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天宋武功 > 第五十四章 点检之谶、病重归京

天宋武功 第五十四章 点检之谶、病重归京

作者:夏侯皓月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1 09:36:02 来源:平板电子书

(皓月在书评内建了一个龙套楼,大家可以往里面一看。)

显德六年(959年),四月二十三日之后,褫夺军情的将士快马加鞭,前线胜利的消息传回了开封。

四月二十七日,开封之中,留守京城的诸位大臣,收到了皇帝前方之捷报,都在庆祝大周国打了胜战。

这几年是捷报一个接着一个,大周国内一片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即使是汉辽南下那段日子也是艰难地挺了过来,如今形势不同了,大周又打了胜战,终于像个中原王朝了。

捷报传至东京开封,百姓也为之高兴。而那日赵德昭在宫中,也听闻了此事,如今已经四月二十七日了,再过两个月开封的形势就又不同了,到时候的局势恐怕任谁都是无法想象的。

是日傍晚,赵德昭辞了郭宗训,离了宫门,坐车回府了。

今日开封街头甚是热闹,都在庆祝。大周在郭威、郭荣两代帝王的治理之下,欣欣向荣,国力蒸蒸日上。东京开封城如今已经是一个大城了,而此刻的东京城已经比过去更加繁华了。

而谁能想象郭家两代帝王,皆是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可是短短十年之内都崩卒,而五代十国、武将干政之风已经成为常态,最忌讳的就是主少臣疑,一朝天子一朝臣,帝王的后代难保能守护住家业,所以往往是手下的大将篡夺了天子的权力,而郭家的太祖皇帝当年也是走了这条道路,奈何只是子孙太小,威慑力不够,未能守护住这片家业。

之前赵德昭就问无庸子,无庸子已经给自己找出了答案,仁义道德,恪守的是大道,不是小道。

这些日子以来他都在思考无庸子的这番话,想了一个多月,想通了不少,如今他的心情好了不少,郭家的遗孤自然要保护,只要对江山社稷不产生危害,就都可以。

且如今赵德昭只要顺水推舟,静候时机,皇图霸业、天下大道就皆可为。

待入了府,赵德昭闲庭于步,随即在摇椅之上享受这片刻的宁静。

――――――――――――――――――

今夜子时,在北方,郭荣大帐之内。

众位将士以及辅臣都在商量一件事情,那就是劝告当今陛下提防辽国,注意辽国的动静,而幽州城内驻扎着的是辽国的铁骑,这些年幽州城都在辽人之手,而现任辽主乃是一代昏君,国内政治一片乌烟瘴气,贵族上层之间争权夺势,在内耗着。

而郭荣正是因此看到了辽国国内的这般形势,才趁着之前辽国发兵南下联合汉国从侧面辅之的动作,打得两国落花流水,丢土弃甲。

郭荣自有郭荣的道理,将士们有将士们的担忧,他们的担忧当然不是凭空捏造的,虽然辽国国内形势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谁能保证不在幽州城下吃一败仗。

郭荣认为现如今大周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三州,打算再起雄心,准备以禁军主力去强攻辽国南线防御重镇幽州,将契丹人赶回大漠去。

文武大臣对此执反对意见,他们道:“陛下,万事需要谨慎啊,如今您已经离京四十二日有余了,现三州、十七县皆在我大周手中,您又何必急进,此番兵不血刃、马匹未折,汉辽皆败,四海之内,孰敢不服?”

郭荣意气风发道:“你们当朕沾沾自喜么?如今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南边的唐国暂时不会北上,蜀国不过是弹丸之地,汉国无忧,只有辽国才是朕此番征战之地,所以诸位稍安勿躁,何况我大周兵精粮足,此时不发,更待何时?”

几位被北伐的将领此刻皆在军帐之中,而郭荣的声音传遍帐内各个角落之中,此刻有臣子道:“陛下三思啊!幽州乃北边重镇,又在辽国手中,城墙高大、辽**马强盛,陛下万万不要轻敌啊。辽国精锐恐怕早已坐镇幽州城中,等待我千里奔袭的疲军进入幽州城,辽国届时以逸待劳,我军恐将大败啊――请陛下三思后行。“

周围的将领也都义正言辞道:“请陛下三思后行。”

郭荣闻此言,不悦道:“诸位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如今朕已经登极天下五载,而大周兵锋所到之处,敌军望风而逃。唐国立于江东五十载,乃江南之大国,尚且被朕横扫千军,诚惶诚恐,北向拜我。二十载前,石敬瑭割让汉地给北虏,北虏欺我汉人软弱,杀我百姓,抢我牛羊,是可忍孰不可忍?此番朕定要破北虏,收复失地。”

他望着军帐之中各位大臣,他们的神色慌张,毕竟国家大事不是轻言之,可是如今大军已经收复了北地的三州十七县,而辽国国内政治**,汉国实力弱小,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他决定一意孤行、坚持用兵北上。

而帐外此刻已经刮起了风,风中夹杂着沙粒。

郭荣立马又言之:“辽国虽强,但朕不怕!朕今日必要挫其威风!诸卿随朕数年,难道不知道朕的脾气?若卿等惧怕辽人,自留于此,朕率一支兵马北上强攻幽州城。”

