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335章 断章狗

1978合成系文豪 第335章 断章狗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后面的内容依旧充斥着一种浓烈的魔幻主义色彩。

女人和匈奴士兵来到一个山凹里定居下来。

他们的孩子诞生了。

婴儿的左脚的小拇指的指甲盖光光的,红红的,骨质还没有变硬,但是十分明显,这是完整的一个指甲盖。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匈奴人的婴儿。

也正是族长要杀掉的婴儿。

父亲没有忘记自己曾是一名勇士,他要对自己的诺言兑现,他将孩子轻轻地亲了亲,然后,从墙壁上取下了那柄砍刀。

但是妻子阻止了他。

“如果有报应,就让报应来吧!孩子是我的,谁也不能动他。是孩子救了我们,如果没有他,我们早就被处死在老槐树底下了。”

冒着得到报应的危险和深深的歉疚之情,这一对风流罪人留下了这个孩子。

时光荏苒,一些年后,他们已经有了许多儿女,他们回到吴儿堡。

经过战乱,这里已经没了人烟。

于是他们搬回那里,地名仍叫吴儿堡。

他们开始重新建立家谱,这时候女子记起自家姓杨。

两位老人不久就过世了。

顺应他们的愿望,他们的尸体被抬上山,埋在当年牛踩场的地方。

所以,后世之后,一代代的陕北人将死亡叫做“上山”。

咝。

路遥心中一阵奇异。

此前他已经听江弦讲过一次拉美魔幻主义文学的爆炸。

在拉丁美洲,有大量的传说:

像是一条沸腾的河流,鸡蛋放进去五分钟就能煮熟;

有一个地方,人一说话就降倾盆大雨;

在阿根廷南端的里瓦达维亚海军准将城,极风把一个马戏团全部吹上了天空,第二天渔民们用网打上了死狮和长颈鹿。

很多学者以及拉美作家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之所以在拉美繁荣昌盛,是因为它适应和根植于这些人生活的现实世界。

拉丁美洲因为其光怪陆离的传说,成为一片孤独而耽于幻觉和种种错觉的土地。

那些印第安原始神话、民间传说,通过创作手法加以丰富发展,从而形成了特有的“魔幻手法”。

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迷离恍惚的幻象结合在一起。

通过极端夸张和虚实交错的艺术笔触来网罗人事,编织情节。

而江弦的这篇,又何尝不是这样做的。

他将陕北这片土地上的现实与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将魔幻现实主义在陕北这片土地运用到了极致。

路遥已经看过国内很多披着“寻根”外皮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了。

但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最淋漓尽致的,可以说只有江弦一个人。

路遥继续往后看。

后面依旧延续了这样的写法,写在吴儿堡这片土地上,那支以杨为姓氏的匈奴血脉延续了下去。

一个生气勃勃的人种在这里成长起来。

他们的男人长着颀长高大的身材,长条脸,白净面皮,宽阔前额,浓重的眉毛下一双深邃的眼睛。

鼻梁总是很高很直,从而衬托出眼睛更为深邃。

长长的腮帮在年轻时光滑而俊美,而在长出络腮胡子以后,又显得威仪而高傲。

这些人衣衫褴褛。

冬天,是一领磨得半光的羊皮袄,袄上的羊毛里藏着虱子和苍耳,随着走动,给空气中留下淡淡的膻味。

夏天,则是一领粗布做的半衫,胸部敞着。

他们头上,永远蒙一条脏了巴唧的白羊肚手巾。

他们脚下,则是一双百衲鞋。

这种人的性格,就像他们那眉眼分明的面孔一样,身上则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桀骜不驯。

