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274章 碰到点儿困难

1978合成系文豪 第274章 碰到点儿困难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十月》以前也碰到过被抢稿子的事儿。

那是之前一次,刘鑫武约了丁凌的稿子,刚准备排版发行,《人民文学》的编辑们便找上门,说上面有所安排,丁凌复出后的作品必须先在《人民文学》上面发行。

然后崔道怡毫不客气的从他们抢走了稿子。

《人民文学》作为“皇家刊物”,在文学界有着独特的地位,《十月》虽然心里委屈,但也只能憋着,毕竟上面发话了丁凌的作品必须交给《人民文学》。

虽然有这么一次先河,但那是丁凌啊!

作为文讲所的首任所长,可以说丁凌桃李遍布当今文学界,更别提她作品的影响。

她名气太大了,曾因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得了斯X林文学奖,当年在文化界声誉可谓是如日中天。

所以《十月》不服,但能理解。

可这一次,战士出版社来向他们索要的是江弦的作品。

张守仁感到憋屈的同时,竟还生出一丝欣慰。

同样是抢稿子,这一次抢成了江弦的稿子。

可见这一部《高山下的花环》,将他的名望推高到了何种地步。

战士出版社那边,袁厚春把稿费给江弦结算了下。

拢共两千块,包含了近一千块的基础稿酬,以及首印五万册的印数稿酬。

“真少。”这样数目的一笔稿酬足以让其他人感到兴奋,江弦却是有点嫌弃。

《花环》是真的火了,火的同时,他的稿费也收到手软。

《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发行后的几个月里,受到了各家媒体的轮番转载。

一开始是《工人日报》,连载了《高山下的花环》这篇,并配发《编者按》:

“1981年第四期《十月》刊登的中篇《高山下的花环》,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些文艺界的著名人士认为,这是近年来我国文学创作领域出现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品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鱼水深情,感情真挚,爱憎分明,读来催人泪下,令人振奋。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本报从今日起将全文转载这部”

之后是《大众日报》,紧随其后连载了《高山下的花环》,也配发《编者按》:

“由江弦同志创作的中篇《高山下的花环》,发表后在国内文坛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是SZ全会以来我国文学创作领域的又一部佳作,作品中人物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情操,给人们以信心和力量,读来发人深思,催人泪下。

本报从今天起连载这部作品以飨读者.”

同月,又有《广西文学》、《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十多多家报纸或全文连载或刊发故事梗概,将这篇《高山下的花环》推介给广大读者。

在10月,上海的《青年报》甚至专门出版了“红花专刊”,用共计十六个版面来全文转载《高山下的花环》。

洛阳纸贵,盛况空前。

江弦去了趟隆福寺的中国银行,把这笔稿酬小心存好。

眼下10月下旬,京城里一片橙黄橘绿的艳丽风景,萧瑟而凄美。

江弦先去了一趟翠花胡同里的院子,开开门,院儿里一片荒芜模样。

吴庆华一家已经搬出去了,这会儿院子里寥无人烟,地上杂草都长了起来,只能搁着撂荒。

“这特么”

江弦颇感奇异。

这里可是京城,他在这儿有这么大个院子就这么荒着?!

溜溜达达在院儿里转了一圈,回到景山东胡同的院子里。

过垂花门进前院儿,景致和此前已然不同。

垂花门后,左右两边儿贴着延伸出去一条抄手,先向两侧,再向前延伸,又从两侧回到中间,形状跟两条胳膊合在一块儿似得,连接包抄了垂花门、厢房和正房。

廊上抹了朱红色漆,朝着外院的一侧还开设了些花窗,雕栏画栋,廊腰缦回。

“小情郎你莫愁,此生只为你挽红袖”哼着进步的小曲儿,江弦行行坐坐在抄手底下转个一圈儿。

这会儿再看这座院子,和当初买来时候的景象已截然不同,他看得非常满意。

进到正屋里头,他妈和江珂都在家。

饶月梅一看着他就跟他打听朱琳的近况。

“她一切都好。”江弦随口答了一句,而后自顾自的倒了杯热茶。

不一会他爹也到了家里,江弦立马和他商量。

“爸,翠花胡同那边儿的院子,您抽空去帮我拾掇拾掇。”

江国庆一听,和他瞪眼,“你把我当修院子的了?”

