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怪物横行,但我正规军 > 第143章 我们都是他们的孩子

陈剑看到的是一份通讯记录。

或者更准确的说,那是一份聊天记录。

文件里记载着地下核工事运作中一切繁杂的、琐碎的事项,也充斥着各种枯燥无味的系统自检、异常报警、维护提醒的信息。

这份记录本来应该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但因为有“人”的存在,有沟通的存在,哪怕以管中窥豹的形式,伏羲也从中快速梳理出了一系列的有用信息。

活生生的“历史”第一次以相对完整的形式展现在了陈剑面前,而当陈剑开始静下心来读这份被伏羲整理出的记录时,他仿佛也被带入到了那个对他来说既是未来、也是过去的时代之中。

2026年12月31日,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里,幸存者们终于开启了帝都附近的地下核工事。

从聊天记录的只言片语中,伏羲总结出,在那之前,他们已经想方设法地将能找到所有幸存者全部聚集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规模达到近30人的聚落。

而在那之后,花费了一年的时间,他们开启了最重要的001工事,得到伏羲系统的支持。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尝试恢复生产,而是试图去寻找有关大灾变的真相。

他们找遍了周围的所有科研机构、档案库和图书馆,并不专业的众人集合了所有智慧、充分利用了伏羲的帮助,但最终,他们也只得出了与陈剑当初获得的信息近似的答案。

大灾变的成因已经超越了当前人类的科技和认知水平,在无法进行更进一步、更大规模的科学实验之前,哪怕是最强的人工智能,也无法从已有的信息中推测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在得到这个回答后,聚集在帝都的幸存者们暂时放弃了对“答案”的追求。

他们开始着手尝试寻找幸存者,并逐步扩大了聚落的规模。

这段时期对他们来说是和平的,顺利的。

他们没有遇到太大的威胁,唯一的问题就是,在网络全面断绝的情况下,想要靠无线电来联系幸存者并不那么容易。

原因也很简单。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会使用无线电的。

甚至于,对大部分人来说,哪怕是简简单单地使用发电机为自己的生活区提供电力这件事情,都不那么容易。

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一次又一次的呼叫,几乎搜遍了帝都周边区域,聚集起了超过两百名幸存者。

这些人团结在一起,收集食物、整理装备、组织教育,将整个基地推向了欣欣向荣的方向。

随后,在某一天,有人提出了开启地下核工事的建议。

而从这一天开始,这份宝贵的记录,也终于得以保存。

从2046年12月31日,一直到2047年2月,记录平淡如水。

驻守在这里的、名叫王赫的幸存者每天例行向帝都基地报告核武器的储存状况,以及他的工作日程。

陈剑看到,他偶尔也会向基地内的其他人抱怨。

他觉得这里的工作实在是太无聊了,他觉得其实根本就没有必要维持一座那么大的核武库。

因为地球上的人都快死光了,能让他们动用核武器的敌人根本就不存在了。

他想要干脆把核武库彻底封存,但帝都基地里组织的决策却很简单。

当前情况未明,核武器这东西或许永远用不上,但一定要保证“能用”的状态。

于是,他也只能按捺下心里的躁动留了下来。

不过好在,他的岗位并不是固定的。

2月6号,他跟基地里的所有人一起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新年。

随后在3月,他被编入了基地里的侦察小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外出探索。

再次回到核工事里时,他的心情似乎放松了下来,聊天时的状态也好了许多。

“帝都附近都找不到活人了无线电的回应也越来越少。”

“太可惜了.前天我们赶到保定时候,那里的一个幸存者正好.”

“哎,总之他没扛住。”

“感染引发的高热,我们过去的时候已经晚了。”

“不过还好,其他人接回来了。”

“现在咱们有340人了,你说,以后努努力,我们能不能把全国的人都聚集在帝都?”

