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错天下 > 第一百七十一章 押对了人

错天下 第一百七十一章 押对了人

作者:十三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28:4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京师。

自朱棣起兵后,朱允炆便将早朝地点移到了奉天殿内,时间也比以往晚了一个时辰,因为他觉得确实很累,也很烦。

对于他来说,朱棣反叛才是大事,但对于偌大的明王朝来说,那到底只是局部动荡。所以,还有诸多被他视为杂琐的事,都需要他来操心、定夺。

比如殿试。

想到这事,他就更闹心。

建文二年庚辰科有个奇观,殿试前三名俱是吉水人,分是状元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

让朱允炆闹心的便是状元胡广。

负责庚辰科举的试官都清楚,此科榜眼王艮文章丰采,殿试策对实比胡广更胜一筹,可惜人长得寒碜了点。

试官本没有以貌取人之心,但心烦的朱允炆看着王艮便更加觉得心烦,一句话就把他黜到第二名,然后把原来第二的胡广定为第一甲第一名,职任翰林修撰。

胡广,也就成为靠颜值夺得状元的第一人。

不仅如此,朱允炆还亲自给他赐名胡靖。

龙恩浩荡啊!

按理说,被大把的龙恩泽身,胡广这家伙应该深感圣恩,做个听皇上听话、体皇上心的好孩子。结果让朱允炆很失望,因为这家伙一点都不理解他的烦恼,尤其是上任第一封奏折。

竟是上疏削减僧人田产?

朱允炆当时看到奏折就气不打一处来,你就不能好好做你的学问么?你说你这奏折和与朱棣打仗扯得上关系吗?

更让朱允炆不爽的是,此时胡广竟然附了黄观的议。

黄观其人,比胡广这个颜值状元来说,学问大得多了去。其二十七岁即中状元,还是乡、会、殿试三元连中。

朱允炆在皇太孙时,对黄观极为推崇,但现在却有不喜:你读的书都读到狗脑子里去了?就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见?就只知道附卓敬的议?

卓敬在弹劾李景隆啊!

最重要的是,卓敬这已不是第一次弹劾李景隆,前次弹劾后自己已诏李景隆回京师,人家还没回来,你们用得着这么着急么?

朱允炆对李景隆退守济南确有一丝失望,但并不意外,毕竟李景隆第二次出征前便与他透了底。

尽管不愿意、不甘心,但军情却是进一步证实了李景隆的仙梦预言,看来真的是越来越有可能用那条大隧之策了。

朱允炆暗自叹口气,更加心烦,忖道:“仙人言,不可变,但景隆也曾说过,可以人定胜天啊!此值紧要之时,切不可让这些读书读懵了脑子的人,影响到景隆的策划。”

但瞟着殿下一众朝臣,他将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他忍不住想要一声喝断,让卓敬等人住口,但他也知道,虽然李景隆还没回京师,其兵败的军情却已在几天前就像风暴一样冲乱了京师,吹乱了眼下的奉天殿。

被吹乱的人很多,但也可简单地分为两拨。

一拨以卓敬为首,后附黄观、练子宁、胡广等人,直言李景隆兵败后不思制敌之策,竟一路弃德州、逃济南,消极怯战,实在有辱军威、有负圣恩,当罪。

另一拨则是徐辉祖、毛泰、龙套等人,其上言国公能于北平、白沟河血战,显然不是惧敌之辈,况且于德州施计、巧退燕军,故而此番退济南不敢言功,但至少无罪。

两方各不相让,在奉天殿内唇枪舌剑、滔滔雄辩,听得朱允炆脑袋都要炸了。但卓敬等人毕竟是以事实为基础,徐辉祖等人又没有显著占据上风,他却是不好直接驳了卓敬等人。

毕竟那一伙都是读过很多书的人,嘴舌巧得很。

脑中闪过读书二字,朱允炆霍地站了起来;殿下众臣心中一凛,统统住了口。

朱允炆在神色各异的朝臣中扫来扫去,然后柔声说道:“方学士,你以为如何?”

