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317章 不就几个烂怂土人?

1978合成系文豪 第317章 不就几个烂怂土人?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作为女性,章德宁和王安忆实在是没办法不去喜欢戴凤莲这样一个女性角色。

或者在《红高粱》这篇里,她们看到了女性对于自身性别的超越。

虽然还有着一定的狭隘。

譬如戴凤莲最引以为傲的,还是她6岁就被缠上的一双小脚。

这也说明,意识形态的觉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同期发出这么多篇文学评论,看来《人民文学》很重视《红高粱》这部啊。”章德宁说。

1982年第6期的《人民文学》上,当期不仅刊载了《红高粱》的,还有整整三篇《红高粱》的评论文章。

且,作者都是文学评论界的评论大家。

像是文学批评家李陀《感觉和创造性想象——关于中篇“红高粱”》:

“.

《红高粱》写得美而大气,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更是不同凡响。

《红高粱》视角下的抗日战争,突破了之前几十年间以八路军、新四军和民兵游击队等为主角的主流抗日战争叙述模式。

江弦选择了一群不曾被注意的边缘人土匪为的主角。

他们自发地跟日本鬼子进行殊死搏斗,而他们自己的生活,则是敢爱敢恨,嫉恶如仇,充满着一种《水浒传》以来的民间野性传统。”

可不就是如李陀所说。

余占鳌是混不吝的性子,因为喜欢九儿,就杀掉了单家父子,这样一个土匪似得人物,又在日本人来了的时候,扛起枪杆子组织抗日。

这样的人可不就在我们这片土地上,而且是一直被忽略的视角。

名声大一点的,譬如山西的那位山大王.

除了李陀,《人民文学》还刊发了阎纲同志,以及他们《京城文学》主编王濛的文学评论。

王濛在评论文章当中高度评价了《红高粱》这篇,他说:

“江弦一开笔就是一场大雾。

从《红高粱》这部中,我看到了江弦叙事一种令人恐惧的发酵能力。

阅读过后,我获得某种艺术满足,就像喝了中写到的高粱酒,而且喝得很酣畅。”

《人民文学》每期不到20万字的篇幅,这一期的三分之二的内容,几乎都是《红高粱》这篇以及对其的探讨和评价。

章德宁和王安忆作为编辑,自然明白,这样重量级的阵仗,说明《人民文学》内部有多么重视这样一篇《红高粱》。

而在她们看来,《红高粱》本身的质量,也确实值得《人民文学》不遗余力的为其助势。

“安忆,你那篇寻根文学作品写的怎么样了?”章德宁想起不久前王安忆也在构思的一篇“寻根”文学作品,跟她打听起来。

王安忆面色一窘,咕哝着说,“还在写着。”

此刻她一想起不久前自己对那篇《小鲍庄》的洋洋得意,就觉得脸有些发烫。

同为“寻根”,同为乡土气息浓厚的题材。

江弦交出的答卷太过完美,以至于王安忆如今觉得自己所写的每一个字都看起来那么可笑。

再想到不久之前,她还自信满满的认为自己在寻根文学领域的造诣和领悟,足以追赶上江弦的步伐,能够做他的对手。

看过《红高粱》以后,王安忆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醒悟过来。

她哪算得上是江弦的对手?

对手是那种一会前,一会后,你追我赶的那种。

她和他是那种,江弦库库往前,她连他影子都追不着,越甩越远。

这是对手?

王安忆是真的有点沮丧。

这会儿但凡是文化界有了解的人,在评判文学创作成绩,恐怕都不会将她这个江弦的同龄人和他放在一起比较,因为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

真要比一下,只能找个不了解文学的人来做裁判。

因为王安忆好像就长的显得还比较厉害。

跟江弦俩人往那一站,冷不丁给人感觉她才是《红高粱》的作者。

“你也不用太妄自菲薄。”

章德宁看出王安忆的自闭,开口劝慰:“踏踏实实写伱自己的东西就好,不用受别人的影响,《红高粱》虽然精彩,但那毕竟是江弦写的。”

章德宁的意思很明显,她很担心王安忆在被《红高粱》震撼到以后,放弃自己原有的风格,转而追求酷似江弦的文字和句子。

在她看来,江弦那种惊世而出的叙述方式,是不可模仿也没办法模仿的。

如果王安忆追求那样的东西,按照江弦的方式写,那她将永远都只是江弦门下的一个小喽,永远没办法实现突破。

章德宁的提醒非常及时,王安忆很快醒悟过来。

是啊,那毕竟是江弦啊。

他的语言是很多人公认为艺术的水准。

她又何苦一定要将他视作目标?一定妄图着对他实现超越呢?