他跟帝都基地那头的通讯员闲聊着营地的状况,而从他们口中,陈剑看到的是一个正在不断壮大的幸存者基地。

第一座炼钢厂顺利启用,第一片农田完成了播种,人工湖被开发成鱼塘,有人建议搞桑基鱼塘的循环经济,却又发现北方根本种不了桑叶。

这些并不那么专业的幸存者们在很多时候就像是一群“乌合之众”,但他们却充满了活力和斗志。

被找到的幸存者越来越多,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帝都基地的规模便扩展到了500人以上。

而这时候,良性循环已经开启。

食物不成问题,安全不成问题。

所谓末世中常见的“内讧”和“权力斗争”的桥段根本就没有发生。

领导体系被建立,而后,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

王赫似乎对这个计划有不少意见。

在跟基地通讯员聊天时,他天马行空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其实我们根本就用不着优先去发展农业,现在人口的规模几乎已经恒定了。”

“想要找到更多幸存者很难,另一方面,已经成规模的幸存者聚落也暂时没有跟我们汇合的打算。”

“村自为战嘛现在是,那我们应该搞点特化发展。”

“羊城、珠三角那边在搞工业,那我们应该专注于医疗,毕竟在这一块我们时有优势的”

他的想法很多,但以陈剑的视角看来,大部分都太过于乐观、太过于理想化了。

所以,理所当然的,他的建议也没有得到通过。

不过,他似乎对此也没有不满。

在第一个计划开始执行时,他也服从安排加入了“农业大开发”。

每天回到工事里值班时,他总是在跟通讯员聊着白天干过的农活、以及他新发现的诀窍。

他变得越来越专业。

育种、嫁接、施肥、除虫.

而很显然,在进步的并不止他一个。

第一个计划结束时,借助大型机械的帮助,人口达到1200人的帝都基地已经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

这一年过年时,众人第一次吃上了自己种植的小麦打出的面粉。

王赫吃了38个饺子,回到工事休息之前,他让通讯员帮他去找找还有没有没过期的健胃消食片。

但很显然,通讯员没找到。

所以最后,他是忍着肚子的不适睡下的。

这样的不适并没有影响他的心情。

在按照惯例汇报完核工事的维护情况后,他对那头的通讯员说道:

“生活也是好起来了,饺子都吃上了。”

“现在咱们有1200人,如果顺利的话,一代之后就能发展到5000人左右了。”

“二十年?或者最多30年?”

“只要生产力能跟上,搞不好100年之内,我们就能发展到千万规模了。”

“恢复文明也没那么难啊,对不对?”

他还是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而似乎,事情的发展也正在按照他的预期进行。

第一个计划顺利完成之后,紧接着就是第二个计划。

工业规模开始扩大,借助001工事留下来的技术和设备基础,帝都基地迅速实现了初级工具的自给自足。

他们开始自产蒸汽机、发电机、以及简易的内燃机,并制造出了大灾变之后第一辆履带式的蒸汽机车。

虽然这台蒸汽机车的动力远远不如那些大灾变前的专业机械,但所有人仍然为此而欢欣鼓舞。

王赫还是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他时常跟其他队员轮换,但犹豫他日渐增长的专业性,他值守地周期也越来越长。

2053年的时候,他结婚了。

随后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了,他有了4个孩子。

但,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他的情绪突然变得低沉。

基地内开始出现了异常。

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一般,那些原本正处于青壮年的人们,发现自己正在快速衰弱。

王赫同样如此。

他忧心忡忡地给通讯员发去了信息。

“.我觉得我也快不行了。”

“我没病,但是身体快扛不住了。”

“我才40岁啊不应该这样的。”

“老大也才39岁,但是昨天他死的时候,我看他那张脸,就好像六七十岁的老人一样。”

“你说,这会是某种疾病吗?”

“如果不是疾病,有没有可能,这是辐射的后遗症?”

他提出了问题,但这个问题却没有得到答案。

在接下来的3年里,帝都基地的人口锐减。

不只是他们,其他所有他们能联系上的基地,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于是,重担压在了帝都基地的头上。

001工事里储存着许多高精尖的医疗设备,而在发展过程中,他们本来也收集了帝都城内的大量设备。

第一阶段的实验开始,这个时期内,帝都的工作中心,完全转向了“探索衰老原因”这一件事情上。

解刨,实验,研究,论证。

这个流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但最终,他们也没有得到答案。

人口仍然在减少。

2058年2月,王赫死在了他的岗位上。

他给通讯员发的最后一条消息,只有一句话。

“还有没几天就要过年了,你今年一定要替我多吃几个饺子。”

