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天宋武功 > 第三十一章 教育从娃娃抓起

天宋武功 第三十一章 教育从娃娃抓起

作者:夏侯皓月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1 09:36:02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三十一章教育从娃娃抓起(一更)

【感谢宋都城和独孤求对儿的打赏~】

【推荐一部架空者扁舟散发,作品名《霸血枭图》,简介:男人流血不流泪,铁铸筋骨不下跪,抬头九霄风云动,脚踏九州山河碎。诗一样的悲歌,酒一样的醉人。且恋最美的人,饮最烈的酒,霸业皇图,枭血河山,且与我重铸九州,鼎立乾坤!】

开封凉城客栈,昨夜星辰昨夜风,凋敝了一夜的心。

杨濛在客栈之内为万松准备出征的东西,锁子甲、护膝,护心镜,趁手的兵器等。而赵德昭先前担心万松的安危,因为他深深地知道此次西征蜀国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地顺利,而是一波三折,而是经过长达好几个的时间才从蜀国手中夺回秦凤等四州之地。

而眼下自己也不能出入行伍之中,今年尚且六岁,毕竟自己的年龄摆在那里,所以只能借助长春堂的背后势力来幕后操作这一切。赵德昭就告诉自己的义兄万事小心,除此之外,赵德昭还要打算暗中培养起自己的势力。

所以当晚他觉得要去规划一下城外孩童的教育问题。

前段日子刚好要去城外如家那边,赵德昭一早就奔去那边儿,车提马快,这段时间刚好自己的祖父从其他的地方购买了一匹马儿,虽然不是非常健壮,但还是能算得过去了。

赵德昭、李源昌来到城外,见到田地里,百姓都在耕种着。刚长到脚踝的稻子,成片长着,老百姓正在地头插着秧儿,自家的小儿都光着屁股在田地上面追逐嬉闹,溅起一身泥土。

百姓见到赵德昭走了过来,就停下手中的活儿,跟赵德昭絮絮叨叨个没完,基本上都是一些家里头的琐事儿。自从去年来到开封,赵德昭帮助他们在这里成了家,老百姓自然感激涕零,都当赵德昭是个活神仙。

赵德昭也对这些百姓非常的上心,去年这些百姓依靠卖肥皂收入了不少,后来田里的稻谷、麦子收割了,家里头实实在在地过了一个丰收的新年。

今天赵德昭来此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老百姓吃的,当然还有其他的事情。

这些日子他在庄子里看到百姓家的小孩子都呆在家中,这样子确实不太好,也是一笔教育的资源。所以就打算去请教几个教书先生来给他们上课。

不过后来赵德昭仔细想想,教育孩子要从孩子拽起,自己在后世也曾经呆过。著名的邓爷爷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人就必须要在教育的培养下茁壮成长。

而赵德昭见到这些孩子都在嬉戏玩闹,若是这么下去,对孩子的成长不好,而且赵德昭打算自己培养一批人才,将来对自己的人才培养和需要,对大宋未来的发展也有好处。

赵德昭冥思苦想,决定从后世课文里借鉴一下有益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于是就在前一夜的晚上,归去赵府,在书房内写下了教育的规划。

首先赵德昭要制定的就是教育的方向,因为都是幼儿,所以难度基本都是简单的。比如一些《千字文》、《三字经》、《论语》等,当然还有阿拉伯数字和算数。

鉴于这些小家伙儿都是从没上过学的,所以赵德昭忽然别出心裁地把汉语拼音都拿过来了。又鼓捣出黑板和粉笔,然后派了些仆人购买了一些笔墨纸砚,吩咐泥瓦匠在如家里面单独见了一所书屋,上面写着。本来赵德昭想写上个幼稚园,可是他觉得不够霸气,就顺手拈来,把顺带过来了。

今日赵德昭来此一是为了看看建立得如何,而是为了跟这些百姓说一下,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这些百姓听说赵德昭是为了他们的孩子过来的,心里头十分激动,因为在古代战乱频繁的日子里,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四处逃难,吃都吃不饱,饿死是一件极其普通的事情。

若非在去开封的路上遇见了会医术的刘翰和在开封城中给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赵德昭,恐怕他们早就沦为东京城头的乞丐了,最不济的是自己可能饿死在某一条街巷尾,被扔去乱葬岗喂狗了。

老百姓自然感激,如今他们的孩子能够受教育了,这在古代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因为在古代,老百姓家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读不起书的,因为读书的基本上都是家庭十分丰裕的地主官宦之家,而他们的孩子今后都是开科取士的秀才或是其他的。