方学士自然是方孝孺,若论读书,天下谁又有他读的多?

自黄子澄、齐泰被罢了职,朱允炆便将方孝孺升至侍讲学士,多让其参与要事。而方孝孺专于儒学,深谙中庸之道,谏言也很柔和,让朱允炆烦恼的心得到了稍稍的慰藉。

再者,方教孺富学之名绝冠天下,朝中文臣多有尊崇,于是朱允炆在朝议之时便越来越倚重方孝孺的意见。

今日朝议,方孝孺一直未说话,既不附议卓敬,也不附议徐辉祖,此时闻得朱允炆相问后缓缓出列,神色平静地说道:“陛下,臣以为魏国公言之有理,曹国公确然不是怯敌之人。但是,如今兵退济南亦是事实,仍由其领大将军便稍有不妥。”

众臣闻方教孺所言,心思不一,虽然面色无异,却各有褒贬。

方孝孺倒也称得奇,此番话虽然模棱两可,兼有两面讨好之嫌,但却真是他的心里话,见朱允炆面露微笑,于是再道:“以臣愚见,此番招曹国公回京师,便宜留在京师执事,讨伐庶人棣则需另拜大将军。”

朱允炆笑道:“此言有理,那你以为何人能接替曹国公?”

这是一个问句,但满殿朝臣都从中听出了皇上的答案,无率是卓敬还是徐辉祖,都不再提李景隆之事,只论当拜谁为大将军。

方孝孺提名徐辉祖,后者马上提名盛庸;而盛庸名字一出,殿下朝臣倒是十有七、八附议。

既末,朱允炆道:“既然众卿均以为盛庸文滔武略、可堪大用,联便拜他为平燕将军……曹国公去大将军职,领府军前卫指挥使职。”

…………

徐增寿下了朝,连官服都未脱便去了密室,唤来徐景昌,说道:“前次将寅人送与李景隆,是否收到预期效果?”

徐景昌本任锦衣卫佥事,但他今日未当值进宫,所以并不知道朝议内容,闻言怔道:“父亲为何问起这事?哦,应该是对我们更加信任了。”

徐增寿点点头,道:“如此便好,皇上拜盛庸为平燕将军,接替李景隆。”

徐景昌皱眉道:“如此说来,李景隆失了圣宠?”

徐增寿轻笑一声,道:“失了圣宠?我看是更加得宠吧。他去了大将军,同时却领府军前卫指挥使职。”

徐景昌倒吸一口凉气,身在锦衣卫,他自然知道府军前卫指挥使意味着什么。

皇宫禁军又称上直侍卫军,包括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卫、羽林卫、虎贲卫以及府军卫等十二卫。

早先十二卫中是锦衣卫独大,但在洪武二十六年被裁制下来后,府军前卫便日益壮大起来。

现今情形下,各卫的职责是警备皇城、巡戒京师各门,独府军前卫只管皇上安全,是皇上的贴身侍卫。所以无论是朝臣还是寻常百姓,都愿称其为带刀舍人。

换句话说,皇上的人身安危便是府军前卫负责。

李景隆现在被任以府军前卫指挥使,则等于是皇上将自己的性命交给了李景隆啊!

徐增寿没有训斥徐景昌的失态,因为不但是他,应该是所有朝臣在听到朱允炆旨意后,都和徐景昌一样暗自吃惊。

徐增寿将话题移回来,说道:“盛庸倒是有些本事,就是木讷了些。你那边可否有准确消息,他能否成为朱棣的对手?”

徐景昌回过神来,又笑了笑,道:“盛庸或许有能力成为朱棣的对手,但既然有我们在,谁又能够成为朱棣的对手?”

徐增寿哈哈大笑,道:“此战过后,黄河以北皆归燕,俨然已形成分疆而治的局面,看来我们押对了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