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341章 江弦是哪个山头的?

1978合成系文豪 第341章 江弦是哪个山头的?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冯骥才太知道江弦这货的稿费有多高了。

不说别的,就江弦出版的那些作品都有多少了?

出版社每一次加印这些作品,都得再给江弦支付上一笔印数稿酬,这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哪像他们这些作家,大部分时候写文章都是一锤子买卖,文章发表以后,基本很难再创造出什么价值。

领受了获奖证书、奖牌和三千元奖金,获奖的六位作家依次进行了发言,分享了自己获奖的感受。

姚雪垠讲的时候眼眶都湿润了,有时候,一个作家对一部耗尽的心血,可不比养活一个孩子少。

说起来姚雪垠老爷子一生也够传奇的。

他小时候还被土匪当“肉票”抓去过。

旋又被一个土匪小头目认为义子,在土匪中生活了100多天。

很快轮到江弦发言。

今年,他的一篇报告文学《理解万岁》,在国内很多地方都讲的非常火爆,所以作协特地给他安排作为作家代表进行发言。

此外,这次安排又掺杂着几分试探。

如今文艺界,分歧非常严重。

大体来说,作家们可以分为“惜春派”和“偏左派”两个派系。

这场“惜春派”和“偏左派”之间拉锯式的较量,几乎贯穿整个80年代。

并且越是作协的高层,文学地位越高,自身的派系就越坚定。

像是茅、巴、光、冯、陈,被视作“惜春派”的代表。

刘、丁、贺、王、林,这些则是“偏左派”的代表。

哪怕此刻台上的获奖作家,大部分也都有自己的文学立场。

唯独江弦这个作家比较特殊。

他的代表作里有大逆不道的意识流文学、寻根文学,还有伤痕和反思。

所以惜春派一向将他视作自己人,视作惜春派的得力干将。

然而江弦在后续创作中,渐渐放弃了“伤痕”“反思”的写法,不再致力于挖掘那段历史。

随着他思想的越发晦涩,江弦的立场变得越发变得模糊。

说他惜春,他的一些表现又有点偏左,说他偏左,他比谁都惜春。

反正从他文章里,没办法将他明确的归于哪方派系。

江弦如此小的年纪就能捧得茅盾文学奖这座桂冠,在未来的文学界必然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所以这次安排江弦发言,不管是惜春派还是偏左派,都没有反对,都乐于促成。

两派都想从这次发言里听一听江弦的文学态度和文学立场。

你江弦究竟把自己归在哪个派系?哪个山头?

当江弦站在主席台中央的一刻,所有人都朝着这名年轻作家看去,期待着他接下来的发言。

在这种场合下,一个作家对文学态度的表达,一定会透露出他们的文学立场。

听到江弦题写的发言稿名为《深情地领受人民的鞭策》。

偏左派的作家们相视一笑,惜春派的作家则微微皱起了眉。

在过去几年里,依靠着“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惜春派”在舆论场取得了争论的话语权,在双方的争论当中,“惜春派”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地位。

但就在今年,随着上头精神的东风抓紧,攻守易型,偏左派发起对惜春派的反攻。

如此形势之下,江弦这样一个发言题目,难免会让人觉得,这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他要向着占据上风的偏左派那边靠拢。

“.我知道此生的文学义务就是建树关于人的理想,建树关于生死、荣辱、爱恨、美丑的人性坐标。”

“一个人的历史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一个人的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情怀是民族情怀的一部分。”

“为此,我喜欢精确到位的现实主义,喜欢情绪饱满的理想主义,也喜欢直面人类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

“写作者的精神维度决定了其作品的优劣高低,所以,对登高望远的热爱时刻伴随着我们对陨落与滑坡的警惕,写作者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永远的攀登者。”

“.”

