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决战第三帝国 > 第六百八十七章 多拉

决战第三帝国 第六百八十七章 多拉

作者:远征士兵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19:45:20 来源:小说旗

苏军果然就轻松的占领了马马耶夫岗。

此时的形势对德军来说相当尴尬,他们冲锋也不是,不冲锋也不是。

冲锋。

苏军守在马马耶夫岗上的都是“惩戒营”的部队,就像斯大林说的,这些部队是“用鲜血来洗刷对祖国犯下的罪行”,所以苏军根本就不会在乎他们的死活。

其结果就是德第1步兵团的精锐冲上去,一阵炮火过来就与那些“炮灰”同归于尽了。

不冲锋。

就意味着德军失去了马马耶夫岗这个战略要地。

“怎么回事?”斯莱因上校一个电话打到秦川这里,问:“阵地怎么丢了?”

“上校!”秦川回答:“上面是‘惩戒营’!”

“‘惩戒营’难道不是更容易击退吗?”但话还没说完,斯莱因上校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因为它之后的话语气已经变弱了。

顿了下,斯莱因上校就对秦川说道:“我会把这个问题向将军报告的,你们不能再后退了!”

“是,上校!”秦川回答。

秦川倒是不担心这一点,因为在马马耶夫岗下德军已经构筑了完备的野战工事,不是苏军用“惩戒营”做炮灰再用炮轰就能解决问题的。否则的话,苏军用“惩戒营”就能为所欲为了。

斯莱因上校很快就把问题向斯特莱克将军报告。

斯特莱克将军在获知这些情报时也很无奈。

“这群混蛋!”斯特莱克将军骂道:“他们居然完全无视士兵的生命!这简直就是军队的耻辱!”

其实,斯特莱克将军会这么骂只是德国还没到这时候。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处在一片胜利的呼声中,而且军队兵员的素质相当不错,所以叛逃的人数并不多,41年只有九千多人,42年只有一万多人。

一整年只有一万多人的逃兵,这数量是相当少的。

当然,这其中不包括有些做逃兵的士兵得到了长官的原谅并没有上报或是处分,之前第1步兵团就发生过类似的事。

德军对这些逃兵的处分,要么是就地枪毙或实施绞刑,要么就是把他们送加国内的军事法庭……这些人对此时的德军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这一方面是因为人数太少了,另一方面是德军注重军队素质,而将逃兵编入部队会对素质造成影响。

但是。

当战局发生变化之后,也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尤其是库尔斯克战役失败后,德军对能赢得战争普遍失去了信心,于是逃兵激增,到43年就有六万多人,44年更是超过了二十万。

同时,德军的整体素质也急剧下降,于是在逃兵的再利用方面就有了价值。很自然的,德军也有了类似“惩戒营”的部队……感化营(或称缓刑营),

如果德军此时有这样的部队的话,那就不需要考虑了,把这些感化部队送上去,也可以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

问题就在于现在德军没有这样的部队。

正在斯特莱克将军犹豫的时候,参谋就给了个建议:“将军,我们可不可以派罗马尼亚部队或是意大利部队……”

参谋还没说完斯特莱克将军就举手制止了参谋的话。

这个想法斯特莱克将军也有想过,但很快就被他否定了。

原因很简单,仆从国的军队是有“脾气”的,这其中尤其是意大利和罗马尼亚

前者因为在非洲的殖民地利比亚被盟军占领甚至本土还有被盟军进攻的危险,国内“选边站”的声音甚嚣尘上,如果德军再拿意大利军队做炮灰……就给这些人找到了借口在政治上对德国十分不利。

类似的还有罗马尼亚、匈牙利等等,这些仆从国加入这场战争的意愿不是很大,更多的是带着一种投机或是不想得罪德国的心理,国内反对的声音一直都存在,斯特莱克可不想因为马马耶夫岗而影响到“盟国”的“友谊”。

想了想,斯特莱克将军就问了声:“‘多拉’部队准备好没有?”

“‘卡尔’准备好了!”参谋回答:“但是‘多拉’还需要几天时间!”

斯特莱克将军点了点头,说道:“让他们等几天!”

传到第1步兵团那的命令就不是“等几天”这么简单,而是让他们利用所有的工具构筑更坚固的工事,尤其是通往二线的交通壕。

“他们这是要做什么?”埃伯哈德听到这个命令不由疑惑的问了声:“构筑坚固的工事,还有通往二线的交通壕?这不是矛盾的吗?”

这表面看起来的确是矛盾的,构筑坚固的工事是为了就地防御,通往二线的交通壕则是为了撤退。

但秦川却明白这命令中隐含的意思。

“多拉!”秦川只说了两个字。

埃伯哈德不由“哦”了一声。

应该说这个策略是正确的,如果说“多拉”巨炮用于摧毁斯大林格勒的建筑或是密如蛛网的地道起不了多大作用的话,那么轰炸马马耶夫岗显然更有意义,无论是在战术还是战略方面。

当然,德军是不会把这个准备过早的暴露在苏联人面前的。所以,时不时的德军炮兵还会朝马马耶夫岗上打一排炮弹,或是偶尔还会有几架“斯图卡”战机俯冲下来朝马马耶夫岗投弹。

但显然苏军就乘着这个时候加强了马马耶夫岗的防御。

这里说的防御指的不仅是苏军在马马耶夫岗上构筑工事,更是苏军在附近增加了防空火力。

这些防空火力大多是布置在伏尔加河东岸……确切的说不是东岸而是位于伏尔加河上的沙洲。

伏尔加河的特点就是落差小水流平缓,一条长3692公里堪称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总落差只有190米。

水流平缓的结果就是河流中有许多由流沙沉积形成的沙洲甚至可以说是面积相当大的岛。

斯大林格勒与东岸之间就有几个这样的小岛,苏军将大量的防空装备和部队布设在这些小岛上为他们运输物资提供防空掩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