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第594章 捧场助阵(二合一)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594章 捧场助阵(二合一)

作者:南柯一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4 09:47:3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哗哗哗。”

麻将碰撞的声音,响彻整个屋子。

林清霞、龚樰、张国榕和利芷各自坐在代表东西南北风的坐位上。

王祖娴坐在一旁旁观,之前刚刚打完四圈,跟利芷换了个位置。

就见此时,张国榕像一位沉稳的舵手,在牌局的浪潮中多数时候能巧妙应对。

而林清霞则不然,每一次出牌的抉择,都要沉思良久,仿佛在权衡牌局里的万千可能。

龚樰和利芷倒都是第一次接触香江打法的麻将,技术也许差了些,但运气却一点儿也不差。

众人围坐在牌桌旁,谈天说地,回忆往昔,共享欢笑时刻,毫不在意输赢。

“地胡!”

利芷把牌一推,兴奋于自己这一手的自摸。

王祖娴语气里透着丝羡慕,“利芷你这手气也太旺了吧,都已经连胡三把了。”

“是啊,利芷是越胡牌,手气就越旺,手气越旺,就越能胡牌,”

林清霞边把钱递给利芷,边笑道。

“可能是我是新手,上手有运气吧?”

利芷连连摆手,说自己的技术不是很好,纯粹靠的是手气而已。

“不对哦。”

王祖娴玩味地瞥了眼,“利芷你最近的运道可是特别的旺,就不说这麻将了,单单是你出的专辑,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竟然这么快地就已经达到金唱片的标准,而且马上要突破白金了吧?”

“金唱片?白金?”

龚樰疑惑地左看看,右看看。

张国榕解释说,自从1977年创办香江第一届金唱片颁奖典礼开始,就在统计每年香江本地的唱片销量,销量达到2.5万张为一张金唱片,两张金唱片就等于一张白金唱片,也就是专辑达到5万张。

像张雪友出道之作的《Smile》,可是在十大唱片销量榜连续停留几个月。

不到一年就卖出20万张,缔造了四白金佳绩,甚至后来的销量达到30万张,创下六白金纪录。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利芷的首张专辑至少一年能达到三白金的程度。”

林清霞面带微笑。

“怪不得他一直都说利芷有唱歌的天赋,不应该局限在演戏一道上。”

龚樰恍然大悟道。

“这都多亏了方老师,也多亏了哥哥、小樰姐你们,不然我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成绩。”

利芷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首专可以达到这种高度。

“千万别这么说。”

龚樰、林清霞三女全都笑盈盈地望向她。

张国榕投去欣慰的目光,“淑芬有没有跟你提到‘千粒星之夜’慈善演唱会?”

利芷点了点头,说陈淑芬到时候会安排自己登台现场专辑的两首主打歌,甚至演唱《秒针》时,还会跟张国榕一起合唱,借这个舞台献唱的机会,大大地提高首专的曝光度和人气。

“真哒?!”

王祖娴迫不及待地询问她们能不能参加。

“当然欢迎啦,你们要是愿意参加的话,我让主办方到时候给你们发邀请函。”

张国榕说自己除了合唱《秒针》以外,还会演唱《倩女幽魂》电影主题曲。

林清霞诧异不已,“这首曲子不是收录进哥哥你的最新专辑了吗?”

张国榕毫不犹豫地说再过不久,自己就会推出新一张专辑,《Summer Romance'87》,但在此之前,也要借“千粒星之夜”慈善演唱会的舞台,来大力地宣传一波。

龚樰眼里透着期待,“那真的是太好了,我们这下可有耳福了。”

利芷追问:“小樰姐,不知道方老师到那个时候会不会参加慈善演唱会?”

“是啊,好久没有见到他了。”

林清霞也希望能在慈善演唱会上好好地感谢一番方言。

当他来到香江的第二天,就收到了由他转交的信件,而且还替她们一家安排好的团聚的时间。

等自己把消息转告给林父林母时,电话里那激动又猛烈的哭声,她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他呀最近太忙了,一直在忙着整顿三联书店的业务,还有《鬼吹灯》出版的事。”

龚樰认真思索了一番,“不过算算日子,等慈善演唱会召开的时候,他也应该忙完了。”

“说到《鬼吹灯》,最近在全港都传得沸沸扬扬。”

张国榕说就连自己也忍不住地听了几期,只可惜错过了前几期的重播,整个故事听得不够完整。

“我也一直在听,不过也听得不全。”

林清霞问道:“我打算等《鬼吹灯》的出版的以后,就去买一本看看。”

利芷、王祖娴她们几乎不约而同道:“我也一样!”

