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第585章 烫手山芋(二合一)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585章 烫手山芋(二合一)

作者:南柯一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7 10:08: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二天,沈昌文和董秀玉在燕京三联书店里等来了章光年和方言。

“章老,方老师,能见到你们,真的是我们的荣幸啊。”

“我也深感荣幸。”

方言把目光从沈昌文身上转移到他旁边的女人,“这位就是董秀玉同志吧?”

沈昌文点了下头,“她此次跟方老师您一样,会前往香江三联书店肩负要职,希望在香江工作的这段时间里,你们可以相互关照。”然后在自己的引荐下,方言和董秀玉握了下手,互道了声问候。

“方老师,我从来没去过香江,对香江的环境完全不了解,以后可能要多麻烦您了。”

董秀玉语气里透着几分激动。

方言笑了笑,“大家都是同事嘛,能帮到的地方我绝对不会推辞。”

沈昌文边把他们迎进社长办公室,边说萧滋、潘耀名他们不下一次地向部里、向社里申请调内地的同志到香江支援,而且是几次三番地点名,希望最好能让方言来香江三联书店担任总编辑。

“萧老、耀名兄他们抬爱了。”

方言摆摆手,“我只不过是在跟香江三联书店合作期间,偶尔有几次帮书店解决些问题而已。”

“方老师真的是太谦虚了。”

沈昌文抬了抬手,示意众人落座,“萧老他们不只一次来信说,您可是屡次解了书店的燃眉之急,而且若非方老师把自己的发行权独家授与书店,只怕书店的经营状况会进一步恶化。”

“只是暂缓了而已,并没有彻底解决。”

方言说:“想必沈社长你们比我更清楚香江三联书店的情况吧?”

董秀玉原本已经预料到香江三联书店的状况非常糟糕,但完全没想到糟糕到这种程度。

尽管掌握方言的独家发行权,但也依旧止不住出版业务亏损的颓势,债务也欠了一大堆。

“这对于你们两位来说,的确是个非常艰巨的挑战。”

沈昌文说:“而且实不相瞒,三联书店集团独立建制以后,自今年1月开始,将会对旗下的所有三联书店改制为分公司,燕京、香江等分公司全部自负盈亏,总部不再拨款以及财政补贴……”

董秀玉心里咯噔了下,脱口而出道:“社长,‘自负盈亏’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全职全责的意思!”

沈昌文一脸严肃地解释三联书店集团办这么做的用意。

董秀玉猛然意识到,香江三联书店何止是个烫手山芋,简直是个火坑,也正因为添多少柴也没用,三联书店集团才会停止拨款,这不就把香江三联书店视作没救了嘛,任其自生自灭。

忽然间,心里开始后悔接下副总经理的任命书,甚至盘算着有什么办法可以推辞掉这份苦差。

却见方言摸了摸下巴,“自负盈亏没有问题,但我也有些条件不得不提。”

“我们也知道这么做有点强人所难,所以只要方老师提出的条件合理,集团可以考虑答应。”

沈昌文思考了会儿。

“既然是自负盈亏,那就要赋予香江三联书店自主管理、自主决策的权力。”

方言嘿然一笑,说出了和李云龙一样的道理,让我搞钱没问题啊,可总部这边不能给香江三联书店戴紧箍,又想让自己搞枪,又想让自己当乖乖宝,这就叫不讲理,好歹要给分公司一定的自主权。

“这个条件很合理。”

沈昌文道:“不过方老师,我想多问一句,您拥有自主权以后,接下来打算怎么办呢?”

“我虽然没有深入地了解过香江三联书店,但也从萧老、耀名兄那里听说过一二。”

方言说,香江三联书店业务亏损的主要问题并不出在员工的身上,萧滋、潘耀名他们都是很优秀很勤奋的人,最根本的问题其实出在定位上,以前的书店是作为内地在香江的文艺统战阵地来看的。

因此,出书方针、经营管理等方面都侧重于与香江文化学术界的交流沟通,而忽视了商业化。

“方老师不愧是方老师,真的是一针见血啊。”

沈昌文和董秀玉面面相觑,深以为然。

“香江的图书出版市场是高度的商业化,香江广大的读者也更青睐于充满商业化的大众读物。”

方言道:“所以香江三联书店出版的大部分、书籍和大部头,销量寥寥无几,才会落下这么大的亏空和债务,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让书店进行改革转型,把经营方针改为商业化运作为妙。”

董秀玉迟疑不定,“可是商业化运作这……这真的能行吗?”

“香江三联书店虽然在财政上有大窟窿,但经营了这么多年,在香江也拥有大量的人脉资源和大型的发行网络,而且还拥有丰富的海外出版销售的经验和合作商,这些都是商业化的有利条件。”

方言一本正经道:“我想只要用心做细心搞,香江三联书店会有商业化成功的一天。”

“啪!”

沈昌文拍手称好,实际上,三联书店集团改制以来,也一直在学习香江出版公司的商业化经验。

方言的这番计划,简直跟三联书店集团今后的战略不谋而合。

于是乎,准备把香江三联书店作为商业化的其中一个试点,给集团其它分公司自负盈亏、商业运作摸索经验,一想到这里,沈昌文便兴奋地握着方言的手,视若珍宝般地盯着他看。

“怪不得萧老他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指名要让方老师来当书店的总编辑。”

“是啊是啊,让您来当书店的总编辑,当真是明智之举!”

董秀玉见方言说得头头是道,觉得香江三联书店虽然是龙潭虎穴,但也不是不可以闯一闯。

毕竟,如果留在燕京三联书店的话,恐怕依旧是副主任,而在香江,那可是副总经理。

“过奖了。”

方言道:“我也只不过是这么个不成熟的想法,具体该怎么开展,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秀玉啊,到了香江以后,一定要好好地配合方老师推进商业化改革的工作,明白吗?”

