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演技派从1998开始 > 第233章 谈判

演技派从1998开始 第233章 谈判

作者:陈奔驰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42: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你有毛病啊,说不喜欢干嘛呀?就算心里不喜欢,也别说出来,多尴尬呀!”

发布会一结束,小胖就虎着脸道。

奈安也是一脸发愁道:“冰冰说的对,李唐,你今天是怎么了?”

其实李唐此时心里也隐隐有些后悔,毕竟在圈子里混,讲究的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相互吹捧相互提高。他这么一说,等于是跟程果撕破脸了。

弄不好周讯也会为此受到牵连,毕竟电影摆着这儿,就算内地不能上映,现在盗版影碟这么猖獗,总会有人看到,看得明白电影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就不好说了……

也许有人还会把他今天的话大做文章。

可话都已经说出去了,没见那么港媒的记者听到他这句话如获至宝,还一个劲儿的追问,幸亏奈安跟现场主持人打了声招呼,不回答跟电影《第三个人》无关的问题。

李唐摇摇头,懊悔道:“也是一时冲动吧,就脱口而出了。”

“算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不定有争议也是一件好事,等电影在香港上映的的时候还能引来不少关注。”奈安最终还是安慰道。

没错,她这段时间还在运作《第三个人》在香港上映的事宜。《苏州河》当初内地被禁后,最终在香港上映,虽说票房不太理想,但多多少少还是能赚点。而且程果当初就是看了《苏州河》后才一眼相中了周讯。

奈安觉得或许通过这种方式也能让李唐在香港打开局面。毕竟这年头内地演员都以能踏足港圈为荣。

但现在李唐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公然批评程果的电影,等于是自己掐断了为了去香港发展的路,毕竟港圈是出了名的抱团。而且他们肯定知道李唐为什么会批评,批评什么,然后就是价值观不合。

《第三个人》的首映没有红毯,也没有电影节主席来捧场,一方面是囊中羞涩,一方面是电影本身的定位所决定的,毕竟入围的次一级的竞赛单元。

至于能够被安排一个能容纳近五百人的中型放映厅那是奈安公关的结果。

好在《第三个人》主打悬疑概念倒是吸引了不少影迷,毕竟看多了那些所谓文艺味很足的艺术片容易引起生理上的不适,偶尔换换口味也不错。

电影未开始放映,放映厅里基本上已经坐满了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观众,这让李唐和奈安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

在李唐看来能够吸引观众的同时,自然也能吸引片商的关注,毕竟到目前为止一分钱都还没进账呢。

而对于奈安来说,她搭人情弄了个大厅,如果首映是空荡荡的放映厅里只有小猫两三只的话,真的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同时可能也就没有下次了。

“胡伯尔先生!”

突然曾佳看到一个白头发的“老头”赶紧迎上去。

“真没想到您能来。”

“老头”也操着一口明显带有德国口音的英语跟曾佳笑呵呵地聊了两句。

“李哥,这位是德国AG公司的胡伯尔先生。”

走近一看,这位胡伯尔先生其实年纪并不大,只是一头白发让人下意识的认为这是一个“老头”。

“胡伯尔先生,这位是本片的制片人兼主演李唐先生。”

曾佳用并不流利的英语跟两人介绍了一下。

通过这几天在电影交易市场的锻炼,她的英语口语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胡伯尔先生,很荣幸认识您!”

虽然李唐没听说过什么AG公司,但这位是片商无疑。既然是片商,那么就是潜在的客户,李唐连忙笑脸相迎,同时再次卖弄起他的外语水平,直接用德语向对方问好。

李唐不知道AG公司,不等于奈安不知道。刚刚听到曾佳介绍的时候,奈安就不免眼睛一亮。

虽然德国最大的艺术院线是著名的“军火库”影院,但总部位于汉堡的AG院线同样不容小觑,据说这家公司仅在德国就拥有近两百家艺术影院。其规模仅次于被誉为德国文化骄傲的“军火库”。

她不由小声问曾佳道:“你怎么认识这位胡伯尔先生的?”

曾佳道:“就是在电影交易市场啊,我见他看了好几遍预告片,就跟他多聊了几句,他还给了我一张名片,还说首映会来看。我以为是客气话呢,没想到真的来了。”

奈安心里一动,忙又问道:“你这段时间在交易市场一共收到多少张名片?”

曾佳想了想道:“不多,也就十几张吧。”

“那名片和脸对得上号吗?”