“那不是巧了吗。”

龚樰说,《鬼吹灯》就在大后天上午,在香江三联书店开卖。

“要不这样吧,我们去给他一个惊喜?”

林清霞闻之大喜,立刻就邀请龚樰、王祖娴、利芷她们一同去书店,也算是给方言助助阵。

………………

之后的两天时间里,香江电台在《鬼吹灯》广播剧播出的尾声阶段,开始按照和方言商量好的计划,积极而大肆地宣传《鬼吹灯》在香江三联书店首发的消息,同时报纸媒体也在推波助澜。

以致于尚未到正式出版的时间,就时不时地有顾客跑到书店里询问《鬼吹灯》的情况。

不少人看到张贴在门口的海报,以及摆在大堂展台上的,都恨不得马上就能买上一本。

结果就是在第三天的时候,香江三联书店还没开门,就从门口沿着街道,排了长龙般的队伍。

虽然人群里没有夸张到带着马扎、帐篷通宵排队的,却也有一些一大早就起床排队的。

此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而当店员匆忙地打开店门的那一刻起,整个队伍立马骚动起来。

“不要挤,都不要挤!”

“大家排好队,不要插队,保持秩序!”

“《鬼吹灯》的我们有很多,保证大家伙都能买得到,请耐心地排一下队!”

“………”

萧滋早已预料到会有这种哄抢的场面出现,便安排了好几个店员负责维持秩序。

方言则偷偷摸摸地从书店的侧门进入,径自地上了二楼的办公室,正透过窗户往下看。

“咚咚。”

潘耀名轻叩了下门,“你这《鬼吹灯》的作者倒乐得清闲,现在整个书店可忙成了一锅粥。”

“你不也是一样嘛。”

方言白了一眼,“你跟《东方日报》、《文汇报》的记者约好了几点,可不要错过了报道?”

“八点半,我估计他们已经在路上了。”

潘耀名说:“你放宽心吧,就算我们不主动去找媒体,这些狗鼻子的记者也会闻着味赶来的。”

果如他所说,来香江三联书店的媒体并不单单只有方言他们专门邀请的两家。

不光有《明报》等报纸,还有TVB、亚视等电视台,几乎是全港的主流媒体统统都来凑热闹。

“嚯,来得可真不少啊!”

潘耀名嘿然一笑,“至少有一半是看在《鬼吹灯》的话题上,有一半是看在你的面子上。”

方言一言不发,静静看着,就见不远处突然开来两辆车,稳稳当当地停到了门口。

车上的来人刚一下来,整个购书队伍里立马就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尖叫声。

“是林清霞!”

“是张国榕,真的是张国榕吗?我不会是早上没睡醒,现在还在梦里吧?”

“利芷、王祖娴,她们旁边那个是……是《黄飞鸿》里的十三姨吧!”

“她们怎么来了?”

“你是不是傻啊,来三联书店还是为了什么?当然是和我们一样,都是来买《鬼吹灯》的!”

“…………”

一时间,本来就骚动不止的人群越发地喧哗,一双双眼睛直直地盯着龚樰、林清霞她们看。

就连奔着《鬼吹灯》热度的媒体,也第一时间地调转方向,一窝蜂地涌向张国榕等人。

“好你个岩子啊,都把他们请来了,也不跟我们提前打一声招呼!”

潘耀名看到处于失控边缘的人潮,忍不住地埋怨了声。

方言一脸无辜,摊了摊手,“我如果说这件事我并不知情,你信不信?”

“我信你个鬼,你个岩子真的是坏得很!”

