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第719章 榆钱饭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第719章 榆钱饭

作者:工具超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05 11:48:40 来源:小说旗

考虑到风筝线的承重力,唐植桐做的屁帘儿并不大。

“咱们画个燕子吧。”看着唐植桐做好的屁帘儿,小王同学建议道。

“行,你照着这个风筝的大小裁下一块来,画好晾干我再贴上去。”唐植桐将这一块任务交给了小王同学。

由于纸张质量的缘故,不能等风筝做好了再往上画,用笔墨一洇,纸张很容易受不住力崩裂,所以即便屁帘儿做起来不难,今晚也没法一气呵成。

“好!”小王同学喜欢这种参与感,领命后屁颠屁颠的附在书桌上搞起了创作。

唐植桐笑笑,收拾一下东西,继续画没有完成的宠物用品。

其实眼下还有一种比较精致的风筝,四九城百姓称其为“沙燕儿”。

这种风筝对手艺要求就高了,唐植桐做不出来。

市面上倒是有卖的,但总归少了一丝参与的乐趣。

3月23日,星期三,学校里一如既往,风平浪静。

唐植桐惦记着宠物用品创汇的事情,接连画了两个晚上,今儿上课的时候又开了一阵小差,决定先将画好的猫抓板、猫爬架、宠物窝、逗猫棒等几样图纸交给苗小琴。

放了学,唐植桐直奔椿树胡同,等到妇联宿舍大门口的时候已经过了下班的点。

唐植桐估摸着苗小琴已经下班,也没再去史家胡同,而是径直进了院子,打算让叶志娟转交。

果不其然,叶志娟今儿下班早,已经在家准备煮饭。

王敬民心心念念惦记着自己的弹弓,缠着唐植桐问道:“姐夫,姐夫,你打着鸟了吗?弹弓可以还给我了吗?”

“打着鸟还能落了你?这么惦记着当司令啊?回头给你做个别的玩意行不行?”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既然前面说了等打着鸟再把弹弓还给小舅子,唐植桐也不好食言,既然现在给不了,就打算变通一下。

“做个什么?”王敬民精得很,没有立马答应,而是打算待价而沽,看看姐夫新做的玩具能不能打动自己。

“陀螺怎么样?”唐植桐想起了放学路上其他小孩子玩的玩意,提议道。

“好!我要下面带钢珠的!”王敬民一听是陀螺,立马高兴的答应下来,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嘿,不赖嘛,还知道要放钢珠,行,给你做个放钢珠的。”唐植桐揉揉小舅子的脑袋,算是将这事糊弄过去了。

陀螺大多是木头做的,但底下尖部最好能嵌进一颗钢珠,这样能大大减少

陀螺转起来的阻力,使陀螺在同等受力条件下转的时间更长、更稳定。

有些家里没条件嵌钢珠的,通常也会选颗长铁钉从上面一砸到底。

如果陀螺尖部什么都不放,只是纯木质的话,陀螺转不了多少圈尖部就会开裂。

“那是,我还知道四九城管陀螺叫‘冰尜儿’呢!”受了表扬的王敬民洋洋得意道。

“不赖不赖,果然是上学学到东西了。”唐植桐笑呵呵的夸着小舅子。

陀螺历史悠久,全国各地有各种各样的叫法,有叫冰陀螺的,有叫转牛的,还有叫打老牛、皮老尖的。

越往北走,陀螺名字里带“冰”的概率越大,而且大多喜欢在冰上玩,唐植桐猜测大概跟钢珠生产时间有关系,毕竟第一枚国产钢珠是建国后瓦房店滚珠厂生产的。

“桉子,有事?”叶志娟从厨房出来,自己这个女婿最近越来越忙,来的次数也少了,她觉得这回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妈,跟小琴姐商量的宠物用品的事情,我画了几张图,能麻烦您明儿给她吗?这样我就不用逃课了。”唐植桐从包里掏出已经画好的几张图纸,说道。

“行,放这吧,我明天给她。”叶志娟痛快的答应下来。

“好嘞,谢谢妈,那我回去了。”唐植桐放下图纸,没有在这吃饭的意思,掉头下了楼。

刚到楼下,唐植桐就被高大山给喊住了:“小唐,刚才看着就像你。”

“高师傅,有事?”唐植桐停下脚步,等着高大山的下文。

“你嫂子做了点榆钱窝头,给你带上几个尝尝。”高山大说完,朝屋里喊道:“叶子,窝头蒸好了吗?”

