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兴宋 > 第174章 格杀勿论

兴宋 第174章 格杀勿论

作者:赤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1 09:48:54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秒记住【供精彩。

第174章格杀勿论

这次动乱波及附近七个州,事后张叔夜上奏朝廷,解释这次突发事件,奏章里说:“阿弥陀佛教,淮南谓之‘二襘子’,两浙谓之‘牟尼教(即摩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一,尤以明教之号为盛(明代改名白莲教)……

至有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其神号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老爷、祖师、老掌柜、少掌柜、掌教元帅、先锋等呼号。其教徒白衣乌帽,衣绣莲花为号,所在成社……

其伪经妖像,至于刻版流布,**或言传自佛教净土宗释慧远(净土宗宗师),亦有声称来自大食牟尼(波斯摩尼教),然不过出于乡野村夫之手,与佛教大食全无干系,其文理不通粗鄙难言之处不堪枚举……

其教经内容多为:‘阿弥陀佛(弥勒)降世,光明将战胜黑暗(以上内容多出自陆游的奏章,此处借用)’等例……”

张叔夜进而要求各地官府,对这一“伪神信仰”加以严惩,“多张晓示,限期自首,限满悬赏搜捕,焚毁**版印,且流放传写刊印‘阿弥陀佛’妖妄**者”。

朝廷当即同意了张叔夜的奏章,与此同时,邻近的通州水军、涟水军开始调动,协助官府镇压附近的邪教教徒。

不过这样一来,大江北岸的军队都被牵制住了,楚州叛乱的高老爷见目的达到,立刻利用这个缓冲期,大张旗鼓的在楚州建立政权实施武装割据——高老爷这一行为表明,他唆使别人抛头颅洒热血的发动“农民起义”,可不是想彻底消灭权贵阶层对百姓的欺压,他是想让自己成为新权贵,由自己亲自欺压农民。

……

当日,所有出城的大将队伍中,唯独时穿这支队伍最为庞大。

宋代大将出战,身边一般要带上两三名助手,而时穿光自己就带了三十多人,加上同行效用各自带领的随从,使得这支队伍的人马接近九十人——这相当于六个都的兵力。

而效用本身蕴含的杀伤力,绝不能用通常的武装力量衡量——这些效用从小就是喜欢打架闹事,拿上官府一份执法许可后,就盼着能合法的打架斗殴。

他们求战的**强烈,遇敌从不退缩……当然,这些人也不是傻子,他们上阵前,是一定要把自己武装到牙齿的。仅仅就装备水平这一项,普通的军中“统制”官,是根本不能与这些精力旺盛的富家子相比的。

宋代兵制,十个都的士兵为一个指挥,由一名指挥使加以指挥,指挥使属于武将中最低品级,它还算不上官员,而时穿却是绿袍的“从九品官”,因此时穿出城门后,那些逃难的流民也不再指望冲进城里,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标转向时穿。于是,眨眼间,跟在时穿身后的队伍超过千人,浩浩荡荡的,以至于中午时分,时穿回首眺望,只觉得地平线尽处都是尾随的灾民。

中午歇宿的村落,已经属于时穿负责的治安区域了,衙役王小川跑前跑后,唤齐了本村的乡老。

乡老恭敬地拱手介绍说:“昨日城中乱起的时候,敝村中也有几个路过的头陀口喊‘阿弥陀佛’,四处纵火为乱,不过此处邻近海州城,村中约有三千人居住。”

乡老当中的最长者迎着太阳呲开了他的黄板牙,悠然的说:“本村有三姓人组成,我们村中能打的壮汉有五六百人……”

这话就足够了,乡老没有交代那几名闹事头陀的下场,大约是被埋入农田里做肥田粉。对此,时穿也不深究,他望了一下王小川,示意有话快说。王小川晃了晃手中的官府文书:“大尹要求全海州各乡速速把团练兴盛起来,你们村既然人多,就组建三个都的团练吧。大尹准许你们推举一名指挥,你们自己先操办着,回头将指挥的名姓报到县上,县里无有不肯。”

刚才说话的那名长者,顿了顿拐杖:“汉子,我刚才说我们村能打的有五六百号人,你只与我们三个都的团练指标,三个都,四十五人够干什么,既然大尹许了一个指挥,不如我们就建一个指挥的团练吧。”

王小川稚嫩,遇到这样的事措手不及,时穿赶紧插嘴解围:“官府组建团练是有指标的,给你们村的指标就是三个都,外加一个指挥,其他的事情,官府管不着。”

老者听懂了时穿的意思,咧开豁牙嘴笑了,招手命令几名子侄:“好好伺候官差,不可怠慢了。”

看到老者有动身返回的意思,时穿赶紧呼喊一声:“老丈,杜庄在哪里?”