他们永远不安生,渴望着不平凡的际遇和不平凡的人生。

他们对土地表现出一种淡漠,所以厮守它只是因为需要它来提供维系生命的五谷杂粮,他们做起事来不循常规,按老百姓骂牲口的话来说就是“不踏犁沟”。

他们在人生的最初阶段总是雄心勃勃,目空天下。

而最后总是以脱离不了生活的束缚,从而重重地跌落在黄土地上,沦落为穷得丁当响的穷光蛋作为结束。

时间一直流逝,到了20世纪,吴儿堡一个名叫杨干大的人,准备让他九岁的儿子杨作新上前庄办的新学。

故事到了这里,杨作新这个名字开始被频繁的提起,明显是重要的主人公,亦或者说杨家这条血脉都是中的重要角色。

杨作新行事满载着匈奴人的风格,在另一个角色黑大头被强盗掳走准备杀掉的时候,年少的杨作新竟然大胆劝强盗,与其杀黑大头,还不如押他回去取出藏的钱财。

就这样,他救了黑大头一命。

黑大头也是个了不得的角色,他就靠着杨作新给他创造的机会,反杀了强盗头目,又收服其他强盗,拉出了一支队伍。

然后一个让路遥忍不住拍案叫绝的人物出现了。

黑大头阴差阳错又救了一位将领,这位将领就是著名的爱国将领,小西北王。

小西北王守卫西安,黑大头的鼎力相助,最后他被收编进了小西北王的队伍,入了果军。

话分两头,杨作新是知识分子,有学识的同时,因为是匈奴人,所以他很有胆识。

随着风云巨变,他走上了和黑大头相反的道路,加入我党。

因为和黑大头之间有渊源,他被上峰派去策反黑大头。

黑大头不忘当年,待杨作新亲如兄弟。

怎料意外突发,黑大头中圈套被抓,杨作新组织人马救援,不料城未攻下,反被敌人的援军打了个落花流水,黑大头的脑袋也被敌人挂上了丹州城墙。

杨作新没救下好兄弟黑大头,只好照料黑大头的遗孀黑白氏,谁料黑白氏早已经看中了杨作新,纠缠起他,杨作新还是个小伙子,哪能顶住这个,俩人便有了一夜欢愉。

杨作新当然没有沉沦在温柔乡,继续搞革命。

这时候,又有一个新人物登场了,把路遥看的都一哆嗦。

他!

他来到了黄土高原。

红军派杨作新与他联系,为他介绍了陕北的风土人情。

陕北这片土地是红色的土地。

接下来,这片高原上的所有重大活动,杨作新全都积极的参与其中。

怎料最后竟发生一件误会,杨作新去听了一次话,回去以后被捕,边区保安以为他已变节。

杨作新认为这是个误会,只要传讯他他就可以讲清楚。

但在里面呆了一年,也没有人传讯。

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

黑白氏送儿子来附近上边区师范。

听说杨作新被关,黑白氏也是匈奴人的血脉,她立马通知以前的土匪弟兄来劫狱。

而这不是杨作新想看到的。

作为一个忠诚而有信仰的战士,杨作新得知此事以后,他喝光媳妇送来的白酒,悲壮的选择撞墙自尽。

几年以后。

杨作新的儿子杨岸乡去偷西红柿,结果撞到一个首长。

“你过来,伢子!”首长说。

杨岸乡说:“我认识你,我家墙上挂着你的照片。”

首长把他抱了起来:“我是xxx,你是谁呢?谁家的孩子,这么淘气。”

“我叫杨岸乡。”

“是的,是的,杨岸乡,一个好听的名字!”

首长想起什么,又说:“我认识你的父亲。我们是朋友。他是一个优秀的陕北知识分子,陕北才子,可惜他死了,他太脆弱了。”

首长还想说什么,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他决定送杨岸乡去上学,送这个烈士的遗孤去保育院上学。

“那么现在,亲爱的孩子。”

首长将杨岸乡放下来,拍拍他的后脑勺,说:

“你从那个去处,去为我摘颗西红柿来,当然,最好是两颗,还有一颗,给这位大鼻子叔叔”

“哎呀。”

这写的行云流水,现实与想象充分的融合,路遥看的是欲罢不能,见杨岸乡竟然也见到了首长,还被首长亲自送去了保育院。

保育院可都是一些了不起人物的后代,他迫不及待的想看后续,想看杨岸乡的故事,杨岸乡所处的,也是一个陕北的新时期,结果一翻.

“上卷完。”

“咝。”

路遥顿觉气血一阵上涌。

“这就没了?”

