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五百三十三章 骑士礼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五百三十三章 骑士礼

作者:午后方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48: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秒记住【供精彩。

赵祯隐隐感到郑朗与贾昌朝有些不合,解围道:“朕也不知,你说来听听。”

“契丹人在军事上多耻笑我朝懦弱,然见我朝袍笏之美,百官之富,肴果饩醪,炙脍甘珍,衣服器皿,薰泽光鲜,皆慕之,纷学华风。甚至互相竞夸,包括契丹皇帝本人亦是如此,信仰释老,学习儒家典籍,以中国自居。这种情况刺激了他们奢侈消费,于是需要更多金银。然他们与我朝商榷数量巨大,许多银子反而流通回了我朝。不仅是我朝给他们的岁币,连同他们国内的部分产银,也随之流入我朝,这才是庆历二年契丹禁止毡银与我朝商榷的原因所在。宋祁说此困中国计也。非也,倒不是刻意针对我朝的,而是大量银子回流到我朝后,他们国内缺少货币,不得不如此。”

“那与铁钱有什么关系?”

“在契丹先帝圣宗时代,我朝与契丹商榷,数量不大,先前又多得我朝铜钱,货币用量足,虽契丹铸造数种货币,最多者是重熙通宝,一直未投入到市场上。后来两国修好,我朝许多商品流入契丹,铜钱不足,于是将这些钱投放出来,依是不足。我朝于河东铸铁钱,获利巨大,契丹人看到机会,在边境亦仿照我朝铁器铸成大批铁钱,因为兑价比我朝的低,让走私商人挟带入境。现在市面上流通的铁钱一半几乎是契丹铸造的。虽用铁钱,看似朝廷获得一部分利,可是使民间纷忧不断,利弊参半,弊为多。结果契丹却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臣以为计,将市面上流通的铁钱立即收回销毁。否则必其契丹之害。”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

后来者只看到战争,却不知道这几个国家发生多起看不到硝烟的战争。特别是货币战争。

宋朝一直做得不是很好,无论与契丹或与金朝,都输掉了这场争斗。

若说货币,几个国家货币皆不足。后世有人用清朝多少银子相比较。这是不对的,清朝一两银子购买力远不及宋朝。

因为贵,不可小用,也就是买零碎的商品时,金银很难派上用场。但用途很多,不仅是用来制作器皿首饰,还便于贿赂、赠馈、布施、赔偿、赎身、借贷。在商业上又有远动、路资、物价支给、物价表示、凭费、蓄藏、大宗交易等用途,也可以作为赋税交纳、专卖收入、上供、进献、军费、赏赐、与国家一般用费。

虽不可“小用”,金银已经在大规模的使用,产量在增加,一直供不应求,于是价一直在上扬,许多大户人家便将金银珍藏起来,导致金银越发缺少。价上扬更快,直到平安监出现,价格才勉强稳住。

作为货币本身。铜钱还是主流。

因为钱不足,许多时候依然用绢代替货币交易,或者以物易物。所以后人一直无法准确统计宋朝收入,有人说宋朝最高收入达到一亿八千万贯,有人说一亿六千万贯,便在于此。

即便现在让郑朗统计,也无法有准确数字,有铜钱,有绢,有粮。有草,这是主要的,还有金银锡铁铅,炭木料石玉,各种果蔬,文房四宝。各地特产,这也是宋朝的官方收入。

平安监出来,稍稍缓解,但大部分金银铜用作器物首饰,没有化成钱流入民间,即便化成了钱,也远远满足不了宋朝庞大的经济总量。并且用铁钱换铜钱,宋朝是绝对性的亏本生意。以前契丹与西夏没有发生战争,郑朗一直未提出来,怕引起契丹的反感。直到战争爆发后,再也没有必要任这个不好的势头发展下去。

赵祯转向王拱臣说道:“你派人查一下。”

