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大清拆迁工 > 浅谈海岸炮与水面舰艇的对抗转载

大清拆迁工 浅谈海岸炮与水面舰艇的对抗转载

作者:巡洋舰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1 09:37: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前言:本帖为鄙人首发于《前线军事社区》,为响应2008年12月的论坛征文活动所创,由于在下在《前线军事社区》的id叫做“小胡子”,故该论坛其余会员皆称在下为“胡子”,所以鄙人在文中对自己的自称均为“胡子”二字。

海岸炮的概念,不需要胡子再来扫盲吧?此外,胡子本篇所涉及到的火炮,仅限于二战之前(含二战)的型号,现代化的火炮不纳入本篇。

就海岸炮与水面舰艇对抗这个话题,由于涉及到各类海岸炮的炮型与布局,不能一概而论,所以胡子考虑将形形色色的海岸炮按照胡子的理解进行分类,再一一说明。

【一】客串型海岸炮

顾名思义,这类炮其设计初衷并非作为海岸炮的,但其特点加以利用的话,也能友情客串海岸炮的角色,有些甚至相当称职!

(一)甲————野战地炮客串海岸炮

大部分牵引式野战火炮都能对海射击,但由于这类火炮的炮架形式,其身管只能在法线方向左右极小角度微调,所以并不具备实际的对舰射击能力,毕竟海面上的敌舰是移动目标,己方炮位的身管需便于随敌舰的移动而做左右方向调整。

但仍然有一些型号的野战地炮,却由于其炮架设计上的得天独厚,而具备了广角度环向射击的能力,这类地炮,部署在濒海地区,也能很好的履行一下海岸炮的职责。

下图是日军96式150重加农炮

胡子估计大部分军迷都会对二战中日军所使用的地面武器嗤之以鼻,认为其设计低劣,水平与质量都不高,难以与西方列强的同期装备相提并论。但胡子不得不说,这款1936年定型的日军重型野战地炮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例外........这种炮,堪称二战时候,列强国家中6吋口径地炮中,实力最强的!!!连法国“施耐德”m1935式与美国m-59“长脚汤姆”两款出名的远射155口径加农炮都比之不及.........即使是把6吋口径的舰炮算进去,也还是只有曰本海军装备的98式155舰炮(“大和”级战列舰的副炮、“最上”级轻巡洋舰版的主炮)性能超过该炮!96式150重加农炮实际口径149,身管长径比52,最大射程26公里,弹丸重量50公斤。提到6吋口径等级的弹丸,众军迷肯定称其弹重在50公斤上下,但胡子还是要多句嘴,这个“50公斤上下”,向来是只有下没有上的........也就是说,6吋口径等级的弹丸,实际重量都只有40—50公斤之间(现代技术的155口径弹丸亦如此),胡子记得德军舰上的150l-50舰炮的弹重是45公斤,150l-47舰炮的弹重是43公斤(懒得去学院派某学究的帖子上查数据了)。如此一来,96式150重加农的弹重,堪称二战时6吋口径地炮之最了!而其最大26公里的射程,也绝不是射程23公里的m-59“长脚汤姆”等能够相比的。

96式150重加农,在设计的时候,就兼顾到野战部署与海岸部署两者结合的因素。所以该炮备有环射底盘,将96式150重加农安置其上后,具备了360度环射的能力!全炮加上环射底盘总重24吨,在6吋口径的地炮中算是最重了,对机动较为不便,但考虑到其兼顾海岸炮职能的因素,且除去环射底盘后能够整炮牵引,其机动能力倒也差强人意。

96式150重加农野战发射时的场面

(14.6kb)

2009-1-806:02pm

96式150重加农安置在环射底座上的场面

(25.13kb)

2009-1-806:02pm

96式150重加农,是属于野战地炮中能够整体牵引的类型。而野战地炮中,还有一些口径更大的级别,由于全炮系统重量太大,已经无法整体式牵引机动,而不得不凭借拆解牵引的方式进行战场机动。

如图,下图的两尊重量级地炮,身管较长的为苏联b-17型210重型加农炮,身管较短但口径更大的为苏联b-18型305重型榴弹炮。

b-(71.41kb)

2009-1-806:06pm

b-(78.3kb)

2009-1-806:06pm

这两款炮,都是二战时苏军装备的重型地炮,由于重量太大(b-18的战斗全重为35吨,行军重量则达到54吨!),完全丧失了整炮牵引的能力,而不得不采用分块拆解运输的设计。这两款炮均由炮管、炮架、炮座三大部分组成,机动转场时拆解成这三大块,分别牵引。这类炮抵达指定地点后,炮兵挖掘基坑,将炮座安放到基坑内,然后将炮架安置到炮座上,最后再将身管套到炮架里。从行军状态转换成战斗状态需3个小时。由于这两款重型地炮其初衷主要是作为野战攻坚火炮用的,用以打击敌加强型野战或永备工事。所以较长的准备时间对于攻坚这种阵地战来说,倒还真算不上什么,总比德军qiuyelou 平板电子书大“多拉”那长达一周的准备时间要短多了。由于这类攻坚野战重炮采用箱形炮座,使得炮架可以做360度射角调节,就这点而言,非常适合去客串海岸炮!b-17型210重加农弹丸重133公斤,射程高达29公里,弹道低平,对敌战列舰以下级别的水面舰艇构成绝对威胁!而射程16公里的b-18型305重榴弹炮,弹丸更是重达330公斤,其曲射弹道将此等大级别弹丸以大俯冲角砸在敌舰水平甲板上的话,就是战列舰也吃不消啊.........

