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八百二十章 治平改制(中)

一秒记住【供精彩。

赵顼说道:“两位祖宗治乱世于宇宙,革故鼎新,由是我朝成立,内治富裕堪称史上第一。【全文字阅读.baoliny.】包括各种制度,然因多名权臣当道,制度破坏,祖宗制度已不在矣。”

赵顼刚说完,大臣们又一起看着欧阳修。这个权臣必然包括王钦若、丁谓、曹利用等人,但有没有指韩琦与欧阳修?

欧阳修此时有些后悔,此时彼时,何必来朝堂?但不来朝堂,隐隐感到就没有机会再上位,想不通,一本正经不说话。

“其中就有官制,祖宗制度,虽官员不领其职,然制在。”赵顼这句话在宋朝容易理解,往往后人看着宋朝官员一长串的头衔会头昏脑胀,弄不清楚。

若真如此,宋朝就不能运转了。官不领其职,差才是官,但领了这个差,就有了这个差官权利。然因为是差官,调动起来会比较容易。权臣就没有滋生的土壤。

这才是宋朝官制的核心。

不能一味地说宋朝制度不好,若真的不好,就不会创造中国封建史上最富裕大规模农民起义最少的王朝。矫正的非是官不领其职,而是官不领其职带来的副作用,重叠架空,分权不明。

赵顼又说道:“祖宗家法是好的,由是到皇v之时,国家蒸蒸日上,随后渐渐衰落,乃制度渐渐破坏也。富公于治平二年时曾上书,说枢密院官员多归于中书,便是一例。”

“陛下所言中的,非是枢密院,两制、台谏、三司、三衙、内藏,包括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各寺监,皆有职权不明的情况,分划不清晰,重叠浪费。实权职权不清,此乃国家头号冗政也,”富弼痛惜地说。

这就是冗政。

由国家说起,比较远。简单的一个例子,地下井盖被小偷偷走,那个黑洞在大街上,老百姓看着很不放心,打电话给有关部门。要求解决,结果推托。打了二十几个部门的电话,居然找不到一个主管的部门。这就是冗政的一种,不作为的一种。这个可怕,更可怕的恐怕还是后者,打了一个电话。派人来看,吃一顿喝一顿,花了几千大洋,轻描淡写地说道,非是我们所管。轻松的走人。再到下一个部门,结果吃喝花掉几万大洋,一个几百块的井盖问题还没有解决。

这仅是一个小问题,若放在国家,类似的问题有无数种。一年会带来多少浪费?

发展到今天,一些部门重叠,一些部门因为屡屡架空,当初设置时还有一些作用,现在几乎没有任何功能,可里面还充满了许多官员喝茶聊天,如今又增加了一项乐趣,看报纸。

若不解决,如何了得?

郑朗咳嗽一声。说道:“陛下。彦国,既然陛下与彦国说到此事。大家群策群力,讨论一下。”

不能任何事都往赵顼身上推,大家一起讨论,大家一起承担。

羏吹钪谐闪艘荒豢厮呤贰?

控诉治平三年来中书的专权。

其实韩琦所做的,只是将这个隐患激化,真正冗政从制度一开始便有了,但开始时不严重。宋真宗早年一度勤政,还将这个隐患削弱了下去。然自晚年起,宋真宗求神仙,冗官抬头,冗政现象也抬头。赵祯朝时在加重,吕夷简仅是小心的调节,庞籍悲壮式的一人力挽狂澜作用不大。富弼的不作为,韩琦的大权独揽造成官吏不服,各行其事,冗政现象无限度的扩大。

可调节,可改革。

若是调节,矛盾会少一点,但这个隐患仍然时时刻刻会发作。并且为以后党争弄权,蔡京危害国家布下了前题。

大家一致同意,就好办了,郑朗又说道:“过去之事不提了,陛下,以臣之见不如将各司区分清楚,而非是象以前那样,职权不明,恩一起去争,形成浪费,怨一起推辞,遗害国政。”

郑朗说完,大家一起看着欧阳修,欧阳修临离开京城时曾抱怨一句,恩欲归己,怨使谁当,成为京城最大的笑柄。

郑朗却不是针对欧阳修的,也就是好处,例如河工结束时,一起去争。但六塔河在哪里一个劲的淌,却没有一个大臣看到。冗政之害,何止如此。又说道:“将各部各司规划清楚,两制以及相关草诏与审议诏书的司部一起并入两制,监督的部门并入台谏,财政规三司,掌兵规三衙,军事调兵规西府,政务规东府。实际祖宗家法,已经很清楚地将职权划分明了。各部掣肘监督,若严格执行,何来权臣舞权现象?且让各司部相互掣肘,非乃是让各司部冗政与推辞政务。若严格执行,可有冗政现象?”

