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阴阳诡匠 > 第35章 天子守国门

阴阳诡匠 第35章 天子守国门

作者:洛小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1 09:47: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方圆百里,尸山成碑?!

这八个字简简单单,却让我目瞪口呆。试想一下,方圆百里的范围内,肉眼可及之处,到处都是尸体,堆积成山,如同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墓碑,伫立在天地间!

这该是怎样一副人间地狱的惨状?!

王先生顾虑的没错,如果真把这话告诉陈家嫂子,要么她打死不信,要么怕是会当场崩溃。

只是,我怎么都没能想到,遗像流泪而已,就能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要知道,那可是方圆百里的范围啊!这得死多少人,才能尸山成碑?

即便是大夏天里,我也忍不住打了个寒颤,然后看着王先生,问他,会不会是你们搞错了?陈谷子他有这么大的本事?

我爷爷在王先生口中那么机关算尽、算无遗策的一个人,发起威来,也不过只是要屠村而已,他陈谷子一个给别人做道场的人,哪里来的本事让方圆百里尸山成碑?这要是换算下来,得屠多少个村?

王先生闻言冷笑一声,一屁股坐在长椅上,讲,你莫看到匠人平时不显山不露水滴,但他们要做滴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滴。莫讲百里尸碑咯,就是几十万人,哈不是要他们死就让他们死?

我有些没明白王先生这话的意思,我讲,方圆百里,人口加起来怎么也不止几十万人吧?不说多了,一个方圆几十里的小县城,就不止几十万人,你这个递进关系有些不大对啊!

王先生瞪了我一眼,讲,你们村离县城有好远,你自己心里没点儿逼数?

额……

我被王先生一句话给怼的哑口无言。

确实,我们村向来都是贫困村,距离镇上就要大半天的脚程,更别说去县城了。方圆百里的范围,也都是一些散落的村庄,七七八八加起来,有个十几万人绝对撑破了天!王先生的递进关系没问题。

可就算是十几万人,那也不是个小数目了,要真是发生了百里尸碑,怕是会轰动全国!更别说王先生口中的那几十万人了,匠人的胆子真的有这么大?

王先生冷哼一声,讲,为咯满足他们自己滴一己私欲,他们么子不敢搞?而且这些历史上都是真实存在过滴,你是大学生,难道没学过?

我瞬间懵逼了,历史我是学过,可书上什么时候有过这些内容了?再说了,如果真有人为了一己私欲杀这么多人,书上不可能不写!

王先生讲,有好多事,不可能写得啷个直白。

我问,那你讲,那几十万人是啷个死滴?

王先生讲,具体啷个死滴我不晓得,我只晓得是到长平那个地方,死咯四十五万人。

长平?四十五万人?

这尼玛不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吗?(具体的在度娘上都有,不多赘述)当年白起确实坑杀了四十五万人!

可是,这跟匠人有关?

王先生讲,这是赶尸匠一脉滴手段,喊过炼活尸,据说当初那家伙不仅把自己炼活尸,哈炼出咯万鼠拜坟,最后那四十五万人都死咯----哦,洛朝廷就是个赶尸匠。

我已经被王先生的话给震惊的无以复加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我现在的心情,只觉得天旋地转。我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样的一己私欲,能让他们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残害这么多生命。

好不容易我才回过神来,问王先生,白起为么子要啷个做?

王先生看了我一眼,只讲了两个字:长生!

长生?长生不老的那个长生?

可他丫的死都死了,还长哪门子的生?

王先生讲,他有没有长生我不晓得,我只晓得他的确啷个做咯。所以你讲,他们有没有那个胆子?

如果真的是那样话,那他们这些匠人,为了所谓的长生,确实是什么都敢做。而且和白起比起来,眼下这百里尸碑,似乎也就不算什么了。

王先生听到我的感慨,冷哼一声,讲,呵,不算么子?连皇帝都搞不定滴事,你居然讲不算么子?你到底是哪里来滴底气,敢讲这种话?

我再次愣住,急忙问王先生,讲,连皇帝都摆不平?

王先生讲,要是搞得定,他堂堂皇帝,哈要跑路?你也晓得,古时候最讲究安土重迁和落叶归根,但他当咯皇帝之后,硬是从南边一路跑到北边,不仅到死都没落叶归根,哈规定子孙后代都不准回去。为滴,不就是躲这个百里尸碑!?

我直接听傻了,实在是想不起来,到底是哪个皇帝拖家带口的从南边跑到了北边。

该不会是王先生自己瞎编的吧?因为我确实想不起来,历史上有哪个皇帝是因为大规模死人跑路的。

王先生讲,之所以没死啷个多滴人,是因为发现滴早,哈没等遗像啷个(怎么)流泪,人就跑咯。

如果没怎么死人的话,那我倒是知道两位,一位是迁都洛阳的北魏孝文帝,一位是迁都北平的明成祖朱棣。

王先生讲,我不晓得历史书是啷个写滴,也不晓得这两个‘帝’哪个是哪个。我只晓得这一屋人先是得咯天下之后,刚传一代,屋里叔侄两个就打架咯。最后是当叔叔滴打赢咯,当咯皇帝,然后就连夜从南边跑到咯北边。后来这个皇帝死咯,他儿子以为没得事咯,想要回南边去,结果还没动身,只当咯几个月皇帝滴他,就死咯。

听完王先生的话,我整个人愣住了。这不正是明成祖朱棣的真实写照吗?

他赢了自己的侄儿朱允炆,然后就从应天迁都北平,虽然大臣们极力反对,但他仍然一意孤行,哪怕是先将北平的皇宫称为行在(皇帝出行暂住的地方),也在所不惜。

等他死后,他长子朱高炽继位,当时大臣胡濴(ying)提议回应天,朱高炽思念故土,同意南迁(1425年3月),并将北平再次改为行在,可没两个月,他就死了(1425年5月)。

这些,可都是历史书上,实实在在记录在册的事!

可历史书上说的很清楚,明成祖北迁,是为了抵御北方敌人的南下,还称其为‘天子守国门’,被誉为千古佳话。

但也不对,历史书上也说的很清楚,他当时北迁所受阻力极大,几乎没有大臣支持。而且北方粮食匮乏,全靠南边数千里运输,可谓是劳民伤财。

而且现在也有学者认为,明成祖北迁,弊大于利!

王先生讲,放屁,狗屁滴‘天子守国门’,他之所以要往北边跑,就是因为看到他侄儿滴遗像到流泪!

我整个人像是被电击了一样,彻底僵住。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遗像流泪,百里尸碑,难道真是连皇帝都搞不定的死局?

要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这些平民老百姓,岂不是死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