这类临时性的海岸炮,多为露天部署,即使搭设防护,也多半是在炮位周围堆积沙包形成环形的胸墙。不过,和动辄百十来米的敌水面主战舰艇比起来,这类海岸炮的目标特征要小的太多了!不易被敌舰发现。敌舰要想精确辨别出这些海岸炮在茫茫陆地背景掩护下的炮位,则必须尽量靠近海岸才行。而水面主战舰艇(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炮舰)长度大,高度高,高耸的桅杆正好作为海岸炮观察所极好的目标识别途径。所以,这些海岸炮,胡子倒是建议尽量在靠近海岸的低洼处布设炮位。虽然这样本炮的炮位观测不到敌舰,但可以通过靠前布置的海岸炮兵观察点进行目标指示。海岸炮兵观察点只需配有测距仪、水平测向仪,并与炮位通上电话线即可。射击时,由前沿的炮兵观察点对敌舰进行实时测距读数,并将水平测向仪对准炮位后归零,实时读出测向仪读数,即“炮位——观测点——敌舰”三点构成的三角形中观测点为顶点的那个夹角。由于观测点到炮位之间的距离是定值已提前测出,如此只需将观测点读出的测距仪与水平测向仪的读数通过电话线语音通报给炮位后,由炮位的炮术军官在刻度图板上作业,直接量出三角形的第三条边即炮位与敌舰间的距离,而炮位的火炮身管指向,则由图板上根据三角形中“炮位”这个点为顶点直接量出,炮位的水平方向角度对准观测点归零后,可根据图板作业量出来的角度进行火炮身管指向调节进行对舰射击。

这类海岸炮隐蔽部署的话,对途经其火力控制区域的敌舰将是极大的威胁!胡子套用星爷版《鹿鼎记》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只准我打你的脸,不准你打我的脸!”。此类海岸炮在前沿炮兵观察点的目标指引下,在隐蔽处以曲射弹道对敌舰进行炮击,而此时的敌舰恐怕挨了炮弹也难以在茫茫海岸背景下识别出海岸炮的炮位来,充其量来个“听声辨位”,凭借来袭射弹划空时的声音来判断对本舰冷炮射击的敌海岸炮位的大致方向,然后以舰炮对着那个方向胡乱轰击。即使此类海岸炮布置在相对较高的地方,炮位与敌舰间无遮蔽,视野通透,由炮位点直接观测敌舰,对敌舰实施直瞄射击的话,敌舰也只能是通过炮口的火光特征来分辨炮位之所在。敌舰即使对海岸炮位进行还击,两者对射的话,相比较之下,也是海岸炮要略微占点优势。由于敌舰的舰体是其舰炮的载体,海岸炮只需将弹丸射在敌舰的舰体上,将敌舰击沉,就可解决敌舰对本炮位的威胁,而不必一一摧毁敌舰的各舰炮炮塔;对于敌舰而言,要解决海岸炮对其的威胁,则须直接命中海岸炮炮位,至少要保证近失弹落点与海岸炮位的距离小于其弹丸的有效爆破半径。可以这么说,对于敌舰来说,其舰炮需要射击的目标就是以海岸炮炮位为圆心,舰炮弹丸有效爆破半径为半径的一个圆形区域,舰炮射弹只有落在这个范围里,才能保证摧毁海岸炮炮位。敌舰的舰炮口径越大,这个目标区域就越大,射击命中率则显得更容易些。舰炮口径越小,这个目标区域就越小,舰炮对其射击的话,则更要讲究命中率。但无疑,这个目标区域对比起敌舰自身来说,还是要小的多了!即使是弹丸爆破半径达20——30米的战列舰,其所划定的目标区域与自身200上下的舰体长度、数层楼的高度而言,也还是很小的。这样一来,海岸炮与敌舰对射的话,海岸炮要显得更容易命中敌舰。并且根据面积率,由于海岸炮所要射击的目标区域(整个敌舰)是敌舰所要射击的目标区域面积的数倍,假定海岸炮的射速与敌舰舰炮的射速相同且炮手的炮术相等的话,理论上敌舰需要多门舰炮才能压制这一门海岸炮。另外,胡子认为,双方火炮射击平台的稳定性也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此类海岸炮架设在地面,底盘稳定,而舰炮的载体舰艇由于海浪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颠簸现象、同时舰艇动力机械所产生的振颤也对舰炮的稳定存在一定的影响。并且,胡子始终认为,炮位固定去瞄准移动的目标比运动状态中的炮位去瞄准固定目标要容易........对于这点,胡子说不出理由,但直觉上是这样,因为胡子认为前者其火炮身管指向随目标移动而进行的水平调节速率,要小于运动中的火炮身管指向固定目标随炮位载体的移动而进行的水平调节的速率。胡子没认真计算过,只是个人的感觉,倒是很希望有能人对此认真的计算一下是不是这个道理。