“郑公所言,臣以为中的也。”赵鼎说道。最简单的,如果台谏完善,一个个拼命的弹劾,韩琦能胡作非为吗?国家还有没有今天的黑窟窿。祖宗家法很好哪,不好的是权臣有意抹杀祖宗家法。

赵顼与郑朗相视一眼,微微一笑。

这是昨天君臣三人的谈话。

是一次彻底的改制,但不能说改制,得说祖宗家法,宋朝乃是赵匡胤兄弟打下来的,最有话语权,难道你们做大臣的超过两个祖宗?

只要靠了祖宗家法,什么改革,压力便会小了很多。

与此时郑朗相比,史上王安石还差了很多。天都不需要畏了,况且祖宗家法,能不让大臣们反对吗?何必与老天争,与两个死的人争?条条大道通罗马,到了罗马才是王道,管怎么走的,只顾怎么走,最终到不了罗马,什么道也不是。

其实与郑朗修儒学一样,主体框架还是宋朝的祖宗家法,但在细微处做了变动,儒学变得更积极,放在这里,制度也就渐渐完善。前因是韩琦专权,带来许多后遗症,大家饱受其害,闻听此言,几乎没有一个反对的。

宋朝另一个大嘴巴。也是郑朗颇为看重的人,赵\击节叫好。

此人乃是一个罕见的良臣,严格来说,看似铁面无私黑青天,实际是温和派。史上王安石用事,议论颇多,主要是改革之法不完善,竭力斥其不便之处。但不是持反对的。韩琦等人遥控,大臣反对,导致王安石罢相。赵\感到不妙,强力要求王安石复出,王安石经此教训后,不但不改正。反而变本加利。赵\一怒之下求外放。

但那时保守派不希望改革派危害他们的利益,改革派面对国家种种弊端与黑窟窿急于求成,因此象赵\之流反而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人。

真实的情况,王安石改革有很好的一面,迅速将国家财政黑洞填上,甚至有充足经费发起五十万人征夏的大型战役。可性质却是苛民的,真正类似农田水利法等开源手段不多。比如青苗法,不是放青苗粮给百姓,放到最后不管什么百姓。那怕生活在城中的小市民也要接受青苗贷。还有伤害市场经济的市易法。做无用之功劳民的保马法。等等。

若是这样,郑朗有无数手段,能替国家敛出一大笔财政,那是治国?

听着诸人的议论声,郑朗又睁开眼睛,说道:“有赵阅道在朝,犹如明镜也。”

轰,大家一起转过头看赵\。

明镜是什么人,乃是魏征。千古贤臣。

赵顼得意。此人提拨与郑朗没有关系,全是他的主意。俺也算是有识人之能了。

大家一致赞成的。郑朗继续说道:“昔年范文正发起改革,屡屡要求我相助,包括欧阳永叔你在内。但我屡屡拒绝,为何,因为此次改革动心虽纯良,却太过急躁。比如考察官员才德,多持主观想法,逆者亡顺者昌。又不说如何奖罚,而改革十政七项乃是官员之政。官员固然很重要,没有良吏,即便有好的制度,几年间就破坏掉了。”

又说到大家内心深处。

“但文正公的人事改革可行么?我劝过,仍文正公不听,由是改革失败。至今一提革新,大家都感到后怕,无前因乃有后果哉?故陛下提议将各部各司划分清楚,各司其职。臣还要补充两句,中书总掌国家政务,为怕专权现象再度发生,对不相属的各司部只能有参议权,并没有管理权,以免自中书起就开始乱了政务。其次是奖罚。各司部职责划分明确,有功必奖,有过与不作为者必罚。过分轻重,罚职官一到三级,奖亦之。特重者朝臣外放,外臣贬职。至于一些特大失误,则继续按以前律法行事。反之,一些建立大功之臣,也得越资擢拨。”

