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错天下 > 第一百四十五章 朱棣的应对

错天下 第一百四十五章 朱棣的应对

作者:十三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28:4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北平,燕王府。

燕军所有将才谋士齐聚承运殿。

朱棣锦服袭身、长须及胸,于众人中如鹤立鸡群,环视而道:“李景隆再度北来,与盛庸、何福兵分三路、齐头并进,号称百万大军。虽则百万之师有些夸张,但六十万是有的。诸位但且说说,应当如何应对?”

张玉率先而道:“平安部为先锋,已率兵五万进驻河间,或许志在夺我雄县、鄚州两地,为此番北征搏得彩头。我以为当趁平安未攻城之前,立即出兵驰援雄、鄚两地。”

朱棣点点头,又示意众人再议。

朱高燧道:“父王,我以为当如前次一样,一方面坚守北平,一方面在城外选地设伏。前次是城中兵力不足,故而危险重重,此次我们兵多将广,必然不会被李景隆占了便宜。”

朱能接过话头,说道:“安阳郡王言之有理,敌我兵力相差悬殊,不宜野战,只能以已之长、搏其所短。”

朱棣看看道衍,又看向朱高煦,道:“煦儿,你以为如何?”

朱高煦道:“孩儿认同张玉指挥吏之策,却又略有不同。”

道衍微微一笑,道:“还请郡王详说。”

朱高煦起身,指着军图说道:“雄、鄚二地易攻难守,且前有德州进河间的李景隆部,西有真定进保定的何福部,东有沧州进海津的盛庸部,极易被敌军形成包围之势。若果真如此,两地便不再是我军之地,反成了敌军的诱饵。”

朱棣与道衍相视一笑,道:“你且直说,我军当如何应对三路之敌?”

朱高煦沉思片刻,道:“雄、鄚两地三万人马立即撤出,与我大军一起踞守于白沟河,待李、盛、何三部会合,再一举击之。”

众将哄然。

朱高燧瞪眼道:“二哥,何至于不战而退?你可知道,两军相逢勇者胜啊!再说,你不是有二十门铳炮吗?那可是能射十里远的神器,守城正是用得着啊。”

朱高煦笑道:“面对攻城之军,二十门铳炮实无大用,况且南军火器充足,又占尽攻城之易,不是勇气所能抵抗的。”

张真摇头道:“高阳郡王此计其实并不乏悍勇,只是稍显不智。南军兵力本就三倍于我,若是分而击之,或有胜算;待其合兵,却是以弱击强。”

朱棣摆手让张真等人勿须争论,看着顾成说道:“顾佥事,你在南军阵中呆得最久,对李景隆也更为熟悉,你有何策?”

顾成沉思道:“李景隆其人,并非世人眼中那样不堪。前番来犯北平,便让我军伤损严重。此次再来,定是有备无患,若是待其屯兵结阵,恐于我不利,还需及早出兵,于其未合兵之前阻击。”

朱棣哈哈一笑,道:“顾佥事此言差矣,李景隆的表现确实比我想象的好些,但也仅此而已。”略略一顿,厉声道:“此番我便要好好教下九江儿,让他明白,自己做过的孽,就须得自己来偿!”

众将屏息聆听。

朱棣再道:“兵者,诡道也。九江儿读过几本兵书,定然以为我会死守北平,但我偏偏让他想不到,就是要与他决战于野。”

“北平之南,白沟河确是最适合两军交战之地,但我军勿需提前到白沟河,只需屯兵城南马驹桥便是。”

“九江儿确然有些小心思,但又如何瞒得过我?他此番兵分三路,显是想加快行军速度,足可见其心急情迫,这便失了稳字。”

“我舍雄、鄚两地,他必然自喜,以为我有怯意,则难免生出骄心。如此不稳且骄之兵,何以为敌?且数十万大军结营布阵,又何尝不需要时日?”