想通这一点,王安忆苦笑一声,终于觉得心中顺畅许多。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章德宁和王安忆都很关注《红高粱》这篇在读者以及文化界内引起的反响。

而阐述江弦必定在社会上受到欢迎并引起极大的轰动的“江弦现象”,也一如往常的被验证。

《红高粱》横空出世以后,《当代作家评论》这部在全国影响力巨大的文学评论类双月刊,于1982年第3期上一次性推出四篇评论江弦作品的文章,并全都是对《红高粱》这篇进行专论。

评论家雷达《历史的灵魂与灵魂的历史——论“红高粱”的艺术独创性》:

“惊异于作者江弦想象力的奇诡丰赡,他笔下战栗着、战叫着的半个世纪前的中华儿女,不仅是活脱脱的生灵,而且是不灭的魂灵。”

李清泉《赞赏与不赞赏都说——关于“红高粱”的话》:

“我觉得《红高粱》是强悍的民风和凛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驰名的《黄河大合唱》的某些部分,可以和《红高粱》的某些部分在听觉和视觉上相互参照和相互辉映。”

季红真《忧郁的土地,不屈的精魂——“红高粱”》:

“凸显了民间抗日力量的勃兴,作品中的人物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这在如今正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中格外抢眼。”

作家从维熙《“五老峰”下荡轻舟——读“红高粱”有感》:

“在老题材下开拓出新意”,是革命历史战争题材下“忽而荡出一叶小舟”的潇洒之作。

“五老峰”就是编者按中提到过的革命历史战争题材“五老峰”:老题材、老故事、老典型、老主题、老手法。

从维熙一句“五老峰下荡轻舟”,将《红高粱》这部在当今时代的文学意义勾勒了个完全。

《红高粱》掀动满城风雨,江弦却和朱琳,以及《车水马龙》的剧组,一起坐上前往SX省首府的火车。

中国电影家协会将在SX省首府XA市隆重举行1982年“金鸡奖”、“百花奖”的授奖活动。

“你说我这一年真够忙的。”

踏上黄土地的江弦哭笑不得,“不到半年时间,我又是往西南跑,又是往东北跑,现在这又来了大西北。”

朱琳一想,可不就是如江弦所说的一样,“到处看一看,对你的创作也是好的。”

江弦也觉得有道理。

他是得多去看看,多长长见识,不然万一哪天写个阿勒泰,别人说你都没去过阿勒泰,你怎么写的阿勒泰。

虽然这事儿也不稀罕。

毕竟文学界就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的作家根本就没到过那个地方,却写出了关于那个地方的千古名篇。

像唐代被称为“诗鬼”的李贺写《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荡气回肠,实际上他根本没去雁门郡。

还有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他也没到岳阳楼,看都没看见过。

苏轼就更有意思了,错把湖北赤鼻矶当成三国时期的赤壁,游览以后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都特么没去对地方,把赤壁写的跟真的似得。

82年的XA市,繁华程度显然不比京城,也不比长春。

江弦和朱琳转了转,看着街头有不少妇女蹲在道路两边儿,衣着有点儿土气,面前摆着编织竹筐,里面是鸡蛋。

这会儿很多人管这个叫“鸡屁股银行”。

这不是骂人的话,指的是“卖鸡蛋”攒钱的行为。

天高黄帝远,西安环境相对宽松。

这会儿,土地责任制改革到户已经开始实施,所以农民在种田的间隙里会散养些土鸡鸭,下的蛋呢,就私自卖两钱儿补贴家用。

西安有意思的事儿还挺多。

话说西北这边比较干旱,1974年,有几个农民XA市的临潼区西杨村附近打井。

这一打下去,不得了了。

竟然挖出几个陶土片。

再往下挖,越挖越不对劲。

陶制的士兵头像、陶制的马、青铜兵器.