“您这不是经验丰富么?”江弦一脸谄媚的说,“您去简单收拾收拾就行,我刚才过去看了一眼,满院儿长的都是杂草。”

江国庆拗不过他,不情不愿的接下他这活儿。

江弦在家里头吃了个饭才回到虎坊路那边儿。

刚爬上楼梯,就瞅着个大高个在门口蹲着。

“你谁啊?”他皱起眉头。

李成儒腾一下站起来,摸摸脑袋,“江弦同志,您忘了我了?”

江弦一瞅是这孙子,有点儿无奈,把门一开,“进来说。”

李成儒跟着进去,仔细打量了一眼四周,瞥着一整套完备的现代化家电,忍不住啧啧称奇。

江弦给他倒一杯热水,“李成儒同志,你来我家有什么事情?”

“冒昧叨扰、冒昧叨扰。”

李成儒如鲠在喉,如芒刺背,如坐针毡。

他坐的板正,“我知道江弦同志你分分秒秒无比珍贵,我就长话短说吧,这事儿呢,说来惭愧,就是哈,哎呀,我从哪儿说起呢”

“有事你就直说吧。”

这小子兜着圈子,就是不进正题,江弦不耐烦的催促。

李成儒尴尬一笑,“我过来就是问问您看您这边儿有没有啥需要我出力的地方.”

江弦看他一眼,忍不住笑。

他算是听明白了。

李成儒这是来投靠他。

既然话说开了,李成儒也不再忸怩。

“江弦同志,我知道您这儿拍的东西多,您有需要用演员的地方,您招呼一声,我和朱琳同志是同学,我在班上的表现,您和朱琳同志打听打听,绝对次不了”

李成儒的发展属于是有点儿尴尬那种,他是缝纫厂的工人,但是有个演员梦,自以为长了一张帅脸,很有天赋,结果现实很打脸,混进剧组以后,导演们只让他当剧务。

大概在圈儿里混了十年,人到中年的他才终于在《编辑部的故事》出演了个角色。

“我又不是导演,又不拍电影,我就当编剧写点儿东西,你来找我又有什么用。”江弦无奈道。

“您这话说的,我知道您路子广。”李成儒从怀里掏出包烟,一脸渴望进步的模样,“江哥,您指点指点弟弟.”

“.”

江弦沉默一阵儿。

“这样吧,我给你安排一活儿。”

李成儒这个人,这会儿的戏演的一般,但是当个剧务绝对没问题。

他后来被调进央视的那个电视剧制作中心,负责了拍摄《西游记》的相关事宜。

朱琳的女儿国王角色就是他给推荐的。

另外这位做生意也是一把好手,当年西单的“特别特”大型商场就是他开的,服装生意做的火爆。

江弦一琢磨,《中国文学》纪录片缺个剧务,派李成儒过去顶上正合适。

他把自己想法一说,和李成儒一商量,这位登时兴奋起来,连忙答应,夹着小皮包,千恩万谢着告辞了。

江弦就觉得特梦幻。

这事儿传出去,那得多惨无人道。

忽悠着李成儒卖身给他,这货还一个劲儿的谢谢。

《天下第一楼》在京城人艺建组已经有一段儿时间了,对于这部话剧的排练,京城人艺的导演夏淳虚心的听取了梁左、王小平的排练经验。

《天下第一楼》这部话剧,在燕大的演出无疑是成功的,成了燕大以及海淀各高校很长时间之内津津乐谈的话题。

夏淳非常尊重这些学生,仔细的问了排练时他们的一些细节和想法。

其中就包括了舞美设计。

虽然燕大的学生们舞美做的相当粗糙,但有一点吸引了夏淳的注意。

在梁左说的第一版舞美中,舞台当中是一个大酒缸,大厚板子放在缸上当饭桌。

后来他和王小平在全聚德体验生活,感受到全聚德的气派,知道当年全聚德是老京城的四大饭庄之一,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去吃饭,舞台上弄一酒缸搭台当饭桌就不合适了。

