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错天下 > 第九十九章 老将耿炳文

错天下 第九十九章 老将耿炳文

作者:十三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28:4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日骑射结束,第五政委趁着歇息之机,准备讲讲军纪。这可是真正的军纪,他花了好几个晚上才回忆出来的。

“各位军师旅团…..这样吧,以后我们在军营就称同志,从军团长到团长,相互之间都称同志,这样比较亲切。但是,对于上级的军令,还是要严格执行啊。”

“是!”众豪杰齐齐吼出一声,响亮而简洁。

第五安很满意,继续说道:“同志们……”刚说一句又住了口,侧头看去,有些无奈。

靶场多了一个人,正笑吟吟地看着众人。虽然眼色颇有些戏虐,但脸上又总给人一种十分明媚的感觉,让人生不出讨厌来。

任建建。

就像道衍总找不着二师兄一样,第五安也很难看见这位二师弟。整日行踪飘忽,谁也不知道他在干啥。

不过此时是军训时刻,第五安顾不上闲理会这些细事,伸手一指,说道:“二师弟你来得正好,坐过去,给我们城管军做个侦察团长。”

任建建二话不说,笑吟吟地走进一堆师旅团长中间,席地而坐。

旁边的谢大有探过头来,低声道:“江湖小灵通竟然只给个团长,屈才了!”

任建建嘴角噙笑,悄声道:“团长是多大个官你知道吗?”

谢大有嘴角抽搐,皱眉道:“这正是困扰我的问题……”

“谢团长、任团长,注意军纪啊!”

第五安丢来一句话,继续说道:“现在讲一讲我们城管军的军纪,简单来说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正在这时,一骑飞奔入靶场,直抵第五安等人身前,道:“燕王有令,立即去府中议事。”

第五安心中一紧,暗道:“真定之战要开打了?还会不会是耿炳文领兵?”口中与令骑回复一声,立即与张信骑马去了燕王府。

既入,议殿中已有二十余人,除张玉、朱能等五军指挥使外,还有些第五安并不认识的面孔,想来应是各卫副职。

议殿中间是张漆木长桌,桌上铺有军图。朱棣立于一端,其余人围桌而立。殿中气氛肃穆,又跳跃着一浪一浪的豪气。

第五安的第一感觉,便是一头撞进了梁山忠义堂。

朱棣示意众人入座,说道:“南军遣耿炳文北来,不日将抵真定府。此次来犯之师号称百万大军,不过,我认为至多有三十万罢了。此次是我等起兵以来第一次大战,务必认真对待……”

“果然是耿炳文啊!”第五安耳中听着,心中却疑惑不止。

在后世记忆中,有关靖难之役细节的事很少,但耿炳文、李景隆、盛庸这几个大将还是记得清楚。

第五安知道历史上首先是耿炳文出战,被朱棣打败后才由李景隆替代。但这毕竟是历史,李景隆不可能不知道耿炳文会大败,为什么还要继续让他来?

难道历史真的不可能改变,所以李景隆就算知道此战必败,但仍然没有办法阻止耿炳文领兵?

这种可能性不大。

回想着当日在殿前说仙语的场景,第五安觉得那个皇上确实是人年轻、一根筋,好忽悠。

在忽悠这件事上,他相信李景隆有这个能力。那么,让耿炳文出征便应该是李景隆的故意。

这要引起重视。

根据对腹黑男李九江的了解,他必然会耍心思。

问题是,他会耍什么心思?

第五安皱眉暗忖,不知过去多久。待回过神来,说话的人已经换成朱高煦。

朱高煦道:“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耿炳文大军将驻真定,我以为先去真定探听消息,然后再对布置作出调整。”

朱棣想了想,点头道:“那此事便交由你去办理。”

朱高煦笑了笑,道:“父王,此事可以交给城管军去办。”

朱棣挑眉暗道:“煦儿怎么如此糊涂……”看看道衍,又笑道:“太师的二师兄乃是江湖小灵通,此事交由城管军甚是适宜。”

第五安注意到了朱棣的神色,但并没在意,他也觉得二师弟最适宜。同时,他决定要亲自去一趟,一定要把李景隆的意图摸清楚,于是领命。

…………

在朱棣商议如何对付耿炳文大军的前几日,京师皇宫中自然要商议耿炳文出征的具体事宜。

其时,李景隆、黄子澄、齐泰、徐辉祖、徐增寿以及几位附马都在,并且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包括此战必胜的信心。