“还得等会,你们先进来坐。”张叶推开门,朝唐植桐发出了邀请。

“高师傅、嫂子,真不用客气,你们留着吃吧。”这年头谁家都不宽裕,榆钱窝头也得是掺着面才能成型,唐植桐不打算占高大山两口子的便宜。

“不中,俺刚来的那会就瞧上胡同口的榆钱了,也没啥好东西给你和文文,可别嫌弃东西孬。”张叶热情的很,出了门拉着唐植桐的自行车不让走。

“嫂子,不是这么回事。”唐植桐哭笑不得,自家不缺粮,这要是还占他两口子的便宜,自己心里都过意不去。

“那是看不中俺手艺?”张叶热情的同时也带有丝丝自卑,毕竟是从农村出来的丫头。

“也不是。现在人人都吃定量,我吃你们一口,你们就少吃一口,要不我给你

们留粮票?”唐植桐打开窗户说亮话,摆明了不愿拿窝头。

“那不中,几个窝头俺怎么能要你粮票?当家的,你说是不是?”张叶回头示意高大山站出来帮自己。

“就是,几个窝头怎么能要粮票?你别拿我们当外人。”高大山也是一个劲的摇头,粮票肯定是不收的。

“高师傅,要不这样吧,把榆钱给我拿上一支,正好省下我自己上树了,反正我是不会要你们窝头的。”唐植桐看到传达室门口有大半筐还没来得及撸的榆钱,折中道。

“这……”高大山犹豫了。

“高师傅,就这么着吧,我这还有事,要么您给我一支,要么我自己动手拿?”唐植桐笑着,说完就要将自行车立起来。

“我来装,你这人,怎么这么外道。”也许是看唐植桐态度坚决,高大山做了让步。

“我可不是跟您外道,这榆钱也是好东西。往年这个时候,榆钱能落一地,今年树上都没几串榆钱。说到底,拿你们一支榆钱就是占你们便宜了。”唐植桐知道高大山两口子是想感谢自己给张叶找了份保姆的工作,台阶给的足足的。

“一把榆钱算不上占便宜,过两天我再给你摘。”高大山实在,直接拎着筐就要往唐植桐自行车车把上挂。

“用不了这么多,给我一支就行。”唐植桐往外推,从筐里拿出来一支,筐里明显是刚折下来不久,榆钱还挂在枝头上,新鲜的很。

“一支够干啥的?都拿着!”看唐植桐不要,高山大却执意往前推,这次没有再推让的意思。

“高师傅,我不能拿您筐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回来呢。要不我拿两支。”唐植桐说着,又从筐里掏出来一支。

“叶子,你回屋找根绳子,我给小唐拢一拢。”高大山索性将筐子放在地上,指使张叶道。

“哎!”张叶腿脚麻利,开口的同时就迈着大步进了屋。

“哎,高师傅,你看这事闹的,你们摘点榆钱也不容易。”见两口子诚心实意,唐植桐放弃了反抗,榆钱虽然抢手,但长在高大山眼皮子底下,他想摘的话还是能摘到的,竹竿上绑个钩子往上一伸,一转一扭就下了了,无非胳膊累一点。

“这有啥不容易的,比起你们帮我和叶子的忙,这都不算啥。”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传到四九城,高大山愈发感觉到粮食供应的紧张,简直就是一奰枣,就连自己一向寄钱的战友家属也写信来求助,可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很愁啊!