沈昌文左看看方言,右看看董秀玉。

见董秀玉毫不犹豫地说了声“明白”,方言笑着伸出了手,“那么秀玉同志,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方老师!”董秀玉双手紧紧地握住,用力地摇晃了几下。

…………

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半个月,该到的终于还是到了,方言和董秀玉的任命书下来了。

知道方言要被调往香江三联书店的人为数并不多,恰恰刘心午是知情人之一。

方言和他从文化部门里回到《人民文学》编辑部,立马就召集了全体编辑们开会。

当着众人的面,沉重的语气里夹杂着几分遗憾,慢慢地宣读了方言工作调动的消息。

顷刻间,满堂一片哗然,一个个交头接耳,脸上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不可思议之色。

“好端端地,为什么突然要把方老师调到香江三联书店呢?”

“是啊,我们《人民文学》在刘主编、方老师的带领下,可以说是蒸蒸日上,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怎么能把方老师调走呢?没有方老师,整个编辑部就要群龙无首了,我们可如何是好啊?”

“没错没错,没有方老师,我们不行啊!”

“………”

会议室里一下子乱成了一锅粥,众人叽叽喳喳,吵成一团。

“静一静,大家静一静!”

陈晓曼道:“岩子这回的工作调动,显然是晋升,是领导们想要给他加加担子。”然后扫视一圈,“我听说香江三联书店目前出现了很严重的经营困境,急需要从内地派遣得力干将支援。”

刘心午附和说:“岩子在《人民文学》的这些年,成绩和能力有目共睹,也只有像他这样出色的编辑,才能尽早地帮助香江三联书店摆脱眼下的困境,甚至像《人民文学》一样,带到新的高峰。”

“可是……可是……”

朱伟言语间充满着不舍,毕竟跟方言搭档这么多年,两人工作默契,相处融洽。

“没什么可是的,我们作为文化阵线上的一份子,就理应要服从组织的安排。”

刘心午把目光投向方言。

“刘主编这话说得不错,我们都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方言一脸严肃道:“香江三联书店可是我们内地文学界在香江的唯一的据点堡垒,无论如何都不能折掉,这次部里把我从人文社调到书店担任总编辑,既是进步,也是挑战。”

“岩子,今后你要多费心了。”

刘心午承诺,有什么需要用得到他和《人民文学》的地方,他绝对义不容辞。

方言连声道谢,接着说在正式离任之前,早早地为《人民文学》准备了一份特别的大礼。

“大礼?!”

刘心午、陈晓曼等人面面相觑,就见方言从公文包拿出了一叠厚厚的手稿。

朱伟定睛一瞧,《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新动向》的标题赫然映入自己的眼帘。

与此同时,其他几份跟“新写实”有关的理论文章也在在场所有人之间,竞相传阅。

朱伟问出了其他人都想问的问题:“方老师,这新写实主义到底是……”

方言除了把讲给章光年、梁佐等人的话,再一遍地复述给众人,还补充了些新的见解:

“新写实主义仍然写实,但它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保持现实生活的原生态!”

“并没有什么宏大叙事,也没有什么历史纵横,有的只有小人物平庸琐屑的人生、小人物的烦恼**,以及平凡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生存的艰难、孤绝无奈,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就是‘生存不易’。”

“………”

听着解释,一个个仿佛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对现实主义文学又多了几分感悟。

“不过相比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这种新写实主义还是有不少的瑕疵和缺点的。”

方言几乎有问必答,把萦绕在编辑部众人心头上的疑惑一一地化解。

很快地,朱伟、陈晓曼他们猛地意识到,《人民文学》可以凭借“新写实主义”在文学界掀起新一轮的风潮,刘心午见此,目光里充满炙热,“岩子,想不到你竟然会给我们留下这么一个大礼!”

“这话说得就太见外了。”

方言语气里透着坚定,“不管我将来在哪个出版社,以后做什么,我心里都有人文社的位置。”

“方老师说得没毛病!”

在场的所有人发出一阵阵笑声,但笑着笑着,气氛就有些不对劲了,变得凝重伤感起来。

“来而不往非礼也,岩子,既然你送我们大家这么好的一份礼,我们也要有所表示才行。”

刘心午准备今晚设宴,给方言办一个欢送会。

虽然开的是欢送会,虽然一个个脸上都挂着笑容,嘴上说着恭喜,但终于还是没绷住。

而在欢送会到来之前,方言忙不迭地把手头上该交代的工作,一一地转交给朱伟、王扶等人。

甚至还包括自己手头上所掌握的作家资源和稳定稿源,比如陆遥《平凡的世界》的第二部。

毕竟,自己这一去香江,估计没个一两年是根本不可能回来。

“方老师,您交代得我都记住了,谢谢您的栽培。”

朱伟身为编辑,可太清楚这些作家资源有多么宝贵和重要,双手捧着杯子,以茶代酒地要敬他。

“好好地干,我这副总编辑的位置估计将来得你小子来坐。”

方言端着搪瓷杯,跟他碰了下杯。

“岩子,时间紧,我也写不出首应景的诗送给你,就随便吟两句吧。”

刘心午以水代酒,主动干了一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紧接着,轮到陈晓曼、王扶、王平之等人,一个个送上祝福,不约而同说出类似的话:

《人民文学》编辑部,就是方言的娘家。

他们这些人,都是方言的娘家人。

方言强压下心头一抹淡淡的离愁,抱拳拱手道:“谢谢各位这些年对我工作的配合和协助!也谢谢给对我在《人民文学》所做工作的认可!希望将来有一天,我还能回到这里,和你们并肩作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