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327章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今年上面下来个新规定: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从20点,提前至央视的《新闻联播》,播出时间为19点,重要新闻将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

虎坊路15号这边的央视人欢欣鼓舞,这次重大决定,意味着他们央视干掉了以前的老霸主广播电台,正式成为新闻机构的老大之一。

晚饭后,江弦先是看了一会电视上的新闻。

这会的新闻联播当然长得不像后世,演播室就是一堵墙,左上角贴一块儿牌子,上面写四个字“新闻联播”,看着非常像草台班子。

播音员也不苟言笑,非常严肃的板着张脸。

嗯,赵忠祥。

江弦对他的印象全是宋单单那句“我十分想见赵忠祥”,一句话喊出了一个时代。

如今赵忠祥正年轻,也不太年轻,都三十好几了,他是《新闻联播》第一个出镜播报的播音员。

并且早在两年前,他就开始给《动物世界》进行配音了你敢信。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又到了动物们繁殖的季节”

“咯咯咯咯。”

沙发上,朱琳在一旁捧着一册《红楼梦》笑了起来。

江弦凑过去,把她揽进怀里,胳膊与朱琳的腰贴在一起,一阵滑软。

“笑啥呢?”

“你看这段,写的怎么这么有意思。”

江弦看了一眼。

朱琳说的是《红楼》里面一首诗:

“豆蔻开花三月三,一个虫儿往里钻”

江弦也看的一乐。

这是“蒋玉菡情赠茜香罗”一回,写冯紫英宴请宝玉、薛蟠、蒋玉菡。

这时候云儿在一旁助兴,就是敬酒、酒曲、行酒令。

于是写了这么一首诗。

意思很简单,一个虫儿碰到豆蔻,着着急急往里钻,结果怎么也进不去,于是豆蔻就说了,我不开,你怎么钻.

“你说这古代的人,一天说着有辱斯文,写这些东西也不嫌害臊。”朱琳说。

之前江弦给她说央视要拍《红楼梦》的事情,朱琳给记在了心里,这段时间闲着没事儿就翻看翻看《红楼梦》这。

“这有什么。”

江弦轻笑道:“就这种水平,我也能写。”

“你也能写?”

朱琳翘首瞥一眼江弦。

江弦也不磨叽,直接吟诵道:

“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

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马猴。

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

女儿乐,一根毛毛往里戳。

一首诗吟罢,朱琳已经在他怀里笑到不行了,因为两个人贴在一起,加上衣物的摩擦,她上衣卷起了一些,露出一片白皙的肌肤。

这当然不是江弦所作,是后面薛蟠这个大聪明受云儿启发,跟着写了一首。

朱琳笑完又叹一口气,暗自嘀咕,江弦凑过去一听,才听着她碎碎念的是诗中一句:

“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

这谁能忍?

江弦眉头一皱,直接搂着朱琳的腰间,把她从沙发上抱起。

朱琳不重,江弦抱她相当轻松,他把朱琳放在腿上,这样相当于是坐着抱在一起的姿势。

“干嘛呀你。”朱琳看着他,象征性的抱怨一嘴,脸上满含娇笑。

江弦没说话,朝着樱红的小嘴吻了过去。

一番深吻过后,二人都渐渐情迷。

“哎呦。”

也不知是吻的还是怎么的,朱琳的嘴唇色泽变得愈发红润,娇艳欲滴。

她抬手捂住,双臂抱着江弦的后背,无力的趴在江弦肩上轻哼,声若蚊蚋。

云过雨停。

朱琳浑身无力的躺在江弦怀里,看着自己的肚子,叹一口气。

“你说怎么都这么久了,还没动静,该不会咱俩谁有问题?”

“说啥傻话。”

江弦揉一把朱琳的头发,“哪有一次就成的,总得多试几次。”

朱琳一看,脸一红,“呀,怎么又.”

