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 第三百二十九章 粮食再增产的信心

郭阳把文件递给祁子文,道:“其实还是太贪心,有轮作休耕就应该满足了。”

听完祁子文汇报的三件事,郭阳并没有急着让他走,而是让其继续陪着喝茶。

“工作上感觉怎么样?”

“挺好,各个部门都挺配合,透过全局来看整个集团的发展也会有种高屋建瓴的感觉,学到了不少东西,这还要感谢老板的栽培和器重。”

祁子文语气里带着诚恳,这也是他的真心话,四年前他还是一个享受嘉禾奖学金资助的贫困好学的农学生。

进入嘉禾后,就直接入选嘉禾领导人计划名单,在农业项目组磨砺两年后,今年就被火箭式的提拔为董事长助理。

虽然只是助理之一,但他个人的感觉非常好,也在拼了命的一边工作,一边汲取各种知识。

对于提拔他的老板,除了感激,就是敬佩,这是一个比他还极致的工作狂。

“还是你自己肯下功夫。”郭阳笑道,他对祁子文还是挺满意的,年轻肯干,脑子里想的也不是勾心斗角,而是踏实做事,这样的人用着舒心。

从工作到生活,再到学习,两人闲聊了半个多小时,门外又来活了。

嘉禾粮油的专属秘书江文走了进来,先后和郭阳、祁子文打了招呼,才在茶几旁也找了个位置坐下。

“关于北海港粮食码头泊位的建设规划,嘉禾国际和嘉禾粮油出现了一些分歧……”

很快,郭阳知道了事情的缘由。

从和桂省达成北部湾港的投资协议后,港口部门就立马着手进行了规划,嘉禾国际、嘉禾生化、嘉禾粮油都参与了进去,只是在优先建设多少吨位级的泊位时产生了分歧。

嘉禾国际和嘉禾生化认为要优先建设两个10万吨级别和1个5万吨的码头泊位,以满足粮食、生物柴油等农产品运输和出口的需求。

而嘉禾粮油认为平陆运河未通航之前,建设3个3~5万吨级别的泊位就足够用。

但最终嘉禾国际和嘉禾生化渐渐占了上风,于是高德让江文来提前汇报一下,反正最后规划也让老板审批。

江文说道:“因为这个问题,几方吵了不下几次。”

郭阳思索了片刻,“北部湾有沿港铁路,如果说西北西南的农产品通过铁路运输抵达港口,平陆运河通不通航也无伤大雅吧!”

江文心里咯噔了一下。

老板这样问很可能就倾向于上大吨位,而他所在的嘉禾粮油意见刚好相反。

在心里快速的捋了捋高总的说辞,江文说道:

“集团战略投资部做了份调研,综合休耕、扩大燃料乙醇推广等因素后判断,国内未来粮食进出口的潜力都不高,以自给自足为主,现在在国内港口进行的投资,很可能会有闲置风险。

同时,战投部调查发现,四大粮商实际上并不是特别重视在国内粮食产区的收储。

基于此,可能四大粮商也认为国内的粮食出口是暂时的,等平衡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后,国内粮食对外依存度降低,但也没有能力对外输出粮食。

而从今年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变化来看,明年又有轮作休耕,种植结构调整就该到位了。

所以,嘉禾粮油认为,以后国内内陆和沿海物流的重要性,要远大于远洋物流,因此提出优先建设3~5万吨级泊位。”

江文有些忐忑,他其实知道老板是坚定的看多国内粮食产量增长,但他是嘉禾粮油的驻办秘书。

而且,从内心上说,他也有点认同战投部的调研报告,国内这两年的粮食贸易确实有点混乱,只有嘉禾抓住了玉米出口的机会。

但随着轮作休耕文件的下达,明年将有6000万亩耕地参与,届时大豆面积将进一步增加,玉米面积再度大幅调减。

那明年还有多少余粮用于出口?

肯定不多。

可以说正是老板大力倡导的轮作休耕,很可能导致嘉禾粮油现在的出口量腰斩再腰斩。

郭阳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看着一旁的祁子文,问道:“你怎么看?”

祁子文沉思了一会儿,说:“轮作休耕,从长期来看,是利于单产提高的。”

“但也减少了土地使用面积。”江文又说道:“且国内的玉米大豆生产成本高于南美,随着国内农资人工价格上涨,这种劣势也越明显。”

祁子文一时语塞,窘迫的喝起了茶。

郭阳看向江文,道:“战投部的调研带了吗?”