若是家中的子孙日后高中,整个祖坟恐怕都要冒烟了。

这些百姓都记着赵德昭的好,赵德昭就对他们说,若是日后他们的孩子有所成就就是他最好的报答。

所以这些百姓二话不说,就当这个全是报答了赵德昭的恩情。

经过赵德昭的指点,终于是建立起来了。

一间屋子虽然不大,但是内里的设施还是挺齐全的,基本上都是仿照后世教室的布局,此外赵德昭还找了两个开封城有名的教书先生。

中间是一所宽敞的教室,在教室的门楹之上,一对联悬挂在左右两边,曰:“纳百川之流成大海,通千古之典显高才”。中间教室的正堂之上悬挂着的一幅孔圣人的挂像,,其下即为黑板和教书先生的讲台,桌子之上码着整齐地书籍,还有赵德昭新研制出来的粉笔。在讲台下方,一副副桌子椅子板凳儿。

那些老百姓,已经随同赵德昭身边的李源昌等人都惊呆了,他们从未看到过这么别致的书房。李源昌不住地点点头,直夸自家的少郎君奇思妙想。

既然书屋已经建成,一律学堂的制度都应该建立起来,所以赵德昭亲自根据当时这个社会制定了适合历史发展纪律。

赵德昭如今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让那些孩子都去学堂读书,而赵家的家里人刚开始也非常不解,为何赵德昭一再帮助那些百姓,不过杜氏喜佛,就说自己的孙子做得很对,所以在赵家老祖母的支持下,能够减少很多阻力。

后来赵德昭就想让赵匡美和月娘都去学堂学习,拗不住赵德昭的热情,二人都不好意思地坐旁听去了。

按照旧时习俗,任何开张的新事物都要一番热热闹闹的庆祝,方可开业。几日之后,赵德昭择了一个良辰时日,终于开了起来。

当天下午,赵德昭就让那些孩子入了学。

发放了一些书籍,和笔墨纸砚,第二日才正式开始上学。那些孩子正处于好奇的年龄,而且都是住在附近的一些百姓,所以彼此之间都很熟悉,而且对于上学这件事情,听家里的爹娘爷奶说起,那是脸上非常光荣的事情,并且这学堂之中又许多自己未曾见到过的事物。

终于到了上学的日子,今天的第一堂课,赵德昭先让他们讲了一下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些孩子不知道甚么是理想,一个个都瞪着眼睛看着赵德昭,赵德昭跟他们的年纪差不多大,可以打成一片,这时候他就说比如将来当个官,或是其他的。

这时候其中一个孩子就出来了,他说道:“狗子,将来要吃很多的东西。”

下面的一些孩子听到了,有的就笑了起来,还有的羡慕地看着狗子。

“我长大后要娶个媳妇,生个娃。”说这话的孩子就是经常听自己的爹娘唠嗑的。

还有的孩子此刻在课堂之上已经说开了嘴。

不过在课堂之上只有一个孩子耷拉着头,靠着课桌,听着周围孩子的理想,自己的爹娘都在淮河旱灾之时死了,幸亏当时被一个好心的大娘收养了,要不是如此,估计自己早就饿死了。

这时候赵德昭注意到那个孩子,然后也没说甚么,就让那些孩子暂时都不要说话了。课堂之上一下子就静了下来,孩子都看着爹娘口中跟自己差不多的恩人,全都闭上了嘴巴。

赵德昭听说了他们的理想也没说甚么,然后就让大家摊开课本,跟他学了一个拼音字母“a”,小孩子见到这个奇奇怪怪的符号,而后啊的一声张开了嘴巴,跟着念了起来。

“o”,接着教了第二个字母,因为是初学者,所以今天只教了几个,明日继续学习。

等到学堂下课之时,赵德昭就走到那个孩子的跟前,问道:“小兄弟,今日为何闷闷不乐?”

那个孩子见到是教自己的先生,而且还是个跟他差不多大的孩子,想起往事,他就哇哇大哭:“俺爹爹和娘都死了……俺……”

赵德昭从这个孩子断断续续的话中,听到了孩子爹娘死了的消息,心中非常难过,他安慰道:“小兄弟,节哀顺变,你也不希望你爹娘在天之灵不安的,你的心情我能理解。”

…..

后来赵德昭从孩子的养母那儿知道孩子悲惨的身世。

今日一天下来,赵德昭已经浑身酥软了,改日等交给他们拼音和简单的算数,就开始交给他们其他的了。

按照后世的计划进度,这些孩子都学会了拼音和加减,随后就是乘法口诀表。

……

一个月过去了,此刻周国大军已经出发到了秦州不远处的一处山谷地带,此为秦国故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