从双方的射速上来比较的话,这类海岸炮由于都是地炮,其供弹方式为水平供弹。而对于水面主战舰艇而言,封闭化的炮塔采用垂直供弹方式(炮塔座圈下为彈藥库,弹丸与发射药通过扬弹机提升到炮塔内,并且炮塔内有一定的空间临时存放待发弹)、非封闭化的炮塔或炮架采用水平供弹,弹丸与发射药(其实这类炮由于口径有限,大部分发射的是整装弹)从邻近炮位的舱室中由炮手手工搬运至炮位。水平供弹由于大多是由人工来完成,作战时间久了,供弹频率势必因炮手体能的消耗及战斗减员或负伤而呈下降趋势。而全封闭化的舰炮炮塔,由于其垂直供弹方式可以由舰艇提供电力进行机械辅助,故而供弹效率基本不随作战时间的拖延而下降。此外,对于无法直接人工搬送装填的大口径弹丸,地炮类客串的海岸炮是由纯人力无外源的滑轮组吊来搬送入膛;而相同口径的舰炮的话,则是靠电力驱动的一系列辅助机械来完成搬送弹丸入膛的动作。所以,在射速上进行比较的话,地炮客串来的海岸炮持续射速是远不如舰炮的.......这点非常的不利!炮击命中目标讲究的是概率,在概率相等的条件下,谁发射的弹丸多,谁就能更多命中对手。由于这类海岸炮缺乏有效的防护,皆为露天布置,顶多构筑一圈沙土堆积的胸墙,在恶劣的战场条件下,敌弹破片对暴露在外的炮手的威胁将造成炮位人手的不足(敌舰射来的近失弹即使爆冲后效对炮位构不成威胁,但其弹片却能对血肉之躯的炮手形成伤害)。而舰炮多数安置在封闭化的炮塔内,至少炮架上设有防盾,对炮手的保护力度无疑大大高于这些野战地炮类海岸炮。

(一)乙————铁道炮客串海岸炮

海岸炮追求大口径,而陆上的铁道炮正是列入大口径地炮范畴,所以将铁道炮部署到濒海地区去执行对舰射击的任务,不是没有人考虑过.........

问题来了,大口径的铁道炮都是采用箱体结构,狭长的炮车车厢上“夹”着一根细长的身管,其射界只能在法线方向左右微调。而敌舰是活动目标,对舰射击要求火炮拥有较大的水平射界。因此,铁道炮不想点辙,是无法有效进行对舰射击的,毕竟敌舰不可能永远处在铁道炮那极小的射界里等着挨炮击........铁道炮传统的大范围射界调节,是通过铺设弧形轨道来实现的。但毫无疑问,这种办法调节炮管的指向费时费力,还不精确,且不实时,只能用于炮击陆上区域性目标或大型固定点目标,根本不能做到对舰射击所要求的实时调节火炮身管指向........

铁路场站里,在铁轨上对车厢进行转向,是通过铁路转台来实现的。二战时,德国人正是受此启发,搞了个“福格勒”转台。这是一种加长型的大型轨道转台,装配在轨道上,上面带有马达,顶着个一段可以360度旋转的敷设了轨道的转台。将铁道炮的炮车车厢拖上这个转台,与前后车厢脱钩后,“福格勒”转台就可在马达的驱动下,让安置其上的炮车厢做360度射界调整。由于马达是电驱动的,满足了对舰射击时身管指向调整的实时性要求,所以,安置在“福格勒”转台上的大口径铁道炮车厢,理论上具备对舰射击的能力。

至于这个“福格勒”转台.........胡子多年前曾在一期《兵器》杂志上看到过,但这种冷门的设备,当真是可遇而不可求,胡子匆忙之下,根本找不到“福格勒”转台的清晰图片来........不过下图这台德军240“特奥多尔.布鲁诺”铁道炮的图,倒是存在一定的蹊跷.......注意到没有?图上这台炮车厢,底盘明显是垫高了的,车轮并不是直接架在轨道上,似乎是垫在一个箱盘上,再注意一下站在地面的那四个德国兵,左起第四个和第五个德国兵脚底下的东西,像是一块圆盘形的东西。胡子窃以为,这应该正是“福格勒”转台!

90ef5ed4e0f63f0eacf85(20.76kb)

2009-1-806:06pm

皇天不负有心人啊!胡子终于找到“福格勒”转台的图了!