“带了。”江文从文件夹中取出一份材料。

郭阳接过后,就看了起来,调研很详细,有各种数据做支撑,结论也和江文说的一致。

轮作休耕这一巨大变革,将深刻的影响国内未来的粮食产量。

而之所以做出这一决策,也是因为国内三大主粮今年总产达到了5.6亿吨,其中水稻总产2.06亿吨,小麦1.3亿吨,玉米2.24亿吨。

如果再加上大豆的预估产量5052万吨,此外,薯类的产量约3000万吨。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创纪录的6.4亿吨。

世界人均粮食标准是400公斤,而目前国内大约是479.4公斤,超过世界人均标准79.4公斤。

还如一些高粱、小米等小杂粮没算进去。

总的来说,养活国人完全不成问题。

但郭阳看到这些数据后,不自觉就面色严肃起来,他这一变脸,江文和祁子文察觉后,也不由坐直了身体。

其实郭阳是看到粮食总产量6.4亿吨后,突然惊觉好像后世国内巅峰时的粮食产量不止6.4亿吨。

好像是多年总产在6.5亿吨来着?

他折腾了这么久,粮食总产量竟然还没有超过前世。

按调研报告的推测,如果华夏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饲用玉米和大豆将不能满足需求。

他皱眉思考了会儿,当看到大豆的产量5000万吨时,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玉米单产远高于大豆,而国内因为种植结构调整,大量的玉米地改种为大豆,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结果。

虚惊一场过后,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份调研报告是有理有据的。

当前国内的粮食消耗潜力还没达到最大,当达到最高峰时,现有的玉米和大豆产量的确不能满足需求。

那么粮食增产的速度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吗?

普遍观点是很难。

今年虽然有七八千万吨的盈余,但明年又要轮作休耕,经济也在恢复,粮饲消耗量都在增加。

所以,大多数人的判断是明年粮食出口又要收紧了,可能往后都是如此。

当消费量再次大于总产量时,可能又要做出取舍,放弃部分大豆种植面积,保障玉米供应。

“这份调研做得很详实啊!”郭阳感叹了句,又看了看报告的署名:苗一封,夏绮。

等候多时的江文松了口气,说:“老板认同了先建设3~5万吨级的泊位?”

郭阳摇了摇头,在江文不解的神情中又喝了杯茶,才说道:“10万吨级的泊位是需要的。”

他又挥了挥手中的调研报告,“至于这份调研,确实很有东西,但也忽略了一些要点。”

江文满脸讶然。

郭阳笑道:“农业部有关休耕轮作的文件下来后,像这样的分析不会少,等等看吧,我会和高德沟通。”

事情也如郭阳所料,接下来几天,有关轮作休耕的话题成了行业热点。

从今年600余万亩试点,激增到明年的60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

农业部这一消息第一时间就在种业、农资、种植、粮油行业中传开了。

股市里有关农业的股票异动频频,种子、化肥等相关概念企业迎来了一次下跌。

有人开始举着休耕将威胁粮食安全的旗帜质疑这一政策,破口谩骂的更是不少。

种植面积下跌,种子和化肥农药的需求量也都会跟着下降,许多人的利益都会跟着受损。

连带着也有人开始夹枪带棒的内涵嘉禾。

“最近两三年,嘉禾粮油在国内外粮食物流供应链上卓有成效,悄然完成了四散化运输改革,令人耳目一新,嘉禾粮油也成了国内玉米等粮食出口的急先锋。

同时嘉禾还在港口上进行了诸多配套设施投资,但大都是为了出口通畅,而不是加工。

然而,随着轮作休耕文件一出,嘉禾的粮食出口梦也该醒了。

讽刺的是,提出轮作休耕的刚好是嘉禾的董事长郭阳。”

办公室里,高德、瞿阳、严群、陈燕秋、祁子文、苗一封六人围坐在郭阳的办公桌旁。

郭阳随口就将一份媒体针对他的报道念了出来,这几天同样的言论并不少。

他看向众人,“你们中有多少人是这样想的?”

战略投资部的副总苗一封第一个举了手,那份调研报告就是他主导的,他也认为嘉禾现在的投资过于激进。

苗一封举手后,高德也跟着示意他也持同样的看法。

郭阳看向其他人:“你们呢?”

陈燕秋说道:“国内的粮食生产我不清楚,但即使不从粮食出口角度出发,嘉禾也需要在北部湾有10万吨级别的泊位,既然已经成立了港口公司,一开始就不能畏手畏脚。”

按他的想法,既然要参与国际贸易,那最好一开始就建设2个10万吨级通用散杂货泊位及堆场、筒仓等相关设施,除了粮食,豆粕、原、钢材及其它杂货都可以运输。

所有投资加起来超过10亿元,投资额很大,但从整个西南西北地区的物流体系来看,这笔投资是值得的。

瞿阳和严群也发表了看法。

让陈燕秋、高德等人诧异的是,这两人旗帜鲜明的认为国内粮食的增产速度可以可以超过消费的增长速度。

最后发言的祁子文也不假思索的就加入了这个阵营。

这让高德、苗一封都不明所以,即使陈燕秋也很诧异。

这些人哪里来的信心?

