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368章 【真人秀】 【幸存者】

1978合成系文豪 第368章 【真人秀】 【幸存者】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会场内人头攒动。

江弦特地看了一下,都是外国人的面孔,中国人很罕见,就连一向热衷于参加各种文学报告的王安忆都没有出现。

在国内,科幻现在还不算主流。

后世大名鼎鼎的《科幻世界》,这部杂志在80年代初都活不下去,只能惨淡经营。

毕竟科幻文学作品里的飞船、虫洞、外星人和时间旅行离如今百废待兴的中国太过遥远。

想象力?这东西远不如更为现实的吃饱穿暖重要。

但是在美国,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从七十年代开始,科幻的发展迎来了真正的**。

据统计,1972年到1978年之间,精装本科幻从每年103种增加到412种,平装本从235种增加到777种,其中大约一半是新作,一半是重版。

这意味着,在这一年中,每出版八至九本新书中,就有一本是科幻。

江弦一琢磨都觉得很奇妙。

他现在处于1983年,国内研究的是怎么拍《红楼梦》,但是谁敢想,在六年前,也就是1977年,美国已经上映了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甚至可以说最伟大的电影——《星球大战》。

还是1977年,一位传奇大导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完成了自己的科幻献礼作《第三类接触》。

毫无疑问,美国的70年代,是科幻创作狂潮席卷的年代,是个人人为科幻癫狂的年代。

“嘿,江!”

东德的女作家达妮卡和江弦打声招呼,“没想到你也会来,你们中国人也会对科幻感兴趣吗?”

“当然,我们那儿也有科幻,不过更多的是科普。”江弦说。

国内现在最有名的科幻作家应该是叶永烈老爷子。

叶永烈老爷子都知道吧?

对70后80后来说堪称国民级读物的《十万个为什么》,他就是主要作者。

叶永烈写《十万个为什么》写的不够过瘾,后来又写了一篇《小灵通漫游未来》。

结果因为里描述的未来生活和现实不符,拖了十几年,一直到1978年才终于得以出版。

不过也不能把叶永烈老爷子直接划分为科幻作家,毕竟他更多的写作在传记方面。

“海因莱因不是我感兴趣的范畴。”

达妮卡在江弦身旁坐下,“我读过几次他的,昂长又枯燥,我更感兴趣的是凡尔纳,你知道凡尔纳么?”

“《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八十天环游地球》.”

“没错,就是他。”

“他的作品确实好看。”江弦说。

这三篇在他小时候那简直是捧起来就放不下的读物。

江弦和达妮卡来的算比较早,不一会,会场的座位就坐了个七七八八,一个白人小伙拎着包走到江弦身旁的座位,他戴眼镜,脸上很多雀斑。。

“你好,请问这里有人吗?”

“当然没有。”

小伙子就在江弦和达妮卡的身旁坐下,看起来有点腼腆,像个i人,这倒是让江弦意外,看来美国人也不全都是社牛。

江弦和达妮卡低声交谈,小伙子默默从包里取出一本《时间足够你爱》(罗伯特.海因莱因)。

江弦瞥了一眼,主动和他搭话。

“蟹不肉,你是爱荷华大学的学生?”

小伙子点点头,“是的,我叫亚当。”

“你好,亚当,我是江,这位是达妮卡。”江弦介绍了一下。

“你好你们是留学生?”亚当很自然的问道。

“我可不是。”江弦笑道。

“那你们一定是海因莱因的忠实读者。”亚当说。

“实际上,也不是。”

江弦笑着摇摇头,“我只是听说过他的名字,并没怎么读过他的作品,就是过来听听。”

“原来如此。”

亚当笑嘻嘻的挠挠头,“我读他的很多年了,罗伯特的我全都读过。”

“是么?哟,想必你对海因莱因一定是非常熟悉了。”江弦笑呵呵的恭维说。

“还好还好。”

“亚当,给我们介绍介绍嘛。”达妮卡抛个媚眼。

“如你所见,我俩对科幻这一类并没有太多的见解。”江弦笑着说。

亚当咕咚咽一口唾沫,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憋了半天分享欲,从听到江弦和达妮卡讨论科幻话题的时候,他就想讲了,如今有了机会,立马给二人滔滔不绝起来。

“海因莱因是最伟大的科幻家,他的写法是划时代的!”