老者眯缝起眼,回答:“再向前走两个村落就是杜庄,听说杜庄昨日也乱了一下,不过杜庄人口比我们还多,那里闹事的歹徒比我们还少,想必这会儿也平息了。”

时穿回身与王小川商量:“再赶几步路,我们在杜庄休息。”

王小川有点为难:“杜庄的路要向西走,那里属于厚丘镇的管辖范围。”

时穿瞪着王小川不说话,他一瞪眼,王小川就有点发毛,赶紧改口:“即然这样,顺路拐一下也不妨事。”

一旁的老者听到了,插嘴说:“我们村中有几人在杜庄有亲戚,早想着去杜庄探望一下,看看杜庄是否平静下来,嚯,都乡里乡亲,他们若有事,咱不能闲看着。承信郎既然有心,我这里可以派人带路。”

时穿也不客气,他回身吩咐:“给大家分发武器,准备转往杜庄。”

老者望着时穿的队伍,笑眯眯劝说:“承信郎还随身带着女眷啊,四处兵荒马乱的,如果承信郎放心,不妨将女眷留在敝村中,再留下两三人照顾,自己轻身前往杜庄更方便,大郎放心,我们村定会保护好小娘子们,等大郎完事后再来接家眷不迟。”

时穿拱手:“老丈想得周到。”

老丈眯着眼睛回答:“我听清楚了,大郎此去是为援助杜庄,但杜庄却不是大郎的管辖范围。嘿嘿,那杜庄好歹也是我们邻居,敝村不少姑娘嫁在那里,大郎肯为杜庄费心,我等怎敢不尽力?”

“那好,就这么定了——解下拉车的驴子骡子,车上的人都下来,我们轻装前进。环娘,那两个小黑厮你熟悉,让他们听你指派,护好姐姐们……你们两个小子,我料这次没什么危险,但万一有事,准许你们动用手铳。”

时穿最后两句话是用阿拉伯语对两位小黑厮说的,那两个小黑人重重一点头,时穿没等其他人反应过来,领先骑马冲出了这座村落。同行的大将们彼此望了一眼,虽然明知道时穿这是干私活……可是,大将们都是些讲义气的汉子,这年头谁没个私活呐,今日我帮了他,今后也能巴望着他帮我不是吗?嗯,且跟上去吧。

大将们是准许配马的,分到时穿这一组的人手,除了大将李彦不在,其余的人都是跟随时穿闯过东城的人——李彦那厮因为表现突出,已经获得单独带领另一队大将的资格。这些人想起时穿从不会令跟随的人吃亏,倒也没有犹豫,纷纷骑上战马尾随试穿狂奔起来。施衙内派来的家丁没有马匹,但他们跑得也不慢……

队伍路上休息了两次,晃过一片疏林,远远望见一座茶舍,茶舍门前的杆子上高挑的幌子,在阳光下懒洋洋的飘扬着。

时穿稍稍停了一下马蹄,他之所以注意到这处茶舍,是因为茶舍前聚集了二三百人——这些人不是农夫,虽然他们的服装杂七杂八,但他们的手上都有东西,不是木棍就是叉子、锄头。

虽然周围不太平,但两三百人个个手上拿武器,就让人觉得纳闷了。

时穿愣了一下,正在盘算是不是过去打听一下,对面的人群突然发觉时穿身上的承信郎官服,且时穿身后烟尘滚滚,似乎有大队人马跟随,这些人毫不犹豫,轰的一声四散逃开。

不过,约有一百余人还坚持未走,时穿正在打量对方,后面一位大将赶上来了,他边打量着茶舍周围的人边说:“不是教匪,教匪喜欢穿白衣带乌帽绣莲花,这群人里头,没有一个穿素白的衣服,怕是乡间不稳,无赖们啸聚在一起趁火打劫。”

顿了一下,那位大将建议:“承信郎,咱们正事要紧,别为这群无赖耽误时间,只驱散了他们,如何?”

正在这时,施衙内那位本家兄弟二十一郎也骑马赶到了,他眺望片刻,猛然喊了起来,并惊恐地指着茶舍边一辆打烂的马车嚷嚷:“那是我们家的马车,我认得车上的标记。”

施家的马车怎么会到了城外?

这会儿,有谁会乘坐施家的马车——答案只有一个:褚素珍姑娘。

时穿怒吼一声:“格杀勿论”

随行的大将们愣了一下,但时穿马上又用两种语言重复下达了同样命令,尾随他的印度仆人以及黑仆毫不犹豫的冲了上去,紧接着,醒悟过来的施氏家丁吐口而出:“是褚姑娘,受困的是褚姑娘。”

随行的大将一愣:“海州第一才女褚素珍?”

时穿阴沉着脸:“闭嘴,这个名字不能提。”

第174章格杀勿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