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 第一百四十章 寿礼

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第一百四十章 寿礼

作者:影子狸花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42: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友德代替周益民,接待了全师傅,主要是也比较熟,隔壁院的人嘛!

而全师傅也自然进去跟老寿星讲了几句吉利话。

别小看厨子的口才,他们能伺候好人,可不仅仅是那一手厨艺,很多口才也是了得的。像某部剧里面的傻柱,开口就损人、得罪人的,始终属于少数。

全师傅夸人也很会,能捉住关键,没有直接夸老太太,而是一个劲夸周益民怎么、怎么好,小时候就如何、如何的。

果不其然,将老太太哄得见牙不见眼。

老太太最喜欢听别人夸她的孙子。

“婶子,您以后就安心享福得了,益民那本事,以后至少都是个国家干部。”夸完,他看了下时间,接着说道:“哟!时间不早了,你们聊,我去给大家简单做一顿吃的。”

“行!全师傅,麻烦你了。”

“叔,可别这么说,我就是干这行的,都是为人民服务嘛!”全师傅跟周益民的爷爷说道。

然后,就出去开始准备中午这一顿。

中午这一顿比较随意一点,主要是傍晚那一顿的。有些菜需要点时间去腌制、卤制等等。

除了两个帮厨,村里也还有人可以供他驱使,让他的工作变得比较轻松,时不时还能端着茶缸子喝上几口。

全师傅忽然发现,今天的宴席好像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忙。

主要是人家村里有人帮忙,减轻了他至少三成的杂事。这样的活,他希望以后多接点。为此,他还在大家面前秀了场刀工。

来才在旁边看着,感觉很威风。

“小朋友,站远点,不能靠太近呀!”全师傅跟来才说道。

罗大鹏笑道:“全师傅,这小子是益民的弟弟,益民是打算让他以后学厨的,您就让他偷两招好了。”

周益民的弟弟?

有这种事?

也没听说过呀!

周大忠解释:“不是亲弟弟,但胜似亲弟弟。”

全师傅听后,眼中一亮,心里有了个计划,俯下身来,问来才:“想学吗?”

来才还真想学,立即大声回应:“想。”

“好,那等你大哥回来,我跟他聊聊,等你长大点,就跟我学。”全师傅有心收徒,也是希望能跟周益民拉近关系。

这是周益民的弟弟,那不正好吗?

不远处的黄兰一听,连忙抱着倩倩过来,跟全师傅致谢。但是,她也没答应什么,因为这事得益民点头才行。

虽然她很想儿子跟着全师傅学,但谁知道来才他大哥有没有找其他厨师?万一跟其他厨师约定好,她这边又同意了全师傅,不是让侄子难做吗?

再说了,她自然也看出来,这位全师傅之所以主动提这事,还不是看在益民的面子上?

所以,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益民,必须得等益民回来才能做决定。

于是,接下来,来才就站在旁边,看全师傅做菜。

而全师傅也分出一点精力来观察来才,他惊讶发现,这小子虽然不大,但还真有点做菜的天赋。

“来才,洗手,跟我捏寿包。”全师傅跟来才说道。

来才很兴奋,立即去洗手,甚至还特意擤了一把鼻涕。

严肃起来,还真学得有模有样,这令全世界有些惊喜。

而这一幕在外人看来,就是欣赏来才呀!如此看来,来才以后前途光明,起码能当一名厨子。

厨子好呀!灾年都饿不着厨子。

“来才以后有出息呀!”旁边的村妇跟黄兰说道。

“是呀!以后能跟全师傅学厨,在城里工作也是板上钉钉的事。”

这就跟大秋有点相似,也是拜了城里的人为师,现在基本上就住在城里。听说,陈大夫都为他拿下钢铁厂医务室临时工的岗位。

干好了,转正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吗?

到时候,大秋也是钢铁厂的人,而且还不用去车间,不用那么辛苦。这就是有师父的好处,可以领入行。

如今,来才也差不多是这个剧本。

问题是,来才那小子才几岁呀?

这让村里的那些青年有点汗颜,还比不上一个几岁大的孩子,找谁说理去?

黄兰没有飘,而是庆幸道:“全靠他大哥益民。”

这话,大家没反驳。

不是益民的话,来才就算有这个天赋,人家也不一定非得要收徒。这世界上,有天赋的人多得是。

大家羡慕,他们儿子怎么就没有那样的大哥?

这得少奋斗多少年呀?

寿包捏出来后,看上去是营养不良,但全师傅并不着急,等催包子后,包子膨胀,就会变成大桃子。

此时,周益民来到张叔家。

张叔一家也准备好了。

尤其是张燕,还特意穿了一身新衣服,她娘让穿的。周益民的爹娘都不在,去见爷爷奶奶,就相当于见家长,必须正式点。

此外,他们还给周益民的奶奶准备了一份贺寿的礼物。

哪有空手去祝寿的道理?

张建设自己就有一辆自行车,他又跟科室内的同志借了一辆。那些同事得知张建设是去给老周的老母亲祝寿,都纷纷托他带上他们的一份小心意。

他们送的,都是很常见的生活用品,没有特别珍贵。

像古代那样,送什么金银珠宝、古董字画等的,也不怎么合适。这种大环境下,送那种东西,不是害人吗?

就连张建设的妻子,给老太太准备的寿礼,也仅仅是一套衣服。

不过,衣服的面料是“的确良”的。

我们都知道,“的确良”是化纤的一种,50年代在国际上开始流行,也称“达可纶”、“涤纶”,有纯纺的,也有跟棉、毛混纺的,通常用来做衬衫。

据说,这种面料最初在广东按音译被唤作“的确靓”,传至北方后变为“的确凉”,后来大家发现穿起“的确凉”并不凉快,才改成了“的确良”。

“的确良”的优良性显而易见。

尽管它不吸汗、不透气,可挺括滑爽、易洗快干,还比棉布结实,经蹬又经踹、经铺又经盖,一件顶三件。

如今,市面上的“的确良”很少。

当下中国还没有从石油到化纤的生产能力,只能靠进口涤纶纤维来开发“的确良”。

周益民没记错的话,过一两年,“的确良”才开始在京津沪小批量试制。

可即便我们靠进口聚酯切片来制造涤纶纤维,所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尽量用于出口创汇,比如京城产的冰山牌漂白“的确良”、天坛牌衬衫等。

只有少量在大城市上市或出口转内销的“的确良”料子、成衣,是排大队抢购的紧俏货。

直到70年代,国家决心大手笔引进石化装备,发展化纤工业全产业链,魔都金山石化等大厂陆续建成,高档商品的“的确良”才逐渐普及。

而周益民给奶奶准备的礼物也很简单,是一双布鞋。

之前让徐奶奶帮忙做的。

徐奶奶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去做两双布鞋,品质自然是顶呱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