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333章 “超度他们到极乐世界去吧!”

河南那边。

这会儿还没有“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之类的说法。

不过河南当地的领导,以及登封县的主政张耀庭,已经嗅到了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对发展当地经济的意义。

张耀庭根据上方指示,马上接续起少林寺的香火:

首先,给坚守的僧人,每人每月发放20元生活费和26斤粮票。

然后,向省交通厅申请13万,修建少林寺有史以来第一条通向外界的公路。

最后,指定文化局、广电局搜集少林寺资料,对少林拳法进行专题研究。

一时间,登封真成了一块人人向往的武林圣地。

《少林寺》上映一个月后,热浪持续走高,全国各地的电影院使劲儿排片。

这可把送拷贝的同志给忙活晕了。

骑摩托车送的还好,骑自行车的可受罪了。

一份拷贝大盘子好十几公斤重。

这年代拷贝有限,大伙忙活的在各个影院来回送,这一下子给累倒一大片,没累倒的看见这情形,也赶紧撂挑子不干了。

这还送啥?

再送得把他们送拷贝这些人给送走!

人又不是美团小哥,没人愿意卖这个命。

反正影院是公家单位,个个都有编在身,我哪怕不送,那工资你还不是照样得发我?

这一撂挑子,电影院急了。

广州,新星电影院。

经理看着外面快把售票亭给拆了的观众,脑袋后面蹭蹭冒汗。

“这怎么办?”

“片子都播不出来,我去哪里给他们弄票。”

他们电影院,几个送片员已经撂挑子了,《少林寺》的电影处于一个播出不了的状态。

所以影院外面的观众现在买不着票,一个比一个急。

别说外面了,影院里观众们也等着呢。

大冬天,南方也没暖气,观众们一个个坐在影厅里,呵着气跺着脚,守着银屏上面“拷贝尚未送到”的字样。

等候的耐心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点点的消失,各种难听的骂声不断在观影厅内部回荡。

“小刘!”

“小刘!”

影院经理没了办法,亲自跑去送片员的家里。

“小刘啊,身体怎么样呢?观众们都等着看电影呢,你可不能不去拿啊。”影院的经理连说带劝,语气那叫一个卑微。

送片员小刘反倒一脸领导模样。

任经理好说歹说,毫不在意。

甚至忍不住道:

“领导,真不是我说,这么火的片子,你们上面这些人为什么就不能多订一点拷贝?

是,你们是省了钱了,创收了,可是我们下面这些送片的呢?

我俩腿都快跑出火星子来了!

你们是完全不考虑我们的死活。

非要我们这些下面的人跑断腿。”

送片员小刘宣泄一通,最后脸一扭,“现在这个情况,反正我是不干了,这比《庐山恋》那会儿都累。”

“拿出一点服务群众的精神嘛。”

影院经理强颜欢笑着求他,不时用手绢擦擦脑袋,大冬天给他急的满头大汗。

“再说了,订购的事儿那也不是我定下来的,小刘,你要知道,我也就是咱们影院的经理,哪有这个资格决定拷贝订购数量,那是更上面的领导算出来的。”

说起这个事,就别说小刘了,影院经理现在也是一肚子气。

“上面那帮人系唔系痴线嘅?”(上面那帮人是不是脑子有病?)

他忍不住要破口大骂。

《少林寺》这样一看就会热播的电影,怎么才买这么少的拷贝?

够谁看?

就不能多买点拷贝?

类似于新星电影院的问题,如今在广州许许多多的电影院和城市发生着。

大家的矛盾都需要一个宣泄口。

为什么《少林寺》的播出会这么紧张?

一讨论,最后这个问题有了一个共同的罪魁祸首

——广东影院代表。

要是你当初多订购一点,哪怕多一盘拷贝,我们下面这些人也不至于累成这样!

世上当然没有不透风的墙。

这样的骂声、指责声,很快就传到了广东影院代表的耳朵里。

他听完也是一阵委屈。

妈的,我当初都那么大方的写了个34了,除了辽宁,也就他写的最多。

结果呢,他想到《少林寺》会火,却完全没预料到这部功夫片能火成这样。

他看着那些满纸指责声的来信,坐不住了,踱了三圈,最后一顿。

“进京!”