“我只需加强前哨,探得其兵临白沟河,便立即奔袭而去,趁其立足未稳之际予以奇击,定能给他重创。”

“此人缺乏大气,更没有反败为胜的谋略,如若失势,则必然兵败如山倒,我便可追杀南下,直取德州。”

众将恍然。

朱棣又道:“从明日起,大军移于马驹桥,马上鞍、人穿甲,待令而行。至于众将职责及各自军务,且待出征之前再详细告之。此事便不再议,且论留守北平之事。”

朱高燧心中一跳,暗道:“大哥已逝,留北平者定是世子的人选。”口中赶紧说道:“父王,我愿留守北平。”

朱棣点点头,道:“也好。”

朱高燧一怔,暗道:“怎地如此就应了我?”再看看朱高煦,脸上并没有任何异色,不禁怀疑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正在这时,又见朱棣侧身对道衍说道:“太师,燧儿经验多有不足,还望你多多指教;只有你在北平,我才放心啊。”

道衍领命。

朱高燧放下心来,他知道道衍在父亲心中的地位,更是亲耳听到父亲的交待,其言下之意岂非正是暗示道衍要辅佐自己?

正值朱高燧窃喜之际,朱高煦却站了起来,走到朱棣身前,道:“父王,请容我自领一路,向武清进发。”

朱棣皱眉道:“为何如此?”

朱高煦道:“盛庸部自沧州进海津,其后与李景隆会于白沟河,这是军情。但军情并非完全准确,也需防着盛庸从海津过武清,或攻北平,或绕白沟河后侧,对我军形成前后夹击。”

朱棣想了想,道:“退而再击是你之策,现在又说需防南军借道武清,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朱高煦似有窘态,道:“孩儿只是想防之万一。”

道衍看向朱棣,迟疑道:“殿下,高阳郡王所言也是有理。”

朱棣沉默半晌,道:“也好,你便领你两万精骑,便宜行事。”

朱高煦领命。

道衍再道:“殿下,若是如此,亦是需提防保定何福部,莫如让城管军东撤,以牵制何福?”

朱棣笑道:“区区千人,何以牵制何福?”

道衍:“据消息,城管军在太行剿匪有获,现有三千人马。”

朱棣道:“亦不过区区三千而已。”

朱高煦顿了顿,终是微笑道:“太师,城管军现在确实无战斗之力,不如让其休养整编。”

道衍默然。

…………

平安皱起眉头,脸上那道从眉角斜拉到嘴角的伤疤便显得格外显眼,很是瘆人。

等军卒回报,燕军确已不在,雄县与鄚州一样都是空城,他更是奇怪。但大将军李景隆的密令如山,他却是不敢有丝毫松懈。

五万人进城。

五千人出城。

五千南军推车拉马,沿白沟河上行,但绝大多数军卒并不是走着上行,而是埋头上行。

埋头挖地。

陌路很奇怪,但房小旗就在身侧狠劲地挖,他自然不敢多说多问,只是机械地挖出一个个深近两尺的大坑,然后看着身后的同伴将大包的火药、铁皮、铅丸等等埋进去。

待歇息之时,他终于逮着机会,与同为一个小旗的王大炮说上了话:“炮哥,你说我们这样做有用吗?这些东西没有火引便不能爆炸,何况埋得这样深,怎么能制敌?”

王大炮是沧州人,因陌路是小旗十个弟兄中唯一识得字的人,便对其格外关照,听闻之后立即低压了声音,道:“可别瞎说!被房小旗听着,少不了一顿好骂。”

陌路默而不语。

王大炮最怕陌路这种沉默,只好长叹一声,再低声说道:“小路,我们只是军卒,就盼着每天吃饱肚子,至于南军胜还是燕军败,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你莫再乱说话,否则到头来吃亏的还是你自己。”

陌路点点头,看看前方密密麻麻的军卒,又看看湍急流淌的河水,轻声吟道:“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