王尧臣因为母丧回家丁忧,空缺让王拱臣补上,迁张方平为御史中丞。总体而言,赵祯还是以保贾昌朝为主,用贾昌朝来迅速平息君子党所带来的种种影响,特别是朋党。

对此郑朗不是很重视,但贾昌朝的种种做法,确实让郑朗很反感。

吕夷简虽排斥异己,可不用种种罪名,让大臣遭受公堂质对之灾,况且还是立过功劳的大臣。贾昌朝就这么做了。先是欧阳修,后是尹洙。

郑朗定了定心思,说道:“臣听闻今年以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国库略有节余,这本是国家的幸事,陛下一向克于己,善待大臣,这本也是国家幸事。可是陛下恩过于重,臣以为不妥。恩威需适度,过于恩宠,一旦薄之,除非德操佳的臣子,进退无辞。其余大臣未免反生怨怼之心。前者,即便陛下不过于优待,也会尽心尽责,忠君爱民。国库略有所余,臣以为所用有三,一是备粮,防止有可能的灾害,二是备库,使国库有所节余,以防不测。三是仁民,自陕西用兵以来,臣在郑州听闻附近州县名目繁多,有加耗,加耗又有耗米、仓耗、省耗、官耗、秤耗、脚耗,康定年时头子钱全部纳官,不得本州公用,自战事开始,部分州府又再次将头子钱纳作本州公用,剥削百姓,又有触面,市例钱,起纲钱、使用钱、縻费钱、呈比起、勘合钱、索陌钱、漕汁、州用、修仓、加点、打卓,有些名目连臣苦思冥想都想不出来的。这仅是两税外的额加费用,折变、支移、和籴、和买、折帛钱、就连新法产生的免役钱也产生诸多免夫钱、身丁税等种种名目,还有商税与城郭税等等,朝廷下诏书恢复原状,可各地州县依有官员在横征暴敛。又有土贡,例如包拯在端州进谏砚台一奏,土贡朝廷本须不多,例如端州砚、东南桔,然地方官吏却借朝廷之名,又令种种名目,本是数百鲜桔,费用不多,褒奖之意远大于尝鲜用意,到了下面却变成了一大弊端,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若国库略有节余,请陛下派臣子商议,看这些名目可不可以逐一废除,这才是仁爱之本。”

郑朗说的这些是存在的。但也不能说赵祯朝很黑暗。

从老百姓身上巧立名目的剥削,那一个朝代的官员都在做。什么制度都避免不了。(关于这情况,我在作品相关里发一个转贴,说明宋朝一些进步的地方)

当然。若减少这些莫明其妙的名目,百姓生活会更好。

而且赵祯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也是坏习惯,存不住钱。战争伊始,宋朝各种税务加上收入,一度达到一亿三千多万贯,后来减少税力。给百姓缓解负担。然各项开支达到一亿两千多万贯,一直入不敷出。将宋英宗逼急了,尝试改革。

可那时候韩琦与欧阳修主持朝政,两人为了保住地位,变得厚颜无耻,那敢得罪许多权贵,发起改革。这些困难留给宋神宗。宋神宗做皇帝后,兴冲冲地跑到三司里看账册。一看傻了眼,急得嗷嗷叫起来。这才不顾一切,支持王安石变法。逼的。

这一谏不仅是爱民那么简单。

赵祯答道:“朕纳之。”

郑朗又说道:“前些年臣与宋相公商议报纸一事。宋相公离开朝堂,又发生诸多大事,此事不得行。宋相公前些时间写信问我,臣今天提谏请陛下准许宋相公主持报纸事宜。只须立两案,不得宣传十逆行为,不得流于艳俗下流,若此,朝廷可以将一些可以公开的邸报与诏书通过报纸向民间转达,使民间百姓了解朝廷动向,君主想法与命令。配合朝廷言臣监督一些官吏的不法行为。民间又可以利用报纸将百姓的想法写出来,朝廷可用作参考与了解。这是于国颇有利的大事,等于是在替朝廷无薪而立无数言臣,辅佐国家,功莫大矣。”

报纸的事拖了很久,当时君子党主政。郑朗不放心,这项工具到君子党手中,天知道会变成什么?

