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411章 再苦一苦海军,骂名就由我来担!

第1411章 再苦一苦海军,骂名就由我来担!

实际对于美国人来说,华夏的第四代战斗机突然降临到眼前固然有些难以接受,但自家空军毕竟已经装备了近200架的22a,并且有着更加丰富的隐身飞机使用经验,无论在现实还是心理层面上,都仍然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除此之外,成本更低、用途更多的35也已经进入了高频次试飞阶段,尽管其中的垂直起降型和舰载型还有不少麻烦需要解决,不过最基础的陆基型号至少在目前看来还算顺利,仅美国自己的预计装备数量就将对标16,达到惊人的1500架以上,如果再算上盟友的采购量,那大概还要翻倍。

因此就目前的情况判断,只要十拿九稳的35项目不出什么大问题,那就算华夏的新一代飞机在质量上不落下风,自己靠堆数量也足以淹死对手。

所以,他们的危机感虽然存在,但主要还是来自于持续数十年的技术优势可能被抹平。

至少在现阶段,还绝不会有任何“我们已经比不过华夏军队”的想法。

可这个世界上并不只有华夏和美国两位玩家。

2009年这会儿,互联网的传播效应已经初具规模。

事件一旦发酵起来,所造成的影响往往很难被完全控制。

而上级在制定首飞计划的时候,显然没有考虑过其它国家的感受。

或者也可能是考虑过,但觉得不太重要……

当天的稍晚些时候。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穆尔共青城。

加加林飞机制造厂。

作为全俄罗斯横跨十一个时区的领土中最东端的城市,这里甚至比华夏时间还要晚上两个小时。

刚刚吃过晚饭的航空工程师米哈伊尔·斯特雷勒茨缓步来到刚刚新建成不久的c16车间,准备晚上再加一会儿班,检查刚刚组装到位,还尚未完成调试的最新型离子镀生产线。

得益于前些年与华夏的深度合作,他们联合飞机公司uac得到了相对充分的资源,得以在吸波材料方面加大投入,总算是让奥布宁斯克技术研究所赶在t50项目首飞之前交付了一批试用型产品。

但联盟解体的余波影响深远,仅靠走出几手妙棋根本不可能完全破局——

同样也是因为跟华夏的深度合作,他们在几年前把本来应该用于修复和重建离子镀设备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全都作为出口产品交付给了对方。

而中间十余年的混乱也导致大量技术人员流失,甚至包括斯特雷勒茨本人,都是在青黄不接的情况下被强行拔上来,顶替年龄过大,已经无力承担一线研发任务的米哈伊尔·西蒙诺夫,以及还要兼顾行政管理的米哈伊尔·波戈相。

没错,三个人的名字还碰巧都是一样的。

作为苏联教育体系下培训出来的工程师,他的理论功底当然没什么问题,不过仍然严重欠缺经验,尤其是管理经验。

结果现在事到临头,才发现之前光顾着材料的事情,没考虑到现有设备根本无法满足镀膜所必须的能量要求。

不仅机外涂层,甚至连部分关键大部件的镀膜工序都受到了影响。

事已至此,莫斯科方面干脆拍板,在共青城新建一个全新的镀膜生产中心。

也就是斯特雷勒茨正在重点关照的c16车间。

实际上,斯拉夫人的工作习惯堪称松弛。

除非有人在后面拿着小皮鞭监督,否则很少会主动加班。

所以一般情况下,晚饭后就只有几个工段主管会到场,也不会真的动手干什么工作,而是提前做好第二天的任务安排,争取把本来的几个小时时间利用到极限。

但今天,斯特雷勒茨刚走到生活区和工作区之间的分叉路口,就注意到整个c16车间内灯火通明,而不像往常一样,只有二层侧面的一间小会议室亮着灯。

一开始,他只当是某个粗心的安全员忘了关灯。

这在共青城实在不算罕见。

然而,正当斯特雷勒茨加快脚步来到门口,准备找到相关负责人象征性说上两句的时候,却注意到原本应该等在小会议室的一众手下们,此刻正簇拥着一名西装革履、头戴安全帽的人在里面转悠。

加加林工厂属于军事重地,哪怕再怎么松弛,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入到核心区域的。

所以他立即意识到,恐怕应该是上面来人搞突然检查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或许是听到了身后的脚步,对方突然起身回头,看向斯特雷勒茨的方向。

“总经理?”