坐着当天的票,他风尘仆仆赶到京城,赶到中影公司。

却刚好碰上好几张熟悉的面孔。

像是浙江的代表、江苏的代表还有辽宁的代表。

大家的来意,不用问,几乎是默契的统一:

加订拷贝!

“你们辽宁买了那么多还不够看?”有人问。

“不够呐,下面的影院都闹腾,说拷贝太少,干不下去。妈呀,你都不知道俺们那噶嗒,多少小伙这会儿就迷这个《少林寺》,一天看一遍都不腻。”

其他代表同时叹一口气。

怎么不知道?

都是一样的情况。

河南的代表这时候也发言了,他们那是少林寺的所在省份,也是《少林寺》的观影重灾区,因为他们人多。

“一票难求啊!”

“我们那儿现在有种渠道:砖头换票,一块儿砖头换一张《少林寺》的电影票。”

“结果为了看这片子,有家影院附近的公厕,没几分钟就被影迷给拆光了,砖头都拿去换了票。”

河南代表说的那叫一个痛心疾首。

其他省的代表,一寻思,这要有个人正蹲在里头拉屎可完了。

设身处地的想想,自己蹲在坑上,手里攥着纸,露着腚,使着劲儿。

这时候影迷们冲过来把厕所一拆。

眨眼间,周围全空了。

这特么得对人家造成多大的精神伤害?

一边说着,一群代表冲进中影,找着中影的负责人。

对方也愣住了。

这是诸侯勤王?

还是你们要反了我们中影?

好在代表们马上说明来意。

“我们要加拷贝!”

“加拷贝?”

中影的人愣了几秒,“什么片子?加多少拷贝?”

这时候国企工作效率低就体现出来了,《少林寺》火成这样,中影的人都意识不到各地代表要加印哪部影片。

“《少林寺》!我们河南加5个,不,7个,不.10个!”

“我们也加购10个!要快!今天就带走!”

“.”

代表们菜市场买菜似得,乱成一团。

中影的人急了,摆摆手。

“我们也没那么多啊,一时间我们哪能弄这么多拷贝出来?”

“再说了,你们想加购就加购啊?”

“还得电影局的领导签字呢。”

事情闹到电影局,电影局的领导也懵了。

这会儿不看票房,看拷贝数量,一般来讲,卖100个拷贝这电影算保本,卖200个拷贝这电影算小爆,卖300个拷贝这电影就是大火,卖400个拷贝,那就是值得反复纪念和研究的神作。

当初《少林寺》的拷贝订购数一共是299个,后来加了一个凑了300。

电影局本来都觉得这成绩已经很不错了,给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电影事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如今再一看,加印的话,那就是绝对超过400的拷贝销售数量。

这是,名垂青史啊!

《少林寺》拷贝加班加点的往出印,电影在院线热度继续高涨。

而随着《少林寺》的热映,河南登封的嵩山少林寺,从无人问津,一下子跃居为了人人都要观摩一番的圣地。

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做梦都想看上少林寺一眼。

这时候比较流行离家出走。

学校里头经常会听说,初三四班的王小波跑了,一班的刘小文也跑了。

不出半个月,这些人又都回来了,在前往河南嵩山的路上被中途拦截。

到了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都摸准了这些孩子出走的规律。

不用问,绝对是往河南去的,直接去路上截。

1982年第11期的《大众电影》上刊登了一封中学生的来信:

“.

这半个月时间里,我们学校出走了15个学生,都是去少林寺学武艺的。

可惜出走的15人当中,居然没有一个家伙能够亲眼看到少林寺的山门。

惟一的例外是初三六班的李梅。

这是一个我们认为有点缺心眼的大块头的‘野味’,她因为早恋问题和妈妈大吵一架,席卷了钞票细软,从我们学校蒸发了。

家长和老师都懵了。

她妈妈找了算命的,据说是南下了,便一路追下去,居然忘记了在通往少林寺的路上洒下天罗地网。

不过李梅已经昂首挺胸地回来了。

她说她去了少林寺。

不但看到了寺门上金碧辉煌的匾额,还同白胡子方丈喝过茶。

只是碍于性别,方丈大人没传授她几手绝技,我们对她颇为敬仰。

她透露了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现在当和尚必须考试,必须有大学文凭。

建议大家目前还是先好好学习.”