话还没说完,便又被江弦拥入怀中,意识最后清醒的时刻,想的是,就以江弦这份表现来看,问题肯定是不可能有的。

此前,王扶叮嘱过朱琳,等江弦回来给她们《人民文学》打个电话。

翌日,收到电话的王扶赶到江弦家里。

“怎么还带着东西?”朱琳看王扶上门还背着个麻袋,吓了一跳。

“都是给江弦的信。”王扶气喘吁吁的说,“你们家这三楼也太高了,累死我了。”

“王老师来了,快坐,喝杯茶。”

江弦招待起来。

他和王扶都非常熟悉了,不把对方当外人,相处起来非常自然。

王扶先是喜滋滋的给江弦讲了一下《人民文学》1982年第6期目前的订购数量有多喜人。

又拿出几篇《红高粱》的评论文章。

“《当代作家评论》一次性就推出了四篇评论《红高粱》的文章,文学界现在都是关于你这篇的讨论,你就偷着乐吧。”王扶一脸与有荣焉的得意。

江弦对《红高粱》引起文学界的热议也感到开心,不过开心的同时他也有顾虑。

“除了这些赞誉,就没什么批评的声音?”

“也有。”

王扶愣了愣,说,“你也知道,寻根文学在文学界很多人眼中,和如今的文学主流是相悖的”

“王老师,你就直说吧。”

见江弦都这么说了,王扶只好如实相告:

“别的都没什么,是正常的讨论,对于一篇来讲,有讨论是正常的,不过之前《文学报》上有一篇文章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

“什么文章?”

“文章是一位老作家丁鑫写的,引起争议的点就在于,他认为《红高粱》这篇,歌颂了土匪抗日。”

王扶说起这事情都有些无奈。

《红高粱》这样的,最怕寻章摘句。

余占鳌、戴凤莲这些人,他们不是正规军人,就是扛起锄头、拿了土枪的当地百姓,说是土匪,确实算得上是土匪,因为他们浑身匪气,所以没法直接反对歌颂土匪的说法。

但是看了以后,就又会发现,这回事是这么回事,可是根本没办法这么简单的去概括啊,也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啊。

王扶说起丁鑫在文章批评《红高粱》的一个问题:

余占鳌亲叔余大牙贪财好色,还嗜酒如命,有一回喝醉了酒,就玷污了村里的姑娘。

这个时候,余占鳌的第一反应就是包庇亲人。

他觉得,一个女人算个啥呢?有多伤天害理?

丁鑫在文章中写出这个情节,并且言辞激烈的批评,认为余占鳌这个角色三观不正,不应该歌颂这样毫无人性的“土匪”。

“这分明就是断章取义!”王扶有些气愤道。

余大牙是什么人?余占鳌的亲叔。

余占鳌自幼丧父,是他一直接济着余占鳌母子,这样的人,余占鳌毫不犹豫的就给他枪毙,这可能吗?

更何况,剧情怎么能只截取一段来分析?后面的发展和人物挣扎只字不提。

在后面的剧情里,队伍里年轻又有学问的副官要求余占鳌处决余大牙,否则自己就不干了。

戴凤莲很理智,明白队伍里有个好指挥是多么重要,使劲儿劝余占鳌处决他亲叔。

还顶着余占鳌的枪口,痛骂他说:“原以为你是个好汉呢,没想到也是个窝囊废啊!”

余占鳌呢,他浑身匪气,可他不糊涂,心里也明白啊,这回自己非得大义灭亲不可了,要不然队伍里的这帮人不会服自己。

于是他说自己一定不忘余大牙的养育之恩,打算披麻戴孝去祭扫坟墓来报恩。

不过,一码归一码,欺负无辜的人,依照队伍纪律就得被处死。

于是,余大牙晓得自己犯了事,就坦然地去赴死了。

当枪口指向他的时候,他看向远方那光芒闪耀的高粱,张嘴大声唱道:“高粱红了,高粱红了,东洋鬼子来喽,东洋鬼子来喽,国破喽,家也亡喽.”