罚是罚职官,不是罚差官,差官之外必须有实职官,领薪水时不是按差官大小领薪水,而是按这个职官。当然差官还有其他的补充。甚至职官还关系到上早朝的排名。一旦罚去,会肉痛的,若连罚三级,即便是差官,收入也等于少了一半,远比原来罚铜严厉得多。但只罚不奖,今天会吵成一片了。后面还有奖,虽罚,仍给了立功替过的机会,并且差官牵连不大,政治生命仍在。若犯下重大的失误,就是没有这个奖罚制度,宋朝以前也是照样处理。要么砍脑袋,可能吗?

主要大家继续认为郑朗乃是温和派,虽有奖罚制度,但不象以前范仲淹那次兴师动众,少数人犹豫不决,多数人赞成。

赵顼说道:“拟诏。”

乘热打铁,这是所有重要大佬赞成的,执行下去,必然所有大佬维护这些革新,压力就会小得多。

曾公亮却狐疑地站出来说:“别急,行知,若此,必然有一些部司会因为置空而裁去,这些官员如何安放?”

“明仲,难道你坐让国家还继续亏空下去?”郑朗痛心疾首说道。

“我不是……”曾公亮想翻眼睛,俺的心,你还不懂?我不说在提意见吗,何用这顶大帽子来压我。别人能戴一两顶,我现在这种情况,半顶也不能戴。

郑朗不是针对曾公亮,亏空是坏事,但对改革就是好事,任何人想反对,绕不开的就是这个亏空。就象赵曙怎么跳,没了赵祯父亲名义,你这个皇帝如何得来的。绕不开。名就不正。

“其实也好办,这些部司职能已空,留之何益,难道嫌国家用费太多,不够浪费吗?继续保留实职,察其优异者,安察于其他各司部或者地方。”反正也是拿工资混饭吃的,工资保留。部门却裁去,大家一起下岗,好的人另作他用。

前面几条皆同意了,就是后面这一条,让许多人直皱眉头,空闲部司里有许多官员的。其中有人就是他们的子弟亲戚或者至友,但郑朗后面的话让他们又重新燃起希望,再找门路安排吧。

吕惠卿却插言道:“郑公,这也是一个办法。不过我有两条建议。”

王安石还没有到,江宁离京城略有些远,此时乃是吕惠卿主持三司。对此人郑朗一直很小心,有名的反骨仔。反骨仔不少,但其他人才能少了,反骨危害不大。一旦此人反骨。会带来极大的伤害。这个要等王安石来到京城,与王安石详谈。一旦大规模改革开始,韩琦都没有能力破坏,然此人就有。

面不改色,道:“吉甫,请说。”

吕惠卿脸上带着恭敬的神态,别当真,想一想当年丁谓如何对寇准的,就能想到吕惠卿未来有可能如何对付自己的。

他心中也在狐疑。不对啊。按理说此人现在还没有上位,要等王安石去发掘呢。

吕惠卿哪里知道他的心思。说道:“第一我以为地方官吏已经冗杂无比,一旦裁减闲置部司,必然产生几百名甚至近千名闲官,往其他部司充塞,其他部司会更加壅肿,往地方充塞,地方也必受重压,危及地方吏治。第二我以为秋收上来了,可国库危机,当务之急,必须先将财政这一难关熬过去。”

“说的也是,不过我再说清楚一点,这些闲置部司里的官员与空职无异也。择的仅是其中一些优秀的官吏,非是全部用来充塞到各部司与地方上。陛下,可否将司马光那份报表拿来?”

“可,”赵顼将那份报表递给吕惠卿,郑朗说道:“你看,真宗时京官只有一千余人,此时却接近四千人,你认为是正常吗?”

