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415章 高端的服务,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提

第1415章 高端的服务,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提供方式……

趁着杨杰介绍的一个空当,来自bae系统公司的工程师查尔斯·卡勒突然举起手:

“抱歉,我感觉有些头晕,可能是因为这里太热了……能不能通一下风?”

尽管防静电服为了保证效果,在面料里外都加了双层涂料,透气性确实很差,可毕竟不像是防化服一样把人封得严严实实。

所以,会在这个当口突然提出这种要求,显然是有其它的打算。

比如趁机观察一下屏蔽壳体的分层结构以及固定形式。

虽说几个欧洲国家目前都没有建造同类设备的相关计划,但大家身为工程师,无论从未雨绸缪的角度,还是从单纯满足自身好奇的角度出发,总归都想要多看到点东西。

杨杰心中只觉得有些好笑,毕竟在大约十几年前,他自己随队去莫斯科考察的时候,就用类似的手段检查过吸波尖锥的涂层挂装形式。

早年间的大型微波暗室都采用和实验室小型装置类似的组合式拼接壳体,安装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螺钉、压条和衬垫,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屏蔽效果。

因此,为了追求相对干净的微波环境,整个空间在工作过程中必须维持严格密闭,一般不会安装专门的空调系统。

所以在平时非工作状态下想要通风,基本都是通过打开含波导窗甚至直接开门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来进行。

无论哪一种,都相当于要在墙上打开一个肉眼可见的缺口。

就有了从截面处观察安装细节的机会。

显然,卡勒先生在来之前专门做过不少功课。

只不过获得的信息已经有点过时了——

时过境迁,如今新一代设备采用的焊接式壳体工艺早就没了这种缺陷。

其超高超宽的主结构采用焊接方式将暗室内壁整体依托于壳体外部的土建钢柱及钢梁框架,完全可以在出厂之前就预留出所需的排风通道而不至于影响屏蔽效能。

其实这倒也不能怪他。

毕竟近十年内,只有华夏建设过新的大型微波暗室,而那些过去的资料,无论来自美国还是苏联,都不可能体现出这一点。

“好的,卡勒先生。”

杨杰强憋住笑容点了点头,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精巧的遥控器:

“我加大一下空调的通风量,希望能让你感觉好一些。”

果不其然,在听到这句话,以及紧随其后的嗡嗡换气声之后,卡勒的表情直接就僵在了脸上。

那一刻,他笑得比哭还难看:

“谢谢……”

一直跟在队伍最后没插过话的刘永全本来还有点没搞明白情况,但到了这个时候哪还看不明白是有人想趁机搞事结果被不声不响地怼了回去,也不由得捂嘴偷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终于也轮到你们欧洲人体验这种感觉了。

好在大家毕竟还是合作伙伴关系,所以场面上倒也没有搞得很难看。

“接下来,我们将展示一下rcs近场测试的基本流程,当然为了大家的健康考虑,发射天线将不会进入工作……请各位注意自己脚下的位置,务必踩在绿色区域范围内”

杨杰一边说着一边来到门口,按下了旁边一处不太起眼的按键:

“rcs近场二号,要求执行一遍测试准备流程。”

在良好的微波屏蔽之下,任何便携式无线设备都无法正常工作,只能通过固定的通讯系统进行联络。

而在这一刻,几乎每个参观团成员都两眼发光。

尤其刚才还有些尴尬的卡勒,更是直接来了个180°变脸。

略显滑稽的表现之下,也隐藏着某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心酸悲苦。

“控制室收到,测试准备流程。”

不知道设置在哪里的喇叭中,响起了来自控制室的回应。

当然,这一段通讯内容,是没人负责翻译的。

所以,很快就有人凑到了正在盯着远场五轴转台思索的艾德斯坦纳。

后者因为来华夏的次数太多,是整个队伍中唯一一名能用汉语正常交流的人。

“查尔斯,他们刚刚在说什么?”

艾德斯坦纳这才回过神来:

“哦……只是让控制室进行相关准备而已,没提到任何有用的细节……”

很快,伴随着一阵驱动电机的嗡嗡声,近场5轴转台和近场扫描架由导轨移动至墙角,紧接着,在画着绿色区域以外的地面上,也升起了许多跟天板和墙壁一样的蓝色锥形体,将平移导轨很好地隐藏起来,同时发射天线和接受天线迅速调整角度,同步对准了位于整个房间正中央的白色rcs转台。

参观团众人就这样目瞪口呆地看着整个房间如同变形金刚一样,在不到一分钟内完成了形态转换。

“全……全自动的?”

卡勒在震惊之中下意识脱口而出。

作为bae系统公司的工程师,他在参与js项目过程中也远远见过洛克希德·马丁的同类工程设施。

但整个准备过程都需要由人工完成,尤其在rcs转台或五轴转台上安装完待测模型之后,更是需要靠人力把之前撤掉的地面吸波锥给安装回去,整个过程大概需要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

而现在,这一切不过发生在几个呼吸之间。

相应地,测试效率恐怕要提高几十倍之多。

也难怪华夏人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拿出一种像模像样的隐身飞机。

如果说在此之前,还有人对那架2001号验证机的性能还有些质疑的话,那么现在,大家考虑更多的事情则成了——

这个设施的测试能力,对于华夏自己来说会不会有些溢出了?

跟华夏这边混得比较熟的艾德斯坦纳直接开口:

“杨先生,这样的准备速度是否意味着,整个设施可以在一天之内完成多轮rcs测试?”

如此直白的提问方式,甚至把参观团里的其它几个人吓了一跳。

但实际上,杨杰早就等着这个问题了。

只是为了演得更像一点,才故意做出一副犹豫的样子,还跟刘永全装模作样地交换了一番眼神。

等到几秒钟之后,才仿佛从后者那里获得了许可,松了口气并回答道:

“是的,理论上每一轮测试从准备到完成数据采集的周期大概在2.5小时左右,实际考虑到额外的检查和确认,大概需要拉长到45个小时,当然这样的精密设备也有检修周期,平均来讲,每个月应该可以完成6070组测试。”

刘永全其实懂得不多,但根据情节安排,这时候应该轮到他说话了: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其实并没有这么繁重的测试压力,毕竟一架飞机的设计工作非常复杂,也要给其它方面留出时间,所以一个月最多也只进行过33组测试而已,仍然有差不多一半的空窗期……”

如果说前面的部分还都是铺垫。

那到这里,就可以算是明示了。

欧洲人或许已经没有了研制正经第四代战机的计划,但隐身无人机要不要搞?现有型号的隐身修型要不要搞?

就算都不要,那你以后研究反隐身、研究雷达遥感也一样需要微波暗室啊。

总不能一直用实验室级别的设施凑合事吧?

现在美国人不愿意开放设施,俄国人的设施自己都不太够用,而我们每个月正好有20多组测试的余量。

20多组,对于一个用户来说那确实挺多,根本用不完得用。

可要是大家竞争起来,分摊到每个用户的身上,那可就得有个先来后到了。

至于你说泄密问题?

别闹了,卖方市场了解一下?

你看看现在哪有付费即可用的微波暗室啊?

这可是21世纪最新的次世代技术,你怕泄密我还怕泄密呢?

不买就赶紧一边呆着去,后面有的是人想要排队。

所以,在这句话说出口之后。

其他人倒是还好。

但刚才比较和谐的卡勒和艾德斯坦纳两人之间,气氛瞬间就不太对味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