因此,还得宋庠这样的老好人来主持,会更公正。

“咦,朕怎么不知道?”赵祯奇怪地问。

郑朗草草说了一遍,先是官办,但不禁止私办,可以刊登诗词歌赋文章,经义,史,甚至八卦,这是必须的,不然吸引不了读者。然后是新闻,便是郑朗所说的可以公开的邸报大事,民间议论,收益便是卖报纸的钱,以及广告。广告一说,又将君臣雷倒。好在宋朝已经出现一些原始的广告,广布旗幡,上面书店家名称,招揽顾客临门,讲开了,能理解。

对言论宋朝很宽松的,赵祯默想了一下,说道:“准。宋卿,你回去后写一个草呈上来,众卿商议草行。”

“喏,”宋庠大喜,这也是功绩,他老实,争不过别人,这是他难得的立功机会。

郑朗继续说道:“上次蓝元震与臣谈到种籽事宜,臣上过一道奏书。”

“为什么你不相信官员?”贾昌朝冷不丁地问道。

“贾相公,很遗憾,朝廷需要官员,但对官员我持悲观的情绪,我两位母亲先后去世,心情不好,否则此时我会写出仁义论,对人性的看法,我持中平意见,但利己主内,利人往外,真正能做到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不顾自己利益的官员很少。你说不相信,我也认同。比如贾相公自任首相以来,种种做法。”

你自己都做了首相,一屁股的脏东西未擦干净,叫下面官员怎么干净?

其实郑朗提议很理智,不经朝廷批准也可以落实。朝廷在里面仅起着一些节制作用。培育种籽,已看到成效,但对官员郑朗是持着悲观的情绪,因为他看得更多,无论那一种制度,想让官员做传说中的包青天,太不容易了。特别是中国官本位思想很严重,宋朝稍好一点,可贪官污吏仍然有不少。所以提议将这件事交给私人去办。

但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善户,第二按照种籽质量分成四等,售价是当地粮价的两到五倍,第三不得用任何强制手段,逼迫百姓购买种籽。

善户就是一些有良心的大户,不是所有大户都是霸道的豪强,宋朝有许多大户善待佃农,兴办乡学义学,救济贫困百姓,甚至有的大户在灾害到来时,拿出重金购买粮食,主动配合朝廷赈灾。规模不亚于后世。

郑朗少年提议后。颇得赵祯赞成,前后接待五六批善户,关健此时郑朗没有担任首相,否则一君加上一首相。这种普善的思想更为盛行。但赵祯这几次接见,也起了带动作用。各地都有一批善户做了感人的事迹。

再到技术性的问题,精耕细作,选最优良的种子,封闭式环境种植,以免花粉受干忧,性质就是后世的种子公司。盈利为辅。改善种籽为主,所以善户成了首要的前提。若事成后,朝廷再给予一些嘉奖。直接避开官府这一环节,以免产生不好的弊端。但到贾昌朝这一环节,卡住了。民以食为天,怎么想起来赚这个钱?

不要说扭不过来这个弯,但在这时代,确实难难以扭过来。

“再议。”赵祯说道。这时,他不希望郑朗与贾昌朝发生冲突。

但今天郑朗讲了很多方面,有进劝主君的。有关系军事、外交、税务、财政与农业方面的,隐然有首相的风采,赵祯很欣慰,说道:“郑卿,你久未来京师,朕在儒学上有些困惑之处,前去迩英阁替朕进讲吧。”

大家识趣,自动告辞。

君臣二人走向迩英阁,赵祯问道:“卿丁忧于何时?”