“呃……不好说,老外看起来都长的差不多。就是这位胡伯尔先生一头白头发特别好认。”

奈安略显遗憾,想想电影节开幕后,交易市场人流量还是不错的,想让曾佳全记住确实有些强人所难,只得道:“那你尽量留意一下。”

“安姐,你放心好了,我心里有数。”曾佳点点头道。

正当奈安和曾佳窃窃私语至极,那位胡伯尔先生听到李唐用一口流利的带着巴伐利亚口音的德语跟自己打招呼很惊讶。很少有亚洲人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

连忙跟李唐宾握手,同时切换德语道:“李唐先生,见到您很荣幸。其实,我早就认识您,妈…打!”

听到最后一个极其拗口中文发音李唐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好在身边的程尔马上提醒:“马达!”

李唐这时才恍然大悟,也顾不得吐槽,连忙笑道:“那是一部特别美的电影不是么?”

说着,他赶紧把奈安给这位德国佬介绍了一下,着重说明这位女士就是《苏州河》的制片人,同时也是今天首映的这部《第三个人》的制片人之一。

毕竟有了潜在的客户,生意还需要奈安去谈的。

看着李唐用一口流利的德语和胡伯尔谈笑风生,同时还充当胡伯尔和奈安交流的翻译。程尔看的眼热,小声跟范小胖感慨道:“我感觉李哥真的是个外国通,好象什么话都能说,还说的这么好。”

范小胖也搞不懂李唐怎么会会这么多的外语,对于她来说英语就已经很难了,现在她只能记住初中学过的几个常用的单词而已,连起来想表达完全抓瞎。

但并不妨碍她对李老师这种卖弄表达不屑:“屁,这本地的意大利话他就不会说。”

程尔看了她一眼,没再吭声,心里则暗暗吐槽:“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恃宠生娇吧,果然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

临近电影放映的时间,又陆续来了几位片商,可惜曾佳没认出来是不是留过名片的人,但并不妨碍她热情的上前打招呼,并且介绍电影的主创。

由于时间关系大家只是简单的握手,然后在前排就坐。

对于《第三个人》这部电影,从粗剪版开始,李唐不知道看了几遍,早已倒背如流。所以在电影放映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观察观众和前排几位片商的反应。

应该说程尔确实有点东西,电影从一开始并非像一般悬疑片一样靠设置层层问号、通过音乐渲染气氛来达到目的。大部分时候,影片几乎都是在安静的没有背景音乐的情况下进行,更让人感觉到心里的丝丝变化。

其实说白了,这也是无奈之举,毕竟音乐也是要花钱的,没有那么多的预算。

同时又运用倒叙、蒙太奇的手法,夸大意外曲折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变化,最终引出让人惊讶的结局。

其他一些比如用超常规和颠覆性长镜头或者看似沉闷的镜头语言,来描述都市人当下的复杂内心和混乱的生活状态的这种摄影手法,在欧洲观众眼里并不出奇,因为这些本就是欧洲人玩剩下的。

不过总体来说,最终的效果还是好的,通过两个小时的观影,并没有人提前离场。前排的那些片商一个个都看的认真。尤其是那位胡伯尔,直接用英语跟奈安展开了交流,虽然当场没有拍板,但也约好了下次谈判的时间和地点。

如果说《第三个人》拍的有多好,不见得,毕竟首映后场刊才打出了2.6的分数,在已公映的入围电影中只能排在中等偏下。

但取用令人耳目一新的剪辑手法,以及独特的题材还是吸引了不少观众,到了第二场居然出现了排队买票的情景,让大家都兴奋不已。

“有消息没?”

曾佳一回来,李唐就迫不及待的问道。

目前有意向的除了胡伯尔的德国AG公司,奈安还在联系法国老牌的MK2,毕竟这家法国最大的艺术院线公司之前跟楼烨的两部电影,包括《苏州河》在内合作的很愉快,李唐在他们眼里不算陌生的面孔。

但正是这种越大越老牌,市场占有率越高的公司越是难啃。比如那个德国佬胡伯尔表面上非常客气,但开价只有十万美元买断在德国的发行权,包括影院、DVD和新媒体。

奈安跟他谈了两轮,好不容易抬价到十二万,就死活不肯再加了。

而MK2更加牛逼,至今没有任何回音。

倒是曾佳联系的一家意大利本地的发行公司谈的不错,同样是十万美元买断在意大利的发行权。

鉴于意大利和德国的差距,这个价码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曾佳还不满足,特意请了一位留学生翻译跟片商展开了多次谈判。

第二更!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