(39.09kb)

2009-1-806:06pm

(39.25kb)

2009-1-806:06pm

图上托着的,是280“库尔茨-布鲁诺”列车炮的炮车厢

不过,“福格勒”转台长度有限,对于240“特奥多尔.布鲁诺”和280“库尔茨-布鲁诺”这些炮车厢体较短的铁道炮型还堪用,但对于280的“重-布鲁诺”、“长-布鲁诺”、“新-布鲁诺”甚至更新式的k5e这类炮车厢前后架设在轨道车上的铁道炮型,则显得长度不够了........不得不另辟蹊径。

看一下这张图:

b2d35e078e1b2b256c98b(31.27kb)

2009-1-806:09pm

这张图是胡子在本社区找到的,见到这张图后,胡子才恍然大悟!感情280k5e是通过铰接式厢体设计来实现射角调节的啊!由于280k5e是从280“布鲁诺”系列一步步发展而来的,所以胡子估计280“布鲁诺”系列也是采用这个办法来进行射角调节的。

不过,胡子认为,靠蒸汽机车来推拉t字横头的轨道车厢可能难以满足对舰射击对身管指向调整的实时性要求,毕竟蒸汽机车功率大,且启动制动费时费力。胡子倒是认为,应该在t字横头的轨道上,用一台“斯太尔”铁道车厢与炮车的轨道车厢相连接。

“斯太尔”轨道车厢如图:

4c44f093g5(12.87kb)

2009-1-806:09pm

4c44f093g5(13.98kb)

2009-1-806:09pm

4c44f093g5(11.76kb)

2009-1-806:09pm

这种装甲铁道机动车厢,是在奥地利境内的斯太尔工厂建造的,装一台70千瓦风冷柴油机,电传动,主要是作为铁道巡逻车来使用。这种车厢,自身重量小,且功率较低,并且是电传动的,所以惯性小且启动制动较为便捷,满足了推拉t字横头的轨道车厢的要求。由于顶推或牵引速率缓而匀,理论上满足对舰射击时身管指向调节的实时性要求。所以,胡子认为,铁道炮这样的设计,理论上是可以用于对舰射击的。

此外,有一些口径相对较小的铁道炮,其炮架本身在轨道车上就可以完成360度环向调节,所以这类铁道炮位于濒海地区的铁道线上时,无需其他的车厢转向辅助设备就能实现广角射击。

如图,苏军二战时的tm-1-180型180铁道炮,该炮身管与同期“基洛夫”级巡洋舰的舰炮身管同型,最大射程高达34公里,居然超过了列强同期的8吋(203)舰炮的射程,胡子窃以为苏联人很可能仗着这点才宁愿接受其弹丸重量不如列强203舰炮的事实。这种180的身管被套在半封闭的炮塔上,安置在铁道平板车的正中,具有完全的360度环射能力,不过射击时须将铁道平板车上的助锄放下支撑在铁道两盘以利于射击平台的稳定。

博物馆中的tm-1-180铁道炮,铁道平板车两侧的助锄呈收起状态

100.jpg(44.71kb)

2009-1-806:15pm

射击状态下的tm-1-180铁道炮,注意其助锄已放下支起

tm-1-180.jpg(103.25kb)

2009-1-806:15pm

铁道炮大多体积庞大,目标明显,且炮兵也实难为这么大的东西去构筑环形胸墙类掩体,所以其隐蔽性较差。相对于野战地炮类客串来的海岸炮,铁道炮更容易被敌舰所发现从而精确确定炮位而加以炮击。所以胡子还是认为,铁道炮部署在濒海地区的铁路线上时,尽量不让炮车车厢部署在与海岸无遮蔽地形的铁道线上,而是应选择停放在铁道线与海岸线之间有诸如高地、土山或成片的建筑的区域内,这样有利于不被海面上的敌水面主战舰艇的视线直接观察到(敌舰放飞侦察机进行航空侦察与校射那就没辙了........)虽然此时铁道炮也无法在本炮位以直接视线观测到海面上的敌舰,但胡子还是提倡在前沿布置的炮兵观测点的指引下对敌舰进行间瞄曲射!原理胡子在上文已述,此处不再累述。

同理,敌舰若是确定了铁道炮的大致方位,对其进行舰炮射击的话,理论上敌舰射弹破坏了铁道炮的炮车车厢就算在此时间段内剥夺了该炮的战斗能力了,或者是弹片什么的将转台机构卡死也能造成铁道炮失去有效对海射击能力。由于大口径的铁道炮其炮车车厢体积很大,这倒是降低了其对手的射弹命中率的要求........双方对射面积命中率的原理同上文,胡子不再累述。此外,铁道炮的炮手们还是以露天操作为主,敌舰射弹即使近失,掀不掉铁道炮本体,但其弹片也还是能杀伤外露的铁道炮炮手,造成战斗减员从而影响全炮的正常操作。

就双方的射速进行比较的话,铁道炮一方则较为不利........铁道炮也是采用水平供弹方式,虽然炮车车厢上有一定的待发弹存量,但由于存弹空间有限且铁道炮口径大弹丸体积大,故而待发弹存量不会大。

以280“库尔茨-布鲁诺”为例,炮车厢上有顶棚遮蔽的部分为炮车为280炮弹的待发弹存放区,很明显,这个区域放不了多少成套的280彈藥(弹丸与全装药药包)

(39.09kb)

2009-1-806:16pm

而同级别口径的舰炮,由于采用了炮塔下垂直供弹,且彈藥存量大,无疑就射击持久性而言,舰炮要占到上风。一旦炮车厢上的待发存弹射完,铁道炮不得不停止开火,并将炮车厢拖回主轨道与彈藥车厢对接进行彈藥补给........而此时的舰炮则因彈藥从炮塔下方源源不断的供应而继续开火!

