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 第六十七 育种科研人员多少有点犟

对育种而言,确定育种目标是第一要务,没有目标,一定是碰机遇或者一事无成。

传统的育种,是通过表现型来选择、推测基因型。

而分子育种就是从基因型入手,先选择基因型,再来鉴定是不是所选择的期望型。

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都需要两个亲本。

分子育种需要一个亲本和一个或多个目标基因,且必须互补,合起来具备育种目标性状的有利基因。

双亲没有控制目标性状的有利基因,育种目标基本实现不了,也说明了亲本的选择至关重要。

没有新的有利基因或者基因组合的利用,育种不可能有实质性突破。

划时代的矮秆水稻、杂交水稻品种汕优63及玉米品种郑单958等,均已证明了优良亲本的重要性。

甚至郭阳种子商店的定向育种也需要亲本的支撑,天玉1号,天椒1号等都继承了亲本的优良基因。

此外,种子商店还有一项极其强大的能力,可以在植物基因的特定点位上进行精准定位,对植物基因进行修复、剔除和增强。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基因序列有点多,你可以用剪刀把它剪掉。

如果组成dna的atcg有一个错了,你可以用一块橡皮把它擦掉,然后再用铅笔把正确的写上去,而铅笔和橡皮擦是不留在细胞里的。

这也意味着如果郭阳有足够的自然能量挥霍,他可以通过种子商店创造出各种天马行空的种子。

抗病、种子品质、产量、营养含量、植物风味……

有点类似于基因编辑技术,但偏偏效率又高得可怕。

如今,嘉禾集团在环境修复领域快速发展壮大,盐碱地改良、沙漠治理、退化草地修复等。

现涉及的面积就已达到了两百多万亩,治理效果也逐渐展现。

自然能量的积累速度肯定会越来越快,而我国地域环境差异大,区域性的种子需求种类多。

为了保险及利益最大化,郭阳肯定是会先从点到面的铺开,越重磅级的种子越后期推出。

就好比他现在,培育了6个牧草品种,也只耗费了96点自然能量。

加上新获取的,自然能量还余下731点。

但在育种实验室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郭阳是不会再培育新的种子了。

植物基因工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高新技术,需要投入专门的高级科技人才、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大量的资金。

但这里大量的资金是针对高校而言。

在2005年,建一个最基本的分子植物育种实验室,硬件设备的投资至少需要30万元。

可供3-5人从事分子育种实验。

硬件配置稍好、规模稍大的实验室,也充其量不过50万左右。

钱对嘉禾不是难点,难点在于人才的配备,以及基础技术研究的积累。

比如农艺性状基因定位分离和转化,农作物遗传群体培育,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等等。

这些都是费时费心的工作。

天禾种业现在也建立了育种实验室,但研发人员规模匹配不上现有的地位。

蔬菜,玉米,小麦,牧草,大豆,单拎出来都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

而且要配合郭阳现有的育种速度的话,每个团队配备的人数少不了。

郭阳略微琢磨了下。

研究团队得10个以上,主要的玉米、牧草、蔬菜、大豆等团队的研发人数还不能少。

先达到国内顶尖,天禾种业的研发人数占比得达到15%以上,这至少就是一两百号人。

每个领域还都得有一领军人物,未来还的继续扩张。

真是庞大的人才需求。

从实验室出关后,郭阳就留在了集团总部,领着一帮人设计起了商业化育种平台。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考量。

郭阳决定整合集团现有的研发资源,投资1亿元人民币,注册成立天禾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设生物技术、传统育种、中试评价三大平台,从资源创新到品种审定全过程,建立嘉禾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唯一麻烦的点在于人才的邀请,真正的育种人才十分难得。

育种是一项很苦的工作,许多学育种的大学生怕吃苦改行做其他专业。

从高校招聘的学生大都因为太苦,最后又选择了离开育种行业,并且有经验的育种人才更多集中在科研院所。

从科研院校挖人是件极其痛苦的事。

业内有句话,做农业科研的不一定是匠人,但一定是‘犟’人,就如同茅厕边上的石头,又臭又硬。

除了通过猎头选聘人才外,郭阳很多时候也得抽空去挖人。

经过3年时间的发展,嘉禾集团早就不是无名之辈。

天椒1号助农增收,赤红1号撑起了国产高端蔬菜种子的一片天。

天玉1号更是成为了今年种业市场的一匹黑马,推广速度前所未见。

但在招揽人才的过程中,郭阳却接连碰壁。

先是到海南岛,找到了鬓发染霜的程老,他的肤色、身材,一搭眼就是典型的北方农村汉子。

郭阳见到他的时候,程老还在地里加代繁育玉米,手臂上被茎叶割出一条条印痕。

育种基地的环境也简陋,遮不了风,避不了雨,生活上看起来马马虎虎。

但这位程老却一生醉心于玉米育种,面对一次次升迁、调回大城市的机会,丝毫不动心,甘愿扎根于农村。

得知郭阳的来意时,程老只是称赞,“天玉1号是好品种,比郑单958强。”

