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内 > 第八百零十九章 启新9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内 第八百零十九章 启新9

作者:猫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05:01:09 来源:小说旗

夷洲,已经更名为吉隆邑的鸡笼山半岛一代,桃山港中,

被晒得满身油汗的郑艇,也在亲自监督和巡视着码头,亲眼看着一众当地的番奴和雇工,费力搬运装卸着,马车上被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大物件,哪怕是盛夏之期也丝毫不得懈怠的。

只是通过达的南方海路传译,他也有所消息和耳闻,作为曾经的同僚和搭档,也是某种意义上竞争对手,一贯负责南边海域通商往来的,那只满身咖喱味的海外番商肥孔似乎回来了,还带回来了偌大一只船队和人手作为投效。

所以,他也不免感到些许压力和紧迫感,而在这个位置上加倍的努力表现,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基本盘,毕竟,以现今的淮东大好局面,可不止他一个选择的对象。

他所能占据的,也不过是早早认识那位淮镇之主而长期协从其后,奔走往来大江南北的优势而已,

更何况他现在还要配合淮东,加紧对夷洲当地的渗透和刺探,做出更多的实绩来,才有可能在日后重合领域的地位和主从之争中,继续保持一个有利的局面和先手。

而已经是小有名气一方船商,亦步亦趋的跟在他身后的胡静水,则无疑是他展和拉拢的重要帮手。只是他们还没走出多远,说上几句话。

就见那些闻讯后,来自夷州本地各大商家的管事人,还有各藩贵族大姓的代表,几乎是一拥而上,的瞬间就将胡静水给淹没了。

“胡老板。。”

“胡东主。。”

“有冰不。。”

“冰。”

“冰。。。”

“更多的冰。。”

“有多少都要。。”

“价钱不是问题。。”

这是他们不约而同的叫喊的字眼;毕竟,现在正当是南方最热的夏季当头,而夷州又是南方有名的湿热之地。

淮东近年新开出来的一个产业,就是卖冰到岭外气候湿热的畿内广府去;原理也很简单利用北地较长的冬季,然后将品质较好的山泉水冻结,然后再相应改造过的海船上。

期间有足够的棉花包裹四壁,加上厚厚的剧屑垫底,这样在整个冬天大量的窖藏囤积基数上,可以从初冬源源不断的一直卖到秋天去。

而作为重要中转地的夷州大岛,无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天然优势。很快就通过竞拍上的额争抢,瓜分下了这一批短途输送的冰块份额。

而且现如今广大的受众也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广府,还包括终端大半时光都饱受暑热气候困扰的,岭外诸道沿海州府和吕宋三洲在内部分海藩在内,都同样有足够的需求和消耗市场。

虽然如今的国朝普遍的经济形势不好和市面凋敝,但是中上层的殷富人家,勋贵显宦豪门大族,对于日常消暑降温的需求,却是丝毫没有减少多少的。

而在经过漫长途运输之后,除掉路途的自然损耗和意外损失,这些品质纯净的天然冰块,在成本和价格上甚至还要比本地用硝矿炮制的冰制品,更加低廉一些和口感上佳的多。

而且,最普通的数百料到千料海船,也能满足沿海运输的基本需要;以畿内番禹老港的水市为终点,花上半月多就能往来一趟,在刨除人工和物耗后,也能单船获得大几十万钱到上百万钱的收益

这样还不包括回程的时候用空载,捎带上的岭外各道和南海特产,以及淮东指定的大宗采购名目,所获得利润呢。

这无疑是大梁北伐失利之后的一连串噩耗当中,还能够继续给岭外地区带来好处和便利,屈指可数的几个变化了。

当然了这同样也是具有天然垄断性的生意,毕竟别人可没有一大块位于北地霜冻线内的稳定地盘,也没有足够的人手和资源可供调配;更别说是千里迢迢配送到各地的海途运力了。

因此,虽然技术含量并不高,流程也是相当的简单明了,几乎都是靠足够人力操作,就可以完成的规模化生产,但如此之低的门槛,缺少了这些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别无二家可以效法和山寨之。

因此,能够在淮东大宗的计划之外,搞到相应配给指标的,无疑都与怀东往来密切而做出过相应贡献的少数特定关系户而已。

胡静水的生意虽然不是特别大,却刚好正是其中之一。而这个优势和便利,也有利于他进行一些台面下的交换和妥协,而获得更大的潜在利益。

因此,被拌在码头上的胡静水,几乎是费了老大的功夫;

好容易才摆脱了这些热情更甚于夏日流火的人们,躲到自己的船上去,船舱里一大块冰带来的丝丝凉意,让他恨不得就这么趴上去而不愿再起来了。

穿着短裘衣而手脚肉光致致的妾室,殷情的迎上来用蘸着冰水的丝巾,给他仔细的擦拭着,又饮下一大杯的藿香饮子,才慢慢的缓过精神劲头来。

这时候,他又从前来通报的跟班口中得到一个新的消息,

“闽地那儿需要征用我的人和船?”

