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第683章 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术了(二合一)

酒会结束,已是深夜。

哗啦一声,卫生间打开,热气氤氲,龚樰穿着宽松的睡衣,走了出来。

就见方言坐在桌前,笔在手指间转动,视线一刻不停地聚焦在纸上。

“在写什么呢?该不会是《触不可及》的剧本吧?”

“这个不急,等默多克首肯了以后,再开始动笔不迟。”

“那你这是在写什么?”

龚樰随手拿起其中的一页,就见上面清楚地写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葡萄牙与西班牙率先开启大航海时代,通过暴力掠夺建立起早期殖民帝国。”

“葡萄牙凭借达伽马开辟的东方航线,垄断了欧亚贸易长达百年……西班牙则依靠美洲白银构建起“日不落帝国”,其鼎盛时期控制着全球 83%的贵金属产量……”

然而,这两个伊比利亚国家将财富用于奢侈消费、修建教堂而并非投入科技,产业升级,最终在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击溃后迅速衰落,荷兰则以金融创新和商业网络取而代之,通过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和东印度公司构建起‘海上马车夫’的商业帝国。

但是其缺乏工业基础的致命缺陷,导致在三次英荷战争后,最终被英国超越。”

“……”

“英国通过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制度条件。”

“瓦特改良蒸汽机引发的技术革命,使英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

“法国在拿破仑战争中展现陆权优势,但其大陆封锁政策导致经济崩溃,最终在滑铁卢战役后退出争霸行列,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1871年统一后仅用42年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历史表明,大国崛起本质是文明形态的升级换代,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掠夺已不可复制,荷兰的商业资本主义难以为继,英国的工业霸权昙花一现,美国的金融资本模式亦面临挑战……”

一字一句,龚樰虽然看不懂纸上的所有内容,但却是大受震撼。

“这……这……”

“这是我写的新书。”

方言简单地说了下来龙去脉,“我得抓紧时间了,过几天就要给克琳娜送过去。”

“那那你可要写仔细喽。”

龚樰道:“要不要喝点什么,我让服务生送过来。”

“来瓶冰可乐提提神吧。”

方言伸了伸懒腰,吐出口气。

《大国崛起》的创作绝非照着记录片抄就完事了。

自己只能借鉴基本框架,然后往里面添加更多内容,并扔进去自己的私货。他必须通过各大列强的崛起之路,用来分析建言华夏未来的发展策略,这样写出来才会更有影响力。

比如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就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像16、17世纪的英西战争、英荷战争这样的海洋霸权之争。

再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教兴国”、“产业革命”。

就像英国抓住了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机遇,美国则在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中占据了先机。同时,在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中,美国又站在了行业前列……

足见科技的迅猛发展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标志,而科技的发展也包含了在科幻人文上的发展。

兜兜转转绕了一圈,方言又稍加私货地提了一嘴“科幻文学”。

《大国崛起》不写还不知道,一些起来,这玩意儿写起来可比难写多了。

一直忙活到大半夜,才完成4千字而已。

关键还要避免犯zz和历史错误,就不得不翻书,查找资料,所以不得不在法国多留一些时日。

于是乎,来戛纳时的一行人,离开时分成了两拨。

一拨就方言一个人,孤身留在法国,直到把《大国崛起》的开篇以及法国篇完成为止。

一拨是龚樰、陈凯哥、章艺谋等人,先行前往香江,由龚樰和张国榕做这个东道主,招待姜闻、巩利等一行人,在香江好好地玩上几天,顺便体会下香江和内地电影拍摄制作上的种种差别。

…………

三天后,稿子顺利写成,而且不是初稿,是经过修改润色后的定稿。

克琳娜·迪勃瓦仅仅只是略懂中文,所以《大国崛起》上的每个字基本上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很难理解,但好在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法国人,在看“法国篇”时,能感受到股亲切感和厚重的历史感。

方言得到她的保证,回到巴黎的第一时间,会把这份稿纸交到专业的翻译的手中。

事实上,克琳娜·迪勃瓦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一抵达巴黎,就直奔巴黎第七大学,找到跟电视台长期合作的法籍华人,程抱一。

他既是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也是诗人、翻译家,长期致力于华夏诗学、绘画、书法、评论、翻译多方面的创作和研究,拥有《华夏诗歌语言研究》、《虚与实:华夏画语言研究》等理论著作。

最早的创作是从诗歌开始的,并在法国自成体系,称得上是中法文化交融的执牛耳!

前不久举办的“华夏文学的觉醒”研讨会,他就是其中的倡导者与主办者之一。

“好久不见,克琳娜。”

“是啊,真的是有一段时间没见了。”

克琳娜·迪勃瓦说自己之前出差,到戛纳电影节做采访。

紧接着就绘声绘色地聊到戛纳电影节的所见所闻,特别提到《霸王别姬》得到了金棕榈奖。

“这个消息我在昨天的《世界报》上也看到了。”

程抱一发自内心高兴,“虽然我没看过电影,但如果按改编的话,的确值得一个金棕榈。”

克琳娜·迪勃瓦说,《霸王别姬》不久就会在法国上映。

“那真的是太好了。”

程抱一说到时候一定会喊上全家,一块到电影院观看。

“对了,这次戛纳电影节上我还遇到了你一直想见到的那个《霸王别姬》的作者,方!”