余大牙出生在东北的高粱地,他犯了很大的错,就是死了也不值得同情,不过在临死之前,倒也表现出了几分男子气概。

整个剧情连贯着读,并不觉得会有什么问题,而且觉得非常顺畅,每个人所作的决定和选择,都满足每个人物性格。

“这些人真是没茬找茬。”王扶毫不客气的说,“余占鳌队伍里,连聋带哑连瘸带拐,这些人是土匪吗?难道不是正规的抗日军人,一帮无名之辈就不值得去歌颂?”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江弦幽幽的说了一句。

王扶却听得精神一振。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她喃喃念了一遍,忍不住笑了起来。

“说得好,江弦,你这句说得真好。”

这话的意思很简单,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而有知识的人却往往做出违背良心、背弃情义的事情。

这会儿江弦用在这里,反怼那个名为丁鑫的老作家,可以说再合适不过。

“我这些天正在写一篇文学评论,准备替你解释解释丁鑫这篇文章里那些误人子弟的批评,我再把你这句话加进去,好好刺一刺他。”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我也是引用。”江弦解释说。

他并没阻止王扶写评论文章的事情。

他可不像八一厂的李俊导演那样,能洒脱的“把一切都留给时间”。

留给时间,坐等舆论自己发酵。

那就完了!

他从来都是学习鲁迅先生,凡是招惹上来的,必定回怼过去。

鲁迅先生是真猛人。

就连自己宠溺孩子这种事被人家阴阳怪气了,他都要果断的回怼,还写了一首七绝,名字就叫《答客诮》,意思回答客人的讥讽。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一个人冷酷无情未必就是真正的豪杰,相反,那些怜爱孩子的人又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

你可知晓,那山林中兴风狂啸的老虎,还时时回过头来顾看小老虎呢?

舆论从来都是要靠自己引导的,江弦作为后世人太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王扶要写评论文章,甚至要写他回怼的那一句“仗义每多屠狗辈”,江弦都是完全支持的,甚至不介意自己亲笔写上一篇。

说完这事儿,王扶又拿出高密文化馆给江弦的来信,和他约起了创作谈。

高密县关注到《红高粱》,这事儿也在江弦的预料里。

他其实有考虑过,将高密改成一个虚构的地方,避免发表以后自己还得想办法解释。

但是后来想想还是硬着头皮用了。

没办法。

“高粱高密辉煌。”

这一句太经典,写的也太妙了。

改了故事的发生地点,这一句的韵味不只是大打折扣,可以说是完全褪色。

所以就遵循原著,写成了高密。

至于创作谈,江弦也答应下来,一来有钱赚,二来也是向外界做出他对自己写出高密故事的一番解释。

只要听起来足够合理,也没多少人会在这个事上纠结。

王扶告辞以后,江弦的创作谈还没动笔,新华社那边又来人了。

吴克鲁给江弦来送了一趟《理解万岁》的稿酬。

他又很是不好意思的旁敲侧击,说京城好多机关单位,都想听江弦的《理解万岁》报告,问江弦能不能在京城再组织几场。

江弦婉言拒绝了他,“接下来的时间,我想我还是要专注于创作当中。”

吴克鲁遗憾告辞。

过后几天,江弦蹲在家里编《红高粱》的创作谈。

与此同时,王濛也开始替他办理调任的事情。

消息是瞒不住的,很快就传开。

可以说,王濛这忽然一步棋子打乱了很多人的布置,然而这些人的反应也很快,令王濛意想不到的快。

九月初,针对《红高粱》的批判文章数量激增,江弦又察觉到一种熟悉的气压和压迫,正如当年《铜钱街》发行以后。

山雨欲来风满楼。

就在江弦有些头疼之际,吴克鲁又找上门来。

这回上门还是一样,要求江弦再组织一次《理解万岁》的报告。

江弦自然是拒绝。

但吴克鲁笑着说:

“这个单位,你恐怕没办法不答应。”

江弦一头雾水。

“哪个单位这么邪门?我还没办法不答应?”

吴克鲁微微一笑,附耳过去:

那片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