就双方的射速对比来看,铁道炮的射速依然慢于舰炮,因为铁道炮的彈藥装填依然费时费力(搬送大口径弹丸还是依靠人力操作的“神仙葫芦”吊),不似舰炮彈藥装填那般因机械助力而节省时间。所以单位时间上,铁道炮射出的弹丸数量比不上对手,可能在持续的对射中压制不住对方(此时敌舰肯定已基本确定铁道炮炮位之所在,哪怕是“听声辨位”也能判断出来了,从而舰炮劈头盖脸的朝铁道炮炮位射来)

【二】堡垒化海岸炮

顾名思义,这类海岸炮,是安置在固定的炮堡内的,极大的提高了炮位的防护力度!

但炮堡由于其射口不可能360度全向设置,多数为不足90度角的一个范围,所以炮堡内的海岸炮,射界有一定的死角。不过,胡子认为,对于海岸炮而言,刻意追求360度全向射击能力并无多大意义,除非这门海岸炮的炮位是布设在海中的一隅小岛上.........

炮堡内的海岸炮,多数为专业的海岸炮,即固定式海岸炮,炮位一旦布设后,是长年不动的。

如下图,现存厦门的胡里山炮台的德制克虏伯m-1891式280海岸炮,就是一种专业的后膛装填线膛式海岸炮

胡里山炮台近景

0267110(21.95kb)

2009-1-806:18pm

胡里山炮台炮堡内的克虏伯m1891式280海岸炮

16975720065(49.47kb)

2009-1-806:18pm

当然,也有将非专业的地炮改进炮架后安置到炮堡内用作海岸炮的,比如下图的海峡对岸的一座炮堡,安置有一门去掉轮式炮架的m-59“长脚汤姆”155加农炮,由于炮架已固定在混凝土基座上,所以具备了广角射击能力。(8轮炮架时肯定不行)

炮堡内固定在混凝土基座上的m-59“长脚汤姆”

266149271_(28.45kb)

2009-1-806:23pm

8轮炮架的m-59“长脚汤姆”模型

m-591.jpg(22.88kb)

2009-1-806:23pm

由于炮堡往往修筑的非常坚固,能够很大程度上抗住大部分敌舰射弹的直接命中,且炮手是处在炮堡内操炮,所以也减少了敌舰射弹破片对炮手的杀伤造成的战斗减员,故而炮堡化的海岸炮生存能力较强!炮堡内的海岸炮,还是水平供弹,不过由于炮堡的防护性在起作用,可以将大量待发弹存放在炮堡内,这样可保证持久炮战对射时彈藥的供应速度。另外,由于炮堡作为掩体工事,有了电力供应,所以在大口径炮的弹丸装填方面,具备采用电动机械助力的可能,若采用这种措施,则可保证这些大口径海岸炮的射速基本与封闭炮塔化的大口径舰炮看齐!在对目标的观瞄方面,由于炮堡具有较强的防护性,所以炮堡化的海岸炮倒是可以布置成直接无遮蔽的面向海岸线,以炮堡自身的观瞄设备来观测敌舰从而进行射击,如此炮堡化海岸炮便可以低平直射火力来射击敌舰的垂直装甲部分,一般认为,直射火力在命中率上是要高于间瞄曲射火力的。所以炮堡化的海岸炮以直瞄火力射击敌舰的话,命中率将大大增强。

【三】露天固定式海岸炮

顾名思义,这类海岸炮为露天布置炮位,顶部无遮蔽,且为固定化的专业海岸炮。

应该说,海岸炮家族中,此类的比例是最大的。早期海岸炮几乎全为露天布置,只是到了后来,才为其构筑了炮堡等加固掩体。

如图,此为挪威奥斯陆峡湾中的小岛上部署的德制克虏伯280海岸炮,其身管与厦门胡里山炮台的克虏伯m1891式同型,但显然炮架经过了改进,还增设了一面巨大的防盾。1940年的“威赛演习”行动中,德国海军倾巢出动,兵分五路,搭载登陆官兵扑向挪威的五处重要目标,其中第一战术群的目标正是奥斯陆,德军的“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正是毁于该炮之手!当时挪威岸防部队在奥斯陆峡湾航道中线处的小岛上部署了三门该型海岸炮,挪威岸防炮兵多发命中“布吕歇尔”号,同时岸防布置的460鱼雷应声入水,一举击沉“布吕歇尔”号。

1476414733_(53.28kb)

