做多久。

剩下的则是更远的极北之地,与那些常年生活在针叶林地带,冻土边缘和冰原之间的流鬼藩(古堪察加半岛)、窟说藩(库页群岛)等地的氏族部姓。不过,因为当地气候和季节的限制,一年还做不了几次生意,就已经进入封冻期了

真要是因为某种变故断掉这个来源的话,还真是影响甚大,不可不防和早做打算了。

根据广府本家的通讯,如今国朝的经济体系,受到北伐失利的影响和后续战事的拖累,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衰退和颓势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所恢复和景气。

由此造成的数轮破产浪潮,以及那些被本家乘火打劫,用淮东提供的财力,拼命低价收并下来,而坑蒙拐骗的连人带设备想办法迁移到淮东的,各种行业相关的做坊工场,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为了国朝在内地起的中线和西线攻势,大本营已经开始着手削弱包括怀东在内,其他方向的投入了,而且这个趋势还将可能持续下去。

不得不让人有所预备和对应。毕竟当年以海贸自立的登州镇,需要养活的不过是胶东一隅的十数万户口,而如今淮东镇的治下,又何止数倍于此呢。

因此,根据第五平为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进行风险和收益评估的结果,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契机和开端。

既然区区新罗藩一个海阳金氏的变故,都能让人淮东主动介入,而开拓一片下辖飞地来作为获得粮食劳力的渠道,那更别说在外海贸易量依仗更大的安东大罗氏了。

但是同时,却比较坚决的反对我亲自带队前往,而是建议派出足够身份的代表就够了。只是并没有被我接受而已。

虽然已经被削弱了不少,但目前安东大罗氏的分藩领有,包括了居城所在的辽城州(今辽宁省辽阳附近)在内,还据有辽东半岛上的安市州(丹东市附近)、建安州(辽宁营口)、积利州(今大连),乃至仓岩州(辽宁吉安)等大片地方,

从而与以辽西郡为根本,据有怀远、燕郡、汝罗、巫阆四大守捉的另一支安东大诸侯薛氏,可以说是隔海相望,而相爱相杀多年。

再加上隔上几年,营州境内北朝的安东行营,都会北面的延津州(科尔沁左翼后旗东部)杀过来,步步为营的抢占地盘和人口。

而在这两路两路交夹,将大罗氏为的安东本地诸侯势力,给长期压制的喘不过气来。特别是当其冲罗氏在北面的领地,已经被削夺的厉害。一些衷心臣属的家系甚至因此出现了灭门和断代。

直到这些年乘着北朝严重暗弱而自顾不暇,才反攻倒算的恢复了一些旧观。

因此,安东罗氏为,倾向和亲附南朝的安东诸侯,甚至还在北伐当中,主动组织和提供了一只万余人的联军,以助战藩兵的身份,投入到东南路的帅司旗下作战。然后大多都损失在了进军洛都的外围攻势当中。

其中还有三小营安东兵,被阴差阳错的划到了我的麾下,而成为最初的辅军第七大队,以及现今青州守捉军的防戍营序列里,与倭人营、巨野营、陈桥营、清溪营并列的,为数不多拥有专属字号营头之一的安东营。

但是不管怎么说,积年累月损失的人口和军力,还有形形色色的财力,却是没有那么容易恢复过来的,这也是大罗氏这些年积极对外进行海贸的动力和缘故之一。

按照对方的安排,我完全可以从就近取道,与莱州湾杳然对望的都里镇(今旅顺口)登岸,海程比去新罗的距离还要短得多。

然后再从辽东半岛南端的积利州,也就是后世大连所在,直接走颇为安全6路抵达辽城州,因为这一代全是大罗氏领有的地盘,或是分属的臣下分家。可以为我带来的亲卫部队,提供各种补给和便利。

当然,这其中也有因为我在新罗藩大张旗鼓的作为,经过海路的流传和散布之后,也不可避免传到了安东大罗氏耳中的缘故。

有这位名义上兄长的来人在,我也更加了解了一番如今安东道的局面。

如今,安东道三十三州,外加安东都护下的九都督府。虽然比起故高句丽全盛的时代,尚有不如(主要因为内乱和纷争的持续削弱,导致边缘地区的土族势力脱离和自立)。但却依旧囊括了大氏渤海国在内东北诸国的故地。

并且在唐人所能够定居和扎根的地方,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道州郡县行政体系,而非过往的那种松散不定,只提供有限贡赋和军役,而大部分时间自行其是的各种羁縻属,可以相比的。

当然,在整个经营和开拓的过程中,自然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是温情脉脉式的田园牧歌作风。从改土归流再到移民填户和对土族的归化改造,总是不乏一些既得利益的受损者。

因此,总有为数众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土著部帐和氏族,在不识趣或者不甘心的情绪当中,化作为了被大唐的历史车轮,碾碎碾过的诸多碎土石块之一。

在此期间,如果能够侥幸有人幸存下来的话,将会以另一种方式,在海藩的种植园和开拓地里,以藩奴的身份继续挥剩余价值,重新开始另一段人生和将来。

因此,在大唐中兴以后的数百年间,这种腾地换种和归化的过程,还在断断续续的进行着。

就算在分藩之后,这种格局和体制也被保全沿袭了下来,而成为各家通用的常态,因此,从语言衣冠的人文风俗上说,大多数地方已经与汉地相差不大了。

因此,现今的安东都护府内,除了在较为富庶的南部,长久东西对峙的罗氏和薛氏两大体系之外,还有一个相对松散北部联盟,主要是来自相对贫瘠而苦寒,而靠近草原地带的北方诸侯。

主要散步在铁利都督府(吉林西部治今佳木斯)到忽汗州(敦化)之间。他们大多数以厌倦了两大世系之间的内战动乱,而乘着原本拥有压倒性力量的,薛氏和罗氏都被严重削弱之际,纷纷脱离抽身出来抱团,隐然成为第三股势力。

不过,因为是松散的联盟,再加上地广土瘠,残余的土蛮杂处,他们的立场也比较混乱,除了不参战之外,很难形成步调一致的结果,反倒是与邻近的草原部族势力,相互攻掠而打得不可开交。

如果,有一方试图予以压制和威胁的话,他们就会抱团起来共同对抗,而倾向另一方,由此形成某种有限的平衡。

只是偶然,还会被一方劝诱南下袭扰,而打破这个平衡,陷入新一轮乱战当中;这也成为罗氏或是薛氏,长期无法投入全力对抗彼此,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相比在北朝的体制下,已经形同藩镇化的薛氏及其追随者;作为罗氏外围和追随的本地诸侯,则还剩下大小二十几家。

其中大都集中在辽郡后方,鸭绿江到萨水流域的广大地区内,因为长期受到罗氏的庇护,而按照从属盟约提供相应劳役、兵员和财赋。

只是,因为新罗江原道生的,后百济复国之乱,这些地方的诸侯,也有些不安稳起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