于是剧组改成了一张方茶几,一把靠背椅,一个凳子这样的“一桌二椅”。

夏淳听了非常认可,“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更要讲究中国气派。”

他觉得全剧最后搬出的那幅对联无疑是全剧最出彩的地方,但梁左他们的小细节,也是《天下第一楼》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亮点。

得到夏淳的夸奖,梁左和王小平那叫一个激动。

话剧队的成员们也为他们感到高兴,尤其是参与了《天下第一楼》的成员,都觉得脸上充满光彩。

那可是京城人艺的导演!

排演一代名作《雷雨》的导演!

英达脸上微笑,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对于自诩为“天才”的人物,最折磨的便是在他最引以为傲的领域,被其他人夺去风采。

偏偏他还无话可说。

没办法,《天下第一楼》太优秀了,优秀到英达觉得自己的作品在他面前像是卖艺的杂耍一样幼稚。

夏淳回到京城人艺后做了两个决定。

先是请了全聚德的特级厨师给剧组做报告,又把主创团队带到全聚德烤鸭店体验了一段时间的生活。

等到这一切过去,剧组主创才进了排练场。

到了10月末,临近公演前夕,京城人艺邀请部分评论界、新闻界人士座谈《天下第一楼》,开始为作品造势、找问题、补漏洞。

会上大部分评论家都对《天下第一楼》给出了极高评价。

“剧里的人物设计别致多彩。”

“有观赏性,又有可思索性,很好的一篇剧本。”

“有生活根底,又满足了大众的文学期待,这部作品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难以一言以蔽之。”

江弦作为话剧的创作者,也出席了这个座谈会。

他作为一名作家,的座谈会参加过不少,话剧的还是第一次。

不过形式相似。

他听着一众话剧界人士对《天下第一楼》进行评论,频频点头。

他位置和主演谭宗尧不远,俩人聊了起来。

谭宗尧这个人有点沉闷。

“在京城人艺呆几年了?”江弦问他。

“十年。”

谭宗尧叹了口气。

他是军艺毕业的话剧演员,怎奈何毕业的时候正巧是话剧“死了”的时候。

兜兜转转,浪费了年华,人到中年,才终于重新投身到话剧事业当中。

在京城人艺十年,他一开始只能演龙套,到了后来才终于崭露头角,演起了B组角色。

B组角色就是俗称的B角,话剧分AB角,话剧中的一线阵容俗称就是A角,二线阵容俗称就是B角。

当A角因病或者某些原因不能上演时,B角来替补上场。

谭宗尧苦笑说,他因为演了太多B角,从没演过A角,以至于一些同志称他为“备件演员”。

去年更是心酸,谭宗尧被安排了四个B组角色,结果因为各种突发因素,这四个B角要么因故无法上台,要么就是被临时替换。

在这样的背景下,《天下第一楼》首次公演的A角,就这么交到他手里。

“十年磨一剑。”

江弦拍了拍谭宗尧的肩膀,“都说B角是‘救戏如救火’的那个,卢孟实也是个救火的角儿,京城人艺里头那么多演出主力,我看你就是最像卢孟实的那个。”

谭宗尧听罢,深吸一口气,郑重的点点头。

文学馆选址的事情也在紧锣密鼓的安排着。

筹委会开了个小会,碰了下头,巴金、冰心因年事已高,不到场,其他人都参加筹备委员会会议。

讨论的问题其实主要就一件事:给文学馆选址!

叶圣陶都给中国现代文学馆题好馆牌了,馆址还没找好。

江弦有些疑惑,“之前不是讨论决定过,万寿寺很合适么?”

孔罗荪看他一眼,叹了口气。

“要拿万寿寺这个地方有点困难。”

“我们想要,总政歌舞团不给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