2009-1-806:23pm

从图上看,该炮还是采用重力式制退的设计:身管连同附带高低机的炮架与炮座是滑动连接,诸位请注意炮座上两条向后略微上扬的轨道。火炮发射后,后座效应推着炮架沿着两条炮架滑动轨道往后运动,由于炮架滑动轨道是前低后高,炮架其实是将动能转化成势能,由此起到制退作用。接着炮架又在重力作用下滑下复位,重新装填。这种制退效率是不高的,可能正是受火炮制退复位的影响,某期《兵器知识》上曾报导克虏伯m1891式280海岸炮的射速其实为三分钟一发........考虑到笨拙的制退方式以及280弹丸须以炮座上的“神仙葫芦”吊杆进行搬送装填,胡子认为这个射速应该还是可信的。图上可以见到炮座上的吊杆(缺了葫芦滑轮组)

海岸炮露天布置,可充分发挥其广角水平射角调节的优势,具有开阔的射界。不过,由于露天布置,对炮位的防护是个难题。由于此类露天布置的海岸炮,后来其炮位布置,引入了“炮坑”的设计理念!

“炮坑”,即海岸炮的基座低于周围地面,形成相对地表呈下陷状态的一个坑。

如图,旅顺电岩炮台的沙俄奥普霍夫m1895式254海岸炮,可见其炮位是安置在一处低于周边地表的坑内的。

5089760_(15.8kb)

2009-1-806:23pm

炮坑的设计,使得海岸炮的轮廓大部分隐蔽在地表之下,起到遮蔽敌舰视线的作用。此外,炮坑对于露天操炮的炮手来说,也是一层防护手段!这个道理就好比陆战上的壕沟,步兵躲在壕沟里,敌方炮弹射来,砸在地表,其爆冲效应和弹片都是在地表起作用,而伏于壕沟之中的步兵则免受敌方炮弹的伤害。用在海岸炮上也是同理,敌舰射弹袭来,砸在炮坑外的地表上,弹片都是在炮手的头顶上飞过,除非敌舰将炮弹射在炮坑中,方能对外露的炮手构成威胁。当然,炮坑深度,不可能过高,毕竟设计者还是考虑到海岸炮低平弹道直瞄射击时炮口不至受炮坑深度所影响。

露天布置的固定式海岸炮里,还有一些是带有半封闭的炮塔的,但由于其供弹方式依然是水平供弹的路线,其炮塔并非大型水面主战舰艇所采用的垂直供弹路线的全封闭炮塔,所以胡子这里以让将这类炮归入为露天布置的海岸炮范畴。

如图,当年苏军遗留在东北境内的180海岸炮

(146.83kb)

2009-1-806:40pm

此炮的身管与tm-1-180型铁道炮的身管同型,也与“基洛夫”级巡洋舰的主炮身管同型。图上可见,此海岸炮带有一个不大的炮塔,但其直径不大的炮塔座圈表明其并非在炮塔下设计有彈藥库而采用垂直供弹路线的那类炮塔,而且这不大的炮塔容积也揭示了其内部不可能大量存放待发弹。这种海岸炮的供弹,依然是靠水平路线传递,以彈藥推车(180mm弹丸重量近100公斤,人力搬运及其费力,应该是推车搬运弹丸,而且胡子也见过苏军彈藥推车搬运大口径弹丸的图,不过二战时日军普遍以四名炮手用两根木棍抬着203弹丸进行装填,可苦了身材瘦小的东瀛民族啊........)从炮塔附近的彈藥存放区向炮塔内送弹。所以其射击火力持久性与射速,均难以与垂直供弹方式的舰炮相比(二战时180及以上等级口径的舰炮,均为炮塔下垂直供弹)。不过其紧凑化的装甲炮塔的存在,倒是在既保证海岸炮射界又要保证海岸炮的防护这两者之间求得一个不大不小的平衡。露天的这类海岸炮塔,拥有炮堡内的海岸炮所没有的全向环射能力,而紧凑的炮塔设计又保证了其内操炮的炮手的安全,并且对火炮的高低机、炮闩等薄弱部分提供了防护,这点要比裸露在炮坑内的那些炮架式的海岸炮要好的多。

当然,将海岸炮炮塔化设计与炮坑设计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将两者的优点相结合,则能对海岸炮提供更好的防护力度!

如图,依然是苏军180海岸炮,图上这尊炮,也是紧凑化的炮塔式设计,并且其炮塔是设在炮坑内的。

mo_1_(154.5kb)

2009-1-806:26pm

露天炮坑式布置的海岸炮,其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分支————地井炮!

