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丞相这番话并没有表露出自己的明确倾向来,可是也已经暗示出了一点他和海军一样支持第一种方案的意思了。
“是的,我等有把握可以在幕府咽喉之地击败其大军。”赵松仍旧昂首挺胸,以斩钉截铁的气势回答,“经过我等这段时间内精心收集的情报,幕府大军装备、训练、兵员素质、经验都远远逊于我朝大军,更何况这次我等是精挑细选的精锐官兵,定能一举击破其大军!”
“可是你们只有几千人,而他们可能有好几万,甚至上十万人。”丞相冷静地指出了其中的可忧虑之处,“你说我军优于对方,这话我信,但是幕府纠集的军队到时候将是我军十余倍,纵使我军精锐,可怕也有寡不敌众之忧吧……?”
“丞相所忧虑之处不无道理,不过,自古带兵打仗就要冒风险,无非是看多看少而已,而在我看来,执行这个作战计划,其中的风险并不特别高,胜率当在七成以上。自古以来,打仗从来不是靠人多者胜,以少胜多,以精兵扫乌合之众的战例比比皆是,我等有信心能够效法先贤,在日本也打出这样的大战来,流传后世,耀我中华之武威!”虽然丞相给的压力已经很大了,但是赵松还是毫不退缩的样子,“另外,诚如丞相所言,我等需要速战速决,那么直取其咽喉必定将是最为可靠的战法,如果我等先占领了京都,那千里之外的江户幕府若是动作迟缓,一直未能组成大军与我军决战,我军岂不是要在京都空耗时间?因此,以我等的筹划来看,晚战不如早战,小战不如大战,干脆一战定乾坤。
就连太子,看着这个堂叔,也不由得暗自心生佩服,甚至被感染得自己都想拿着三尺青锋,跟随着这位大将,去那万里之外的岛国扬我大汉国威了——不过他自己也知道这不太可能,因为他年纪只有这么大,而且又是太子之尊,不可能被派上战场的。他只能留在高丽,尽量为这些勇士们做好后勤保障的工作,排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了。
在赵松大喊的时候,皇上先是没有说话盯着赵松,然后眉头渐渐地舒展开来,最后竟然变成了一个笑容。
“哈哈,你啊,你啊……”皇上大笑了起来,一下子把议事大厅的气氛又重新带回了舒缓,“你还跟我说学了我这么多年的教诲,你看你,怎么连临大事应有静气都给我忘了?什么提头来见不提头来见的,胜败乃兵家常事,你是大将,输一次就要死的话,这仗还怎么打?我有几个大将可以死?不要说这种没趣的话了!”
呵斥了他这个堂弟几句之后,皇上又放缓了语气,“不过,你这个人我还是清楚的,不是随口说大话的,你既然说最少有七成胜算,那么大概八成是跑不了的,既然有了八成,那我看这个计划还真能用用。不过我跟你说啊,战场上千变万化,就算再怎么运筹帷幄,到了打仗的时候,还是会有各种变化情况,对此你应该很明白的,所以现在你说有七八成胜算,到了那时候就未必如此了,我提醒你一句啊,到了那里如果发现情况不对,就尽早撤退,保存主力的部队,另选更加稳妥的计划,放心,我不会要了你的脑袋!”
皇上的意思倒也浅显,既然赵松说得这么信心满满,他姑且也就同意了赵松的办法,决定按照他的第二个计划来部署作战。不过,自古以来战场就瞬息万变,因为赵松说话说得那么满,皇上担心万一遇到挫折的时候赵松为了顾及面子不肯撤退,所以干脆就先给他破除了心结。
皇上的用意赵松自然也是十分明白的,他心里蓦地闪过了一丝感动。
“皇上如此维护我等,臣……臣感激涕零!臣唯有一心效死,才能回报皇恩!请皇上放心,此次征伐,赵松必定踏平日本,以慰圣安!”
“好了好了,漂亮话等回来再说吧,现在胡吹什么大气!”皇上笑着摆了摆手,然后转头看向了其他的大臣们,“你们说说看吧,如果还有什么意见的话,尽管提出来。”
虽然皇上心情看上去甚好,但是大家都是明眼人,都已经看出了皇上已经十分倾向于答应赵松所坚持的第二套方案了,既然如此,不管心里到底支持还是反对,他们又哪里会有什么反对的话来?自然他们纷纷表态说觉得第二套方案简单直接,既可以彰显我大汉的天威,又可以符合速战速决的宗旨。
而在这群臣附和当中,皇上扫视了诸位大臣一圈,发现那个第一次列席国务会议的外务司青年大臣周璞的神情好像有些奇怪,欲言又止的样子。
“周璞,看样子你还有话想说?”皇上点了他的名,于是其他大臣们统统住了口,等待着这位青年官员发言。
“臣……臣……臣只是……”周璞还是有些欲言又止,好像还在顾虑着什么一样。
“没关系,国务会议,自然是要议的,不能是哪个人或者哪几个人的一言堂,只要有意见,都可以提,这才能达成群策群力的效果。”皇上笑容满面地鼓励了对方,“尽管说吧,有道理,大家就继续议,够好的话就采用,如果没道理,那也没关系,就当做没说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