只有和术一个人静静地站在寝殿门外。

和术是朱允炆的近侍,朝中许多大臣因为这一点而主动向他示好。但他并未因此与任何一个大臣走得更近,当然也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对朝臣,他始终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不温不火的关系。

这也是朱允炆重用他的原因。

但对于前军左都督徐增寿,和术表现的似乎有些冷淡。而徐增寿却不察和术对自己的态度,进殿、出殿时都要与他热情地打招呼。

黄子澄等人看在眼里,只能微微摇头,暗叹故魏国公徐达再如何威武,却也不能保证儿子个个有傲骨。

但黄子澄等人并未注意,在徐增寿出殿时一脸笑容地向和术辞别的时候,和术下垂的眼睑迅速而细微地收缩了一下,与徐增寿交换了一个眼神。

黄子澄等人出宫后各自回宅,徐增寿当然也回宅,并且进了密室。

不多时,徐景昌进来。

徐增寿脸上再无黄子澄等人看见的那种几乎可以叫做谄媚的笑意,而是面沉如水,说道:“确实是十三万人马,黄子澄、李景隆等人并未与那位另有安排。”

徐景昌点点头,道:“最近渠道出了些问题,消息可能要迟些才能送去,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北方的判断。”

徐增寿虚眼道:“我相信他。”

…………

过得两日,即建文元年八月初二。

大明天子朱允炆拜长兴侯耿炳文为平虏大将军,附马都督李坚、都督甯忠为左右副将军,领兵八十万,向真定进发,平定庶人棣之乱。

世人都知道耿炳文以守见长,曾经守长兴十二年。其间,张士诚之弟张士信十多次攻打长兴,结果耿炳文每战皆胜,竟然未让张士信前进一步。

至于攻,他也有说得起话的战例。

洪武十四年,参与大败前元太尉乃儿不花之战;洪武十四年,参与捕鱼儿海大败前元主脱木思贴木儿之战。

不过,那分别是徐达、蓝玉的手笔。

所以,耿炳文还是以守为功,其长兴侯的爵位便是守来的。

与耿炳文大军同步,潘忠、杨松、徐凯领兵二十万,并道北行。

几路人马共计百万大军,声势浩荡地向北推进。

不过,据消息灵通人士暗探,或专业人士分析,京师所谓百万之师乃慑敌之策,实则仅三十万人马。

但耿炳文自己很清楚,三十万没有错,只是数字写反了。

耿炳文同样清楚,自己此番领兵北上,与其说是平乱,不如说是防乱。否则,皇上为何要向自己说什么不要让他背负杀了叔父的名声?

不能杀敌将的仗怎么打?

只有守。

说到守,耿炳文真的很有经验。自大军开拔初,他便已然下令杨松领兵九千开赴雄县、潘忠领兵一万开赴鄚州、徐凯领兵一万开赴河间。而他自己,则领兵十万开赴真定,

只要各路人马按时抵达预定位置,便不惧燕军南犯!

雄县、鄚州、河间互为犄角,其西南面则是真定。单从地理上看,此势就不仅仅是守势,而是攻守兼备。

攻则以鄚、河、雄三地兵力为先锋,真定部为主力,像两把剑一样先后插进,足以让燕军防不胜防。

当然,那仅仅是从地理上看,而实际上还是要守。

燕军若要南下,则必须从鄚、河、雄三地中间经过。若此三地屯兵,则等于形成一只扼住南下燕军咽喉的手。

倘或事出意外,那只手没有扼住燕军的咽喉,则真定便是对南下燕军拦腰一棒的那根大棒。

燕军若要想顺利南下,必须先行攻克真定,否是就随时得提防真定从侧面攻击。换句话说,只要不让燕军攻破真定,朱棣便不能顺利南下。

这就是守真定的意义。

而守真定,想来不会比守长兴更难。

八月十二日酉时,耿炳文带着这种信心进驻真定城。

不过,一则年纪大了,多日行军实在疲乏;二则杨松、徐凯、潘忠部需明日才能抵达预定位置,所以他进驻真定城以后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好好睡一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