这种炮的起源原本是一种后座制退方式,此类火炮采用的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摇摆炮架后座制退方式,胡子简单说一下吧:该类火炮的身管所连接的炮架与炮座是铰接式布置,火炮击发后,后座效应推着火炮身管往后运动,由于炮架与炮座是铰接的可以转动,且在炮架与炮座之间还设有阻尼机构,所以炮架带着身管便会顺着与炮座的铰链往下运动,同时压缩阻尼机构,起到后座制退效果。由于这样的炮架设计高度较高,故而设计者为其设计了一个深度较大的炮坑,由于“井”比“坑”深,故而得名“地井炮”。

早期前装地井炮

djp_ht9.jpg(24.84kb)

2009-1-806:26pm

早期后装地井炮,其炮口处有炮箍,应为阿姆斯特朗式

djp.gif(43.35kb)

2009-1-806:26pm

地井炮每次击发后,后座效应会推着炮架降下来,此时正好进行再装填作业,然后再用机械力将炮架升上去,重新击发。地井炮的这种特点,正好符合了海岸炮的隐蔽性要求,其只有在击发时才露出地井,平时都是伏于地井之下的,敌舰视线不易观察到。而且由于地井炮在降下去后,敌舰对其缺乏有效的辨识特征,故而敌舰舰炮的目标指向也存在非连续性(假定此时敌舰也处于运动中,所以舰炮炮塔须不时调整射向)。而且深深的地井也对炮手和海岸炮炮架提供了有利的防护,敌舰预摧毁地井炮,须将炮弹射在地井之中方可。这对于敌舰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由于地井炮的此种后座制退方式,直接限制了其射速,尤其是炮架降下来后,预升上去,须借助齿轮传动等机械力,费时费力。不过,后期的地井炮,其阻尼方式采用了液压技术,炮架下降时压缩液压阻尼筒,炮架下降平稳后炮手将液压阻尼筒进行制动,待完成彈藥装填后再松开,蓄力的液压阻尼筒则反作用将炮架再推上去完成复位。下为图示:

(**那边的某大大曾向胡子介绍此炮为法国“巴提格利里斯”305海岸炮,采用地井炮架设计)

djp_(25.59kb)

2009-1-806:26pm

1476414733_(32.58kb)

2009-1-806:26pm

此类露天布置的海岸炮,总体来说其目标相对较小,不易被敌舰视线观测到。当然,由于这些海岸炮所处的炮台都是固定的,不排除敌方先期已掌握这些炮台在海岸附近的准确方位........此类海岸炮陷入与敌舰的对射状态后,各自的命中率与概率理论依然按照胡子在阐述【一】类海岸炮的那样,胡子不再累述。

【四】垂直供弹化装甲炮塔类海岸炮

此类海岸炮,是胡子心目中最强最强最强的海岸炮类,对其的感情只有一个字:赞!

此类范畴的海岸炮,都采用大型装甲炮塔的设计,并且同大型水面舰艇的舰炮炮塔一个类型,都是其炮塔座圈下设有彈藥库,通过机械动力的扬弹机将下层弹库内的彈藥源源不断的以垂直路线输送到炮塔内来,而且由于炮塔内部容积大,其内还可存放一定数量的待发弹,而且由于这类炮塔的水平与垂直方向的射角调节都是机械助力来完成,故而火力反应性强,也便于短时间将火力转移至其他目标。并且,其弹丸装填也是由机械助力来完成,从而保证了与舰炮相同的射速!

事实上,胡子发现,此类海岸炮大部分就是由大型水面主战舰艇的装甲炮塔移植来的!

下图为苏联远东弗拉迪沃斯托克部署的装甲炮塔,其上安置的是三联装奥普霍夫m1912型305l-50舰炮,该炮塔其实就是1935年退役的“伏龙芝”号战列舰(原“甘古特”级“波尔塔瓦”号)上的主炮塔,据说有两座该舰的主炮塔被安置到了弗拉迪沃斯托克。

p3_b(72.61kb)

2009-1-806:30pm

p4_p(51.44kb)

2009-1-806:30pm

p5_p(57.03kb)

2009-1-806:30pm

而名气更大的则是部署在黑海塞瓦斯托波尔海防要塞的“高尔基”一号、二号炮台!这其实是两座安装有双联装奥普霍夫m1912型305l-50舰炮的大型装甲炮塔,记得某期《兵器》杂志在刊登曼帅对塞瓦斯托波尔的攻坚战时,曾特地提到这两座炮台,称该装甲炮塔前装甲厚350,侧装甲厚250。德军最后是动用了600大“卡尔”抵近射击才摧毁了这两座炮台........同样是**那边的朋友,称这两座炮台其实正是“伏龙芝”号的另外两座主炮塔,胡子也认为这颇有根据!但为何两座炮塔都少了中间的那根炮管,胡子就不得而知了,很可能是挪作他用,要知道,苏军陆上的tm-2-12铁道炮,所采用的也正是奥普霍夫m1912型305舰炮!保不准苏联人30年代从这两座炮塔上拆了中间那根炮管去改建305tm-2-12铁道炮了.......