江弦讲前面的时候,“偏左派”听的频频点头,就连和江弦有些旧怨在的贺井之,紧绷的脸色都舒缓几分。

不过讲到后面,就换成“惜春派”的作家眼神逐渐变得明亮。

江弦一番发言很快结束。

礼堂内的作家们,不管是偏左派还是惜春派,齐刷刷为他的这段发言鼓起了掌。

因为在他们看来,江弦的发言里有相当漂亮的金句。

但是鼓掌过后,他们又忍不住要问自己。

这小子究竟是算个啥派?

说了半天,说的这么好,到最后不还是没说清楚么?

授奖大会结束,大会堂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六百多名文艺工作者,一同进行了大合影。

费了一些周折才结束。

中午就在海子里用餐,下午又紧接着举行一场座谈会。

获奖的六位作家仍是人群中的焦点,尤其是最年轻的江弦,他的作品被在场的评委和出席嘉宾多次谈到。

座谈会进行到一半,创作《东方》的魏巍忽然问了江弦一个问题:

“你觉得未来的文学,是应该真实地暴露和反映中国当代社会伤痕与现实,还是应该恢复“十七年”主流文学。”

这算是把江弦给逼到死角了。

刚才他那一番发言,大家听了半天,也没听出一个确切的态度。

但现在魏巍的这个问题,正是惜春派和偏左派争论的核心。

他这个问题问完,本来气氛热烈的座谈会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大家的目光齐刷刷的看向了江弦。

江弦叹一口气。

见众人如此关注,他不慌不忙的喝一口面前的茶水。

“魏巍同志,这个问题我没办法回答。”

他抻了几秒钟说出这么一句话,让本来期待的众人倍感失望,这说了跟没说一样。

江弦见众人如此反应,轻笑两声解释道:

“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有一个和这个问题相冲突的观点。”

“我是个年轻作家,在场的很多作家都是我的老前辈,作品都是我曾经读过的,像王濛同志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刘白羽同志的《火光在前》,丁凌同志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巴金同志的《家》.”

江弦一连点了很多人的名字,这其中既有“惜春派”,也有“偏左派”。

众人都有些懵,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江弦绝对要表述清楚他的观点。

“我说的这些作品,有些是我小时候读到的,有些是我走上文学道路以后才读的。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在这些作品里,读到了一些隐藏的内容。

那就是‘形而上’的思想内容,以及思想中最深层的‘使命感’。”

众人听得专注,也就跟着江弦的话语思考。

听到他说的这个“隐藏内容”,俱是一愣。

可不就是如他所说?

不管是惜春派的作家,还是偏左派的作家,里当然都有一种“使命感”。

江弦紧接着道:“但是作为一个年轻作家,在写作这么久以后,在读过巴尔扎克看过川端康成以后,我渐渐的摸索出一条我渴望的写作道路,或者说一种更适合我自己的写作方式”

“那就是更渴望尊重个性、尊重个体的写作方式。”

“就像死里逃生之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淹没于体制机器中的卡夫卡、我行我素的纳博科夫”

“在我看来,文学创作绝不能悖逆内心,绝不迎合读者,绝不能充当工具。”

“文学应该在绞肉机一样的现实中,保持着清醒与独立。”

说到最后,江弦顿了顿。

一句堪称大逆不道的话炸响在所有人的耳边。

“文学这驾马车承载了太多的东西,现在应该把那些不属于文学的东西从马车上卸下来了。”

咝。

静。

所有人那叫一个安静。

在听过颁奖仪式上江弦的发言以后,难免会有人在想,江弦这是怕得罪人,是首鼠两端,讲一些骑墙的话来打太极。

如今再听完江弦的这番观点。

这特么是怕得罪人?

屁,他是要掀牌桌!

不管是惜春派还是偏左派,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将自己的某些愿景捆绑在了文学上。

但江弦这会儿说的是什么?

要把那些不属于文学的东西从马车上剥离了!

这就相当于什么。

问你A or B?

