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我看到了一切 > 第二百七十二章 座谈会

我看到了一切 第二百七十二章 座谈会

作者:岭南仨人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9 00:26: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1月18日。

急匆匆从民勤基地赶回来的万高峰,和已经提前过来的黄琴心等人汇合。

此次座谈会在秦省的宜川县举办。

会场地点就在壶口瀑布景区内部。

哪怕是冰天雪地,壶口瀑布还是川流不息,不过冬天的水量小了很多,没有春天和秋天的磅礴气势。

主办方的一个负责人,非常关注蓝鲸飞艇公司背后的海陆丰公司,因此万高峰一到,他就立刻前来迎接:“万总,你好,我是这一次座谈会的负责人之一,李国伟,非常高兴和你见面。”

“你好,李先生。”万高峰也公式化地应付着。

李国伟又带着万高峰,向他介绍了这一次座谈会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来宾。

“这位是张院士,在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工程等领域有突出成就。”

“你好,张院士,我是万高峰久仰大名了。”

两人握了握手,然后张院士笑着摇摇头:“万总客气了。”

一旁的李国伟继续介绍道:“万总,这位是胡院士,主要从事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等方面的研究,对水利工程中的泥沙问题有深入见解,也是黄河泥沙淤积问题的主要研究者。”

万高峰伸出手:“你好,胡院士,非常荣幸认识您。”

胡院士知道蓝鲸飞艇公司背后是江淼,因此表情更加热情起来,一边握手,一边说道:“万总,你们母公司的新型净水设备,未来可是黄河治理的一大利器,我们等会多多交流。”

“哈哈,是我向胡院士多多学习才对。”万高峰可不敢托大。

“万总,这位是王院士,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对水利工程中的水资源配置等方面有重要贡献。”

“你好,王院士。”

众人寒暄了几分钟。

胡院士便迫不及待开口说道:“万总,这一次座谈会,我们畅所欲言,别有什么顾忌,无论能不能谈出成果,都不负此次座谈会的邀请。”

“我这一次过来,其实就是来推广我们公司近期在实验的吊船飞艇。”万高峰倒是没有藏着掖着,直接开门见山。

一旁的王院士提了提眼镜:“哦?那个飞艇的情况我看了报导,听说可以吊起2750吨的船舶?”

“是的,目前蓝鲸3型飞艇最大可以吊起2750吨,我们和江新造船厂合作建造了五艘实验运输船,通过新材料增强整体结构,可以保证在运输过程中,不会损伤船体结构。”万高峰一边说,一边从助理手上拿过来一迭文件,然后派发给在场的几人。

接过文件,胡院士翻看了一会,然后他问道:“万总,这个吊船作业只能用新船吗?”

万高峰点了点头:“老式内河运输船空船也可以吊,但是如果在满载情况下,我们进行过测试,发现钢铁结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除非将船上的货物减少到1200吨左右,才勉强达到一个相对的安全阈值。”

“原来如此,看来还是新式运输船比较好。”

“是呀!”

聊了一会运输船和飞艇的事情。

一旁的李国伟趁机引出话题:“万总,如果采用飞艇吊车,那么未来晋陕大峡谷就有可能全线通航,不知道贵公司对于这个项目有什么看法?”

“看法嘛。”万高峰停顿了片刻,随即指着远处的壶口瀑布:“虽然飞艇可以拒绝一部分天然阻碍和人工阻碍,但黄河的水还是不够呀!”

“其实,晋陕大峡谷段的黄河,由于建设了大量的阶梯水电站,目前普遍水深可以达到5米到15米左右,一部分河段甚至可以达到15米到25米,这基本可以满足2000吨级的内河运输船通航了。”从事水文研究的王院士解释道。

万高峰说出自己的思考:“我担心的问题是黄河水量不稳定。”

“哈哈,万总不用担心。”胡院士笑了起来,然后他解释道:“刚才我说了你们母公司的净水设备,其实就可以解决黄河中游水资源的一部分问题。”

“哦?愿闻其详。”万高峰虽然猜到了什么,却故作不知。

胡院士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给万高峰等人讲解了一下:“近期我们工程院和科学院接了好几个课题,就是研究截流黄河的科研项目。”

“截流黄河?”

“是的,就是截流黄河。”胡院士看向夹带着浮冰的壶口瀑布:“近几年黄河每年入海的水量为300亿立方米左右,而花园口监测的数据显示,黄河中游每年向下游注入大约550亿立方米淡水。”

稍微给众人一点思考的时间。

过了一会,胡院士才继续说道:“因此上面打算将黄河中游的水留下来,然后从入海口附近建设一条架空自流输水管道,每年将淡水从海口输到花园口附近注入黄河。”

“这…”

“中游的泥沙如何解决?”

“生态问题需要考虑呀!”

“虽然可以截流550亿立方米淡水,但其中的几亿吨泥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不过这样做,确实可以在黄河中游形成一连串的人工湖,甚至可以改变秦晋两地的局部气候。”

“生态风险太大了,需要考虑清楚呀!”

众人激烈讨论起来。

有人认为利大于弊,有人认为弊大于利。

这其中最关键的两个问题,就是泥沙淤积和生态问题。

毕竟中游不向下游输水,那泥沙很快会沉积在河道之中,三门峡水电站建设前车之鉴。

当初设计三门峡水电站的时候,对于黄河泥沙淤积速度估计不足,导致库区的泥沙不断淤积,不仅仅抬高了水位,还增加了很多风险。

虽然现在黄土高原的治理非常完善,已经极大减少了黄河中游的泥沙含量,但黄河中上游,每年仍然会向下游排入大量泥沙。

比如三门峡,每年就要下游排沙2.3亿吨左右。

如果突然停止向下游排沙,后果就是库区迅速淤积,估计不用十几年,整个库区就会被填满。

这也是这一次黄河通航座谈会的讨论重点。

黄河中游必须下游排沙,而排沙就必然要排水,这和截流中游河水的设想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虽然下游用水可以利用海水淡化技术解决,可中游泥沙淤积的问题,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毕竟再怎么治理,黄河都不可能将泥沙减少为零。

因此这其中必须做一个取舍,或者选择一个适合的截流流量,既保证中游可以尽可能获得淡水资源,又要尽可能减少泥沙在中游库区淤积。

难!

这个课题怪不得要让那么多院士参与,显然上面也拿不定主意。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