把这些玩意一拿,全公社都震惊了。

后来有个《人民X报》的记者回家,知道这件事儿以后写了篇文章发在了《人民X报》上。

看的是人人好奇,国家也很快重视了起来,那就组织着考察一下吧。

一开始弄不明白,后来从牛棚里拉了几个人过去,这一研究,一合计。

妈呀,秦始皇陵!

兵马俑这会儿还没评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不过也很出名,XA市修了博物馆供游客参观。

本着来都来了的心态,江弦跟着兴冲冲的王好为导演,还有朱琳以及《车水马龙》的其他主创,一块儿去博物馆参观。

这会儿又没导航,只能跟当地市民问路。

市民那叫个一脸不屑。

“兵马俑?”

“几个烂怂土人有啥看的?”

实在人间真实。

好在还是告知路线,几人到了地方看了看,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确实震撼。

朱琳和王好为几人都目不转睛。

“有鼻子有眼的。”

“真灵巧,活灵活现的。”

“这手艺,那个时候就那么高超啊。”

这会儿就已经不能下坑近距离参观兵马俑了。

虽然管理不严,大伙倒也都挺自觉,都不敢下去,生怕给cei了赔不起。

兵马俑算是中国文旅的一角,84年里根和夫人南希访华,来到西安,首先参观的就是秦陵兵马俑,还被特许下到坑中近距离观看。

江弦看着这些土人,心里一阵奇异。

他后世也来看过兵马俑,跟这会儿眼前的完全一个模样。

沧海桑田。

兵马俑几十年纹丝未变,世界却已变幻成为和这个时代完全不同的样貌。

金鸡奖和百花奖“双奖”授奖大会在西安的举办,给整座城市带来一种生机勃勃、喜气洋洋,到处呈现一派欢乐的景象。

就连城楼上都拉了横幅:

“热烈欢迎第二届‘金鸡奖’第五届‘百花奖’授奖大会在本市召开!”

10日,晚7点。

大会在SX省体育馆举行。

今夜星光灿烂,装点一新的体育馆彩旗飘扬,灯火通明。

评委席的左边写“第二届金鸡奖”,右边写“第五届百花奖”,倒也没简单到用大红色横幅,还是烫金大字,中间还有个本届授奖大会的logo。

来自各条战线的群众代表二千五百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连同数以千计的围观群众,使体育馆四周人声鼎沸。

没错,这年头虽然没有粉丝这一说,但是人民群众对心爱演员的追捧和热情也丝毫不差。

无需刻意,哪怕在国内这样的环境下,电影这玩意也能造星出来的,这是电影本身就具备的属性。

没有红地毯,各剧组的演员们就被大巴车送过来,然后一波一波上台向观众们打招呼。

江弦走在最后,将露脸的机会让给演员和导演。

他听着喇叭里头主持人的介绍,阵仗让他有种“现在,向我们迎面走来的是《车水马龙》代表队啊呸,剧组”的错觉。

不是说不好,这就挺有我们自己特色。

嗯,后世的金鸡奖为了对金马奖彰显实力,特地搬到一海之隔的厦门。

这寓意是挺好的。

结果好好的颁奖变成了分蛋糕,跟特么幼儿园老师分小红花似得,你奖励一朵,他奖励一朵,好了,小朋友们以后都继续努力。

纯纯给金马奖看笑话。

懒得喷。

这年头的奖怎么颁?

哪怕不颁发都不乱颁发。

就说去年的第一届金鸡奖,所有大热影片男演员戏份都不多,最佳男主角没什么备选人,最终评委一致赞成该奖项空缺。

还有1983年的第三届金鸡奖,当时角逐最佳男主角奖的有两位,那就是《人到中年》的达式常和《骆驼祥子》的张丰毅。

虽说两位演员的表现都不错,但评委团最终决定不授予该奖项给任何人。

因为他们认为在过去的一年里,男演员都没有做出重大突破。

打完招呼,江弦和朱琳以及《车水马龙》主创团队一块在位子上坐下。

授奖进程很慢,当地的领导先来讲话,讲完以后,评委会名誉主任委员夏衍又讲。

然后开始颁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