然后你在A和B和or这三个选择之中。

选择了交白卷。

我全都不选。

这正是江弦对惜春派和偏左派的试探做出的回答。

我要走一条更新的文学道路。

作为如今文坛备受瞩目的作家、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江弦有底气这样去说这样的话。

以前他什么都不是,只能唯命是从,研究大佬们的话和观点,被裹挟着写作。

但现在。

该你们来听我的了。

当然,江弦从来不是愣头青。

作为重生者,他太清楚,搬一些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观点过来,只会让人觉得大放厥词、天方夜谭,最后水土不服的死掉。

就像王莽在汉朝搞XX主义。

这能行得通么?

当然行不通。

因为这些观点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

不过江弦所说的这个文学马车的比喻,其实正是80年代的一个著名比喻。

在另一时空,80年代的文坛,基于这个比喻,爆发了一场思考:

“文学是否应该重回本身?”

“是否应该抛弃大众审美、抛弃社会和政治、抛弃那些深奥的哲学,让文字回归本质。”

所以这个观点是符合当下这个时代的。

而江弦只是让这个比喻从他的口中说了出来。

在惜春派和偏左派的面前,阐述一种新的文学主张:

“重回本身!”

而这样的主张,很快就得到了在场很多作家的认可。

不是哪个作家都喜欢给自己分个山头。

大部分的理念之争,只是外界一些舆论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争论,简而化之把他们分成了两个派系。

或许人家本身并不这样去归类自己。

就像是姚雪垠。

在外界人的口中,一向认为姚雪垠是“偏左派”。

包括看《李自成》,也能从中体会到一些偏左的感觉。

但是晚年姚雪垠曾经对人说过,他哪个也不是。

借用丁凌的说法,他是“独立大队”。

所以一听到江弦提出要走一条“独立大队”的道路,姚雪垠马上认可了他的观点。

对啊,文学应该重回本身!

还有江弦的“老情人”刘鑫武老师。

刘鑫武作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自然也被视作惜春派代表作家。

但实际上,刘鑫武也并不赞同自己是惜春派这样的说法。

此刻,听了江弦的观点以后,也是忍不住频频点头。

除了他们二位。

在场的作家们,这一秒或是颔首思考,或是交头接耳,或是会心一笑,或是绷紧脸颊。

贺井之这位的偏左派话事人,这一刻明显有些不悦。

光未然就看乐子心态,还挺高兴。

在这回茅盾文学奖评选,无形之中自然避免不了两派较量。

但就结果来看,占据上风的“偏左派”牢牢掌握着这次茅奖评选的话语权。

从这次获奖的之中就能看出来。

这些获奖相比于“惜春派”,更偏向于“偏左派”。

其中江弦的《芙蓉镇》虽然有着惜春色彩,但总体还是掺杂了“左”的痕迹。

深层次解读的话,茅奖给《芙蓉镇》而不给《许三观卖血记》和其他,可以看做这是偏左派对江弦的一次拉拢和敲打。

然而江弦的掀牌桌是没人能想到的。

他在全国各地的作家面前这么一秀肌肉。

有多少作家会支持他的新文学主张?

惜春派本就形势吃紧,自然无所谓。

但占据上风的偏左派,这回可是在江弦身上吃了个哑巴亏。

“好一个重回文学本质,哈哈。”

看着贺井之吃瘪,这些日子始终心情有些压抑的光未然,忽觉今天真是天气晴朗,好不痛快。

这一天,茅奖授奖仪式作为文坛盛事,将被《文艺报》《文汇报》《光明X报》《中青报》这些个国内知名媒体报道出去。

而江弦的这条比喻,也会随着这些报告,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文坛的新观念、新声音。

在不远的未来,一批新一代的文学力量。

冯唐、路内、曹寇、苗炜、阿丁、阿乙.

这些中间代的作家将深受他“重回本身”的启发。

几十年后,成长为中国文坛的主流和中坚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