“在别的家还是花大量篇幅来介绍设定的时候,海因莱因就开始直接呈现一个未来的世界,就好像它真实的存在。”

“现如今的所有科幻家,都在有意无意的模仿海因莱因。”

“.”

江弦和达妮卡津津有味的听着。

他俩都算是科幻门外汉,听了亚当的介绍,对海因莱因这位作家的认识又更充足了一些。

不一会,会场一静,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出现在台上,身穿夹克衫,身形佝偻,双目有神,与其说他是个作家,不如说他更像是个士兵。

“罗伯特!”

亚当兴奋的鼓起掌。

随着掌声渐渐停歇,兰伯特开始和学生们打招呼,然后讲他今天要讲的内容——未来主义。

长时间以来,大众对科幻的定义都纠缠不清。

就锁《星球大战》,原力这种超自然的力量算科幻还是奇幻呢?

严格意义上,这类作品应当归入太空歌剧的范围。

不过大众习惯将其称为“科幻作品”。

至于未来主义,这在50-60年代非常流行,其引起了科幻的发展变化。

以前的习惯将背景放置在超常的世界里,而未来主义则是大量描写未来,直接预测未来的社会,对未来事物的推测是这一类的核心。

“让我举一个例子。”

海因莱因坐在位子上微笑着说:“44年底美国发表了一篇未来主义。

这篇平平无奇,但却在其中精确地描述了一种爆炸物,其能通过核裂变反应释放巨大能量,造成巨大的杀伤和破坏作用。”

“原子弹!”有人喊了出来。

“没错。”

海因莱因继续讲道:“这篇当即引起了军方的强烈震动,为此军方迅速展开了一场调查,调查结论是,‘曼哈顿计划’并不存在任何泄密行为,中的描写只是作者幸运地‘推测’出来的。”

“.”

台下爆发出一阵惊呼。

海因莱因讲完,台下的学生们开始提问,因为是科幻的范畴,所以问题都比较天马行空,还问到了时空穿越上面。

在时空穿越的话题上,海因莱因给学生们讲了外祖母悖论。

“外祖母悖论?什么意思?”达妮卡不明所以。

“如果你回到过去杀死了自己的外祖母,那么未来谁将成为你的母亲?这样又是谁杀死了你的外祖母?这些问题在逻辑上无法自洽,所以叫外祖母悖论。”江弦给她解释说。

“江,你懂得不少嘛。”达妮卡一阵奇异。

“懂一点科幻的对这些都很了解。”

江弦笑呵呵的看一眼亚当,“亚当肯定对这方面懂得更多。”

“啊?哈哈。”亚当忽然被捧这么一下,还颇感不适,尴尬的挠挠头,“我也是前不久了解到的,我前不久刚写了一篇未来主义。”

“是么?”

达妮卡惊奇的看向亚当,“讲什么的?”

“和时空穿越相关,投给了《模拟科幻与现实》,他们举办了一场征文比赛,一等奖有足足三万美金!”

“什么?什么?”

江弦一下子来了兴致,“什么三万美金?我是说什么征文比赛?”