上图为炮击状态的“高尔基”炮台,下图为被德军600蟆翱u本逝诖莼俚摹案叨迸谔?b />

高尔基二号.jpg(16.58kb)

2009-1-806:33pm

naval-gun-(121.86kb)

2009-1-806:33pm

苏军tm-2-12型305铁道炮,正是采用奥普霍夫m1912型305舰炮的身管

0608(52.91kb)

2009-1-806:33pm

同样名声在外的此类炮台还有德军“格奈森诺”号战列巡洋舰上卸下来的三联装280主炮塔,被移植到陆上作为固定海岸炮台,部署于挪威海岸。

28b_0(50.23kb)

2009-1-806:35pm

c tuet2_d(31.46kb)

2009-1-806:35pm

此类大型装甲炮塔类海岸炮,拥有完全与大型水面舰艇装甲炮塔相媲美的防护性能(事实上不少就是舰炮炮塔下舰上岸的),所以完全可直接无遮蔽面向海岸部署,从而发挥其广角射击优势,并且这样便可以低平直瞄弹道去射击敌舰,相对间瞄曲射弹道命中率更高。同时因供弹方式与装填方式的相同,所以在射速与射击持久性上也堪比大型水面舰艇!该类海岸炮陷入与敌舰(比如战列舰)的对射状态后,本炮位对敌舰构成极大的威胁性,由于敌舰舰体为其舰炮的载体,海岸炮即使不直接命中舰炮的炮塔而是击在舰体上将敌舰弄沉,即可解决敌舰对本炮位的威胁。而敌舰却须将大口径炮弹直接射中此类大型装甲炮塔方可摧毁该炮台。这对敌舰炮手的射术是个考验........依然如胡子在【一】类海岸炮中所述的那样,海岸炮位于稳定的陆地基座上,其射击平台平稳,利于瞄准。而舰炮的炮塔所在的承载平台——水面舰艇,则受海浪的影响而产生颠簸,而动力机械的运转则造成舰体频率化的振颤,不利于舰炮取准........

好了,胡子已按照海岸炮的分类,一一阐述了海岸炮与水面主战舰艇对抗的各自特点,正是由于海岸炮的多样化,所以胡子末尾不可能提出什么总述类的观点来........

附二战时两例海岸炮与战列舰对抗的战例:

(1)海岸炮胜

1940年9月,英国海军坎宁安海军上将率包括“巴勒姆”号与“决心”号两艘战列舰,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以及三艘“郡”系列条约类重巡洋舰“坎伯兰”、“澳大利亚”、“德文郡”号在内的一支舰队,前往法属西非殖民地首府今塞内加尔首府达喀尔,对当地维系法国当局劝降,遭到法属西非总督布瓦松的言辞拒绝后,恼怒之下对达喀尔港内的维系法国舰队发起攻击。达喀尔港区周围部署有9门240海岸炮与6门140海岸炮,激战中,240海岸炮至少命中英国“巴勒姆”号战列舰4发(战后统计),同时法方的红衣大主教也用其7门380主炮(主炮布局为前半球两座四联装380炮塔,但二号炮位的一根炮管在第二次齐射时居然炸膛)的凶狠火力罩住了“巴勒姆”号,“巴勒姆”号受到重创,不得不退出战斗。并且,法方“贝韦其尔”号潜艇潜航接近英舰,对“决心”号战列舰鱼雷偷袭得手。英国人两艘战列舰均受重创,坎宁安恐战列舰遭受更大损失,不得不率舰队退出战斗,铩羽而归........

下图为激战结束后进行损管的红衣大主教,注意其二号炮位一根炮管在炸膛后已经断裂

20071114_ad76aca36a5f0e236cec9(89.1kb)

2009-1-806:37pm

胡子点评:此战中维系法*队岸防守备部队所使用的240海岸炮,胡子窃以为是法国前无畏舰上的240l-45舰炮移植而来!cqs曾为胡子找到外刊资料称其240弹重200公斤。不难看出,此炮虽对战列舰的重要部位厚重装甲威胁较小,但对于包括舰桥在内的舰体大部还是构成一定的威胁性的!故而在炮战中对“巴勒姆”号造成实质性伤害。此外,9门240海岸炮的布置并非“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在港区各处设置多个炮台,分散配置,每座炮台设2—3门240海岸炮。如此配置,使得英舰预压制法方海岸炮台须多点炮击,避免了海岸炮集中布置后被英舰炮火覆盖的后果。

(2)战列舰胜

1942年12月,北非“火炬行动”,巴顿将军率35000大军在法属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登陆,其间遭到当地维系法国守军的抵抗。驻泊于此尚未完工的“黎塞留”级战列舰的二号舰“让.巴尔”号用仅有的一座四联装380主炮塔对美军舰艇发起炮击,同时位于港区2公里外高地上的“艾尔.汉克”炮台的4门194海岸炮也对美舰发炮射击。美军“马萨诸塞”号战列舰(“南达科他”级)前出,以前半球的两座三联装406主炮压制“让.巴尔”号的那座四联装380主炮,以后半球的那座三联装406主炮压制“艾尔.汉克”炮台的4门194海岸炮。经过一阵炮击,打哑了“让.巴尔”号与“艾尔.汉克”炮台。

胡子点评:194海岸炮,应为法国一战时的装甲巡洋舰上的主炮,其弹丸重量当与203炮的弹重在伯仲之间,为100公斤上下。此炮在较远距离上对“南达科他”级这样的条约舰中的铁乌龟根本够不上啥实质性威胁!而且此战中法方炮台上海岸炮数量不仅少,仅为4门,而且还集中布置,于是“马萨诸撒”号仅用一座主炮塔就腾出手来就将其压制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