他两手在大腿上搓了搓,躁动的像一只野兽。

这不是折磨人?

讲完杨作新,到了杨岸乡这里,怎么能就这么断了呢?

还有杨作新的冤案,这事儿还没个结局呢,就这么潦草过去了?将来究竟还有没有转机?

“路遥同志,还在看稿子啊?”编辑周书琪收好稿子,见路遥仍坐在位子上看稿,回想起今天一天,他好像都没从座位上离开过。

“是收着好稿子了吧?看的这么入迷。”

“.”

恍惚那么一瞬,路遥才回过神,他叹一口气,“好稿子,绝对的好稿子!”

周书琪一阵奇怪,既然是好稿子,怎么还叹气?

“写什么的?”

路遥又失神。

莫顿、阿提拉、匈奴士兵、杨干大、黑大头、杨作新、黑白氏

还有太多的历史事件。

陕北这片土地上承载着的一切,都被这部覆盖。

两个风流罪人如何留下子女、这支匈奴血脉在陕北的高原上绵延生长、黑大头与杨作新跌宕起伏的一生.

黑大头与杨作新无疑是之中浓墨重彩的。

轰轰烈烈,传奇又带有武侠的气概和氛围。

尤其是书生杨作新,不仅是一介儒生,虽戴眼镜,着长衫,但是关键时刻仍有匈奴血脉的那种豪气。

他只身在突围中换下黑大头的脑袋,又为了自己的气节与信仰一头撞死,惹得路遥眼眶为之一热。

总而言之,这太宏大了!

一件事又一件事,一代又一代,展现史诗般开阔壮丽,有种苍茫之感,仿佛这书中的主人公和故事没有时间,那么遥远。

“最后一个匈奴?”路遥还在想着说辞,周书琪已经侧头看了过来。

“你拿回去读读。”

路遥说,“这绝对不辜负你的期望。”

“有这么好?”

周书琪把稿子拿走。

翌日,他捧着稿子急不可耐的找到路遥,如求偶的鬣狗一样急切。

“下卷呢?”

“什么下卷?”

“最后一个匈奴的下卷。”

周书琪神色痛苦。

这特么是个断章狗啊!

他从莫顿看到杨岸乡,看的又爽又震撼,结果没了?

这感觉就像是好不容易到了山顶,忽的截然而止,从山上跌落,那叫一个失落和怅然。

太难受了!

“我这儿也没下卷。”路遥无奈说,“作者就只写了上卷。”

“那下卷他还会写么?”

“不知道,我正准备写信问他。”

“催他,一定要催他!”

周书琪说,“作者叫什么?是新人么?应该是咱们陕西的本地人吧。”

在周书琪看来,里面融入了大量陕西本地的风土民俗,通过想象为这些本土的文化赋予了魔幻的色彩。

能够做到这一点,一定是对他们陕北这片土地非常熟悉的当地人。

“他不是新人,也不是咱们陕西的。”

路遥脸色奇怪的告诉周书琪,“他是京城人。”

“京城人?”

周书琪吓了一跳,“那他是来咱们这儿插过队?”

“没有。”

路遥摇了摇头,继续以一种奇怪的表情道:“他就是过来咱们陕西这块儿生活了一段时间,回去就把这写出来了,前后一共,不到半年吧。”

“这怎么可能?”

周书琪一脸震撼。

《最后一个匈奴》这篇,他没有数过确切的数字,不过凭借多年的编辑经验,这个稿子的厚度大概是20万字的模样。

按照路遥的说法,这个作家就是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产生写作想法到稿子完成。

而且他还是个京城人,是在这半年里才经历了在陕北的生活。

“这作者是?”

“江弦。”

这两个字从路遥口中说出,周书琪那已经长得快够塞个西红柿的嘴又重新合住。

如果是江弦的话,那一切都变得合理起来了。

嗯,他的确有这样的能力,而当今文坛有这样能力的作家,除了他好像也没有别人。

俩人正说着,忽有一名编辑进到办公室里,神色精彩,大声嚷嚷。

“同志们,大事儿!”

“天大的事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