之所以受到这样的热捧,只因《少林寺》这电影里堪称经典的镜头太多了!

除了吃狗肉那段,电影里还有太多颠覆大家对和尚、对传统影片观念的剧情。

像是隋军血洗少林那段。

方丈身处大火中,劝慰弟子。

“不能杀生、不能杀生!”

白无瑕他爹昙宗和尚,一脸愤慨的抬起手中的月牙铲:

“方丈,善心劝不了恶魔,还得凭这个!”

其他弟子也端出刀枪棍棒,齐声呐喊:

“降妖伏魔,立地成佛!”

方丈见状,双手合十。

在大火中闭上双目:

“超度他们到极乐世界去吧!”

怎么说呢。

这镜头哪怕放到后世,一帮沙雕网友都觉得特有意思。

一点都不圣母。

这杀戒该破就破。

特别颠覆以往对少林和电影的刻板印象。

而且后世那些片子,因为旋律问题,有太多的吃饺子类型。

做了坏事就必须被惩罚,好人绝对不能做坏事。

每个人的下场从电影一开始就能猜到。

太无聊了。

这再一看《少林寺》。

妈的,一帮和尚搞这么帅,该出手时就出手,那叫一个杀伐果决,又爽又好笑。

这谁能不爱看?

在80年代,武打片制作的一点都不少,加上香港那边,《少林寺》之前大概有300多部武打片,其实也是个烂大街题材。

但是《少林寺》就凭着这种颠覆,让人们一改对以往武打片的刻板印象,顺利的脱颖而出。

随着电影的热映,电影评论界的各种声音也开始涌现,有赞扬声,亦有批判声。

有人说了,你们这讲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封建大毒草。

还有电影里,和尚居然娶妻生子?这也太大逆不道了!

电影界毫不留情的对江弦这名编剧进行批判,“年轻编剧脱离实际,对过去、对现实的认知一片苍白,只靠想象力和噱头来创作作品,完全不符合现实主义.”

这算是好听的了,不好听的更多。

我们当然尊重电影评论家,但是不妨碍这样的队伍中有人滥竽充数,也不妨碍有人的意识形态固化太严重,完全阻碍电影事业的发展。

不过这样批判的声音,没几天就被收拾了个干净。

文化界那边纯看热闹。

你们电影界是没吃过打,没长过记性,不知道什么人能惹、什么人不能惹。

也不打听打听,前些日子,那些批判《红高粱》的,还不是一个个都被收拾掉了。

不过这些人被收拾的事情,其实江弦是纯白捡便宜。

恰巧今年,也就是1982年,一部日本的电影在我们国内的电视上转播,名字叫《姿三四郎》。

黑泽明执导,这是他的处女作,讲的是柔道。

当时管这种电视上播的电影叫电视片。

前半年,《姿三四郎》这部电视片播的很火,观众们看的津津有味。

结果就停播了。

理由是节目过于暴力。

因为这事儿,电视台都快被观众们骂翻了。

但随着《少林寺》播出,《姿三四郎》停播的怨气被渐渐平息,这一点,明显是意识形态管理层乐意看到的。

此外,《人民X报》也发了一篇文章,《要珍爱“国宝”——从看日本电视片‘姿三四郎’谈起》

“世界上任何民族,都以其独有的文化引以自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华民族,难道不应当为自己的武术而自豪吗?”

文章从日本柔道的角度,谈到了中国的传统武术,呼吁将中国的武术推向世界。

而《少林寺》的出现,恰巧为这场意识形态的运动推波助澜。

这时候有人出来唱反调。

这不是找死来了?

每个时代的现象级事件背后,都离不开一双无形大手的操控。

时代成就电影。

江弦只要跟对形势。

那么这双大手就能帮他排除万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