潘耀名一副“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不信”的样子。

“这阵仗弄得太大了,也许要不了多久,就有人能猜出《鬼吹灯》的作者是谁了。”

方言摇头苦笑。

香江三联书店的门口依旧乱糟糟的,很多排队的顾客陷入两难,既想要继续留在队伍里,又想冲到偶像的面前求合影求签名,反倒是站在外围的记者非常果断,瞅准目标,就纠缠着抛出问题。

有的跟《鬼吹灯》有关,有的与《鬼吹灯》无关,杂七杂八,五花八门。

《明报》的记者采访结束以后,自觉收获满满,再留在香江三联书店也是多余,于是立刻招了招手,拦下了从自己面前经过的一辆出租车,二话没说地就让司机赶紧把车开往《明报》的总部。

其它报刊的记者见状,也不甘落后,唯恐自己比其他家的媒体晚一步报道这等“大事”。

但最终,还是让《明报》的记者最先赶回到编辑部,把今日的所见所闻统统地汇报了上去。

消息一经传播,立刻整个编辑部就炸开了锅,一传十,十传百,一直传到金镛的耳朵里。

此时的金镛,恰好跟黄蘸、蔡阑坐在一块,边品着茶,边闲聊着。

“既然这《鬼吹灯》是由香江三联书店负责出版,不出意外的话,这作者恐怕就是方言小友。”

“我看也是,只怕除了他以外,整个香江再也找不到一个比他更了解内地情况的作家了。”

黄蘸莞尔一笑。

“怪不得我苦思冥想了半天,依旧想不通香江到底从哪里出来了一个这么了解内地的新人。”

蔡阑摇了摇头,“既懂风水堪舆、盗墓夺宝,又精通文学,文字功底深厚扎实。”

金镛不禁感慨道:“只是我没想到,方言小友竟然这么懂风水堪舆、星象玄学。”

“可是这如何是好?”

蔡阑眉宇间透着担心,“倪诓可是一直在寻找这个《鬼吹灯》的作者,甚至不惜发动自己的人脉,而且以他的能力,恐怕也早晚能够调查到,方言就是他要找的人。”

黄蘸认真道:“其实依我之见,倪诓输给方言,《卫斯理》输给《鬼吹灯》都很正常。”

“不管是谁输谁赢,总之以倪诓的性子,这次吃了这么大的亏,肯定不会这么容易善罢甘休。”

蔡阑叹了口气,“金兄,你以为如何?”

金镛说:“就让他自己调查出来吧,我们静观其变,不要插手。”

“这……这……如果放任如此……”

黄蘸本想让金镛出手去劝一劝,毕竟严格论起来,金镛对倪匡可是有知遇之恩。

当初正是在他的鼓励下,这个南下偷渡的倪诓才能在《明报》,以“卫斯理”为笔名写,自此靠着卫斯理系列而发迹,之后曾代金镛写《天龙八部》等,给张彻写《独臂刀》等剧本。

金镛说:“你们都了解倪诓的性格,我们现在去劝也无济于事,难道不是吗?”

“金兄说得不错,何况阿振已经在报纸上公开地批评《鬼吹灯》,显然有撕破脸的征兆。”

蔡阑建议他们就不要掺和方言和倪诓的是非当中,免得夹在中间,两边都难做人。

黄蘸道:“唉,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金镛也很无奈,《鬼吹灯》只有一部倒也就算了,怕就怕在接下来还有,那可是要跟《卫斯理》系列打长期的擂台赛,只怕到那个时候,倪诓和方言的误会和矛盾只会越来越升级。

“不谈这些了,我们还是聊聊方言吧。”

蔡阑道:“话说我们三人当中,唯有我到现在还没和这位内地大家见上一面。”

“该怎么形容他呢?”

黄蘸称呼方言为“妖孽”,“这人在文艺领域可以说是全才,不但懂、懂诗歌、懂散文、懂电影,更是在音乐作词的造诣上,也丝毫不逊色于我,另外在吃的方面,肯定也不比你老蔡差。”

“这是自然,光是在《舌尖上的中国》上所展现出的对美食的理解和感悟,就让我钦佩不已。”

蔡阑拱了拱手,希望黄蘸和金镛找个机会,帮自己引荐给方言认识。

“那吃的方面,就由你来做东!”

金镛这话一出,黄蘸、蔡阑两人也跟着相视一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