群臣皆知郭荣的脾气,一代天子郭荣手腕极其强悍,只要是他认准之事,谁都未曾能够改变他。

此刻郭荣一声令下,传檄三军将士,即可做好准备,打算于明日鸡叫十分,埋锅造饭,起兵北上,幽燕之地。

……

西锤之地

周汉边境之上,得知辽国皇帝准备让汉军出河北,给天子大军制造麻烦时,李重进率军出井径口,斩杀了二千多北汉军,汉军北溃。

当夜华山之巅,老道睁开眼睛,苏醒过来,喟然自叹道:“时也,命也,天地不可改。”遂又千里传音。

四月的北方大地,本该是春暖花开的日子,但是今年的风吹起来十分冷。当夜郭荣孤身一人步行在军帐之外,未曾披上一件披风。

郭荣极目远视,远方几十里之外即是燕山南侧的幽州城了,不过看不清楚。而今夜风沙漫漫,夜空中星星稀疏,残月一轮。冷风肆虐,从冀州(不是幽州)那边忽然隐隐约约听见一句话:枕藉燕山,居有冀州。冀州真人,龙啸苍天。

忽然之间,郭荣觉得此言有点像催命符,瞬间觉得天旋地转,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在地,若不是身旁内侍张德钧扶立一把,恐怕要倒在地上。

张德钧看见即将倒下的天子,连忙去扶,“陛下――”

“没事,多亏了你啊。只是朕这身子恐怕是累了,来啊――扶我入军帐休息。”

“陛下,还是让太医来看看。”

“也好,传太医。”随后郭荣昏了过去。

张德钧背起昏迷的郭荣入了军帐内,随即慌慌张张地去找太医。

……

自从淮南之后,刘翰被郭荣提拔起了太医一职。而此刻刘翰正在军中,他听陛下身边的内侍说陛下有恙,连忙赶去。

军帐之内,刘翰给郭荣把了脉,之后皱着眉头,这病情怎么说来就来,十分怪异,一点都察觉不出端倪。

张德钧见到太医这副样子,忙问:“太医,陛下的病如何?”

“张公公,陛下这段时间最好让他休息!”刘翰也只能这么说了,他尽量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出治疗郭荣的方法。

……

到了天明,郭荣有恙的消息还是传到诸位将士那边了,他们知道郭荣病了的消息后都来请安,郭荣勉强支持卧在榻上示意。

自昨日昏厥之后,这一病真当沉重不堪,郭荣觉得浑身无力,知道这次北伐是不行了,长叹:“朕本欲为子孙荡定北患,没想到病倒于此,朕心甚乱,不能再主军务,只能再回京将养,待朕病愈之后,再行北伐之事。”

郭荣不能亲临前线了,但是前线有大将统领,按照他的部署做就行了。

之后郭荣便下令大军从北方国境之内撤退,遂中止进兵,但在离开北地之后,遂又部署侍卫马步都指挥使韩令坤为霸州都部署,让义成节度观察留后陈思让担任关南兵马都部署,分率所部兵戍守霸州、雄州。

安排军务之后,郭荣大军一路南下,往开封城中前行。

四月二十九日,离开原地二日后,一天夜晚,郭荣勉强地起身去看一些奏折,可是忽然之间他看到奏折之中混杂着一只袋子,他很好奇,究竟是哪位大臣上的奏折,还套着一只袋子。随即郭荣就解开袋子,发现内中一块牌子,然后他从袋中抽出那牌子,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牌子,可是当他看到另一侧之时,却愕然发现上面写着五个字:

可是这个时候郭荣却下令班师回朝了,不在进攻辽国。同时命令全军后撤,命令赵匡胤立刻前来见驾。

赵匡胤也会是不明所以,但是还是赶回来了,只有郭荣自己知道为什么撤军。

他知道自己这次病可能就真的不能好了,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于此同时在他的手中还握有一块木板,上面书有五个字:“点检做天子”。

他吃了一惊,不知道是谁放着的一块牌子,而如今他在病中,就已经有人讲这块牌子放入了军营之内,他刚开始认为是时任禁军统帅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放的,可是谁能这么傻,好端端让自己陷入风口浪尖之中。

张永德是自己的姐夫,是先皇郭威女儿的驸马,可是后晋时期,石敬瑭不是也是后唐的驸马吗,后来篡唐立晋,自称天子。

这样一想,郭荣顿时觉得要撤了张永德一职务。可是翌年之后,这情况就……

郭荣除了想到是张永德,他也认为是李重进暗中放的,或许有可能。郭荣素知,张李二人向来不和,两人之间相互攻讦,当年淮南之战中,张永德皆曾经向郭荣举报李重进有不臣之举。而后来两人握手相合,不知是何是何原因。而李重进也是先皇郭威的亲戚,他是是郭威的外甥。

而郭荣也是郭荣的外甥,他是过继过来的,郭荣原名柴荣。生父柴守礼,现居洛阳,“十阿父”之一,在自己登基之后,已经不再见面。而当年自己为何成为先皇郭荣的继承人,而不是李重进呢。所以郭荣觉得李重进的嫌疑是最大的。

李重进比自己要大几岁,而且早就手握重兵,战功卓著,很早就有了自己的班底和显赫的威望。当年若是和自己争皇位,或许自己就也就不能坐上这个皇位了。此人的确性高气傲,绝不愿屈居人下,以至于在郭威临终前,都要特意在正规场合当着朝臣的面,命令李重进向自己下跪朝拜,以确立自己的继承人身份。

而今禁军之中,张李二人把持着禁军的大权,若是趁着自己未赶到京城,忽然发难,那么自己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所以郭荣决定回京之后,就撤了张永德的职务,然后在暗中一点点削弱李重进的权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