后者当即脚步一顿。

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他还是没想到会是集团掌门人亲临。

紧接着,就是一股危机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t50的第一架原型机051号其实已经完成了超过九成的制造工作,本来有望成为俄联邦时代近二十年来第一个按照时间表完成计划而不发生拖延的重大项目。

结果因为自己的疏忽和失误,硬生生把原定在2008年第三季度的首飞拖延了至少半年。

而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加加林工厂竟然还处在优哉游哉的工作状态之下。

他又不是什么别人惹不起的功勋设计师,恐怕免不了要挨一顿批评。

好在波戈相也不是第一天掌管苏霍伊,知道如今时代变了,已经不能按照二十年前的工人积极性来提出要求,所以并没有流露出明显的不满。

只是上前两步,把斯特雷勒拉到了一个稍远离人群的地方。

“米沙。”

波戈相朝大约200米外的总装车间瞄了一眼,语气复杂地询问道:

“你看没看今天的国际新闻?”

斯特雷勒茨面对这个问题有点发懵。

其实他中午在食堂顺便看了几眼电视,但一方面实在没记住里面播报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觉得如果点头似乎显得他也在偷懒。

所以最后还是摇了摇头:

“没来得及……我今天上午刚从奥布宁斯克回来,下午到现在一直都忙着调试设备的事情……”

波戈相叹了口气,从公文包里面掏出几张没来得及装订的文件纸:

“大约六个小时之前,华夏在蓉城首飞了他们的第一种隐身战斗机,从机身编号来看,应该会被命名为歼20。”

斯特雷勒茨当即就是一愣,然后有些木然地接过新闻简报。

因为有充分的时间整理消息,因此里面的内容相当丰富。

不仅包括从华夏互联网上获取的照片,还有对那架飞机的初步分析结果。

当然,还重点提到了同一天五角大楼代表团访华的事情。

波戈相自然没时间等对方慢慢看完,很快便开口道:

“情报部门的分析认为,虽然从这架飞机的形态来看,应该还属于跟051性质类似的技术验证机,但实际完成度非常高,可能仅缺少与武器相关的火控系统,除去一些涉及到气动和隐身的外形细节还有可能调整以外,几乎相当于一架原型机。”

斯特雷勒茨此时也已经翻阅到了比较后面的部分,并在某个时刻瞬间两眼发直:

“这里面提到……今天同时出现了两架飞机?”

通常而言,每架验证机都是专门瞄准某项技术而进行生产,同时出现多架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要验证的内容太多,集成到一架飞机上的风险过高。

二是足够财大气粗,愿意为了进度支付双倍的成本代价。

波戈相点点头,然后解释道:

“真正升空试飞的只有一架,但根据在场的目击者描述,在稍早之前的试飞仪式上面,还有另一架尚未刷涂编号的飞机,二者外形几乎完全一致,只有发动机尾喷口的形状和颜色存在些许不同……”

听到这里,斯特雷勒茨露出有些羡慕的神色,有些无奈地长长呼出一口气。

“呼——”

其实t50项目的动力规划也是分两步走,先用故纸堆里翻出来的al41完成试飞和先期装备,等到时机成熟再更换目前仍然只有一个代号的新一代产品。

但因为资源不足,原定用于测试新动力的052号验证机没能同时开工,与南方大国的情况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而紧随着无奈的,还有一股羞愧感。

毕竟,就算052号真的如原计划一般启动了生产计划,无非也就是像现在一样,因为混乱不堪的管理而停留在总装之前的最后阶段。

“总经理,我们一定尽全力加快进度……”

还没等他表态完成,波戈相就摆摆手打断了他:

“让华夏人抢在我们前面完成首飞,我也有一定责任,在资源分配上过于追求平均,没顾及到t50项目的特殊需求……”

uac现在手里的资源当然比90年代要多了好几个数量级,但波戈相身为顶级裱糊匠,需要同时兼顾米格和苏霍伊的三代半战斗机、伊留申的伊尔76改进型运输机和伊尔96改进型加油机、雅科夫列夫的新一代干线客机……

恨不得用一桌饭菜招待十桌客人,肯定会出现顾头不顾腚的情况。

“不过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

波戈相还是拎得清轻重缓急:

“克里姆林宫希望能在2012年底之前看到第二阶段的原型机,并争取在2016年以前投入量产,要实现这个目标,你认为需要多少额外投入?”

显然,莫斯科方面现在有点心急。

他们目前的情况有点类似华夏的**十年代,特别需要一些标志性成就来证明自己,并重新提振国民的信心。

尽管如此,斯特雷勒茨还是不敢大包大揽:

“现在说量产的事情还为时太早……”

随后却又话锋一转:

“但如果能把资金投入增加50%,并且给我们的人员编制增加三分之一,那在2012年前拿出第二阶段的原型机,应该还有一定把握。”

这完全是狮子大开口。

uac目前在支持的这十来个项目,各个都是航空领域的宝贝。

手心手背都是肉,就算有所倾斜,也不可能做到如此夸张的程度。

但斯特雷勒茨知道,自家总经理如今算是克宫里面的红人,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它工业领域的资源分配。

果然,波戈相闻言沉默了片刻,接着似乎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算了……”

他咬咬牙,决定献祭掉自己的名声:

“再苦一苦海军,骂名就由我来担!”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