郭阳双手放入兜里,整个人放松的靠在老板椅上,“其实休耕轮作损失最大的是天禾,但他们反而最有信心。”

高德早就心有疑惑了,此时忍不住问道:“瞿总,严总,天禾又出什么新种子了?”瞿阳回道:“如今,天禾每年都会进行上百个新品种的审定,新种子每年都不缺,全国范围都是如此。”

“这是什么意思?”苗一封也不解的问道:“单产还能上一个台阶吗?”

主抓制种的严群笑道:“这几年国内的粮食单产一直在爬台阶,只是如今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关口。”

严群详细的解释了起来。

从天玉1号打破常规,开创了耐密单粒播种以来,国内玉米产量就进入了飞升阶段。

各种大田玉米高产记录层出不穷,天玉1号开始称王,市面上仅有先玉335、郑单958等少数几个品种能支撑。

各家种子单位自然不甘心,你们能搞耐密品种,那我们也能搞。

在仿造这方面,国内种企也是一流的。

而且现在育种趋势在变,大品种很难出现,所以大多数种企和科研单位都是以一省或地区为目标进行科研。

这提高了育种的成功率,也让培育的新品种在当地的适应性更强。

按严群的说法,现在已经到了收获成果的时候。

这一两年,登海、隆平、垦丰、北大荒、万向德农等企业排队审定的新品种都是此类精准的小品种。

在各省级品种审定种植试验测产田中,高产攻关田也能达到4000~4500斤/亩,已经追上了北美的高产攻关田。

虽然这些品种里面多少都带有天玉1号的基因,但这依然算是整体实力的提升。

这意味着国内玉米单产还将迎来一个小跳步。

此外,天玉8号也还有潜力可挖。

这些,只是瞿阳和严群信心的来源之一。

三大主粮的另外两个小麦和水稻也同样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小麦和水稻种子的商品化率都不如玉米,基本没有任何农户会自留玉米种,但小麦和水稻不一样。

尤其是小麦种子,商品率长期在50%~70%徘徊,部分农民,乃至合作社等种粮大户都在使用自留种。

小麦以自交品种居多,在以前的农村种地的时候,如果哪一年农户购买了产量高、品质好的麦种,能留种2-3年,如果是邻居家有了好品种,也会拿着自家的小麦去换种。

所以,一般小麦丰收的年份,小麦自留种比例会大幅提高,有时商品种子使用率甚至不到50%。

这加大了小麦种子的推广难度,也同样阻碍了天麦1号和小麦全优生的推广。

天麦1号上市了六年,小麦全优生也是推广的第三年。

靠着天禾的田间营销推广体系,天麦1号的推广面积一直维持在800~1200万亩之间。

对于一个高筋小麦品种来说,已经是极优秀的单品,但自留种思想也影响了其上限。

小麦全优生就不一样了,其推广面积今年已达2500万亩!

这让天禾在国内小麦种子的市占率达到了10%。

两年前,天禾小麦种子业务营收只有2亿元,但今年小麦的营收预估大概在12~13亿元。

在国内松散的麦种市场下,这已经是一个优异的成绩,天禾也成了国内最大的小麦种子供应商之一。

但小麦全优生的潜力才展现出来。

这三年里,小麦全优生是撒网式推广。

其以卓越的产量和广泛的适应性在众多麦种品牌中脱颖而出,种植区域已遍布黄淮冬麦区7省。

这三年里,小麦种植户的经历也不一样。

前年鲁省遭了洪灾,东北遇旱,小麦普遍减产,小麦全优生的高产则显得鹤立鸡群。

去年小麦普遍丰产,小麦全优生依然有优势,只是销量依然受到了自留种影响。

今年北方出现了春旱,尤其是豫省,小麦受旱情影响,减产严重,全省小麦单产降到了近几年最低的366kg/亩。

但夏收的时候,在焦作有一片7000亩的小麦却显得特别耀眼,亩均产量依然突破了500kg。

比全省平均产量高出了134kg。

这件事情当时有不少媒体都进行了报道,焦作富农合作社和小麦全优生也名声远扬。

天禾内部也对一个叫小于的技术员进行了表扬。

听说其为了帮富农合作社缓解春旱,在二月份时,给富农合作社想各种办法,跑前跑后。

虽然不一定有效,但富农合作社的理事长金凯强打出了天禾小麦全优生的招牌。

这说明其和客户的关系很融洽,其推荐富农在下一茬播种的大豆,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天禾自然要对他嘉奖。