“《模拟科幻与现实》,你不知道吗?”亚当反问一句,“老天,这可是美国最有名的科幻杂志之一了。”

“我又不是美国人。”江弦耸耸肩膀。

亚当便给他介绍了一下《模拟科幻与现实》这本杂志。

这杂志在过去叫《惊异故事》,在过去培养了一大批的科幻作家,很多科幻巨匠就是在这本杂志上投稿并出名的,包括台上的海因莱因。

可惜在50年代后期,不少杂志都消失了,图书市场也不断萎缩,加上苏俄的人造卫星上了天,科幻一下子被现实超越了过去。

与此同时,那些科幻巨匠的创作也到了平缓期,海因莱因作品开始大量表达对社会和政治的观点,阿西莫夫则是去写科普文章,《惊异故事》这本杂志挑选的口味渐渐跟不上时代,走向黄昏,改了名字,成了《模拟科幻与现实》。

从70年代开始,科幻迸发出一场新的潮流,大量科幻杂志开始崛起。

这次的征文比赛,算是《模拟科幻与现实》这本杂志补充杂志质量,填充新鲜血液的一个手段,也是这会大部分的科幻杂志都在做的事情。

江弦对这次征文很感兴趣,报告会结束以后,他又问了亚当一些细节才和他告辞。

“江,你要写科幻?”达妮卡好奇的打听,“别浪费时间了,你刚才也听海因莱因讲了,他曾是一名工程师,所以对科学前沿非常了解,这是他创作的基础。”

“我倒没觉得这是不能写的范畴,难道一定是科学家才能写的出科幻?没错,这些东西我确实不懂,但我可以去了解。”

“你真执拗。”达妮卡翻个白眼。

江弦轻笑一声,“达妮卡,科幻不是为科学家写的,就像鬼怪不是为鬼怪写的一样。”

“你们中国人好像总是信心十足。”

不远处。

刚结束报告会的海因莱因下着楼梯,想着明天在爱荷华大学报告的事情,他可不是来讲这么一场就走,还要在爱荷华留相当一阵。

这时候,耳边传来男人和女人的交谈。

“.

科幻不是为科学家写的,就像鬼怪不是为鬼怪写的一样。

海因莱因侧过头,向着楼梯下方看去,瞥见一张年轻的中国面孔。

“有点意思。”他沉吟一句。

回去的路上江弦还是乘坐校车。

达妮卡和江弦坐在一起,她是个话痨,抱怨着西德的那几名作家。

江弦则心不在焉,望着车窗外浑圆的落日,思考着征文比赛。

这比赛他当然是不能错过的,单说一等奖的三万块奖金,这就足够诱惑他写一篇科幻了。

那可是三万美元的奖金!

他在国内写的加起来也没赚过这么多稿费啊!

但是写什么呢?

要说科幻,江弦最熟悉的就是《三体》,但是《三体》的故事明显超出当下的时代。

思考着海因莱因讲的未来主义。

“未来社会.”

江弦脑中灵光一闪,马上想到一本畅销级别的科幻。

于是马上动用存了好几个月的自主合成次数。

在脑海中开始尝试。

在输入【真人秀】和【幸存者】这两个灵感时,脑海中一声脆响。

“合成成功!”

搞定了!

他心中大定。

以这篇的水准,去角逐《模拟科幻与现实》这本杂志举办的征文比赛,江弦觉得一等奖完全唾手可得。

要知道,他合成的这篇,当年可是曾经获选过《纽约时报》的最佳读物。

后来改编成电影以后,电影预售时预售票房超过《暮光之城》,开画首日票房超过《黑暗骑士》,连破多项记录,最后在全球狂揽七亿美元票房。

“江!”

刚回到家,江弦就看到客厅里坐着的汉密尔顿。

汉密尔顿一见到他,就兴奋的站起来,朝他走来,“你的我看过了,那篇《漂流者》确实很了不起,你的才华的确惊人。”

《漂流者》这篇所流露出的文学才华是汉密尔顿生平罕见的。

这让他想起斯蒂芬.金。

可惜如今斯蒂芬.金的才华是被经纪人控制的。

美国作家们的写作都被这种经纪人机制毁了。

这是汉密尔顿非常气愤的一件事情。

这些经纪人会管束着作者的情节走向,细化到哪一页要出现一个**,抖一个包袱,转折点、笑点、泪点都要规划好。

搞得故事很“套路”。

“嗨,汉密尔顿。”

江弦热情的和他打个招呼。

“看样子,这次我们能好好谈一谈版税的问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