“把紧凑株型作为研究方向,依靠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以及群体获得高产,的确是很好的思路。”

郭阳笑道:“程老,嘉禾现在成立了独立的育种公司,计划在生物技术育种领域开展研究,需要你……”

“打住,打住。”

“老头子我不懂什么生物技术育种,只知道按紧凑株型的思路,现有的几个育种项目能出成果。”

“走吧,我虽然对钱感兴趣,但更担心自己将来一事无成。”

郭阳悠悠的说道,“伱老都选育了二三十个品种了。”

程老眼睛一瞪,“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代表不了现在和将来。”

随后就钻进了玉米制种田里。

郭阳大声说道:“好吧,嘉禾的育种平台会对外开放,到时欢迎你来做试验。”

“那我老程到时一定来捧捧场子!”程老的声音远远传来。

这个老毕登!

其实郭阳邀请程老不是因为他育种有多厉害,都六十多岁了,再厉害能有多厉害。

但其在育种研究上的管理能力却强悍的紧。

其所在的研究所在程老的带领下,白手起家,如今固定资产破千万,是全国县级研究所里面的尖子生!

郭阳默默吐槽,只知道苦哈哈的带着笔和纸在田间地头做记录的老犟种。

又过了些天,接连遭受拒绝的郭阳,又得到了一条新消息。

登海种业研发中心的负责人梁国在张掖指导玉米制种生产,郭阳又连忙驱车赶到张掖。

水都来不及喝一口,就直接钻到了玉米大田里。

梁国今年三十四岁,和郭阳年龄差距并不大。

关于前沿的基因育种、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梁国也有所接触,两人也挺聊得来。

郭阳感觉到了希望。

但还没等他高兴呢,又走出来个头戴草帽,穿着普通的白衬衫,老旧的裤腰带,皮肤黝黑的汉子。

汉子神色不善的盯着郭阳,“好呀,小子,挖人挖到我李灯海头上来了。”

李灯海?

郭阳看着眼前地道的农民,很难想象这是登海先锋种业的董事长。

李登海神色不悦的说道:“我和小梁刚到张掖,郭总转头就来了,这是早有预谋啊!”

尴尬的笑了笑。

李灯海被誉为华夏玉米之父,不是高官,却有着很高的政治地位,其培育的掖单13在1989年刷新了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

虽然随后的研究没有产量上的突破,只在抗逆性和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改良。

近几年更是因为经营业绩不佳,和美利坚杜邦先锋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登海先锋。

但李灯海从一个农民技术员起步,一没国家立项,二没科研经费,更没有成群结队的科研助手,

甚至连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一间,其30年间却培育出了30多个玉米高产品种。

这样的人无疑是值得尊重的。

但郭阳可不会因此放弃,“伯乐识良马,明主觅贤才,梁哥这样的人才谁不喜欢。”

李灯海也不愿意放弃亲手培养的干将,何况还是资敌,天玉1号的出现已经让登海种业很难受了。

“登海才是国内玉米种业的老大,小梁你也清楚先玉335的潜力,绝对是国内最优良的玉米品种之一,何况还有先锋公司的技术支持。”

听到李灯海摆出先玉335,郭阳顿时就不乐意了,你如果说登海系列我还可以给你留点面子。

“呵,先玉335?能比得过天玉1号吗?”

“而且嘉禾有更充足的资金,更好的实验环境,技术上在生物育种方向上也有了重大突破,就等着梁哥这样的人才来组织玉米基因育种。”

李灯海立马反击,说出了他时常挂在嘴边激励研发团队的话。

“多少箱的演算纸也算不出一个良种,条件再优越的实验室也代替不了酷暑严寒下、疾风暴雨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虔诚劳作,

如果你不甘心做一个庄稼汉,像养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年年月月地伺弄它,机遇随时可能从你身边溜走!”

郭阳仿佛看到了梁国的眼睛在发光,最终只能含泪离开。

唉!

理解不了这些人的脑回路。

杂交育种虽然比传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要有效率,但想保持遗传后代的性状稳定性同样需要经历多代回交。

其过程不仅耗时较长,且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但怎么办呢?

这些老前辈只相信天道酬勤。

只相信一年年的付出,一天天的实干,在风雨中抢时间,在烈日下抢效率。

汗灌黄土育一苗,倾注心血,只为一苞。

郭阳只想说,大佬,落伍了。

现在世界的主流是生物育种技术,是分子标记,是染色体工程,是基因工程……

在老一辈育种专家身上接连碰壁,郭阳也不得不调整了方向。

干脆招一批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得了,从新培养。

只是费点心罢了。

一批一批的换,大浪淘沙,总有金子能留下来。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