吕惠卿看着上面触目惊心的数字,连躬两身道:“非正常也,但郑公,这种安置终有限,到了今天,我以为要裁减官员了。”

必然要裁减的,但现在不能说。这是海啸式的改革,山高不高,一浪来了,再来一浪,一浪浪推加起来,若有可能,几十米高的海啸都能爬过上千米高的山峰。

第一浪第二浪必须推起来,不然马上就吵起来,还改什么?难道想做第二个王安石。特别是财政,更不想动,财政越危机,改革才越容易进行。又道:“吉甫,至于财政我知道,今年还会亏空,陛下非是上帝,我也非是神仙,如何马上能解决?这样吧,下诏各州县,着他们将所有欠负查清楚,能让官府欠负的,皆是中小户,有钱的豪强与大贾们未必敢动。这个欠负下去,会对他们产生巨大伤害。诏书全国,欠负当成银行存款,允以低息偿还。若是国家以后有监成立,按河工法规办,给他们率先进入监股之内。若各地官府用度不足,今年仍准他们有限的借一笔款项。至于天下欠负多少,每年制表刊于报纸,让天下百姓监督。不能再泛滥下去了。”

“那样的话,欠负会更多。”

“慢慢来吧,虽多,可会使朝廷不失信誉也。朝廷连信誉都不能保障,如何治理天下?”郑朗反问道。这是强行扶持各地中小产阶级。但没必要说,也不会引起多少反对声音,毕竟河工有了前例,还是十分成功的前例。

但昨天郑朗不是这样说的。

而用税务的关系来说服高滔滔与赵顼。一个简单的例子,朝廷敢不敢向亳州高家征多少税务?

高滔滔在屏风后嗔骂:“郑公,你想征,尽管征,哀家配合你。”

别当真,征还是要征的,意思意思。高家虽有钱有势,但不是国家征税的主体,这些被官府借债的老实人才是真正能被国家征到税务的。将他们伤害,国家税务能不恶化吗?

还有一个例子,郑朗在太平州时替百姓花钱买地,交给了三四五等户百姓手中,国家才会一文不少将两税收上来。一二等户能征齐多少两税?征来征去,马上国家七八亿亩耕地征成了三亿亩。虽花了钱,几年后就可能通过两税重新利用税务手段,征入国库当中。一样的性质。想要国家富,最终还是民间先富。民间不富,国家能富吗?或者说想取卵,能杀鸡吗,不但不能杀鸡。还要大肆养生蛋的母鸡,那些铁公鸡们,留几个做种,其他的可要可不要。

至于黑洞,则可以用其他手段来弥补,不能以伤害百姓为手段弥补。

“想要国家财政转好。无论任何手段,必须政令畅通,如今连政令不畅,如何治理国家财政?”郑朗又问了一句。吕惠卿无言,郑朗复说道:“不过这个冗官确实是一个问题,吉甫,你有何好的策略,写篇札子递上来,若便就可以采纳。”

“好。”吕惠卿道。

赵顼与司马光想笑。

其实未执行之前,一系手的策略全部谋划好了,但实施时,得一步步来。现在暂时还不能说,会引起争议。

说到这份上,大家一起同意。

二诏天下。

今天的聚会到此结束。

会前一切就安排妥当,经郑朗的推动,似乎是大家群策群力,才拟出这两道草诏的。是大家发起的改革。非是郑朗一个人。郑朗与皇上起的仅是推动作用。

余下来的时间开始重组。

放在桌面上的官员却不多,仅一百几十人。宋朝大多数决策就是出自他们之手。但每一个机构下面却有庞大的官吏,有的是辅助机构,有的是执行机构,类似于唐朝的尚书,但比唐朝更分散。这些机构都有相关的作用。

还有一些机构就是闲置机构,养老聊天的地方。逐一将它们裁去,裁出八百多名京官,无数小吏。小吏是差职,有的乃是打下杂的,他们可以回家真正养老了。郑朗也不错,给了他们一些退休金。反正财政已经烂透了,不再乎十几万缗安置费。但郑朗说了一句话:“各部司以后经费必须控制,不能再滥用。”

想解决财政危机,政令畅通还是不行的,郑朗两登报纸,要求天下百姓支持,仅是这个动作?本来大家各找门路,准备充塞到其他部门,闻讯后各部司主管官兵员羏淳芫?嫘坏┚芽刂破鹄矗苏饷炊嗳私矗院笤趺窗欤坑谑歉髯杂纸饕獯虻降胤缴希兄拔薏睿杖胍不峒跎僖淮蟀氲摹5谜一疃伞?

