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 第一百八十五章 隔壁村送业务

因为没有摇蜜桶,需要用原始的方法提取蜂蜜,稍微麻烦了一点。

后世,我们取蜜比较简单。

只要将巢框装进摇蜜机,通过快速摇动手柄,运用离心力作用,把蜂巢上的蜂蜜甩到摇蜜机的桶壁上,然后流到桶内。最后,通过过滤网将蜂蜜倒出来,就可食用。

实际上,摇蜜桶并不难制作,但摇蜜桶是为蜂箱的巢框设计的,并不适合这种野生的蜂巢取蜜。

没有摇蜜桶,周益民只好用传统的方法分离蜂蜜。

他将蜜脾放在下面安有盆子的干净纱布中,然后用小刀将蜜脾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等蜂巢中的蜂蜜基本流完,滴落到下方的盆中,再挤压几次。

一步到位,顺便过滤了。

“蜜脾”这个词,可能很多人比较陌生。其实,那就是蜜蜂营造的酿蜜的房。

这个词汇,唐代的时候就出现了。

在李商隐的《闺情》诗中,就有:红露花房白蜜脾,黄蜂紫蝶两参差。春窗一觉风流梦,却是同袍不得知。

分离、过滤好蜂蜜,周益民将其装到三个罐子里。

“奶奶,这罐放家里,平时你跟我爷爷都喝点,对身体健康有益的。”周益民将最大的那罐留在家里。

当然,周益民也知道,有些人是不能喝蜂蜜水的。

比如婴儿,因为蜂蜜在酿造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肉毒杆菌的污染,而婴儿体内的免疫系统还没发育完全,吃蜂蜜会对身体造成不利的影响。

还有就是患有糖尿病和肝硬化的人。

周益民的爷爷、奶奶,并非那三类人,所以可以适当喝点,对身体确实有好处。

另外两罐,他打算给老丈人家送一罐,街道办李姨家也给一罐。

“好,奶奶晓得。”老太太和蔼地笑道。

就在这时候,有人跑来告诉他,上水村的王村长找来。

“找我的?”周益民有点意外。

自从那次换了红薯和土豆后,他跟上水村就再没有交集了。

周益民也听说,看到周家庄把干涸的河床利用起来,上水村也有样学样。都不知道他们村怎么搞来的种子,反正也种上了作物。

“十六叔,我看应该是好事,王村长跟支书有说有笑的。”

周益民点头:“那我去看看。”

说完,就朝村子中*央的位置赶去。

到了之后,果然看到王村长跟老支书谈笑风生,完全没有刚认识时的愁容。现在,不管是周家庄,还是上水村,情况都有所好转,起码没有再让村民饿肚子。

“益民,来了呀?坐这边。”老支书招手,然后指了指旁边的凳子。

王村长也笑着打招呼,扯出点“别来无恙”之类的词语来。

“王村长,这么有空来我们周家庄做客?”

老支书点破:“他呀!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求你来了。”

不过,那事对益民也有好处。

“哦?王村长,不妨直说,我们也算是熟人了。”周益民让其开门见山。

既然如此,王村长也就不兜弯子,说道:“我们上水村不是也种了点计划外的作物嘛!也想卖给钢铁厂。”

钢铁厂的采购,比供销社强不少,他们当然也想卖给钢铁厂。

反正是计划外的东西,没有硬性规定怎么处理,村里可以自由决定。那么,肯定是希望能卖高价点,或者说换多些东西。

周益民一听,这不是给他送业务嘛?

确实是好事呀!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点头:“可以,我这边统一采购,保证比供销社的收购价高。”

这看似跟供销社抢生意,但供销社不会有意见,甚至乐得清闲。供销社的员工才不管这些,反正工资照常拿,能少一事就少一事。

供销社顾名思义,一方面是供,给农民供应盐、糖、布等生活物资,给城里供应原材料,农产品等等。

另一方面是销,把烟酒副食售给农村,把淡奶、水果售给城市居民,保证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是城乡流通还有商贸交易的一个重要桥梁。

“那得咧!谢谢啦!”王村长大喜。

要的就是这句话。

他们就是冲着卖给钢铁厂价格高来的。

供销社的价低不说,收购态度也非常有问题,求着他们买一样,里面的员工,一个比一个拽。

无论是买东西,还是卖东西,他们永远都是一副“爱买不买,爱卖不卖”的表情。

你们不买不卖,人家可能更加开心,不用忙。

“对了,你们村能进大车吗?不能进的话,你们只能将农产品抬到村口来装车。”周益民问道。

之前进去过一次上水村,进村的道路并不大,走货车是有点勉强的,就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改善。

“可以进,我们村的道路也扩大了的,跟周家庄的一样宽。”王村长连忙说道。

货车进村去装车,那肯定最好不过呀!

他们村虽然没有周益民这样的能人,但他们有样学样,周家庄怎么做,他们也学。就像河床种作物和修路这两项。

当然,有些他们村学不来。

比如村里的学校,他们的学校还处于关停的状态,想要读书,就得去红星公社那边的学校。

再比如盖塑料薄膜,搞温室大棚。他们村没有这能力呀!

而有些措施,他们则是还不知道,比如养鸡、种蘑菇等。

“嗯!那就好,到时直接开车进村采购。”

物资自然是多多益善。

除了钢铁厂,周益民甚至可以让方便面厂、街道和科研所也参与进来,不怕吃不下。

实际上,别说周家庄和上水村,再来几个村子,以钢铁厂上万工人的规模,也完全可以消化。

周益民好奇:“都有些啥?”

“一些瓜菜,最多的就是豆角,最快下个月就能收获了。”王村长说道。

其实,还有玉米之类,但那些粮食,他们村不打算卖掉,留在手里更安心。

作为农村人,对粮食产量很敏感,他们预测,下半年,甚至明年都还还会不够吃,自然也就不会把粮食卖掉。

周益民微微点头,豆角的生长期比较短,一个半月左右就可以陆续采摘,所以他们周家庄也种了不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