在他死后,新的队员接替了他的位置。

这名队员似乎并不像王赫一样喜欢跟通讯员聊天,但从他发出的只言片语的信息中,却仍然暴露出了庞大的信息。

人口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平均死亡年龄越来越低。

从最开始的45岁左右,到2075年时,已经降低到了37岁。

基地的人口暂时还没有因此而停止增长,毕竟这个死亡年龄,还没有威胁到生育年龄的区间。

但是,教育已经变得逐渐难以为继。

年轻人越来越多,幼年的儿童也越来越多,知识和经验的传递变得越来越困难。

而也就在这个期间,在第5个计划进行时,一项新的策略被提上了议程。

由脑机主导的“沉浸式式教育”被启用,目的是为了尽可能提升教育的效率,降低知识传递的压力。

这样的策略显然起到了效果,但副作用也相当明显。

不少人出现了精神方面的问题,可由于这些问题相对轻微,基地的决策层也只能选择将其视作必要的代价。

可惜的是,即便如此,滑落的趋势也没有被扭转。

帝都基地的第三十年,基地人口首次出现了滑落。

近6000人口的基地,在一年之间减员了500人。

情况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于是,在下一个五年中,他们启用了新的设备。

人造子宫。

生育周期被压缩到4个月,在近乎绝望、且毫无破局希望的处境中,他们选择了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去应对人口的衰减。

这一次,接替王赫的这个年轻的队员第一次对同样年轻的通讯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们得想点别的办法了.废土上的第二代同样活不过35岁。”

“光是靠生没有意义,或许是我们的基因出了问题”

实际上,他的想法也代表着基地内绝大多数人的想法。

于是,在2086年,帝都基地存在的第41年,这里的人开始了冒险的实验。

借助保存完好的基因编辑设备,他们“创造”出了第一个经过基因编辑的坯胎。

10个月之后,这枚坯胎与其他数百个坯胎一起,成长为了新一代的帝都人。

他们将这些婴儿称为“火种”。

很明显,这些婴儿承载着他们对人类延续的最大希望。

没有人知道这些婴儿到底有没有活下去,到底有没有活到35岁之后。

因为在2094,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几乎将整个基地完全摧毁。

与那场大灾变不同,这场次生灾害的发生过程大部分都是明确的。

首先出现的征兆,是各种完全违背基本原理的气象灾害。

骤然兴起又迅速消散的狂风,晴空中砸落的冰雹,如同爆炸一般在海岸附近席卷的海啸.

紧接着,是极端的低温。

基地里死了许多人。

有人因为可见的灾害而死,但也有许多人,就如同大灾变时一样,莫名其妙地死于多脏器衰竭。

仿佛是被某个滤网筛过,原本仅剩下4000人的基地,最终只留下了不到一半的人口。

最终,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帝都基地的“幸存者”们,放弃了这座他们苦心经营的基地。

他们留下了三句话。

“世界正在被过滤。”

“我们带走了需要的一切。”

“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必须点燃火种。”

记录到此终结。

陈剑长舒了一口气。

一旁的雷杰抬头看向陈剑,开口说道:

“记录里最后说,他们要前往长安,如果条件允许,会前往山城与其他基地汇合。”

“所以.他们到底到没到山城?”

“大概率没有。”

陈剑摇摇头,回答道:

“如果他们真的到了山城,恐怕也不会有后续拟态异端、血骷髅和圣血者的事情了。”

“他们就是一切的起源。”

“这个.圣父,真没说错。”

“这些人,才是他们真正的制造者。”

“确实.”

雷杰同样叹了口气。

沉默片刻后,他眉头紧皱地说道:

“有关次生灾害的信息还是太少了.但看样子,这次的次生灾害,跟第一**灾变很相似?”

“我怎么感觉,帝都这块区域像是被某种‘规则领域’扫了一次?”

“很显然,他们也是这么想的。”

陈剑点头道:

“要不然,他们也不会说出‘过滤’这样的判断了。”

“确实。”

雷杰下意识地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片刻后,他突然又开口问道:

“所以你觉得,他们成功了吗?”

“我的意思是人口寿命减少的问题,真的解决了吗?”

陈剑抿了抿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

“在这个世界上,你见过40岁以上的人吗?”

“我不确定.但黄石城那些老人,似乎确实衰老得与他们的实际年龄完全不符”

“那是因为黄石城是始终孤立的,这不是失败的证据,恰恰相反,这是成功的证据。”

陈剑深吸了一口气,随后说道:

“你忘了吗?机械神教的圣人,可是实实在在地活了六七十年。”

“所以.”

“他们不仅仅是制造了所谓的基因原体。”

“理论上说.”

“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是他们的孩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