秋收渐渐上来,财政依然在使那个黑洞放大。赵顼下诏,让群臣进言,包括民间的士子与豪户们,也可以进言,若进言得当,可以羏床t谩i鲜榈拇蟪级嗔似鹄矗道此等ィ薹蔷褪墙谥褂枚龋饕故侨摺9僭比叩秸獾夭剑床坏剑刻乇鹗抢醋悦窦涞纳簦僭崩嬗胨俏薰兀故枪僭痹黾樱梅言黾樱匦朐黾铀堑乃拔瘛?

报纸多,十三家报纸,全部在说冗官。

赵顼再次将大臣们聚集于垂拱殿。

三省两制台谏与寺监重组还没有真正完成,不过经过重组分工后,政令畅通情况比原先好得多了。这就是节制冗政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冗政不仅是上层在冗,下层也在冗。但不止是为了节制冗政,还有冗官。

赵顼说道:“我朝大治之年,太祖太宗的治辖,但那是开国,不能当成中兴法例。中兴时间最长的乃是仁宗之治,又以皇v与嘉v(指郑朗与庞籍两次主政之时)为佳。但前几日郑公与朕交谈时,却对咸平之治辈加推崇。各位,写一道札子递上来,看看祖宗如何取得咸平大治,造就我朝辉煌?”

咸平之治为什么成功呢?首先是廉政举措,那时宋真宗做得真不错,说文武七条,清心,不以自己喜怒左右政事,看一看,与郑朗所说的不以己喜而爱人,不以己仇而憎人有何区别?二要官员公平正直,重视廉洁。三是修德,郑朗绕了好大圈子,这才绕到修德上。四是务实,郑朗很早就说过的。五是勤于政事与农桑之务。七是革弊,一些弊端还未出来就将它扼杀。说得笼统,也有些理想化,可正因为这七条,奠定咸平之治的基础。

严明赏罚,特别是贪污罪,不怕贪污,也不会杀头,但这是私罪,一旦贪污了,以后升迁会很困难,连保举的官员都会受到处罚。另外建立存档,官员做的事,一一记录在册,若是贪污,以后翻出来马上贬职。这个制度就很好,现在仍在执行,不过执行得不力,没有发挥到它应有的作用。

因为监察机关有监督权,出巡要求更严厉,若大的王曙因为收下部吏一点小礼物,马上贬知寿州。监察机关更不能有宰执的弟子门生亲戚,若有,必须回避,宰执所荐的人不能担任言臣,以免宰执与言臣沆瀣一气。这是好制度,当然现在破坏得更干净,特别是在韩琦手中,几乎破坏得荡然无存。

正是如此,论清廉度第一,不是朱元璋杀几万贪官,也非是李世民贞观之治,而是咸平年间。

选拨良吏,听言纳谏。多次下诏要求直言。

排斥竣刑,无论对罪犯或者对兵士,都反对使用酷刑。至今宋朝仍不敢象后世电视上所演的那样,对罪犯来一个大刑伺候。

进行一些小型的官员改制,第一个就是保举制度,第二就是贪污官员一律不能担任重要职务与接触钱财的职位。一旦贪污,保举人与上司都要受到处罚,这使得上司与保举人格外注意被保举大臣与下属的德行。但实行的不多,范仲淹老酒装新瓶,拿来增加了一些东西进去,发起庆历新政,可这些东西塞进去后反成画蛇之举,未成功。

还有其他的一些手段,不停的减免赋税与力役,重视农业发展,平抑粮价。当然,这需要钱帛保障执行的,于是鼓励商业,增加征榷,例如酒税初年时只有一百二十万缗,天禧年间暴涨到九百多万缗,仁宗时达到一千多万缗。有利有弊,但弊远小于利。正是因为真宗的改革,使一个封建国家居然将税务从两税转到到商业上,造成宋朝的繁荣富裕。

有争议的是澶渊之盟,利弊难以说清楚,但对于经济来说,是一件好事,就是到了仁宗朝,一年赐给契丹五十万,又能养活多少士兵,能支持一场大型战役的几分之一钱帛?仅是一场澶渊战役,最少就花掉了五十年的岁贡。

若是没有西夏……

若没有西夏,就算真宗晚年喜神仙,已经昏政,赵祯与刘娥继承的还是一个花团簇簇的江山。

如今翻将出来,供大家一个反思,但不是主要的,主要就是那十九万多裁去的官吏!更大一波海啸随着秋税不足以供国家用度,经济危机继续到来。

l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