“高师傅,说这个就

见外了,都不是外人。”唐植桐连连摆手,比起王敬民的小命,自己和叶志娟做的那点事都不算什么。

最终,唐植桐拿上了一捆榆树枝,上面满满的榆钱,临走的时候,唐植桐嘱咐道:“高师傅,你们蒸了窝头可别给叶主任送了,让人看见影响不好。有这些榆钱在,我回头做好了分给叶主任点,跟她说这是你们的心意。”

“行。”高大山一寻思也是这么个理儿,答应下来。

唐植桐出了妇联宿舍的院门,朝路边的榆树上望去,榆钱已经被撸的差不多了,枝头嚯嚯丫丫的,一看就是被人连枝折下来的。

不过不用担心,榆树的生命力很旺盛,后续还能继续长出新的枝条。

榆钱是好东西,因其开在青黄不接之季,在华北地区一向有“救命粮”的称呼。

榆钱的营养可以说是所有易采摘的野味中最高的,每100克含有3.6克蛋白质,蛋白质含量堪比优质牛奶。

除了营养突出外,榆钱口感也极佳,不仅鲜嫩,而且清香中带有微甜,哪怕一直到九十年代,每年三四月份榆钱盛开时都是农村儿童上树采摘榆钱的欢乐时光。

榆钱一簇簇的挂在枝头,中间极少有树叶,折下一支,用手一撸就是一把干净卫生。

上树的小朋友会先往嘴里塞一把,然后边嚼边往兜里装。

现下农村的老百姓对榆树很有感情,除了榆钱能吃以外,榆树皮也是含有淀粉的,每逢饥荒,饥肠辘辘的百姓总会剥榆树树皮充饥。

1942年豫省大饥荒,白修德就记录了百姓剥榆树皮、食用榆树皮的影像。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榆树在中国的农耕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能救急以外,榆木还是打造家具、盖房的上好木材,在木材界素有“北榆南榉”之称。

榆木做的家具除了相对容易开裂外,那必须是结实耐用,一套榆木家具毫不夸张的说,可以用上百年。

但因榆树成长缓慢,虽然有经济价值,却逐渐被速生林代替,成了很多人回不去的童年。

回到家以后,张桂芳看到儿子手里的榆树枝很是惊喜:“你摘榆钱回来了?我今天出去了一趟,榆钱都被摘完了,倒是还有点五十芒,我打了点回来,还打算晚上吃来着。”

“人家给的。有榆钱咱就不吃五十芒了。”五十芒是泉城百姓对杨树牤子的称呼,大概取自“吾拾牤”的谐音。

唐植桐看看张桂芳打回来的牤子,有榆钱在,他是真不乐意吃牤子

??牤子本身没什么滋味,如果想好吃一点,最好的搭配是大荤,掺上些肥肉调成馅儿包蒸包。

很多人将牤子说成是“树上鱼籽”,但唐植桐觉得夸张成分比较大,因为之前吃过,在这一点上还算有发言权。

那口感……很难形容,总感觉吃到嘴里有种散碎感,不过好在没有异味,在实在难以果腹的情况下,也能充饥。

“那咱今晚吃榆钱饭!就是可惜了这筐五十芒。”张桂芳看了眼筐,眼神里有丝丝不舍。

“妈,浪费不了,人不吃也能喂鸡啊。”唐植桐为了不吃牤子,把鸡推在了前面,也就是欺负现在的鸡没吃过好伙食,这要是放几十年后,鸡都不吃牤子。

“唉,行吧。”张桂芳有些不舍,但还是拎着筐出去喂鸡了,她心里清楚,眼下已经是五十芒落下的季节,自己打来的这些无论是品相还是口感都已无法与半个月前相比。

唐植桐放下东西洗把手,在屋里处理榆钱,先将榆钱撸下来放进盆里洗一下,然后捞出控水备用。

榆钱最简单的吃法就是生吃,但想撑肚子必须得掺上些主粮。

最容易上手的一种做法就是榆钱饭。

“九成榆钱一成面,放在盆里拌一拌,上锅蒸、用碗盛,孩子吃了都说行。”

为了改善口感,除了面,唐植桐还往里面掺了点盐、海肠粉。

说到底,这榆钱饭就是一个救急的吃食,若真的是人间美味,三四月间的市场上早就高价出售了,可现实是供货不多、价格不高,且鲜有人问津。

也许只有农村的部分上年纪的农民对榆钱饭念念不忘,总是在这个时节想方设法做上一顿榆钱饭,并教育子女、孙辈:吃榆钱,有余钱。

在唐植桐看来,有没有余钱跟吃不吃榆钱没有一毛钱关系,老一辈人的这种做法、说法,无非是担心以后再碰到灾荒,子女、孙辈不会找吃食罢了,也算是一种生存法则的言传身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