问得很古怪,二娘情有可愿。但郑朗七位母亲当中,一个大娘,一个四娘,必须很隆重的丁忧。真宗有制,二十七个月。最少还有一年多时间,若讲究一点。二娘也要丁忧,那么时间更长。

但郑朗明白赵祯的心情,如实答道:“恐怕丁忧期满,很难。张亢为了得知准确情报,借用臣的名义,将郭逵派于契丹皇帝身边。契丹兵败,契丹皇帝对臣会更期待。为我朝计,臣也必须早迟一往,正好契丹新败,三军夺气,是臣去契丹的好时刻。若拖得久,契丹恢复元气,必然进行一些报复。以契丹国力,若是小心谨慎,与西夏作战,胜多负少。那时候,臣想从契丹逃脱回来,恐怕很难。”

“郑卿,若是不准呢?”

“不妥,此时我朝必须与契丹进行假和,以换取他们对西夏人的仇恨。若因为臣故,让契丹嫉恨,对国家不利。臣答应是出使,若契丹扣压臣,是契丹理亏,其错不在于我朝。即便臣用计脱逃。”

“朕还是很担心,对了,你的中庸有没有重修?”

“臣心情一直不好,中庸事关儒家学问,没有心情,不敢去修。不过打算这次回去后重新整修,至于仁义,臣没有想好,则没有胆量修撰,以免贻误他人。”

“仁义?”

“主线臣想好了,先说人性的善恶。”

“卿认为人性是善是恶?”对此儒家一直有争议,孟子认为人性是善,荀子认为人性是恶。于是后人众说纷云,没有最终的一致答案。

郑朗答道:“以善恶来评说人性过于片面。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但皆是上古神兽。遗传是一部分,但后天成长更为关健,因此无论孟子或是荀子,皆重视后天的教育。但臣以为人之初,未必是性本善,也未必是白纸一张。一是受父母遗传影响,二是人性的本能,物竞天择,万物为了成长生存,一个个在进化,人更是如此,为了巩固自身的优势,以及传宗接代下去,人性偏向利己的一面,也未必是恶,但利己主内,利他主外。故臣在仁义对立共生后会着重写一。”

“道家的一?”

“不是道家的一,道家认为天地轮回,从无到一到二到万物,最终归于虚无。臣的一没有那么长远,仁中有义,义中有仁,不能简单地用黑白观看待,是一个很复杂的对立共存互生,这是儒家的一,与道家那个一无关。”是有些让人迷糊,这样一来,至少善恶的界限没有那么分明,确实,若写起来,比郑朗的所谓郑氏中庸更复杂。

赵祯想了一会,也是迷糊一团,忽然哑笑,这个,还是让自己这个大臣去想吧,省得动脑子。二人进入迩英阁,赵祯问了几个儒学方面的问题,这也是一种优待的表现。不然怎么办呢,给官爵,人家不在乎,给钱,人家无所谓,只能君子相交,以诚待人。

走了出来,一个少女正在借着秋风放风筝。

看到郑朗,小萝莉用大眼睛盯着他。

郑朗只好停下来,说道:“见过公主殿下。”

“好象这不是骑士礼。”赵念奴说。

郑朗狐疑地看着赵念奴。

赵念奴说道:“我问过挑筋教徒(指在开封的犹太人),他们说过骑士的故事。”

开封城有许多犹太人,但赵念奴生长在深宫,天知道她是从什么途径得知西方骑士礼仪的。郑朗好笑地单腿跪下,行了一个骑士礼,说道:“臣见过公主殿下。”

赵念奴这才高兴地在他身边走来走去。

小姑娘长大了,很是美丽,但郑朗忽然想到欧阳修那首词: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

人为丝轻那忍折,莺怜枝嫩不胜吟。

留取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

堂上簸钱堂下走,恁时相见已留心。

何况到如今。

自己对这个小萝莉肯定没有歪念,可身在宋朝,这些士大夫们喜欢捕风捉影,胡说八道,若传扬出去,自己有嘴也讲不清楚,还是回避为妙,站起来,对赵祯说道:“臣有孝在身,来京已是不妥,还要赶快回去。”

匆匆忙忙逃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