克琳娜·迪勃瓦道:“我和他聊了很多,包括前不久的‘华夏文学的觉醒’研讨会。”

程抱一皱了皱眉,尽管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但一想到研讨会上发生的不愉快,仍然心存芥蒂。

“我讲了研讨会所造成的负面舆论,然后他准备发表一篇文章,希望能化解这种不良影响。”

克琳娜·迪勃瓦拿出一迭稿件,“不过写的是中文,所以需要像你一样的大师帮忙翻译。”

程抱一顿时来了兴致,稿纸接到手里之后,定睛一瞧,瞳孔瞬间微缩。

“大国崛起”这四个字,立刻让他满脸震惊,手指轻颤。

虽未见内容,但光看题目,就能感觉到那一股磅礴汹涌的气势!

………………

一个下午,程抱一一直捧着《大国崛起》,从头看到尾,手不释卷。

刚下班就一溜烟地回到家中,一个人呆在书房里,丝毫没有察觉到天色由黄昏转黑夜。

“爸爸,吃饭了!”

程艾兰一边把刀叉摆在餐盘两侧,一边喊了一声。

作为母亲的米什丽娜·伯努瓦,端着热气腾腾的洋葱汤,随后从厨房里走了出来。

“达令?”

然而,母女俩的呼唤依旧没有把程抱一喊下来。

程艾兰看懂了米什丽娜·伯努瓦眼神的暗示,径自上了二楼,推开虚掩着的书房大门。

就见程抱一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手一刻不停地在一张白纸上,“唰唰”写着。

“爸爸,你又在翻译什么古诗词了?”

“不是诗词。”

“那又是经史子集里的哪一本?”

程艾兰自言自语着,说自己也有用法文翻译《论语》的打算。

虽然她现在班里的华人学生会说汉语,却对华夏传统文化一知半解,差不多都快要丢光了。

但出乎她意料的是,程抱一也并不在翻译华夏古代的经史子集。

“这是方言的文章。”

“方言?”

程艾兰先是一愣,但很快地反应过来,“是不是就是前段时间,报纸上报道的那个方言!那个夺得金棕榈的《霸王别姬》的作者,那个首次拿到星云奖的华夏作家,是不是就是那个‘方言’?”

“除了他,还能是谁呢?”

程抱一面带微笑。

“可是他不是在戛纳吗,他的文章怎么会在爸爸您的手里呢?”

程艾兰疑惑不解。

“这件事就说来话长了。”

程抱一长话短说,简单地讲了一遍前因后果。

程艾兰错愕地两眼圆瞪,特别是当看到文章上醒目的题目时,整个人不由一愣。

“这……爸爸,他这也太大胆了吧,‘大国崛起’这名字取得未免太恢弘太狂妄了吧!”

“只怕这一发表,会惹来不少的非议,但凡内容出一点纰漏,可就是数不尽的批评和嘲讽。”

“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在看过这开篇还有‘法国篇’以后,就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

程抱一不禁感慨道。

“爸爸?”

程艾兰很少见到他对一个人的作品如此地赞赏和敬佩。

“真不愧是能写出《枪炮、病菌和钢铁》的人。”

程抱一自嘲了句,“我都差点忘了,他不单单是一名名作家,还是举世闻名的学者。”

越是这么说,程艾兰就越是好奇《大国崛起》。

程抱一会心一笑,把稿子递了过去,“你也拿去看看吧。”

就在父女二人围绕着《大国崛起》团团转时,米什丽娜·伯努瓦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餐厅里。

左等右等,就是没等来人吃饭,偏偏丈夫没下来吃,去喊父亲吃饭的女儿上了楼也没有下来。

看着桌上丰盛的菜肴,米什丽娜·伯努瓦满脸疑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于是她也上了楼,往敞开大门的书房里一看,视线中的程艾兰傻愣愣地坐着,一脸的呆滞。

程抱一哈哈大笑,“怎么样?”

程艾兰从震惊中回过神来,那喃喃自语道:

“我怎么觉得,我一个在法国长大,学习过法国历史的人,都比不上他了解法国呢?”

“没错,他写的内容虽然浅显,科普多于分析,但展现出的观点往往一针见血,鞭辟入里。”

程抱一摇摇头,“只可惜他写到戴高乐就停笔了,颇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程艾兰很是赞同,“是啊,断在哪里不好,偏偏断在这里,简直是如鲠在喉啊!”

“不得不说,研讨会上我见过的所有华夏作家,没有一个有方言这般见地、这般懂法国的。”

程抱一叹了口气,“如果那次研讨会上有他在就好了。”

“爸爸,您也不要难过,机会还有的是,您和方言将来早晚能坐下来一块聊文学。”

程艾兰抓着他的手,不停地安慰。

程抱一一言不发,只是露出一个老父亲般的笑容。

就在此时,屋外传来一阵咳嗽声。

一直不忍心打断父女对话的米什丽娜·伯努瓦,终于瞅准时机,见缝插针,大声催促道:

“吃饭!”

此话一出,程艾兰和程抱一一一齐回头,才意识到他们还没吃晚饭呢!

程艾兰猛地站了起来,“赶紧下楼,赶紧下楼,再不下楼,妈妈可就要生气了。”

程抱一连连说“好”,心里想着要抓紧时间把《大国崛起:法国篇》翻译出来。

经过没日没夜的翻译,《大国崛起》的两篇文章统统被翻译成了法语,而且达到信达雅的程度。

克琳娜·迪勃瓦拿到了心心念念许久的翻译稿,第一时间并不是直接拿给自己的编辑朋友,而是找了家咖啡馆,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把《大国崛起》看了一遍又一遍。

既能感受到程抱一翻译之优美到位,又能感受到方言所写的大气磅礴。

当即就复印了许多份,除了寄给《世界报》、《费加罗报》等报纸的编辑以外,就是拿着其中的一份复印稿,径自地来到自己工作的电视台,拿给顶头上司看,看能否近水楼台先得月!

抢在其他媒体之前,争取拿到《大国崛起》的制作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