“没问题。。”

胡静水不暇思索的道。

“马上把货物都卸下来,就地处理掉出。。”

“不,还是我亲自带队去帮忙好了”

然后他又紧接着补充道。

虽然这样中途折返,这样可能要损失一大笔预期的收益和商机,但他起码还知道自己的跟脚和利害所在哪里。

对刚刚回归了淮东日常三点一线,还没有多久的我来说,也新得到一个重要消息。

背负着重要使命前往南方,而一直在在序列里缺席的第一兵马使风卷旗终于回来了,与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一只来自闽地的硕大船队和相应的部分消息。

国朝似乎已经把闽地给变相的放弃和暂时遗忘了;因此虽然这些大云教的残党,被压制和封锁在山区而不得对外拓展一步,但是与此同时除了沿海的一些州县外,整个闽地十一州的大部分,都几乎成了那些大云教的叛军,肆虐横行的猎场。

像是沿海平原上的彰、泉、福诸州,甚至被那些乱党的兵锋,给冲杀到了城池的近郊,而数度陷入围困,只能靠海上来保持相互的联系。

因此,这些沿海州县当地能逃的人都已经逃了,而沿海有城墙保护的州城大邑,也已经是人满为患而不堪承受。

因为大云教众的袭扰和破坏,失去了沿海土地的正常产出,而只能靠外来的输送勉力维持着;几乎每天都有人饿死或是病死期间,然后被抛入海中;时间一长未能被海潮冲走的新旧尸骸,飘得附近海岸上到处都是,看起来惨不忍睹。

而风卷旗带回来的这一批,则是闽中各地逃归回来的军户成员及其眷属,除去先期已经抵达的这数千人,前后登记在册的足足有两万多人。而这也意味着,国朝在闽地不断开拓和驻屯的数百年功夫和成效,已经彻底毁于一旦了。

毕竟,当地士民百姓当中,稍微有钱或是有点身家,或是有条件;或是有关系的,早已经是想办法买船出海了,南下投奔岭外各道,或是就近跨海逃入两浙和江东,却是没有多少人愿意走的更远一些北上奔赴淮东的。

最后只有这些来自内地诸多驻屯据点,失去建制后形同弃子的军户眷属,才因为过往的渊源和日常生计的窘迫无着,而与正在当地活动的风卷旗一拍即合,初步决定前往淮东耕拓和讨生活的简单意向。

后来又生了许多事情,引了一连串土客矛盾逐步激化的连锁反应之后,这些应募前往淮东的人数,就一下子激增起来。

展到后来因为处境的愈加恶劣和矛盾冲突的加剧,他们甚至不要任何的安家费或是卖身钱,也主动希望能够获得一个上船北去的位置。

而在此期间,风卷旗在闽地驻屯军马中的那些渊源,再加上淮东军的名声,就成了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了。

这也是风卷旗的归期被一拖再拖,不断要求追加财力物力和其他资源的重要原因了。像这一次输送,就是借助了海峡对岸的桃山粮台院的运力,又在当地征募了一些夷州藩的海船,才得以完成最基本的需要。

当然了,其中还青壮少而妇孺居多,上年纪老人则是几乎没有,只有终身为驻军服务的数百名老军匠被保留下来,而那些妇孺之中,又最多见是那些驻屯军户出身的孩童少年。

这也是某种残酷的现实和艰难的抉择之后的产物,他们在役的父兄不是战死就是失踪,许多人几乎是一夜之间变成了孤家寡人或是家庭破碎。

但是,知道了这个事实之后的我却是不怒反喜,对于明显觉得自己有些偏离初衷和做过火的风卷旗,也是好言安慰和鼓励了一番,让他既是愧疚又是感动的。

毕竟,我当初让他去找的乃是一群擅长在山地作战的军中故旧,而不是这么一大批数目扶老携幼的非战斗人员,但正所谓是时过境迁已经没法回头了。

当然了,我也不是好糊弄的傻瓜或是无原则的滥好人,这些闽地的少年孩童什么的,对别人来说或许是一大批的沉重包袱和负担,对我来说却是好不过的潜在财富了;

毕竟他们都是三观和认知未成型的年龄,最好洗脑和输灌以淮东特色的私货了;再加上又遭遇了家庭和生活环境的骤然剧变,只要稍加宽颜慰色的好处,就很容易就市恩而收结其心。

就像当初那批登海出逃的清远镇少年们,现在随着逐渐成年大都已经洗白了身份,而成为我在淮东军中潜在班底和中坚力量的一部分,而充斥在各个军种和岗位之中。

他们的遣散安置地我也想好了,一部分放在胶东半岛的登莱密三州,主要是从事种茶和蚕桑生产的妇女;一部分放在渤海口的长山列岛之间,作为渔业和水军的辅助役;还有一部分则去驻屯梁山的旧址好了。

而未成年人的群体,则另成一个专门编管的单位,直接划入我的直接管辖之下。

此外,其中受过军事训练或是有过服役经历的青壮年专门抽出来,也有一千七八多人左右;正好用来在青州守捉军的名下,组建成若干个实验性的山地步兵营团;

理论上擅长山地跋和涉攀越,有过不少于与土蛮和豪族战斗经验的他们,只要简单的编成再训之后,就可以在辽东半岛或是辽西北部派上用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