而今年除了豫省,黄淮北、黄淮南、东北等冬小麦产区的种植户也出现各种高产户。

亩产突破500kg的处处有,甚至也不乏600kg,乃至700kg的高产田。

在高产攻关田上,天禾种业科学院也小试牛刀,让‘小麦全优生’的亩产达到了865kg,一举打破尘封10年之久的华夏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并且还将这个记录拔高了近100kg。

鲁省农科院培育的‘济麦22’,在这一年测产时单产达到了789.5kg,但依然黯然失色。

但天禾更在乎的是大田种植和市场价值。

黄淮七省,大部分省份的小麦平均单产都还在400~450kg,一遇到自然灾害,如豫省今年就跌到了366kg。

但在小麦全优生推广面积比较大的地市,有好几个城市全市的平均产量突破了500kg,最高的甚至达到了580kg。

瞿阳和严群整合了这些数据,全国小麦播种面积大约3.34亿亩,小麦全优生只占了不到8%。

只以黄淮七省进行测算,七省冬小麦播种约2.65亿亩,也只占9.43%。

黄淮七省平均单产按高了估450kg,小麦全优生的实际单产潜力是700kg/亩,但这里只以550kg计算。

小麦全优生每在黄淮七省的推广提高1个百分点,也就是265万亩,全国小麦产量就要增加26.5万吨。

只需提高37.7%的市占率,黄淮七省的小麦产量就将增加1000万吨。

如果以650kg计算,就是2000万吨。

这其中的产量增幅是极为可观的。

然后是水稻。

这是天禾的薄弱项,仅有天稻22和天埂盐1号两个主打品种。

天稻22是追求口感的常规品种,产量不高,推广面积也不大,好在天埂盐1号在提高盐碱地水稻产量上做出了贡献。

而且水稻是国内育种界的强项,在世界上也是拔尖的一批。

即使自然发展,单产提高的速度也是可观的。

最后是薯类,陇中定西的马铃薯组培工厂也做出了些成绩。

严群这一说,就是大半个小时过去了,期间其还给每人发了一份资料。

等其陈述完后,在一旁听着的几人早已在a4纸上圈出了一个个数据,姿态不一,但也总算了解了增产的信心来源。

“失策了啊。”高德感叹一声,“开会的时候该叫上你们。”

苗一封摇了摇头,心里不知是遗憾还是失落,“调研时,瞿总还在国外,严总也长期在制种基地,想叫也找不到人啊。”

陈燕秋心里也万分感慨。

作为一个新加坡人,同时又在嘉吉干了十来年的粮食分析师,对各国的粮食产量数据也比较清楚。

在他的印象里,过去老美的玉米平均单产是华夏的近两倍,小麦、马铃薯、大豆等产量也是大幅领先。

如今玉米和大豆已被反超,小麦和马铃薯也快被追赶上了。

这种发展速度就如同华夏经济在这三十年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般,同样将会让世界为之震撼。

祁子文坐在椅子上埋头整理着笔记,瞿阳则悠哉悠哉的在喝茶。

将众人的反应收入眼中,郭阳开口道:“严总说的这些还只是其中一部分,毕强不在,不然还可以再多说点。”

“够了,够了。”高德这会儿已经想通了,“北部湾港口第一期工程规划3个泊位,我建议5万吨、10万吨、20万吨级各一个。”

这下轮到陈燕秋和苗一封诧异了一瞬,变脸还真快,甚至还提了一个20万吨。

“这不是重点。”

郭阳沉声道,北部湾港口的投资是冲着走向世界去的,有没有这回事他都会要求上大吨位,他在乎的是信心,以及战略目标一致。

不论是苗一封,还是高德代表的嘉禾粮油,长期接触的都是偏向外资的对手。

这些人传播的信息要么是国内粮食进出口平衡,要么就是国内粮食消费增长大于产量增长,最后还是要做出取舍,进口大豆。

再加上最近的轮作休耕政策,苗一封和高德等人也因此被影响到了。

另外,也与嘉禾粮油信息化平台并没有纳入天禾的种子信息有关,这点还要斟酌。

拍了下桌子,郭阳提气振声道:“嘉禾要始终有自己的判断和战略定力,不要受外界干扰和影响,四大粮商的判断就一定准吗?”

“要记住,这是我们的地盘!”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